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究
2020-01-17黄巧荣
黄巧荣
(华东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1620)
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高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一个时代课题。发挥评价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的形成、达成立德树人目标和育人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遵循
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前高校在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的核心要求是遵循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根本任务,将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各项方针政策转变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坐标和实现路径。形成从宏观体系到具体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必须以统筹目标导向、指标体系、激励机制、长效运行模式建设为基本遵循。
(一)确定明确目标导向
目标定位、价值导向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首要问题。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中,就是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从四个方面确立目标和价值维度:一是贯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开展三全育人等工作方面;二是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三是强化以文化人及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四是加强思想引领、协同推进教书育人方面。评价工作要以此四方面建立核心评判标准,推动工作聚焦目标和育人成效,并推动育人制度和模式的建立[1]。
(二)构建科学指标体系
指标是评价得以开展的标准依据,评价必须立足科学的考评体系之上,标准、执行主体、程序都需要有合理的设定。评价既要考虑工作的广度,也要考虑工作的深度。广度是按照三全育人的要求,聚焦思想政治工作全面重视程度和开展的情况;深度是以思想政治工作的贯通性、精准性为表征,展现顶层工作的设计理念,促进工作模式创新的举措,能充分彰显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教育成果促实践的成效等核心工作。
评价指标要有客观性,要客观体现出思想政治工作内部各要素间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体现出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和逻辑性;评价内容要有先进性,要聚焦工作中的核心要素和主要问题,以及工作的创新和引领性,能科学准确反映真实的工作状态,也能体现出工作中的守正创新;评价要素要有可测性,形成一套指向分明、分类明确、要素客观、科目可量化的细化观测点。
(三)发挥正向激励作用
评价是将评价对象的工作成效与行为模式与指标体系进行对比,从而形成对其工作实绩和水平的综合判断,既有促进与形成,也有约束和导向,以及激励和强化的作用。运用评价机制,可以全面检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上的具体成效;可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柔性标准和刚性指标的结合,有形与无形结合、定性和定量结合,有利于减少实际工作中的标准模糊、泛化现象,更为聚焦重点、关键和成效;可以推动高校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中。
高校要发挥评价的导向性、激励性,一方面,在评价工作开展中要加以规范操作,信度和效度是评价工作的基本价值所在,要对评价方法、过程的科学性予以保障;另一方面,要科学使用评价结论,结论要科学精准,突出重点,对于工作有明确的指导性,能促进各部门、学院自觉地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加强制度建设和各项基本建设,推进质量提升;同时要形成标杆效应,激发作为责任主体的内生动力,发挥圈层效应,扩大典范性工作的影响力[2]。
(四)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高校在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中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性、规律性,要充分体现高校管党治党的工作优势与办学治校的发展优势,要将学校重点推进的工作、重视的工作体现出来,要有针对性和创新性,这是一个全方位、长期、动态的过程,需要构建长效机制。
科学的评价运行机制的形成,首先应确定合理的评价周期、评价过程、评价主体等,保障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都有效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确保评估与日常工作开展、监督、激励等各个环节协同配合。其次应明确结果如何使用,包括在什么范围内使用、是否公开、与奖惩机制是否联动等,这些导向是决定评价机制是否长效的关键。另外还应建立动态反馈系统,事前——事中——事后的反馈机制是比较合理的方式。事前要加强宣传,注重形成认同;事中对评估中发现的情况,及时沟通,促进工作的改进和加强;事后将结果合理使用并跟进。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因素
评价要努力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反映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走势与发展趋势,需要通过指标体系、过程模式、信息平台等关键因素来构造对思想政治工作在供给侧、需求侧、管理侧目标指向的评估[3]。
(一)评价要素和指标构成
依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内涵,评价要素构成应涵盖工作机制、工作实施、工作成效、工作特色等维度。
工作机制维度体现思想政治工作主体部门在目标定位、学习理论、把握规律、理顺机制、健全制度、发挥主导性作用、保障工作体系有效运行方面的全面性、系统性、制度化、规范化。设置组织领导、工作保障、队伍建设、育人环境4个指标,具体从目标定位、领导体制、工作规划、运行机制、制度建设、政策导向、物理空间、经费投入、专职队伍数量结构与素质能力、专业教师参与面与影响度、学生骨干培养与使用、文化环境、舆论阵地、教育基地等方面建立观察点,聚焦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强化基础、厘清基本思路、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为责任主体部门统筹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作建立规范[4]。
工作实施维度体现思想政治工作在内涵建设、突破瓶颈、质量提升、过程管理、模式创新、系统落实,把学生最关心、最需要、最迫切的现实问题摸清楚、解决好,做到目标明确、责任主体明确、节奏步骤明确等方面所展示出的精准性、创新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设置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资助育人、心理育人、文化育人、主体教育、网络教育、就业指导、学风建设等12个指标,围绕育人导向,突出特色优势,深化价值引领,聚焦重点任务、重点领域,加强分类指导、具体细化思想政治工作各环节、各领域的明确工作职责和标准,形成责任清单。
工作成效维度体现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成绩和成果,以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实际满意度、他们所获得的成长。设置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效、师生获得荣誉和科研奖励、学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4个指标。
工作特色维度体现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规律,开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支撑的校本、院本的独特做法,以及具有稳定的、显著性的实践效果,具有一定社会认可度的教育内容和模式。
(二)评价过程模式
只有具备了完善的评价过程管理,评价体系才会发挥长期效果。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中,可以运用PDCA循环理论,形成评价过程管理的“闭环模式”。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指计划、实施、检查、行动的循环,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绩效管理领域。
根据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评价可以按照四个流程来实施:
一是计划准备阶段,制定目标和责任、制定标准、进行任务分解沟通。评价工作主导部门全面系统解读和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理顺工作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及权限,结合工作客观实际将指标分解为具体的、可实现的、可度量的任务和标准。
二是任务执行阶段,实施工作计划,进行任务指导,开展进度跟踪。责任主体部门紧扣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设定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工作责任,有效整合资源,形成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责任的制度保障体系和工作传导体系,精准施策,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等工作中,确保达成预定效果。
三是检查评价阶段,检查目标达成情况、审视工作方法、评估工作绩效。高校根据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布局,对责任主体部门推进思想教育、制度建设、质量提升、攻坚行动、精细提高、特色发展等方面工作情况和育人实效进行督导检查,同时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帮助梳理工作中的弱项短板,注重“靶向治疗”[5]。
四是调整改进阶段,结果反馈、总结提高、实施激励、制定改进发展规划。激励和问责并用,以刚性问责推动履职尽责,促使各方面更加清晰各自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评价工作采用PDCA循环,能逐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涵义,追根溯源,完善责任清单,推进落实主体责任与全员协同参与责任体系,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不断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
(三)“智慧评价”信息平台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工作载体和渠道信息化、网络化,工作主体和对象全员化、全程化等本质特性决定了评价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和多维性。借鉴大数据思维,运用“互联网+”理念,建设“智慧评价”信息平台,通过技术赋能,科学采用评价数据、确定权重建立评价模型,从而强化督导力度、提升评价效能成为必然趋势。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全样本、实时采集已经能够实现,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探索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等提供智能化、精准化、实时性、伴随式服务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并提炼出智慧评价的概念和内涵,形成集评价、追踪、诊断、反馈于一体的评价模式,有利于通过统一标准、整合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共享网络服务,整合工作制度、工作台账、各类量化结果等以及来自各方面的意见,达成数据智能化,更为高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常态监控、科学分析和技术反馈[6]。
当然,智慧评价平台建构是需要顶层设计、整体构思的工作,涉及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的全过程,由采集系统、数据清理系统、分析系统、预警及反馈系统等多个子系统构成,对象涉及学生、教师、评估专家、领导等各个方面,同时要以“高效、精准、智能”的理念,对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中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采集和整合,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并紧密结合评价目标和指标,实现数字转化,进而可达成网上平台系统运作。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的实践原则
实践层面,还得着重解决“如何评”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特性决定了评价工作的过程性、动态性、发展性和真实性,为此,在评价工作实践运用上,要坚持好三个相结合原则。
(一)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要避免评价的主观性,达到科学化、客观化、公正化的要求,唯有推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构成是评价活动的关键要素,也对评价工作起着影响和决定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利和责任主体并没有明晰的界限,要使主体都能有效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就需要采用自我评价和他方评价结合的方式。高校各个部门、学院和教师都是自我评价的对象,同时也接受来自上级、管理部门、学生以及社会其他方面的他方评价。自评和他评结合使得高校能在自我审视的基础上,获得更多元、立体、综合的看法,评价工作以开放、交互的方式,能真实体现工作的多角度状况,结果更为全面、权威[7]。
(二)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涉及教育环境、教育介体、方法以及受教育者思想状况等方面,从检视起点到具体教育实施以及最终实际成效,不能完全局限在最终目标达成上,也要关注过程和资源的管理,全面反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因而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和统一。
过程评价是将评价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强调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关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整体协同分段推进中的各环节的覆盖性、问题解决的过程、多样化灵活性方式方法的采用、师生教学相长等方面,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实践理性。结果评价应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达成度、成果、实效、特色等,对照评价体系和标准对测评周期内思想政治工作生态,全面加强和推进工作的成果和水平,各项关键和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评定,给出总结性的结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过程和结果应该是统一的,重视过程有利于达成更好的结果,以结果为导向能规范过程,使过程更具目的性和灵活性。
(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根据评价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或价值时所应遵循的程序、途径和办法,可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常用模式,各有优势各有侧重,两者结合可以更全面地对工作真实效度与价值意涵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
定性评价则是对过程和方法的观察、分析、归纳、描述。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比较多采取定性的方法,这是由于工作内涵的复杂性和复合型导致有些工作内容难以量化造成的。定性容易造成结论的模糊笼统,弹性较大,且往往难以精确把握。基于工作记录和数据的定量分析有助于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与严密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弱化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与随意性,通过量化的方法运用、权重设计设置细化标准,是深化和精确化评价工作的必然要求。当然,同样需要避免以量化将复杂的思想政治工作加以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忽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