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基于组织信任的视角

2020-01-16吴雪燕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职工群众民营企业信任

吴雪燕

(中共台州市委党校,浙江 台州 318000)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党中央重视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贯方针。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民营企业搞党建不是一种形式的、功利的想法,要真正拥护党的理念,做到心中有党。”[1]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可以助推企业发展。当前,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要提高时效性、防止“形式”与“功利”,必须注重提高企业家和广大职工的组织支持感,促进整个企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一、信任之由:推进民营企业党组织信任建设的重要意义

所谓“信任”是指“相信而敢于托付”,它既是人类的一种情感,也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形式。人类社会的相互交往都基于某种信任。早在1900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其著作《货币哲学》中就指出,信任是社会中最为主要的凝聚力之一,是建立一切关系的基础;如果信任不能变强或者更强的话,则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持续下来。随后,伦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分别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对信任的概念及重要性进行了阐释(1)。

信任对组织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许多研究组织管理的学者将信任视为组织控制的一个机制以及组织网络形式有序运转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样,对于政党建设来说,信任不仅能够增强政党内部的团结,促进政党成员合作交流,保证政党成员与政党同心同德,同时还能通过政党成员的努力,增强政党的号召力与吸引力。因此,有效将信任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对保证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党建与企业发展互促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民营企业牢牢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通常有关于民营企业的“五六七八九”的说法,即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2]。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壮大,在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过程中,还要有更宏大的理想和更崇高的使命。民营企业党组织通过提高职工的组织信任,有利于强化政治引领,保证民营企业牢牢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首先,民营企业依然是党的执政基础有待加强的重要领域。不同于传统的体制内党建对象,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受党建政策约束较少。另外,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来源复杂,既包括社会精英、科技精英等高知识群体,也包括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不同的群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样、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更加需要做好民营企业党建工作。

其次,组织信任帮助职工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中,树立党员群众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组织支持感,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出发点。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是当代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这就是他们的历史使命。党组织积极引领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转变观念,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职工群众的认同感、公平感、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逐步提高,这些最终会内化为他们对党组织的信任,有利于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有利于民营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3]的严峻挑战下,如何帮助民营企业家坚定发展信心、把企业做大做强是时代课题。“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在变数面前,人的问题,特别是人才问题是核心要素。通过推进民营企业党组织的信任建设,可以把包括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民营企业职工群众等在内的一切力量,更好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自主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方面,组织信任可以起到稳定队伍的作用。人员流动性大是民营企业的共同特征,在人才制胜的时代,员工流动性大、流动过于频繁会对企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工作效率下降和用人成本增加。从实践层面看,在民营企业内推进党组织的信任建设对稳定队伍的作用非常明显。有分析显示,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前列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企业重视党建工作,企业经营班子与党委班子充分信任、协调一致。“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正成为越来越多民营企业管理者的共识。

另一方面,组织信任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于民营企业来讲,提高经济效益是重要的任务,但若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也可以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大量研究表明,组织内信任水平对组织的输出结果有明显的影响。例如,MacAllister的研究表明,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受领导对其情感信任的显著影响[4];Chowdhur在研究中发现,组织信任对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显著影响[5]。因此,民营企业党组织内良好的信任关系有利于促进职工群众综合素质的提升,引导他们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国家利益协调一致,从而实现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双赢格局。

(三)有利于最大限度凝聚思想共识,一心一意谋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目前的“国进民退”“民企离场”等言论甚嚣尘上,极易挫伤民营企业家的创新创业情怀,打击民营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何让社会和广大职工群众保持发展信心?这就涉及组织信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都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毋庸置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民营企业党组织会第一时间把党的声音传递到企业,引导民营企业正确做出决策;对广大职工来说,充分的组织信任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周围积极氛围的感知程度,对企业的愿景和文化会更加认同,并倾向于支持各种决策制度,因此会完全放心大胆地投入到新的发展历程当中,一心一意谋发展。

如台州温岭市人大启动了人大代表联络站党建指导团,让指导团团长和民营企业家面对面交流,结对帮扶,形成民营企业“党建强发展强”的良好态势[6]。而且,一些人大代表本身既是企业家,又是各级党组织的负责人,他们通过党派活动、参政议政等方式,把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任何否定、弱化民营经济的言论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7]等思想及时传播到位,让广大职工吃下“定心丸”,广泛凝心聚力,助推民营企业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二、信任之敌:民营企业党组织信任建设面临的困境

在中国共产党组织中,信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基于意识形态的信任、基于制度的信任,还有基于个人的信任(2)。党的十九大新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五章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8]这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党组织的信任建设指明了方向。

调研情况显示,当前民营企业内对党组织的信任状况总体良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心向祖国、心向中国共产党。但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相比,民营企业党组织的信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制约和影响了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实际成效。

(一)在意识形态性的信任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够明显

“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是人类社会赖以运行的两种最根本、最基础、最普遍的机制。”[9]民营企业党建工作也是如此,只有建立起政党认同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性的信任,党建才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正如丹尼斯·K·姆贝在阐述意识形态在组织中的作用时所说:我们……可以把组织结构看作组织的符号意义/行为、意识形态和深层结构的权力旨趣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意识形态在组织既得利益和符号结构之间进行调解,提供一种可对组织事件作出解释的理性模式。即意识形态性的信任能够增进成员的归属感与依赖感,从而提供组织行动以及内部运行的合法性基础。

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渐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生活方式、所有制形式、社会治理模式、社会分工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民营企业人员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访谈中发现,他们有特立独行的品格,追求多样的生活方式,在现实中具有很强的务实主义精神;他们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积极参与各类志愿组织,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当前中国一些社会精英与主流媒体对于“80后”群体的片面认识与排斥,引起部分民营企业职工情绪不满,他们企图突破传统的思维针砭时弊,在审时度势中张扬个性和自主选择性。他们在网上的爆料和质疑,不断推动“社会更加透明化”,既是网络公民社会的积极推动力,又有可能矫枉过正,成为网络非理性语言及“口水暴力”的参与者。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不仅仅会成为冲击现有的社会秩序的力量,还可能会影响社会舆情导向[10]。

如当被问及“您认为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应该走的正确道路”时,有大约79%的受访者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有8%的受访者选择了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或“北欧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在回答“您认为哪种思想更适合引领中国未来发展”时,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认同优势,支持者仅有28%,反而“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文化”得到了很多民营企业人员的认同,二者的支持者分别占40%和15%;在回答“您认为哪些内容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时,只有16%的受访者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部选对,很多受访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混淆;还有当被问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时,有15%的受访者认为“实质上走了一条资本主义道路”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民营经济领域意识形态状况不容乐观,民营企业职工的价值观于清晰明确中包含着混乱与模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在制度性的信任上,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组织支持感不强

组织支持感由组织支持理论发展而来,在此指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感知到的党组织对自己利益的关心程度。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深度转型期,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需求复杂多元,人们对政治的看法也日益世俗化,“人民通常把经常性利益作为评价政治的标准,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已经成为能否赢得政治忠诚和支持的重要因素”[11]。从中国共产党的角度来说,这其实就是一个有效性的问题。而执政有效性的标准,“主要意味着不断地经济发展”[12],但又不止于此,还有诸如制度公正、行政效率、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等等。对于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而言,党组织实现全覆盖难度不大,党组织功能的发挥以及影响力覆盖才是真正的难点。

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下出现的新的力量,他们大多出生在新中国,成长在党的教育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为他们提供了事业发展的机遇和平台,因而大多数人都感激国家、感恩时代,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支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利益诉求总体上也是比较健康合理的,主要有:希望国家和政府积极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以利于其事业更好地发展;希望政府提供更加畅通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和渠道,以便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传达给党政机关部门;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希望得到组织的支持和培养;以及与个人利益切身相关的企业发展问题以及住房、教育、医疗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企业党组织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从调研的情况来看,部分政府部门官僚主义、政策形式主义的作风,严重拉低了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组织支持感。

调研情况显示,在374位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中,有98人认为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是他们最希望党和政府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的支持,占26.2%;有84人希望党和政府能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占22.5%;有66人希望党和政府提供良好的行业发展政策与法律环境,占17.6%;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最低希望是使民营企业享有和国有企业同等的资源配置,占6.1%。另外,不少企业反映,有的政府部门在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上,文件多、口号多,细则少、实惠少。不少是照搬上级政策文件,开完会、发完文,就算完成上级任务,经常是让企业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13]。中国共产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政策的“落地”,难以增强民营企业职工的组织支持感,也难以建立起对中国共产党制度性的信任。

(三)在个人性的信任上,党组织与职工群众的情感互动水平有待提高

从一定意义上说,意识形态性的信任和制度性的信任都是成员对组织整体的一种信任知觉,是基于共同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或组织的政策、制度、愿景而产生的信任。那么,个人性的信任,就是个体之间的信任。就民营企业党组织来说,个人性的信任特指职工群众在对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或者正副书记的意图及行为给予正面期待的基础上,相信他会承认和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而接受其领导的心理状态。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生活在群众中,与群众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这就决定企业党组织必须不断探索联系群众的新途径。如果民营企业党员干部在职工群众中的个人信任度较高,人际关系较好,将有利于提高党组织的运行效率,否则将对党组织的运转和发展不利。

随着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人际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削弱了彼此信任的基础。这种相互间的不信任成了党群沟通的障碍,直接后果就是党组织难以把握职工群众的思想脉搏,难以从职工中得到真实民意,这对企业决策有害无益,联系群众工作也失去了实效性。另外,职工群众对党组织的不信任,使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党组织是不可依赖的,因而有困难不愿意找党组织反映,严重影响了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分析,当前不少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成长发育出现“亚健康”状况[14],主要由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同时承担来自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成本不断增加的生活压力,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消费潜力和欲望,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这种群体性的焦虑状态以及现实社会的不确定性带来极其强烈的心理压力和不安全感,使得一些人员倾向于选择神秘主义(比如,算命、八卦等)寻求生活问题的答案,也有一些人员沉迷于“穿越剧”来逃避生活压力。访谈中一些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表示,希望政府重视体制外人才的精神状态,加大引导和关心,希望党组织倾听他们的心声,重视该群体的利益诉求,特别是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劳资和谐。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一些民营企业之中的突发事件,往往是没有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群众之间矛盾所导致的,这也部分反映出企业党组织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党组织必须始终抓住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与职工群众的情感互动,依法维权,做实服务,提升他们对基层党组织和工会的信任。

三、信任之实:新时代民营企业党组织信任建设的优化路径

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直接关系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助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强化政策支持为重点,以党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建构为基础,以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为支撑,着力提高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组织支持感,构建民营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信任机制。

(一)加强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

实现党组织与民营企业的完美融合,首要的是在民营企业内培育共同的理想信念。在讨论建立信任关系时,许多学者也都谈到了共同信念的重要性。如美国著名学者弗兰西斯·福山指出,“伦理习惯和相应的道德责任”是彼此间信任建立的基础[15]。乌斯兰纳教授则认为,“宗教信仰和平均主义有助于建立社会中的信任关系”[16]。可见,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价值追求对信任感的培育十分重要。

其一,坚持把加强思想教育引导作为核心任务常抓不懈。一是强化党组织引导,发挥党组织作用。要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所在区域党组织、社会团体党组织的活动,加强和党员干部的交流和沟通,向他们深入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内容,并引导其践行实施。二是加快培育民营企业中的党员。通过上级党组织培育、团体推优入党等有效方式,将符合条件的优秀人员发展为党员,进一步使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树牢理想信念。与此同时,还应积极组织引导他们参与社会感恩行动,让他们在帮助老党员、老革命、老模范的过程中增强对祖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其二,增强对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深化改革共识”的教育引领。通过开展党史国情教育,引导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深入了解改革之路的不易,加倍珍惜、支持和拥护全面深化改革,同时引领他们把握改革发展机遇,促进事业发展。此外,还要加强对民营企业职工群众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引领,加强与党校、社会主义学院、高等院校等合作,开展相关课程培训,帮助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了解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而进一步使之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而自豪;将革命传统教育、党员教育融入培训体系中,并根据其政治身份的不同分别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同时搭建培训、管理、自助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能力创新,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我。

(二)提高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组织支持感

民营企业发展大环境的优化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核心利益,而组织支持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恰恰反映了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从党组织所获得的精神支持上的满足程度。新时代推进民营企业党组织的信任建设,必须“落实鼓励引导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切实提高民营企业职工群众的组织支持感。

第一,推动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要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全面贯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统战部与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经常性联系机制,建立健全相关经济决策意见咨询制度。推动政府加强改进服务和监管职能,消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托工商联和行业商(协)会,开展第三方对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制订完善发展民营经济产权保护等方面政策法规、改革举措和实施办法。有条件、有工作需要的地方,可建立民营经济工作协调机制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协调[17]。

第二,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推动实施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消除体制性障碍,鼓励引导企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领域和行业,积极为民营企业家提供创业辅导、信息咨询、法律帮助、人才队伍建设等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充分、有序地进行市场竞争,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和活力。

第三,提高党组织服务职能,优化发展环境。一是积极为民营企业职工群众解决问题,维护其合法权利。应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融入民营企业职工群众中,了解其在事业发展、政治参与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通过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密切加强联系,增强党组织向心力和凝聚力。二是积极为从业人员提供信息服务。为他们提供相关政策、商品、市场、技术等信息,按照国家规定,提供管理、融资、法律、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做好经营管理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经营活动和管理工作中。三是加大表彰和激励力度。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宣传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和表彰民营企业的先进典型。在民营企业中开展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弘扬优秀建设者精神,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三)重视民营企业党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建构

第一,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等载体的作用。赋予和强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文联、作协等群众团体,以及行业协会和统战社团等开展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统战工作的职能,创新完善组织方式、运行方式、活动方式,进一步激发组织活力,扩大对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有效覆盖。推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成立工青妇组织,并提供必要工作条件。

第二,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职工群众联谊组织。民营企业联谊会等联谊组织具有统战性、民间性、专业性, 是党和政府联系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桥梁纽带,也是新时代党组织信任建设的有效路径。坚持同级党委领导下的属地管理原则,各地各部门应结合实际探索成立民营企业职工群众联谊组织,条件成熟时成立全国层面的联谊组织,为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交流提供平台。按照社会化的工作思路,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逐步建立“党委领导、自我管理、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实现从统管包办到服务指导的转变,防止行政化、空心化倾向。

第三,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党组织重点联系制度。建立部门联系企业制度,职能部门党委(党组)班子成员每季度进企业进车间现场办公、召开政企恳谈会,帮助民营企业减轻税费负担、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用地用房等困难问题。引导民营企业开展“百企现场招聘送岗位”扶贫行动,解决企业招工难、农村劳动力就业难问题。依托市律师行业党委成立民营企业发展法律服务团,定期或不定期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常态化专业服务。建立企业家列席会议制度,邀请民营企业家代表参加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列席党委、政府召开的经济工作会、政策听证会等重要会议。建立干部服务企业考核制度,市、县(市、区)党委组织部将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干部抓党建引领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考察范围,鼓励干部真诚大胆服务企业。

(四)营造信任的民营企业组织文化氛围

组织文化是组织经历了长期的存续后逐步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模式,是全体成员共同价值意识的体现,一旦形成了对组织发展有利的、积极健康的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就倾向于在价值观层面上对组织有更深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因此愿意为组织贡献更多的努力。在多样化社会思潮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组织信任体系的重建不仅需要从思想教育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入手,还要为具体举措的实践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一,创建公平的政治参与氛围。要积极为民营企业职工群众提供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平台,对表现优秀、条件良好的民营企业从业人员,除了积极争取他们在地方人大、政协、工商联等组织安排,还要重视其他社团组织安排;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参政议政,针对非公经济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高度重视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自发参政的行为和要求,对加入政党组织意愿迫切人员、参与地方职位公推公选的人员或者要求建立自我保护与相互协调的中介组织等要求,积极引导,做好相关人士参政的安排工作。

第二,引导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感恩行动回馈社会是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之举。感恩行动的实践,能够激励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诚信经营、艰苦奋斗,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和政治素质,增强他们感恩国家、感恩党和人民的意识,争做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党组织要加强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捐资助学、文化产业建设、扶贫济困等光彩事业建设,同时带动扩大就业领域及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引导民营企业探索有效的扶贫合作模式,逐步探索并形成以招工扶贫、科技扶贫等“互联网+”思维扶贫模式,支援边远贫困地区经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注释:

(1)心理学家多依奇认为,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发生具有信任是指,他期待这件事的出现,并且相应的采取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与他的预期相反是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大于与预期相符时带来的正面心理影响;经济学家阿罗认为,信任是经济交换的“有效润滑剂”,“世界上很多经济落后可以通过缺少相互信任来解释”;社会学家卢曼在《信任与权力》中提出,信任是简化复杂的机制之一等等。

(2)所谓意识形态性的信任,是指基于对共同意识形态的认同而产生的一种信任。所谓制度性的信任,是指组织成员基于对组织内制度的尊重,而对制度结构性安排结果以及行动的认同。所谓个人性信任,是指组织中个人之间基于认知性因素或是情感性因素而产生的信任。

猜你喜欢

职工群众民营企业信任
七师医院巡回连队为群众送健康
在推进工会改革中切实增强职工群众获得感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转作风强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信任
浅议党员干部如何用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民营企业组建关工委的探索
民营企业关工委“五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