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键词、关联词、表达方式

2020-01-16王海明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关联词行文观点

王海明

《读书:目的和前提》发表于《读书》杂志1990年第4期,是该杂志“黑塞说书”系列的其中一篇。由杨武能选译黑塞的原文并加上标题,编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该文编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时,又由编者对杨武能的译文进行了删减。但不管在《读书》杂志上还是教材中,这篇文章的行文顺序并未改变,都遵照了黑塞的德语底本。此文所在单元的学习任务群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但与本单元前四篇思辨类文章相比较,本文无论是在文体(随笔)、文风上,还是在行文结构、思辨逻辑上,都有其独特性,所以将其列为单篇教学。正如温儒敏所说:“在新教材中,单篇教学和群文教学是并存的。”

一、以单元语境确定教学目标

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以“学习之道”为人文主题,围绕课程标准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共选择了六篇课文。前四篇(《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节选)》《拿来主义》)针对特定对象或现实问题阐发观点,以议论为主,思辨性较强;后两篇(《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兼有议论和记叙,作者都结合自己的经历来现身说法。所以,前后几篇文章在文体(后两篇为随笔)及表达方式上有所差异。然而,六篇文章又属于同一学习任务群,那么教学过程中都应围绕整体的单元教学目标来展开,即“能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感受文章的逻辑思辨力量,并能够在表达交流时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述,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读书:目的和前提》是一篇有关读书的随笔,与典型的说理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黑塞先阐述观点,然后用自己的切身经历进行具体说明。(课文虽有删减,但行文思路未变)学生不仅要对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辨析,还应注意把握个人经历、经验的记叙与立场、观点之间的关系。

二、以关键词把握文章观点

关键词是我们理解一段话或一篇文章内容的关键元素,关键词的提取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本的核心概念。让学生提取这篇文章的关键词并说明理由,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放眼全文、着眼局部的整体与局部的辩证思维能力,还能锻炼学生从文章到观点再到关键词的概括提取能力,从而更高效地把握文章核心,理解文章内容。“读书”这一关键词大家都能提取,有人或许会根据文章标题(杨武能选译时所加)将关键词提取为“读书”“目的”“前提”,这时教师应以“读书的目的和前提分别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将关键词细化、明确化。最终学生将关键词确定为“读书”“修养”“人格”,后两个关键词的依据是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是获得真正的教养,并且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个性或人格作前提。

关键词确定后,再让学生围绕关键词概括文章先后提出的观点。在提取关键词时,学生的思维方向是“文章——观点——关键词”,其实这时学生已经在概括文章的观点了,但这时概括的观点是笼统的,没有跟文章的行文思路相结合。所以再从关键词到观点,可以让学生将文章的观点细化、凝练,并且思考文章提出观点的行文思路。学生在概括时或许不能做到最凝练,这时教师可以提出要求:尽量再简洁些,每个观点分别给“修养”“读书”“人格”下一个判断。

修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终引导学生将观点概括如下:

修养是一种人格完善。

读书是一种人格修养。

人格是让读书完善修养的前提。

三个关键词回环往复,在表面的论证逻辑之下是一个由“阅读世界文学”这一话题组织起来的修养情境。

三、以关联词体悟思辨逻辑

文章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前四段,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发表观点的句子,并读出来。

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

……

这些观点句大多比较长,都是关联词引导的复句,而且关联词大多是“不是(并非是)……而是……”“不在于……而在于……”。“不是”“并非是”“不在于”是否定自己认为错误的,“而是”“而在于”是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作者寓观点于关联词中,以边破边立、下判断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

与本单元前面四篇典型的说理文相比,这篇文章前四段的思辨性表达也有明显的不同:第一,上来没引出中心话题“读书”的任何观点,而是界定了另一个概念“真正的修养”(读书的目的)是怎样的;第二,每一段的一整段都是在讲道理,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一、二两段。所以,与一般的说理文的议论段“提出观点——论据论证——总结照应”这一结构不同,此文前四段作者都先抛出一个简单的观点,然后再进行逐步深化,拓展论说,并且将深化的论点分布在各句群之中的关联词之间。这显然是作者理性的道理阐释思维。

四、以表达方式理清行文结構

除最后一段外,本文后半部分记叙了作者自己的读书经历:“我”依据自己的爱好而富有个性、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阅读中国书籍的新体验带给了“我”满足。这部分找不到作者对“读书、修养、人格”明确发表看法的句子,语句中有破或有立的关联词也几乎不再运用,(第七段的“不是……而是……”是对中国典籍中所蕴含的精神的评价)几乎都是记叙性的语言。

第五、六段记叙自己读书的经历、经验,是以自己为例,来论证前面三、四段的观点——人格是让读书完善修养的前提,即读书应从兴趣爱好入手,这样才能爱上读书,从而进行有个性的、生动热情的阅读。第七段记叙了涉猎中国典籍的情况,谈到了中国典籍中人的道德精神与日常生活的和谐统一,这正好论证了一、二段的观点——读书对人的修养、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

文章前四段是理性的道理阐释,那么后面记叙个人读书的经历、经验,明显是偏于感性的。所以此文的行文结构是先以理性的论说阐述观点,从概念界定和道理阐释入手(提出问题);再以感性的回忆,记叙自己的切身经历(分析问题);最后(末段)结合当下的阅读现象,强调阅读杰作的重要意义和途径(解决问题)。文章用关联词深化论说,寓观点于关联词间,由理性的“议”到感性的“叙”,以记叙佐证议论,以感性呼应理性。这当然由“随笔”这一文体所决定,相对于刻板的论述文,随笔更能显示作者的文风、个性与人格。

[作者通联:浙江湖州市安吉县孝源街道安吉艺术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关联词行文观点
用关联词造句
高中挚友情谊长
Your high school friends are your lifelong friends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观点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