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2020-01-16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

李 红

(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北京 100091)

中国进入20世纪,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变化给思想领域也带来了变化,各种新思想在社会上蔓延开来。不仅赫胥黎的《天演论》、孟德斯鸠的《法意》等论著代表的资产阶级新思想传入中国,除此外,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包括无政府主义、空想主义、改良主义等思想也在中国传播开来,对当时的青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前期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人们希望建立所向往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1471。所以,新文化运动的后期,从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就逐渐转变为宣扬马克思主义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广泛传播,与当时的国际原因和国内原因是分不开的。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俄历1917年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阶级联合贫农,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即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对帝国主义国家进行了沉重的打击,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激励了世界上受殖民压迫的人民通过斗争来争取解放与独立,同时更为当时苦苦探寻社会发展道路的中国提供了帮助与借鉴。

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1]1471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消息传到中国,使中国人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俄国,人们万分激动,纷纷了解俄国的情况。中国与俄国的国情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两国当时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经济发展迟缓,文化水平很低,人民受到剥削与欺凌,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与反抗。俄国武装革命的胜利和两国的诸多相似之处,使俄国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中国人民从俄国革命以及俄国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国发展的道路、方向和民族的希望。向俄国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热烈向往的事情。

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列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由理论到现实的转化,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十月革命之前,中国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提过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学说,中国人已经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只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的束缚与统治力量的阻挠,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比较粗浅和零散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十月革命以后,在中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人越来越多,社会中的先进人士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二)苏维埃俄国对华的两次宣言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政府于1919年7月和1920年9月,对华作出两次宣言。1919年7月,苏俄政府发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即《加拉罕第一次对华宣言》。《宣言》中宣布,废除沙俄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一切秘密条约,放弃苏俄在中国东北等地用侵略手段取得的土地等一切特权,并且表示俄国的工人、农民及红军,是中国人民在争取自由的斗争中唯一的同盟者和兄弟。苏俄政府对华的第一次声明,围绕着苏俄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前的历史问题而展开。

1920年9月,苏俄政府又发表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中华民国政府的宣言》,即《加拉罕第二次对华宣言》,在这次的《宣言》中,再次申明了第一次《宣言》所包含的内容与原则,与此同时,提出恢复外交的建议,希望中俄两国早日缔结友好条约。

苏俄政府对中国作出的两次宣言,使中国人改变了对俄国的态度,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被迫与各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受尽瓜分与掠夺的屈辱,经济和政治命脉被他国掌控,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化。苏维埃俄国对华作出的两次宣言,在中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人民感受到了苏俄政府的诚意,全国多个社会团体纷纷发文赞扬苏俄的友好表示,使中国人民有了新的觉醒。由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打下了基础。

苏维埃俄国对华作出的两次宣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发展趋势。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产阶级的使命是解放全人类,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全世界无产者需要联合起来。苏维埃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后,需要在世界上联合自己的同盟者,从而巩固和加强所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定。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看,苏俄政府对华先后发出的两次宣言,对苏俄本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中国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苏俄这一举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程,为马克思主义战胜其他社会思想打下了基础。

二、国内多种因素促进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

(一)先进人士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有一批先进人士通过著文、演讲、译著等方式,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本人成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同时,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赞扬取得胜利的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早期的这些文章,虽然内容侧重点不同,并且没有明确提及“马克思主义”的字眼,但是打开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河。李大钊成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1919年9月和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接连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篇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1920年,陈独秀接连发表了《劳动者底觉悟》《谈政治》《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等文章,阐释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重要问题,表明他本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声望,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经过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人士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在很短时间内进行了传播,受其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留日归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发文译著,把马克思主义带到中国。李达、杨匏安等人在五四前后都曾到日本留学,在日本通过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讲授,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还将日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译成中文带到中国。杨匏安是转向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爱国青年之一,1919年底,他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亦称《科学社会主义》),在这篇文章中,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释。李达则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等书籍,还在中国发表了多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参与者,还有其他先进人士,通过不懈努力,纷纷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后期以宣扬马克思主义为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二)五四运动彰显工人阶级力量

我国的工人阶级极富革命性和斗争性。鸦片战争以来,工人阶级在中国就已存在,他们工资微薄、工时冗长,劳动条件和待遇都十分恶劣,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剥削与压迫,生活非常困苦。这引起了工人阶级的强烈不满,在19世纪50年代就已经发生了工人罢工事件,之后大大小小的罢工运动数不胜数,采取捣毁机器、破坏厂房等方式。工人阶级进行罢工的主要目的多为增加工资,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待遇和生活水平。工人阶级虽然还没有看到造成他们贫穷和被剥削的实质,但是他们敢于斗争、敢于革命的精神是宝贵的,这为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是一场在中国广袤大地上证明马克思主义正确性的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参会国家无视中国的正当利益和诉求,把中国山东胶州湾的权益由德国转给日本,拒绝中国的要求。消息传到中国,举国震惊,1919年5月4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等13校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开会,决议下午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伟大的五四运动由此爆发。6月初,中国即将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接受不公平的条款的消息传到北京,6月3日,北京多所学校的学生再次上街演讲,以示抗议。北洋政府出动了军警,对演讲的学生进行镇压,逮捕了大量学生。这次事件传到上海,6月4日,上海学界一起罢课,推动商界一起罢市,来支持北京学生。就在此时,为了支持学界和商界的罢课、罢市,自6月5日起,越来越多厂房的工人主动开始罢工,人数不断增长。罢工工人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经济层面,而是提出释放被捕学生、坚决抵制日货等要求。罢工的工人还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同盟式罢工。工人阶级自愿进行罢工,来支持反帝爱国运动,在运动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解放的学说,中国的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在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过程中,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和工人阶级的需要,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思想论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社会上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论争,从五四运动到建党前,有三次比较大的论争,这些论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次是“问题与主义”的论争。胡适运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实验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在1919年7月,他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篇文章挑起了问题与主义的论争。胡适指出“治所有病痛的万灵药是绝不存在的”[2],不要高调谈论主义,多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为了驳斥胡适的观点,李大钊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割裂,“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3]50。对此,胡适又发表了《三论问题与主义》和《四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再次阐述自己所坚持的主义不能作为教条的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交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很难区分出到底谁胜谁负,但是极大地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第二次是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思想交锋——基尔特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1920年下半年至1921年上半年,梁启超、张东荪等人主张进行社会改良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张东荪发表《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和《现在和将来》等文章。同时,梁启超写了《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等文章,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来反对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拯救国家“而开发实业办法之最能速成者莫若资本主义”[4]123,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针对这一言论,上海发起组成员以《新青年》为阵地,对梁启超、张东荪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发表了《评张东荪君底“又一教训”》《张东荪现原形》和《再评张东荪君底“又一教训”》等一系列文章,李达、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和指责,主张中国要发展实业,必须由无产阶级组建政府不可。

第三次思想论争是在1920年以后,关于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交锋。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攻击,认为不应该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反对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认为“国家之存在,实所以维持资本家之垄断”[5]51。他们反对一切组织纪律,它主张绝对自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人士面对这些观点,纷纷著文进行批判。通过《谈政治》《社会革命底商榷》《无政府主义之解剖》《共产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等这些文章,与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对无政府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绝对的自由是空谈,无产阶级专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在三次思想大论争中,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交锋的对象是不同的,通过思想交锋,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每况愈下,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逐渐提高,取得了领先地位,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适合中国发展的需要,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上,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党在成立一开始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1921年7月,党的“一大”召开后,共产党人积极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虽然党发展的道路崎岖,革命也有过失败,但是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虽有教条主义的存在,但党及时发现并通过解放思想来解决这一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党积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保障了赢得革命胜利的基础,建立了新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在这一探索过程中,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这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对新中国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国家的理论对中国的发展建设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为了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大力发展经济,实行“一五计划”,发展国营经济;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紧密结合,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进程,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诞生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党更好地坚持和发展走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确保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思想使党在实践中坚持和把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建设的理论使党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全面从严治党。

历史中的多种因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不是平坦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作为一种思想传入中国,到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历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