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遂平县奶牛乳房炎致病菌感染情况调查与药敏试验分析
2020-01-17文/张菊
文/张 菊
(遂平县兽药监察所)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乳腺组织的炎症,在奶牛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其具有发病因素复杂、发病率高且治疗成本大等特点,给全世界奶牛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奶牛乳房炎可导致奶牛泌乳性能下降,且生鲜乳质量较差。此外,由于大部分患有乳房炎的奶牛乳汁中含有致病菌,而部分种类细菌可导致人畜共患病,对奶牛养殖人员和消费者健康威胁巨大[1,2]。目前对于奶牛乳房炎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滥用也导致细菌耐药性产生,以及药物残留问题。基于此,本次调查采集遂平县部分乡镇患有乳房炎的奶牛乳汁样品,对其主要致病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同时通过药敏试验分析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临床兽药使用以及防控提供指导依据。
表1 被检样品中细菌种类及所占比例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本次调查于2019年7—10月采集遂平县部分乡镇6 个奶牛场的乳汁样品73 份,采样前对奶牛乳区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弃掉前3把奶;随后采集约5 mL生鲜乳样置于无菌奶样管中,于4 ℃保存,待检。
1.2 奶牛乳房炎判断标准
临床型乳房炎的判断标准为奶牛表现出乳房发热、肿胀、变硬、疼痛症状;隐性乳房炎的判断标准为计算生鲜乳中的体细胞数,按照国际乳业联合会(IDF)的相关规定,根据体细胞数对被检奶牛进行结果判定[3]。
1.3 细菌分离与鉴定
用灭菌棉拭子蘸取少量乳样,均匀涂抹于培养基表面,将其放置于37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6~20 h,挑取单一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
1.4 细菌药敏试验
将分离的菌株进行适度稀释,均匀涂布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待菌液干燥,在培养基表面分别贴4 种药敏纸片,于37 ℃恒温培养箱内培养16~24 h,测量抑菌圈,按照药敏试验标准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4]。
2 结果
2.1 被检样品中细菌分离情况
本次调查对遂平县73 份患有乳房炎奶牛乳样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73 份被检样品中有51 份检测为细菌感染,感染率为69.86%(51/73);共分离得到96 种菌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棒状杆菌和大肠杆菌菌株分别为37、29、17和13 株,所占比例分别为38.54%、30.21%、17.71%和13.54%(表1)。由此可见,细菌病是导致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乳房链球菌为优势菌株。
2.2 病原菌感染情况
在被检样品中,病原菌单独感染份数为23 份,所占比例为45.10%(23/51),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棒状杆菌和大肠杆菌单独感染所占比例分别为19.61%、15.69%、5.88%和3.92%;病原菌多重感染所占比例较高,为54.90%(28/51),其中2重感染、3重感染和4重感染所占比例分别为31.37%、13.73%和9.80%,详见表2。
2.3 药敏试验结果
本次调查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乳房链球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别随机挑选18 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15 株乳房链球菌菌株进行试验,根据抑菌圈大小判定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程度,抑菌圈直径≥25 mm,为高敏,25 mm<抑菌圈直径≤17 mm,为中敏,17 mm<抑菌圈直径≤0,为耐药。结果如表3所示。试验显示,这2 种细菌对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高度敏感,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高度耐药,对其他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
3 讨论
河南省遂平县奶牛养殖业发达,但奶牛乳房炎一直是困扰当地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障碍之一。奶牛乳房炎致病因素较为复杂,其中病原菌感染是重要因素[2]。本次调查旨在了解遂平县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种类和感染情况,共检测患有乳房炎奶牛乳样73 份,其中有51 份检测含有致病菌,检出率为69.86%;共分离出96 株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乳房链球菌所占比例较高,与湖南[2]、吉林[5]、郑州[6]等地区研究结果一致。多数样品同时感染2种或以上致病菌,说明其混合感染情况十分严重,因此,提高养殖场饲养管理水平是降低奶牛乳房炎流行情况的重要举措之一。
表2 病原菌感染情况统计结果
表3 2 种主要病原菌药敏试验检测结果
进一步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从该地区奶牛场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乳房链球菌对不同药物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高度耐药,这与当地养殖场(户)大量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此类抗生素有关;对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高度敏感,提示今后奶牛乳房炎的治疗可以选择此类抗生素进行治疗,但也可以选择一些微生态制剂或中草药进行治疗,减少抗生素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