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注释“漂荡”一词探析
2020-01-16周旬月
周旬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与朱元思书》一课中,开头写道:“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根据课下注释的注解,“从流飘荡”一句翻译为“(乘船)随着江流漂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质疑,既然是“船随江流”,此处“飘荡”一词中的“飘”字是否该理解为“漂”的通假字?如果不是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境,作者吴均是不是故意使用“飘荡”?如果作者故意使用“飘荡”,课下注释解释为“漂荡”是不是不符合原作意境?笔者查阅相关资料,整理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一、现代汉语中应为“漂荡”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飘”字的解释为:①动词,随风摇动或飞扬。②形容腿部发软,走路不稳。③轻浮;不踏实。④姓。而“飘荡”一词有两种解释:①随风飘动。②漂泊。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注解②字典用的是“漂”而不是“飘”。
那么,我们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漂”字的解释:①停留在液体表面不下沉。②浮在液体表面顺着液体或风吹动的方向移动。例句:远远漂过来一只小船。再看“漂荡”的两种解释:①随波漂动:小船在水中漂荡。②漂泊。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我们发现,此处“漂荡”的第二种解释与“飘荡”的第二种解释同一词义,均解释为“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均用了“漂”字,均与“水”关联。
根据课文意,小船随水流“piāo”浮移动,显然,取“漂”字准确。水为液体,船停留在液体表面不下沉,顺着液体或风吹的方向移动,且“漂荡”第一个解释的例句就是“小船在水中漂荡”。由此看来,根据现代汉语词意和用词习惯,的确应该用“漂荡”。学生也正是因为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漂荡”和“飘荡”的解释,才会提出质疑。
另外,2002年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也明确了“漂泊”“漂流”是推荐使用的规范词形,而“飘泊”“飘流”属于不规范词形。
如此看来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与朱元思书》课下注释③的翻译是用字规范的。原版古文“飘荡”是否作通假字处理暂且不论,仅就课下的现代汉语注解来看,“(船)随水流‘piāo浮移动”用“漂”字比“飘”字更符合现代汉语词意和用词习惯,也更加规范。作为学生学习语言规范的范本,教科书在课下的现代汉语注解中,使用了符合规范的词形,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课下注释应明确标注通假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明确了原文中“飘荡”一词的课下注释使用了现代汉语中的规范字“漂”,翻译成“漂荡”,是符合现代汉语用词习惯的。那么在原文中,“飘荡”一词中的“飘”字是否应该理解为“漂”的通假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将“飘”解释为“回风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解:“飘,回风也。回者、般旋而起之风。庄子所谓羊角。司马云:风曲上行若羊角也。释天云:回风为飘。匪风毛传同。按何人斯传曰:飘风,暴起之风。依文为义,故不云回风。”从许慎的解释和段玉裁的注解来看,“飘”字与“风”有关,而与水无关。再来看《说文解字》中的“漂”字,解释为“浮也”。《说文解字注》注解:“漂,浮也。谓浮于水也。郑风:风其漂女。毛曰:漂犹吹也。按上章言吹。因吹而浮、故曰犹吹。凡言犹之例视此。漂潎、水中击絮也。庄子曰洴澼。”从这两处解释看,“漂”字与水有关,且与“吹”有关,浮于水,有风吹才是“漂”。再来看《与朱元思书》原文,作者吴均写道“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从字面上来看,作者乘船从富阳到桐庐,沿途欣赏两岸的奇山异水,的确是在“浮于水”“有风吹”的情况下,应该使用“漂”字而非“飘”字。
当然,字义和词义是在发展的,是不是发展到后来,“飘”字有了“漂”的意思,所以在水上浮可以用“飘”呢?恰恰相反,在字义的发展过程中,是“漂”字兼有了“飘”的字义。比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早一个时期的作品《前汉·杨恽传》写道“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此句中“漂然”通作“飘然”,“漂”字兼有了“飘”的字义,这在《康熙字典》中有明确的词条加以记载。再往前追溯,在《诗经·郑风》中有“风其漂女”一句,《毛诗传》中也有“漂,犹吹也”的记载,也就是说,早在西周初期,“漂”字就兼有了“飘”字“吹”的词义。也就是说,“漂”字的词义范围更大,不僅包含了“在水上浮”的含义,还有“风”“吹”的含义,而“飘”仅仅只有“风”“吹”的含义。
在梳理了“漂”“飘”二字在历史上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我们来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对“飘”的解释:①旋风,大风。②吹。③飘动,飞扬。④落。四项解释均仅限于与“风”“吹”两个含义有关。再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对“漂”字的解释:①浮。②动摇。③同“飘”,吹。④“漂染”高远的样子。⑤piǎo。漂洗。这五项解释不仅与“水”有关,且包含了“飘”字“吹”的含义。
回到课文中来,作者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写道“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他乘船从富阳到桐庐游山玩水,是非常明确的在水上行船,没有任何歧义的在“水上”“漂浮”,此种情况应该使用“漂荡”确凿无疑。课文注释应该将“飘荡”一词明确的标注为“通假”。
三、语境中更应该用“漂荡”
从用字和用词的角度来看,使用“漂荡”无疑是正确的。但有些所谓的权威在解释课文中使用的“飘荡”一词时,通常会联系文中“任意东西”一句,强调“飘”字带来的随心所欲的境界,并强调“飘荡”比“漂荡”更符合语境。真是这样吗?
谈到语境,就必须先来看看语境的概念。关于语境概念,有种种说法。狭义的语境又称语言环境,即上下文;广义的语境指言语交际环境,即与具体的言语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言语交际过程相始终的、对言语交际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语境具有真实性、整体性、动态性、传递性和创生性等特征。我们在理解“飘荡”一词时联系的是上下文“任意东西”一句,所以,此处我们仅就上下文语境进行讨论。
先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其上文写道“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根据教参上的翻译,此句译为“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此处晴空与远山融为一色,皆为“青青”。再看下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一句,还是根据教参的翻译,此句译为“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言下之意,江水也为“青绿”色。也就是说此时作者眼前的“天、山、水”共色,互为交融。
想来也不难理解,向远处伸展的连绵群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青青山色越来越远,越来越淡,与越远越低的晴空终于融为一体,清澈的江水倒映着碧空群山,谁还能说得清,是山绿还是水绿呢?作者乘坐的小船行舟江上,满眼间到处是青青翠翠,碧绿清澈的江水中是朵朵白云,亦是绵绵青山,这到底是在水上还是在天上?由此,有的教师会顺势引导,既然分不清是天还是水,到底还是用“飘荡”来的妙,小船随风而动,随心所欲,逍遥自在。
这里,还请特别注意,“飘荡”的词义只是随风摇动,如果只是将“天、水、山”融为一体理解为仿佛没了“水”的存在,只是在“天空中”任意的飘荡,当然是用“飘荡”好。但这种理解,完全抛弃了“水”的存在。作者吴均的“任意东西”是只在天空中吗?当然不是。吴均的“任意东西”纵贯天地,既是在秀美的富春江上,亦是在晴空中,还在群山间。前文已经论证过,“漂”字既可以是在水上,又包含了“风吹”。显而易见,在上文的语境中,还是使用“漂荡”更准确。
综上所述,《与朱元思书》一文中“飘荡”一词应该理解为“漂荡”一词的通假更为妥当,建议统编版的编者们将课下注释③的现代汉语注解添加上“通假”的解释。从语境来看,“漂荡”一词也更符合吴均在“天、山、水”间“任意东西”的随心所欲。最后,再次恳切地希望教材的编者能考虑添加“通假”,以保证教材的示范性、严谨性、科学性。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