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明,未可渠央
2020-01-16傅思勤
傅思勤
读《淮南子》,见“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常嗟叹于文字诞生之开天辟地与神圣奇诡。在那古老的轩辕黄帝的中原大地上,汉字的创造竟惊动了上天神灵,震悚了魑魅魍魉。
秦始皇在吞并六国后,旋即统一各国文字,又于泰山封禅、立石刻字。众多刻石碑文的出土,印证着汉字被秦始皇视作巩固统治、宣扬功德、受意天神的重要桥梁。
东汉年间,许慎为考究文字,殚精竭虑以致发白身病。在贾逵、马融等众士鼎力协助下,《说文解字》终于玉汝于成,当世学者贵族争相传阅,后世受其影响深远无量。
又至清朝,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商殷残迹,墟土深处,祭酒先生激动地抚摸着被世人用作药材的“龙骨”,推断考察着其上历历刻痕与汉字的渊源。于是京城耸动,中外文人间掀起研究甲骨之涌浪……
——书籍卷卷,历史种种,与汉字有关的记载往往都如此扣人心扉,荡气回肠。
今人已知,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发展至今的国家,更传承了四大古文字——圣书体,玛雅文,楔形文,甲骨文——之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华夏民族以其最为独特的历史,诠释着文字的历久弥新与文明的生生不息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字,是文明以不朽活力孕育并维系的象征;文明,是文字以具象形式记录并流传的内核。
顾首瞻望中国之文字,字里行间流淌着华夏民族之灿烂文明。那美丽的方块汉字,形象而精巧,高贵而圣洁。汉字的书写形式,伴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而各领风骚——篆刻于龟甲兽骨上,雕凿于石壁木板上,书写于竹简宣纸上,吐露着刀的铿锵、墨的典雅抑或血的悲壮;汉字的书写艺术,伴随着审美意趣的变化而异彩纷呈——秦篆之瘦劲典雅,汉隶之庄重方正,楷书之雄健挺秀,行书之飘逸流畅,草书之肆意狂放。呜呼汉字,于一隅方寸间诉说文明的发祥与绵延,饱蘸着文明的智慧与情怀。
顾首瞻望中国之文明,明晦兴衰托付于华夏民族之优美文字。四书五经与二十四史,汉赋唐诗与宋词元曲,战国百家与六朝人物,一切皆依于汉字中窥见,而文明的发展变化即蕴藏其间。汉字播种出一片平仄起伏、纵横捭阖、抑扬顿挫的地舆,开辟出一穹流年昏晓、显晦行藏、舒卷翕张的旻天,参悟出一方星河璀璨、高迥轩邈、神思窅冥的宇宙。“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文字即浓缩了这万里跌宕、万千气象、万种风情的文明。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说文解字序》)诚哉斯言!源远流长的汉字,经由无数文人骚客摛翰振藻,为一个伟大的国家、一群可爱的百姓,镀以文明的光环,绘以文明的画卷,颂以文明的华章。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当内忧外患的政治危机席卷近代中国,众多知识分子将国民文化水平低下、思想封建愚昧之因归咎于汉字,鲁迅、钱玄同等甚至扬言“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视汉字为旧时代之窠臼,而应立即摒弃,岂不谬哉!当物欲光鲜的时代潮流侵蚀现代中国,众多国人又逐渐沉湎于物质生活的优厚与网络媒体的便捷,趋于麻木淡漠,无法感知汉字的魅力,甚至对其嗤之以鼻,提笔忘字、胸无点墨的人与现象层出不穷,岂不患哉!两千年前《说文解字序》中所言状况,“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时至今日犹屡现于世间,此者甚众,“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花一败而树随之,根亡之故。”文字衰而文明随之,亦是根亡之故,诚为国家民族之悲哀,岂可胜道也哉!
不禁想起了日军侵华战争期间抢救古籍文物的郑振铎先生——视金钱如粪土,弃安危于不顾。西谛服膺的信念,不啻是避免中国的珍贵典书流失海外,更有对隽永汉字的珍视,对中华文明的热忱。“我辈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但却有一团浩然之气在。横逆之来,当知所以自处也。使民族文化历千古而不灭失,此担挑在肩上,一息尚存,绝不放下!”他在《求书目录》中留下的这段话,久如黄钟大吕般振聋发聩。然而,于今辈的耳畔心底,这黄钟大吕是否已锈迹斑斑,这“浩然之气”是否已销声匿迹?
在古人的典谟书著中,常抚摸到他们对汉字的心驰神往。沿着历史的水路溯流而上,时光愈是绵长,文字与文明的羁绊就愈是神圣迷人,值得咀嚼品尝。明显的是今人心灵上的桎梏越来越多,思想愈发难以徜徉于文字间;曾几何时在寰宇内诞生不绝的瑰丽文明珠玉,亦于今世中愈发难觅其踪。曹植登临铜雀台上,嗟叹“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然则吾曰:呜呼哀哉,汉字文明之思,弥亘终古,岂可渠央!但愿那岁月深处的古典文明与浪漫文字之永固,不会被现代的潮水冲刷褪色,成为一道遥远的梦影。
(指导老师:文 勇)
[作者通联: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9)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