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020-01-16陈英芳
陈英芳
摘要:说起写作,许多人就想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那么这句话所展示的正是阅读和写作之间那种量变到质变的关系。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阅读和写作是相得益彰,不可分割的。写作水平要提高,我们应当尽可能提高阅读水平、尽可能扩大阅读面。
关键词:写作 阅读 量變到质变 读和写结合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教育手段,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
一、广阅读——磨刀不误砍柴工
教语文的这些年,“怎样教学生写作”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每次提到写作,学生们总是唉声叹气。也经常有学生对我说不会写作文,事实上从他们的习作中我也发现,相当大一部分学生确实不会写作文,写出来的都是流水账,文不对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阅读量太少,狭窄的阅读面,使学生阅读效率太低。仅从语文课上解决学生阅读的问题,效果甚微。因此,除了语文课外,我们尝试开设了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为学生提供了扩大阅读量,拓展阅读面,提高阅读效率的平台。
那么读些什么书呢?我认为只要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拿来读。开学伊始,我和学生一道建立了班级图书角,讨论明确了进入图书角的“成员”,严格把住图书质量关,拒绝漫画、连环画等内容低俗、浅薄、不健康的书籍。列出了本学期必读书目,并鼓励学生阅读必读书目之外的健康书籍。
同时我也会不定时的在微信群里向家长推荐小学生各年级必读的书目。从三年级开始,我将“每天看半小时的课外书”作为家庭作业,但是总有些学生是没那么自觉,实行起来也有些困难。后来我利用微信这个交流工具,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群,每组选出一位组长,组员把看书的照片发到小组群里,组长负责监督。就这样,一直坚持到现在,全班所有人已经养成了每天要看书的好习惯。
所以多阅读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写作能力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练功夫讲究“拳不离手,曲不离手”,阅读讲究“书不离手,读不离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邹”。可见,读是写的源泉,写是读的升华,二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二、多积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先生强调:“不动笔墨不看书。”阅读不仅仅要用眼看,而且要动手写。 以前我要求学生也准备一个小本本,不过那不是用来积累语言的。那个小本本叫“错题集”,随时把做错的题抄下来,有时间就看一看,避免以后“重蹈覆辙”。随着做错的题越来越少,那个小本本的作用也十分有限了。我打算另准备一个小本本,专门用来积累语言。比如,看电视时听到的一些新名词,大人说话时偶尔用的一句俗语,看报时见到的一些佳句,以及平时自己脑袋里迸发的灵感火花……都应该随时记下来,不断充实这个“宝库”。 光记还不行,还要经常使用,这样才能逐步进入到“妙笔生花”的境界。写文章的时候,要多翻小本本,尽量从中选用生动的语言素材。小本本里面的好词好句好段,甚至应该背下来,这样就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局面。总之,有个小本本是十分必要的。
“小本本,烂笔头,让我作文不发愁;小本本,烂笔头,让我更上一层楼。”——这是我给自己总结的顺口溜。
三、巧表达——喜怒哀乐皆成文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做”的教学模式,这种僵化的习作模式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就必须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生活再现。如给学生提供一种或几种作文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不规定字数、时间,他们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作文个性得到充分展示,这时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这样他们才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喜怒哀乐皆成文。
学生的年龄和社会阅历,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有很多直接经验。吸收大量的间接经验是完全必要的,而阅读就是积累,是储蓄,是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华。通过科学阅读,可以把前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营养。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相信,课外阅读搞好了,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写作文也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书目:
1.孙艳.让习作之花处处绽放【期刊论文】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