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依据
2020-01-16展庆霞
展庆霞
(中共北安市委党校,黑龙江北安 1640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作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 工作要求的第一个根本点,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并对未来的工作重点进行了部署,这一根本制度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依据。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理论依据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价值性相统一的科学体系。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在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总结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自然科学发展背景下形成的理论体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丰富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方向和趋势,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克服了以往所有理论的局限性,它在本质上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革命性,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我们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后,立足于中国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深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价值性,在社会主义文化中起到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程指导性的作用。
在社会各个领域中,不同的制度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所谓根本制度就是要起到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程指导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中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个先进文化的出发点和立场是中华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华文化,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扬弃的结果,继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科学、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科学地取舍,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传统文化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全域覆盖性,覆盖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部内容,决定了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生成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形成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而不是主观的臆断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概括,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特别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调整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的观念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仅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还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文化中起到灵魂和核心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的根本制度的定位。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历史依据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我们党对过去意识形态建设历史经验总结的集中展示,也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深化发展。我们党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就在理论和实践上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注重塑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重肃清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想,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确立与覆盖,核心就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指出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应该是“香花”,即马克思主义。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 中明确强调:“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
实践中面向社会的不同群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教育,当时也具备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条件。毛泽东亲自列出马列经典著作,推荐给党的干部研习,以期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普通的基层群众,采取积极引导的方法,举办学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理论的学习班;对待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我们党采取了“团结、保护、教育”的政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通过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给整个社会带来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了很大冲击,特别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毛泽东、否定党的领导、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甚嚣尘上,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立为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我国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并不是要放弃马克思主义;相反,恰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动全社会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而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同时针对把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邓小平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科学态度:“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2]
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也同样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2000年思想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基础的工作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胡锦涛面对意识形态的复杂斗争,强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三个代表统领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和严峻,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意识形态工作,先后召开意识形态领域关键部门包括宣传、网络、文艺、哲学科学等重要会议,亲自主持凝聚共识,部署未来工作。他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正是由于几代领导集体不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使得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同时,对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建设也进行了探索。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我们党的章程中就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在党的章程中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此后的党章修改中都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写进党章,作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我国的《宪法》明确指出,我们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制度建设分量加重,而且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的工作体系的搭建。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压实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责任。《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规定,市(地)级以上党校(行政学院)教学安排中,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的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70%。各级党校 (行政学院)的主体班次都应当设置党性教育课程,党性教育课程的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20%,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科学量化;2017年,我国确立了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立包括学习强国在内的各种学习平台,从意识形态的责任、内容、形式、范围等方面,加强制度化建设。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现实依据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是应对意识形态风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必然。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要求
《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有着显著优势,就是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能够在思想和精神上把人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在先进文化的凝聚下,我国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奇迹、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我们的先进文化之所以有这样的优势,最根本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这是在深入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实践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先进的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先进文化符号、代表了人民利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民性是其理论的本质特征,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利益贯穿于理论始终。毛泽东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定义,明确了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并且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检验标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更加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是核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 “以人民为中心” 贯穿始终,反映了人民的利益与诉求,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先进文化才能在精神和思想上把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需要凝聚社会力量,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支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2.运用制度威力应对意识形态风险挑战的冲击的必然要求
《决定》指出:“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当今意识形态领域来自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挑战更为严峻、复杂。国际上西方世界颠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图谋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方式和手段,过去靠战争和武力,现在的突破口就是意识形态。他们通过意识形态渗透、民主战略输出、强化媒体的政治功能、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支持以及利用宗教因素、隐形干涉等方式来推动颜色革命。在国内,还存在各种错误思潮,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民主社会主义等。有些人或者以改革开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借口,或者以反思历史为名,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攻击党的领导、宣扬西方的价值观。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借口反思改革和历史为名,抹黑英雄、颠覆历史、否定领袖,其目的就是要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苏东剧变之前,也是历史虚无主义猖獗之时,这是前车之鉴。还有的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丧失立场,动摇了理想信念,助长了错误思潮的泛滥。有的甚至淡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认为我们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的说教。在实际工作中,马克思主义被 “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在教材中“失踪”、在讲台上“失声”等。这些都是意识形态当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而且国际和国内的敌对势力相互勾结,更加大了意识形态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的前进方向、国家的长治久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以及民族的凝聚力等方面都强调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为了抵御国内外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错误的观点、思潮,巩固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基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化解重大的意识形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