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文化考量
2020-01-16刘淑满
刘淑满
(中共衡水市委党校,河北 衡水 053000)
一个国家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与其自身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追根溯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历史文化背景就是中华法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法系以中国传统思想为理论基础,集中华民族几千年法律实践之大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等特征。在这种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明圈。从历史来看,中华法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只有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民主政治文化相结合,推陈出新,才能结出现代政治文明的硕果。新中国成立后,凭借中华文明的博大、包容和吸纳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即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这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一个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开放性和自我更新能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有力指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制度自信源于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深厚的文化土壤。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中愈发彰显制度优势和制度效能。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首提“新型政党制度”的概念。这一全新的重大论断,不仅高度概括了这一伟大的政治创造,还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的制度自信。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国情深度吻合,扎根中国历史传统,始终吸吮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政治文化。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多党合作制度的坚实内核[2],为我国政党制度提供了土壤。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从未中断,深厚的文化积淀就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立的深厚基础。
(一)多元一体的统一文化
中国南北东西地域差异而形成统一的版图,56个民族多元融合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多民族、多地域形成多元文化,最终成为统一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自然也影响着中国的政治体系、政治制度。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向心性。统一、向心、多元一体等这些特性被当代各政党所继承,成为各政党长期共存、和谐共生的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价值取向的同一性,都指向同一的目标,都追求一个共同的理想:天下大同。这种文化心态使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同心圆式的结构,并具有自然的向心力。我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因为“天下为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精髓,更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普遍憧憬,所以赢得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同。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 将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对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威力,不断展现出目标同一的文化向心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并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
(二)贵和尚同的和合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一个“和”字,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和”文化基因。与自然相处,讲“天人合一”、相互依存;与人相处,讲“和而不同”。和文化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它深入到中国人血液和骨髓中,一以贯之地体现着中国思想文化的价值和精髓。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元素。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人价值观、道德观的核心,成为中国社会稳定的深层文化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极其深厚的和谐文化,正是这种深厚的和谐文化,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仍然对世界产生着巨大影响。中国对内是和谐社会,对外是和谐万邦,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这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的完美诠释与继承发展。“和合文化”符合各政党心理认同和归属感,这也塑造了我国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良好的亲密合作关系。和合文化给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健康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和而不同的共存文化
中华优秀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统一性。这种统一性的和合文化为多党合作、长期共存提供了文化基础。“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相处,彼此尊重,确保了民族大融合。早在党的十二大就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筑牢了和谐同心的党际关系。和文化孕育了我国的执政党与各参政党之间“和而不同”的亲密友党关系。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诠释着“和而不同”的理念[3]。“和”是指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奋斗目标、根本利益、思想基础一致的前提下,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勠力同心,共同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贡献力量,共同为中国梦奋斗。“不同”是指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组织纲领不同,历史使命不同。各民主党派要在各自领域,根据自己的特色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作用。如民革在经济、法制等领域,民盟在教育、科技等领域,民建在经济、科技等领域,民进在教育、文化出版等领域,农工在医药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关注范围,努力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持续发力。
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典型特征,任何政党从成立之日就有自己明确的阶级意识、组织原则和自身的独立性,政党的独立性是其生存的基本保证。正是由于政党有其明确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才会不断壮大。中国各政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政治主张和所代表的利益群体。但在共同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各政党,又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各政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之下,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都是一致的,这就有了共同的政治基础,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层面上,各政党又有着共同的民主政治诉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双方根本奋斗目标、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步调一致大“和”之下的小节各异,从而构建起“和而不同”的和谐型政党关系。
(四)“求同存异”的合作文化
“求同存异”最早出自儒家经典《礼记》。“求同存异”在社会文化中是最为中庸的处世之道。“求同存异”顾名思义,就是寻求相同点,保留不同点。“求同存异”就是各个事物主体为了促成事物向好发展,在争取事物双方实现一致性、同一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或化解差异性、实现“求同存异”合作的一种方法。有同无异,则没必要合作;有异无同,则不可能合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求同存异”的合作型党际关系。求同,能让各政党之间更加亲密和友善;存异,能让各政党之间更加的宽容和尊重。“求同”,就是二者在共同思想、共同要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共识;“存异”就是各方在保留不同观点的前提下,构建多党合作的条件[4]。在新型政党关系中,“同”是基础和前提,是多党合作的最大公约数,表现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认同,对增强“四个意识”的认同,对“两个坚决维护”的认同;“异”是多党合作的重要特征,指具体利益、具体目标、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各政党纲领的不同。在新型政党关系中,形成了执政党与参政党在共同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格局。
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与发展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独特的中国式民主形式,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这种发展与创新既是中国各政党高度政治自觉的结果,也是顺应人类文明进程要求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正是在对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中创新发展的结果。
(一)由传统民本思想到以人为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传统民本思想由来已久,其源头是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固了政权才能巩固。中国的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继承了这种民本思想,正是对这种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任何政党如果离开人民的拥护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使得中国共产党具有了强大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党的十九大指出,“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对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民主制度的规范运行,充分实现了通过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可行性,从制度上充分保障“人民主权”这一宪法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最高体现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加以落实,用中国特色政党文化加以巩固,用法治手段保障各项权利的实现和制度的实施。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为民执政的水平,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执政的根基;各参政党也提出并践行加强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提高参政党的参政水平。执政能力和参政能力建设目标同一,即提高富民强国、为民谋福祉的能力。将“以人为本”作为执政和参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一以贯之的践行“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二)由贵和尚中到和谐共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贵和尚中”, “贵和”就是以和为贵,不强迫别人随同自己,也反对屈己而苟同别人;“尚中”就是崇尚中庸。“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主张和谐共存、张弛有度、进退不失据,这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非常深厚,是中国人行为处事的入世哲学,其实质就是和谐共存思想,强调行为处事适中有度。在这种行为哲学思想指导之下,形成中国人和衷共济、和谐共存的文化,成为多党合作、长期共存的核心文化。和谐共存是全社会广泛认同的文化观念,它超越阶层、超越民族,代代传承。中国历来将达到和谐状态作为国家政治的最高目标。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和谐共存,结下了生死与共的友谊。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两次组织民主人士胜利转移;在1946年初旧政协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给民盟让名额;1948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隐蔽战线将大量民主人士从香港等地“护送”到新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以政治协商会议这种中国式的协商民主制度为载体,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断的政治体制改革,多党合作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巩固,民主党派的政治地位进一步明确,作用进一步增强。在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推动下,多党合作制度用宪法和法律确定下来。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下,各民主党派加快了自身建设的步伐和力度,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参政的程序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执政党和参政党能够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合力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包容性、开放性、进步性。
(三)由体察民情到协商民主思想
在孔子的思想中,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倾听民意,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朴素的协商民主思想:最早的尧舜禹禅让制度就是这种协商民主的最初尝试;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会盟可以说是协商民主在会盟各诸侯国之间的早期实践。但是古代社会,民众不是政治主体,只能被动接受统治者发政施仁,包括皇帝和大臣议事,也是建立在地位不平等基础上的协商,充其量叫商量,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协商。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较为丰富的协商民主的文化基因,对这些文化基因的汲取并发展创新,借鉴吸收现代民主政治的文明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协商民主形式——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各民主党派通过协商参政议政,中国式协商民主是真正的协商,因为是建立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的商量。党的十九大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通过各政党民主协商、参政议政,实现各政党的目标和价值,维护各政党代表的阶层或者群体的利益,巩固各政党生存发展的基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无疑是协商民主能够实现的最为有效的现实载体。
(四)由民本思想到民主平等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中国传统文化从开始是缺乏民主与法治这两个基因的。中国模式的政党制度是对传统文化吸收之后的新发展,吸收了世界文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法治理念,使得传统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结合而成为现代民主法治的新文化,符合现代文明发展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不乏朴素的民本思想,但缺乏平等理念。中国模式的政党文化最大的创新就是吸收了现代民主平等思想,将之用宪法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保障,在宪法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各参政党的地位作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民主政治。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本身就包含平等理念,这种协商确保我们国家有很强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的价值取向,中国各政党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自觉,努力顺应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批判吸收。同时,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不断注入民主和法治的基因,全面建设适应政治民主与法治社会需要的文化,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政党文化。
(五)由古代法家“法治”传统思想到现代依法治国思想
我国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讲求“以法治国”“垂法而治”,对法的推崇是其法治精神的精髓所在,这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格局。此后,在几千年的漫长发展中,以古代“法治”传统为基础形成的中华法系独树一帜,包含了丰富的国家管理思想。例如,作为中国选官制度的科举制从隋朝开始,给世界公务员制度提供了蓝本,后来英国、美国、日本都向中国学习。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起源就是中国的科举制,今天依然对现代依法治国思想提供营养,凸显着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中国古代很多法律思想对今天法治社会的建设仍然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如“法不阿贵”等平等思想,成为现代民主、自由、平等法律观的基础。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这种平等思想通过完备而严密的法治体系体现出来,因为法治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面依法治国离不开政党的推动,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参政党,在全面依法治国中都有自己的重大使命和任务。以我国立法为例,每年全国两会都会有一系列高质量的议案提案,这些典型的民主党派参与高层决策的案例很好地体现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优势作用。多党合作、长期共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共同的政治目标和价值取向,共同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保障良法善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能够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引领社会发展。新时代彰显我国政治制度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提升多党合作制度效能[5]。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中愈发彰显制度优势和制度效能。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文化引领作用,在文化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上持续发力,以助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进一步彰显制度优势,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