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有效措施
2020-01-16丁亚平
丁亚平
【摘要】小学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在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后作业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科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如何布置作业,发挥其优势所在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就以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为例,对分层设计的有效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作业分层
引 言
在新课改深入推行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对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进行改革.近些年分层教学开展在学生综合素质培育方面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为了深入开展分层教学、兼顾课上与课下、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性,教师需要更加重视作业的分层设计,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其个人素养与学科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
在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将思想付诸实践,但由于数学成绩对学生日后发展有着较大影响,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学科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且布置的作业大多以习题训练为主,容易让学生感觉单调乏味而且缺乏创新.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就需要践行作业分层法,照顾每个学生的特殊要求,分清学生个体与班级群体之间的差异,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各能力层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作业巩固、铺垫与拔高的作用,让学生沉浸于数学知识的海洋之中.
(二)对班级学生的把控能力不强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的规划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学生由于智力水平、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会造成其在学科学习上的差异性.有些学生理解能力强、有些学生思维快但粗心大意、有些学生思维模式正确但解题速度较慢,则教师应根据学生所显露出来的问题,去深入思考问题成因,综合各种因素有效开展分层设计.
(三)学生“不诚实”,导致教师出现错误判断
小学高年级数学有着复杂性与系统性并存的特点,其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更为抽象,学生在接受起来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不理解的地方,从而导致不会的问题越积越多.但由于当代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在家长的关心、呵护下長大,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求胜欲、虚荣心、自尊心,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较差,更不愿意在人前示弱,所以当教师在授课时询问“谁没听懂?”“哪里有问题?”“都掌握了吗?”等问题时,学生往往都给予正面的肯定回答.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措施研究
(一)深刻理解作业分层
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而数学知识的深度与难度也在不断提升,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有很多学生会出现不适应、不理解等问题.尤其在布置作业时,教师的统一标准未能考虑学生的特性需求,能力好、能力差,基础强、基础弱的学生做一模一样的作业,自然有作业完成质量的优劣之分,但对学生的促进效果不强,不会做的问题还是不会做、不想做作业的学生还是不想做,从整体上来看,数学作业的过度机械、单一已经让部分学生丧事了探究数学问题的积极性与信心,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就是书本上的知识点和一道道弯弯绕绕的题目,根本意识不到其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展开作业分层就显得十分必要.作业分层的有效进行不仅需要改变作业形式,更需要转变评价方式,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促进与激励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数学知识,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其综合运用能力.
(二)正确分层
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是一个长久性的过程,学生必须要主动融入学科之中,并在兴趣的助推作用下,努力学习知识、提升自我.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首先应该保障其目的性与实效性,这样才能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其次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着力提升作业的趣味性,融入更多的生活化元素,逐渐改变学生对数学作业的传统认知;最后应该让作业更具针对性,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需求,长此以往才能达到提高学科素养的效果.
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分析,如与学生本人、同学、其他学科教师和家长沟通,分析学生学科成绩、做题时间与正确率等,并从兴趣爱好、思维能力与专业基础等几方面入手为学生布置分层作业.一般情况下考虑到教师精力与工作量等因素,最为适用、科学的作业设计应分为三大层次,第一层是那些基础较弱、缺乏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的学生;第二层是那些知识掌握较为牢靠,但做题速度慢、学习成绩属于班级中游水平并相对稳定的学生;第三层是具备较强的学科能力,做题速度快、正确率高的学生.不同的分组就决定了作业类型与难易程度.当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往更高层级攀登,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从而在班级中形成一种竞争氛围.
(三)作业分层设计研究
我们以苏教版数学新教材五年级下册“圆”为例.第一节课后,学生基本上都已经对圆有了一定的认知,如圆的形状、半径性质、直径与半径关系等,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作业分层设计.对于第一层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以兴趣培养为主,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可以布置探究性作业“看一看我们身边哪些事物中含有圆,选择你感兴趣的去测一测它的直径与半径”.这样一道含有生活化元素的实践作业,不仅能让学生独立思考何为圆,还能使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性,从而慢慢发现数学并不像自己想象的只出现于书本与卷子之中,而是一种常见的、能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对于第二层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将基础性或一些需要绕弯思考的题目当做作业,并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叮嘱,如做题速度快但正确率较差的学生,需要让其注重速度把控、认真仔细检查,做题速度慢的学生,需要让其巩固基础、熟练掌握知识点并将其灵活运用在解题过程中;对于第三层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学科综合能力较强,则教师可以在第二层作业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自主学习与思考圆的周长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将下一课的内容提前引入,给其更多拔高与展示的机会.
三、作业分层与评价分层的协同开展
布置作业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他们巩固记忆并学会灵活运用,而作业分层则是为了让各层级学生都能更好地感受到作业对学习的辅助与促进作用,不至于被那些特定题目“绊倒”后逐渐失去自信.从大方向来说,作业是评价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既然作业要分层,那么就必须有相应的分层评价方式做支撑,一来是为了保障分层作业的完成质量,二来是为了真正发挥作业的评价效果.
(一)要做好各层级之间的有效衔接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成绩好的三层学生始终都在做比较难的作业,而成绩不理想的一层学生始终都在做基础题,但各层级的学生不应该是固定的.因此,教师想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提升圈层的机会,需要不断完善分层测评体系.
从作业内容上来说,第一层学生以概念记忆与基础题型为主;第二层学生以基础题型与深层训练为主;第三层学生以深层训练与拔高题型为主.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保障各层作业的关联性,如可以将同一习题中难度不同的1,2小问分别放在二、三层之中,这样在讲解时,学生记忆清晰、思路明确,也可使低层级学生能清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
(二)分层评价与分层作业之间的有效衔接
当代小学生有着好胜心强、自尊心强的特点,因此所得到的教学评价反馈不一定是真实的,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分层.由于小学数学與其他学科间存在差异,分层评价体系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普及到其他学科,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也不希望第一层级学生数量占总人数的比例过大,但在实际分层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实事求是,方能引导学生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在分层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分层,各层级占比不一定为1∶1∶1,但一定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要做到有针对、有侧重,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现有分层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在相应评价体系的引导下不断前进.
通常情况下,分层评价体系因其更注重过程性评价,所以其中包含诸多内容,作业评价虽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却有着教学情况反馈、学习情况反馈等重要功效,为此做好作业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
教师应考虑学生求胜欲强的特点,给下层学生更多提升机会的同时,给上层学生提供学习动力,如规定:连续完成五次作业并达到优质标准,可进驻到考察期,该学生可做上层作业,连续三次作答满足合格标准后,可与上层学生进行比拼,用之后三次作业的平均成绩做比较,优胜劣汰.这种方式为学生创设了竞争的大环境,使其意识到认真完成作业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发挥主观思维,积极投入到作业探究之中,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提升个人能力,这样不仅能戒骄戒躁、磨炼心性,还能让别人清楚看到自己的努力与付出,收获他人的赞同,从而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必要性,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满足核心素养培育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分层,有针对性的思考作业内容,并逐步建立健全的分层评价体系,以保障作业分层的合理性、针对性、可行性与可控性,全面照顾到学生的个人感受,使其深入理解作业的内涵、发现作业的魅力,改变对作业机械性、强制性的固有认知,真正做到以业促思、以业激学,从而为学生日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斌.探析小学数学高年级拓展性作业的有效设计[J].华夏教师,2018(9):49-50.
[2]梁炬义.数学作业多元化设计的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8(9):36.
[3]阮华平.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