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具

2020-01-16尹玲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51期
关键词:学具圆柱长方体

尹玲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小学儿童心理的特征是: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小学数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一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由于年龄小不易理解。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加强直观教学,学具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运用各种感官,积极思维,获取知识,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解理解和掌握,使知识记得牢固,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操作,思维、语言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和谐统一。

下面就关于学具的操作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及做法。

一、使用学具,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是;有求知欲,但注意力不够持久;爱动但注意力不够集中。利用学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我没有按传统的教法,让学生先找出一个球,告诉学生这叫球体;再找出一个长方体,告诉学生它叫长方体。而是放手让学生操作学具,把手中的学具按自己的想法,想怎么分就怎么分,只要有理由就可以。结果,同学们想出了许多办法,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大小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高矮分,有的按滚动不滚动分……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掌握了物体分类的多种方法,而且还轻而易举的说出了各种物体的基本特征。如: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圆柱体上下是两个圆形,并且能够滚动等……。分完以后我接着让孩子们找一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什么物品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多变的情形,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趣味,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强烈动机和浓厚兴趣。

二、使用学具,使抽象变为直观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识规律是由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因此,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思维性之间出现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由抽象变为直观。运用学具,就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是因为学具具有独到的优势:一是学生从自己动手操作中,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学生在操作中动手、动脑、动口、学生不仅可以听、说,还可以看、想、做;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四是学生人人操作,面广,能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探究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首先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透明学具,去量学具里给我们准备的两个长方形,让学生自己得出面积是多少,再去测量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面积正好等于长与宽的积,这个公式是不是适合所有的长方形面积呢?于是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取几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猜想,进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创造过程却是鲜活、生动而有趣的,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三、使用学具,突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动手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好方法,而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影响,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持久能力差,且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具有好奇、好动等特征,所以,小學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这些特点出发,适当的使用学具,把动手、动脑、动口结合起来。

大家都知道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是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而这一单元的难点又在于圆的相关知识。于是我就在学习圆的这一单元时,充分利用学具和教具,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让学生明白了圆的面积就是拼成后长方形的面积,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面积既没大,也没小,也就是面积没变,圆的面积不会求,但是我们会求长方形的面积呀,这也就是把未知变成了已知,把新知识变成了旧知识。利用学具的展示,学生明白了圆的面积怎么求。圆面积与半径、直径、周长的关系。为下学期学习圆柱的相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把圆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把它剪开,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图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图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从而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

再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就简单多了。

在今年学习圆柱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侧面积, 我让同学们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反复的卷起来,打开,卷起来,打好,让他们自己发现,原来一张长方形的纸,卷起来就是一个圆柱的侧面,打开后就是一个长方形,(当然也可以是正方形),两个底面是圆形,从而会求圆柱的表面积。

通过拆一拆、剪一剪,得出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 + 侧面积

同样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体积时,仍然借助学具和教具,通过把学具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感知到了,长方体的底面积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推出了圆柱的公式。

在讲授时,还充分让学生体会了转化的思想。因为运用转化思想可以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也可以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比较简单的问题,突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使问题更加容易解决。

总之,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以自身的符号美、方法的简洁美、思维的逻辑美等征服着每一个人。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借助学具操作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索,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为,学具是师生的好朋友!

猜你喜欢

学具圆柱长方体
圆柱的体积计算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表面积是多少
问题征答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