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此星辰非昨夜,为伊风露亦无悔
2020-01-16李菲
李菲
有学生要我推荐一本散文集,我立即想到了周国平先生的代表作品《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我对他说:“看不懂也没关系,只要你能够用心去体会他的话,能在日后的生活中带给你一点启发足矣。”书中那些充滿哲思却又近乎诗句的语言,曾深深地触动我的灵魂,我无法言说明晰他给我带来的具体的东西,总感觉有一个我能体会却无法明确表述出来的命题,至于是什么,恰如周先生所说的“风中的纸屑”,总是捕捉不清。直到我看了2017年5月出版的《教师博览》上刊登的赵克明先生写的一篇《精神守望》,我的心声总算是得到了呼应,故笔而记之。
何为守望?诚如赵老师开头所说:“一个农民,当他把种子撒向土地的时候,总时常立在田垄久久瞩望,神色中溢满了金灿灿的希望……他们,或许仅仅满足于守望。”农人在稻田辛勤耕耘,母亲对新生命的悉心呵护,艺术家对作品的精细打磨,不为别的,只是秉持这一份最原始的心愿。守望,可借用孔圣之言蔽之,曰“君子固穷”,这里的穷,绝不是物质上的匮乏。相反,是一种精神上的至高无上的追求——安贫乐道,不失节操。赵克明先生适逢辞旧迎新时代,有幸赶上恢复高考这趟车而进入师范学院,为继续深造而不得不与妻子怀抱婴儿拜师求教,生活极度窘迫。可赵老师“在人们千方百计奔小康的潮流中甘守清贫,领略了母语教育的别有洞天、风光无限。”这便是固守后的一种得——自得。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人生的导师——赵晓岚教授。与赵老师一样,晓岚教授也因时代原因未能上大学,留在长沙一中任教。可钻研学术的梦想深深扎根于心,她幸运地遇上了高考恢复的时机,却因家庭原因再次错失良机。备受命运捉弄、身姿纤细柔弱的她仍然不忘初心,一边工作,一边抱着小孩去进修。一次一次攻坚战后,始终揣着一颗赤诚之心的她终于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蜕变。她顺利地完成了博士学业,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央视到师大挑选主讲人,赵教授以其极具古典美的外貌和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很快吸引了央视的注意。她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南唐后主李煜和姜夔。此后,全国便刮起了“寻找赵晓岚”的飓风,很多人成了她忠实的粉丝(其粉丝名唤“岚迷”)。记者采访她说有很多人被她的美貌折服了,她听后义正词严地说这是不好的。当听到记者问她是否愿意投身仕途,她淡然一笑毫不迟疑地说她还是愿意与学生做伴,继续沉浸于文化研究,她说她喜欢接触这些古人,是心向往之,虽千载之下,如旦暮矣。此生“不戚戚于贫困,不汲汲于富贵”,只愿如陶潜“守拙归园田”。
离休后,赵教授举家移民加拿大,但她仍割舍不下讲台,她每年都会回母校开讲座。我有幸聆听了她的一场的讲座,当我提前半小时前往报告厅却发现早已拥挤得水泄不通,学校为了照顾我们这些后来者,便在隔壁教室进行了电视直播,屏幕上的她时而莞尔一笑,时而神思邈远,时而轻抿朱唇,吟唱清曲。谆谆善诱,沁人心脾。“润物细无声”,裹挟着对文学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她执着地固守着心灵的净土,卓然超群,似人间奇葩,似野域孤菊,如潺潺清流,注入挚爱中国文学的后来者的心。这也是执着后的一种得——立德。
如今我也投身教育行业,成了赵克明老师的同行。只是适逢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再需要“把断腿的凳子捆绑着使用”,用上了先进的一体机;不再是“十几平方米的小图书室”,而是有了一栋宽敞明亮的图书馆,有了丰富的藏书;不再住在“只有这窄窄斗室之内”的家,而是住上了干净开阔的教师宿舍。条件改善了,可是问题接踵而至。学生阅读量少,不重视语文,不了解传统国学,不关心我们的国家大事,不再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等问题也成了挥之不去的痛。新课程改革适时而出,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希望。如何将新课改的精神与日常教学妥帖融合又成了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经验不足,实践不够,理论匮乏,运作水平有限等困难接踵而至。但课堂上看到孩子们殷切的眼神,看到他们讨论问题时的干劲,我又不觉轻松了半分。教育这条路,本来就没有定势,就需要靠艰苦卓绝的探索,才能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
一生与书香为伴,一路与后生同行,不亦快哉?繁华尘世,择一佳隅,寻一良侣,执一拙念,细数庭前花落,采撷诗书菁华,岂不快哉?竭己之力,填满颗颗天真烂漫之心,慰藉求学稚子之心不亦乐乎?一言以蔽之:“做一精神守望者,此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