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诗歌《燃烧的渴望》中“你的名字”解读
2020-01-17苑英奕安华杰
苑英奕 安华杰
金芝河是韩国著名诗人,也是受人尊敬的生命运动家。《燃烧的渴望》发表于1975年,歌颂了在军事独裁政权的强压统治下诗人对民主的极度渴望,是带有鲜明文学感性特色的社会参与诗,可以说是韩国20世纪70年代里程碑式的作品。原诗由三小节25行组成,是一首极富韵律的自由诗,也是一首带有批判、抵抗性质的抒情诗。这首诗将“民主”拟人化为“你”,并通过运用反复法和渐层法形成其内在的韵律,同时使其在表达上展现出感情的层层递进,继而达到高潮。目前,韩国诗歌研究多集中于金芝河的生命思想和他后期的生态诗,也有部分研究金芝河早期的抒情诗,但是几乎没有专门针对这首诗的研究。虽然国内学者张琳早在1979年就在发表的《诗十五首》中翻译了这首诗,但是迄今为止并没有针对这首诗作专门分析的文章。本文将从新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金芝河诗歌《燃烧的渴望》的结构特点,并结合文学社会学的观点,解析诗中多次用“你的名字”指代民主的多重含义,探究诗人的创作意图,理解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价值。
一、《燃烧的渴望》内容及结构
在结构上,《燃烧的渴望》一共由三小节组成,第一小节9行,第二小节16行,第三小节4行,本文将每行进行标注,共29行(在韩文原版中第一小节7行,第二小节13行,第三小节5行,共25行)。
L1 民主啊
L2 我把你的名字
……
L28 用焦渴的声音呼喊着:
L29 民主万岁![1]
诗歌第一小节是写黎明前,在快要忘记你之前,“我”写下你的名字——民主;第二小节写了在天未亮时,小巷里脚步声、哨子声、撞门声等不绝于耳,在这动荡中“我”在胸膛刻下你的名字,想起被迫害的朋友们,“我”愤怒地写下你的名字;第三小节是“我”哭泣着偷偷写下你的名字,呼喊民主。三个小节层层递进,诗人的感情一步步积累,最终到达顶点。
在《燃烧的渴望》中文译本中,“你的名字”一共出现了6次,分别在第2、8、16、17、24、27句(韩文原版中出现5次,分别在第2、7、12、13、22句),在这个三小节的短诗中出现频率较高。其中,第一小节就直接点明“你的名字”指的就是“民主”。诗人在诗中反复使用“你的名字”来指代“民主”有四个主要原因,分别是表达与民主的亲密感、突出民主的隐秘性、增强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以及美化诗歌语言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
二、亲密感与隐秘性
文学社会学的观点认为,文学是社会的产物,作家身为社会的一分子,他所经历的政治、社会环境必然会反映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上,他的作品也必然会暴露出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现实,进而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2]。金芝河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参与诗人,他的作品大都深刻反映了当时韩国普通民众的苦难生活,揭露了朴正熙独裁统治的黑暗残暴,表达了对国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的渴望。
金芝河9岁时,朝鲜爆发了“6.25战争”,金芝河在自己生活的村子里目击了人民军和国军之间残忍的互相杀戮行为,这段记忆对他的诗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在大学期间,金芝河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从1960年至1975年,他先后两次被通缉,六次被捕,在狱中受尽折磨。尽管如此,金芝河依然不顾自身安危坚持创作反法西斯政权、呼吁民主的反抗诗。从诗人的个人经历可知,诗人一直对“民主”怀有深厚的感情和渴望,希望韩国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在《燃烧的渴望》第一小节第7句,诗人用“燃烧着心灵的焦渴的记忆”来表达自己对“民主”的极度渴望。用“你的名字”来称呼“民主”时,将“民主”拟人化,用“你”这个非敬语来称呼对方,说明诗人将“民主”视为朋友,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与“民主”对话,营造出了一种诗人与民主关系非常亲密的感觉。同时在译文第一小节第2、4、5、8句(韩文原版的第2、3、4、7句)中都出现了“你”这个词,这表明了诗人对“你”的提醒和爱意:世人都要将你忘记,只有我渴望记住你的名字。诗中反复出现的“你的名字”表明了诗人与“民主”的亲密关系以及诗人对“民主”怀有的热烈感情。
金芝河于1975年创作了《燃烧的渴望》这首诗,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正处于朴正熙军事政权的强压统治之下。在政治上,朴正熙为了维护反动统治,大搞“清洗”运动,将民主人士和反对派的政客逮捕入狱。朴正熙独揽党、政、军大权,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对人民实行残酷的血腥镇压,先后炮制出“反共法”等多项法西斯法令。在这种背景之下,金芝河在《燃烧的渴望》中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偷偷地写下你的名字”,政府的严格管制使得诗人无法公开写出你的名字“民主”。用“你的名字”隐晦而委婉地指出“民主”,突出了“民主”这个词的隐秘性。
诗的译文第一小节(韩文原版第一小节)写道:“燃烧着心灵的焦渴的记忆,偷偷把你的名字,写在黎明前的小巷!”[4]尽管诗人在心中强烈期盼着民主的到来,但实际上只能“偷偷写下你的名字”,心中炙热的感情因为残酷的现实环境而无法吐露。诗的第三小节(韩文原版第二小节)写道:“我屏住声息,饮泣着,偷偷地写下你的名字。”[5]从这句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写下“民主”时的小心翼翼。表明尽管当时的社会环境让诗人无法大声呼喊“民主”,但诗人仍然努力地写下“民主”,期待“民主”的到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虽然“民主”是隐秘的,但是“民主”在诗人心中是闪亮的,“你的名字闪烁着孤傲的光”,这样现实生活中“民主”的隐秘性与诗人心中“民主”的闪亮性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现实环境的黑暗冷酷。
三、增强感情与美化诗语
在诗译文第二小节第12至14句(韩文原版第9、10、11句)中出现了“脚步声”“哨子声”“撞门声”“呻吟”“痛哭”“叹息”“悲鸣”,这些词语显示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混乱,政府军在到处逮捕进步人士,破坏社会秩序。紧接着,译文第15至17句(韩文原版第11、12、13句)写道:“在这一切之中,在我的胸膛,永远镂刻下你的名字,你的名字闪烁着孤傲的光。”[6]在形式上,这句诗中连续出现了两次“你的名字”,这样的重复增强了诗人对“民主”的感情;在内容上,原诗用了“深深刻下”“孤独”这样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来形容“你的名字”,突出强调了诗人对“民主”的渴望与向往,增强了“你的名字”所承载的诗人的感情。在译文第18至25句(韩文原版第14至20句)中,“生的痛苦”“血淋淋的脸”与“生气勃勃的自由”产生对比效果,囚禁与自由的对比直接揭露了当时军事独裁政府对民主人士的迫害。用“颤动的手”“颤动的心”“切齿的愤怒”“笨拙的字体”来描写诗人写下“你的名字”时的状态——心中压抑着痛苦、悲鸣却不得发出,强烈的感情无法直接吐露,无法大声呼吁“民主”。在此时,压抑着强烈感情写下的“你的名字”凝聚着诗人的痛苦和希望。同时,全诗在结构上使用层递手法,每一小节的最后都是“写下你的名字”,这样重复三次,达到感情层层递进,继而到达顶点的效果,也使得“你的名字”这个诗语所承载的感情逐步加深[7]。
诗人在创作《燃烧的渴望》时除了抒发个人的强烈感情,也保持了诗歌在形式和语言上的优美。全诗的诗句排列如金字塔,逐行增加又逐行减少,整体看起来错落有致,同时,诗歌多采用重复法,在韩文原版第一小节第3、4句中的“忘了你很久”和“忘了你很久很久”[8]上下整齐排列着,在韩文原版第二小节中,第9、10、11句连续出现了七个“声音”,第14、15、16句整齐排列着三个“活着的”,第17、18句排列着三个“颤动的”,使得诗歌具有了结构美和韵律美。“你的名字”反复出现在诗歌中也有诗人的独特用意。相比于“你的名字”,“民主”过于直白,如果反复使用“民主”,会破坏诗歌的整体氛围,也使诗中少了一种压抑的情绪。而在使用“你的名字”后,语言偏向优美和委婉,“你的名字”也被赋予了多重含义,诗语得以美化,感情也得以深化。可以说,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尽力维持了诗歌结构、韵律及语言的和谐统一。
四、结论
金芝河是韩国最具代表性的参与诗人,他被称作是20世纪70年代韩国文学的象征。《燃烧的渴望》是他创作的代表性参与诗歌之一,在韩国20世纪年代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新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金芝河诗歌《燃烧的渴望》的结构特点,并结合文学社会学的观点,通过了解金芝河的相关传记和时代背景,从诗人与民主的亲密感、民主的隐秘性、增强感情作用和美化诗语效果四方面解析诗中反复出现的“你的名字”的多重含义,了解诗人在独裁政权统治下对民主的深切渴望和在社会上呼吁民主的迫切心情,也理解了这首社会参与诗的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