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思历史印记
——传承抗日英烈陈翰章的革命精神

2020-01-16姜梅梅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抗联斗争精神

姜梅梅

(中共哈尔滨市道里区委党校,哈尔滨 150036)

关键字:陈翰章;抗联精神;传承

1940年12月,陈翰章将军为国捐躯,在陈翰章将军牺牲8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追思历史记忆,纪念并传承抗日英烈的革命精神。

陈翰章,1913年出生于吉林省敦化县半截河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他毅然抛弃教育报国的理想,坚定地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19岁,他加入中国共产党;22岁,他成为抗联高级将领;27岁,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黑土含悲埋忠骨,白水高歌铭英魂。80年过去了,抗联历史的烟云离我们渐渐远去。今天,在和平的阳光下,如何勿忘历史,传承陈翰章将军之精神,振兴龙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坚贞忠诚的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汇聚民智的力量源泉。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英雄的东北人民众志成城、勠力同心,共同汇聚起共御外辱的磅礴力量,书写出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在这气势恢宏的画卷中,陈翰章就是其中的代表。

“投笔从戎保家乡”。中学时代的陈翰章由于接受进步思想的启引,开始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并逐步成长为一名慷慨激昂的热血爱国青年。1930年12月,在敖东中学的毕业式上,年仅17岁的陈翰章就铿锵有力地立下誓言:假如帝国主义侵略我们,打破了我想要使国家富强的理想,为了祖国我要用鲜血和生命来赶走敌人[1]。其豪言壮语振聋发聩!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面对残暴的敌人,陈翰章毅然投笔从戎,怀着满腔的爱国理想和热情,参加了吉林国民救国军,毅然决然踏上了抗日救国的征程,成为一名奋起抗日的先行者,开启了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军旅生涯。

“谢绝家恩永忠党”。在冰与火的淬炼中成为一名优秀共产主义战士的陈翰章,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经受住敌人的多次诱降和威胁,始终坚守信仰,忠于党的事业。作为一个百依百顺的大孝子,面对被逼无奈而来劝降的老父亲和妻子,陈翰章心如刀绞,但面对“大家”与“小家”的矛盾抉择,陈翰章在向父亲、妻子表达了愧疚的同时,断然拒绝了日寇派家属来劝降的要求,表达了要舍“小家”保“大家”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国难当头,何言小家! ”在党的事业、民族大义和亲情面前,陈翰章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这位年轻将军心中的痛,在后来被整理收录到日军《独立守备步兵第八大队战史》的陈翰章48篇日记中,其中有3篇日记记载了陈翰章的老父亲在日伪的威逼下,到部队对其劝降的事情。在1939年4月29日陈翰章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日寇派家人来劝降我,是因为我杀敌有功,但当我想起年迈的父亲受敌逼迫,不免心中震颤。从日记中我们能够看到金戈铁马的背后,一个忠孝不能两全的陈翰章,一个撕心裂肺痛苦的陈翰章,一个以民族大义为己任的陈翰章。

爱国精神,是每一名中国人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的本分与职责,是中国发展强大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奋斗是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2]。在黑龙江的这片土地上,曾经见证了无数抗联将士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是他们铸就了东北抗联的伟大革命精神。陈翰章怀着精忠报国的理想和信念,在中华民族危急时刻,弃笔从戎,践行报国之志。面对日寇的无耻行径,他义正词严地表示:“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去,是中华民族绝无仅有的选择。”浓厚的家国情怀,使陈翰章把自身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前程牢牢系在一起,并为之不懈奋斗。这一点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传承和为之奋斗。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着人类、危机四伏、国际形势波诡云谲的难忘之年。古云“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临大势贵在顺而有为”。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代共产党人应找准定位,顺势而为,主动化解各种风险和矛盾迅即而上。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需静下心来,研读东北抗联的历史,弘扬和传承抗联精神;要提高思想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奋斗精神融入岗位、融入人生,主动作为,勇于走出“舒适区”,科学求变,创造条件,奋起直追,厚植“家园情怀”的精神基石,激发出拼搏奋斗之伟力。

二、矢志不移的必胜信念

同舟共济、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是中华民族面对困难、压迫与侵略奋起抗争的力量源泉。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在东北大地的时候,陈翰章无所畏惧,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救亡的战场。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环境多么险恶,他始终抱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必胜信念,率领战士们一直坚守着、战斗着、冲锋着。

“铁骨铮铮心恒坚”。“七七事变”之后,日伪当局采取“归屯并户”制造所谓的“无人区”,企图困死、饿死抗联战士,抗联队伍的生存与斗争形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自1939年10月1日起,日军开始实施“吉林、通化、间岛三省治安肃正计划”[3],对陈翰章部进行层层布网,步步紧逼,展开重点“讨伐”。斗争形势越来越险恶,生存环境越来越艰苦,抗联战士每一粒粮食和给养的获得,都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在这种挑战人类极限的恶劣环境和生存条件下,陈翰章和战士们越是艰险越向前,怀着“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抗日救国信念,坚持在辽吉地区和京图铁路一带进行游击活动,牵制着敌人,使日寇在蛟河、敦化、宁安、牡丹江地区的损失十分惨重。

“科学理论坚信念”。陈翰章谦恭好学,他深信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革命是不会胜利的道理。在东北抗日斗争的艰苦条件下,他仍特别注重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思想政治问题、学术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周保中在《回忆陈翰章同志》一文中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发表后,陈翰章“1939年初研究《论持久战》,为之废寝忘餐”。他从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论断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备受鼓舞。革命理论、科学信仰坚定了陈翰章与敌人血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斗志和信念。

恩格斯说:“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在东北抗联所处的的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当陈翰章直面强敌的时候,他凭借着心中那份勇敢和必胜的信念,使其视死如归,敢打敢拼,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两个大局”的重大战略判断。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新时代的中国,“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同时存在,机遇与风险并存。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迎难而上、愈挫愈勇,是在不断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面对经济发展极不寻常、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和疫情冲击的叠加影响,“双胜利”既是2020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也是不容易完成的硬任务。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的坎。我们党的全体党员和各级干部,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坚如磐石的信心,攻坚克难,抓实抓细,主动作为,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结合实际以“六个推进”确保完成“六保”要求,抢占“后疫情时代”发展的先机,实现逆势而上的跨越发展,以“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的风险,努力做到“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

三、骁勇善战的斗争艺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斗争是一门艺术。”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慢慢历练出来的。周保中同志在《回忆陈翰章同志》一文中说:“翰章同志从1931年至1940年间,身经百战,既英勇顽强,又机敏灵活,很有军事天才。”[4]他善于研究游击战争理论和战略战术等,还能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周保中同志的回忆,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陈翰章同志当年对敌斗争的艺术水准。

“勇敢当先战强敌”。1932年初冬,参加革命不到一个月的陈翰章就请缨参战,攻打宁安县城。10月10日夜晚,部队悄悄摸到牡丹江边时,突然发现江桥被毁,没有过河工具,任务紧迫,怎么办? 面对冰冷刺骨的江水,在大家犹豫之时,陈翰章第一个勇敢地跳入江水中,突击队员们在他的带领下,纷纷跳入江中,迎着如雨的枪弹冲上了对岸。突击队长在战斗中不幸牺牲,陈翰章主动挑起重担。他沉着、机智地指挥着战斗,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首次作战就表现得机智勇敢。在与日寇作战历时八年的战场上,日军视陈翰章为眼中钉、肉中刺,将其看作“最为显著”的“有力之匪”,并用装备精良的部队对其进行所谓围剿,但是陈翰章始终勇往直前,机智作战,率领部队不断给日伪军以重创。在日军作战部署的资料中,日军会根据作战风格对抗联将领给予不同的代号,陈翰章被赋予的代号是“虎”,由此可见,陈翰章作战之勇猛顽强。

“多谋善断出奇兵”。陈翰章不仅勇猛,还足智多谋。1939年8月,陈翰章配合魏拯民制定攻城打援战术,打响了东北抗联历史上著名的大沙河连环战。历时2天的战斗,陈翰章根据敌情的变化,几次调整作战计划,出色的军事领导指挥才能充分得以体现。大沙河连环战是东北抗联数百次的战斗中,以“攻城打援”战术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的唯一战例。大沙河连环战胜利后的1939年9月25日,陈翰章率军又在寒葱岭南坡设下埋伏,巧用地势,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打出了东北抗联的雄威。陈翰章在1939年9月24日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此战的全过程。这次伏击战,作为东北抗联斗争史的经典战役,被记载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另外,在日军追击陈翰章的作战图中,我们可以窥见陈翰章最后作战的路线宛如迷魂阵,将游击战的战术运用到极致。

长白山麓、镜泊湖畔,陈翰章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成为插在日军心脏中的一把尖刀。在《昭和十四年(1939年)度治安肃正计划纲要》中,作战勇猛又善谋的陈翰章,被日伪视为“匪首”,要特别捕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顽强斗争精神的伟大民族。从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积贫积弱到发展强大,一路走来,始终充满着艰辛的斗争。从现实的维度看,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发扬斗争精神。从未来的发展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考验,也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斗争就是工作,就是担当。当东北三省遭受日寇铁蹄践踏之时,陈翰章敢勇当先,为了心中的信仰,“勇”战一生,这是他最重要的精神品质。这个“勇”不是鲁莽冲动,而是“仁者无忧,智者无惧,勇者无畏”基础上的勇于担当。历史不会止步,斗争未有穷期,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斗争史。当下,在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员干部都要增强斗争精神,既要勇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需要积极发挥党员干部敢碰硬、敢担当的精神。邓小平同志曾经对领导干部说,“你们是要在第一线顶着干工作的”。“顶着”这个词形象地说明党员干部要能顶起来,要把事担起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讲“干部就要有担当”。作为各级党员干部,不仅要“在大战大考中强化责任担当”,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敢于涉险闯关,还要以“滴水穿石、绳锯木断”的韧性,勇于攻坚克难,以“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魄力,敢于啃硬骨头。直面风险挑战,不推诿、不躲避、不懈怠,勇往直前,切实把初心使命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以高度认同的主动担当,强化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承担起促进经济振兴与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

四、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

马革裹尸,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爱国将士的人生最高价值追求,这一价值观激励了世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血洒疆场。面对日寇的精锐部队,陈翰章从道义的制高点出发,藐视疯狂的日军,以大无畏的顽强精神与来犯之敌进行殊死战斗,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宁死不当亡国奴”的豪迈誓言。

“我以我血荐轩辕”。1939年的春天,陈翰章率部在敦化县烟筒砬子附近小憩,不幸被追迹而来的敌人发现,敌我双方展开了激战。在战斗中,陈翰章的腿部被子弹击穿,他在4月20日的日记中记录了当时的情况,表示“为抗日救国流血是无限光荣的”。在他负伤的第二天还坚持冒雨行军8个小时,行程达二十多里山路。伤口化脓感染了,为了把脓血引出去,他咬牙忍痛,拿了一个布条塞到腿肚上的伤口里,利用布条把脓血引出来,当时陈翰章满脸冒着汗珠,却不曾喊一声痛。陈翰章在5月29日的日记中记录:“绷带今日解开,为了民众解放斗争所受伤,是光荣的革命创伤。今日痊愈,告一段落。这63个印痕称为永久存在的纪念。”[5]63处为民族为国家而战受伤后留下的疤痕,正是陈翰章冲锋在前殊死鏖战、勇敢无畏精神的印证!

“视死如归复长啸”。1940年,东北抗联斗争形势进入到最艰苦的时期,为了减轻兄弟部队的负担,陈翰章率领所属部队,迎着敌人主动出击,给予敌以重创。1940年12月8日,由于叛徒出卖,陈翰章等十几位勇士为日军所包围。面对数十倍的敌人,陈翰章沉着应战,直至战斗到只剩下陈翰章一人。敌人面对孤身奋战的陈翰章开出优厚的条件进行诱降,但陈翰章高喊着:“我死也不当亡国奴! ”最终壮烈殉国,年仅27岁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他深情热爱的白山黑水之中。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生命所在,奋斗所在,服务所在。为了建立新中国,包括东北抗联在内的无数革命先烈,把国家和民族的荣誉与尊严放在心中,将自身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奉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只为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的奉献精神光照日月,指引后人。抗日英烈陈翰章,犹如一面穿越历史时空的精神旗帜,今天依然引领着我们一路前行,感召着我们要奉献为民。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乐民”。如果说,战火纷飞年代的赤子之心是为国捐躯的献身精神,那么,和平发展年代的为民情怀,就是“我将无我”的奉献精神。黑龙江是一方英雄的热土,这里的党员干部有着心怀家国、躬身为民的历史基因,尤其在防控疫情的危急时刻,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各级党员干部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挺身而出,“逆风而行”,汇聚起打赢“战疫”的奉献力量,做人民的保护者。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在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中,要始终秉持“权为民所用”,恪守“心中始终有人民”,践行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让每一个梦想都有生长的土壤,让每一个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的家庭都充满欢声笑语。

“八载奋战逐日寇,碧血赢得江山红”。从1932年到1940年,从19岁到27岁,这是陈翰章最美好的年华,可是,在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危急关头,陈翰章却毅然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洪流中,并用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其精神可歌可泣,其壮举彪炳千秋。“岁月不居,时节如流”,80年的历史烟云渐渐远去了,但陈翰章将军的精神永存。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的记忆是需要温习的,英烈的精神是需要传承的,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未雨绸缪,接续奋斗,不断前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依然荆棘密布、暗流涌动,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考验前所未有、世所罕见。因此,我们希望在和平日久的今天依然能够追求历史的足迹,还原东北抗联英雄的历史脉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党员和干部更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在这片革命前辈洒过热血、献出生命的土地上传承先烈的精神,砥砺前行、奋力工作、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凝聚起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精神力量和内生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勾画出绚丽的色彩与美景。

猜你喜欢

抗联斗争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赓续传承的价值意蕴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