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的实践逻辑探析

2020-01-16王凤芹王书丽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战略时代

王凤芹 王书丽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实践逻辑是指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和实践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过程中的内在规律性,以及主体为了更好地改造实践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正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54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未来30年分成两步来走:第一步,从2021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步,从2036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这就是新时代的“两步走”战略。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两步走”战略不是无根之论,它直接孕育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探讨新时代 “两步走”战略的实践逻辑,研究它与理论逻辑间的“应然、实然、未然”关系,对其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的贯彻落实尤为重要。

一、从实践根据看,新时代“两步走”战略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部署

(一)基于主要矛盾层次提升、历史方位发生变化,作出高于原来预期的新规划

社会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矛盾。能否准确判断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问题。1956年,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党的八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之间的矛盾。这之后虽然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了问题,重新把过渡时期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误当成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纠正错误重回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且十一届六中全会基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客观现实,首次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自此开始,该论断一直沿用到十九大之前,成为我们正确认识国情、科学诠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历史任务的客观依据。如今经过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十八大以来的量变积累,我国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促使社会性质逐渐发生了部分质变。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在经济科技国防实力及综合国力等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生产的产品不仅种类齐全、花样繁多,较好地满足国内需求,而且还大规模出口,“中国制造”已遍布全球。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社会生产早已今非昔比,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得到根本扭转,“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已经不符合实际。另一方面,人民生活绝大部分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达到全面小康,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得到满足。既然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已经得到解决,那么原来的生产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表述也就不能准确反映这种变化了的客观实际。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地洞察到这一关系全局的根本性变化,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精准研判。社会主要矛盾是衡量时代的主要依据和标定国家历史方位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根本依据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是低层次的落后生产不能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矛盾,而是高层次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矛盾。既然主要矛盾层次提升了,根本任务及发展战略也必须随之提升。按照邓小平的“三步走”及江泽民、胡锦涛的新“三步走”战略设计,我们到2050年的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而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规划则是到2035年实现上述既定目标,到2050年建成的是全面现代化强国。习近平基于新的历史起点、根据新的主要矛盾作出高于原来预期的新规划,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

(二)基于“两个没变”,保持时间节点和目标高点的原设计

正确认识和精准把握国情是我们党谋划发展战略的基础。所谓国情,就是一个国家相对稳定的总体客观情况,而认识和把握国情,最关键的是搞清楚社会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分析现实国情,作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准确判断,并依据这一判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如今,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40多年,我国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社会发展阶段是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5年1月就强调指出:“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也就是说,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虽已发生变化,层次明显提升,但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发展的短板和不足仍然制约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离本应完成的民族复兴任务还有相当的距离。

而且还应该看到,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是从纵向看,跟中国过去历史对比的结果;如果从横向看,拿中国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则在总体上处于世界的中等偏下位置,劳动生产力水平、创新能力和创新质量等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层次提升并没有改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2]。

既然中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没有变,十九大做战略规划时也就必须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时兼顾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实际,在时间节点和目标高点设计上不能有太大的变化。毛泽东的战略设计是中国用100年左右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邓小平“三步走”战略和江泽民新“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设计都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因此,习近平在十九大上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规划的第二步也是到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时间节点和目标高点上保持了与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顶层设计的一致,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一脉相承的精神品格。

二、从实践环境看,新时代“两步走”战略是迎接全球重要机遇与挑战的中国方案

(一)基于“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谋划

“战略机遇期”是指能为国家发展提供良好机遇,并对其历史命运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3]。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重要战略机遇期”概念以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剧变中,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力量却在增强,国际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时代潮流已势不可挡,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也已深度交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年递增,经济总量世界第二、货物贸易全球第一、外汇储备全球前列的“大国地位”已经夯实;另一方面,世界各地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网络安全、气候变暖等非传统安全和全球性问题加剧,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各种不利于中国的杂音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此消彼长,中国同美国等大国的贸易摩擦也在加剧。但从全局来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流与主题,保持国际形势大体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仍多于不利因素,而且中国也已经从世界的边缘进入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且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倡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牵头成立“亚投行”、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等,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和响应,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升。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虽然对中国快速发展壮大存在复杂的矛盾纠结心理,但依然期望中国经济能够平稳快速发展,以助力解决世界经济的亚健康状态。这就是说,从国际环境看,尽管中国未来发展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困难,但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而且我们坚持走合作共赢之路,即主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希望它们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也愿意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成功的经验与模式,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也不断体现出我们的大国担当,这样就给自己不断创设、营造新的战略机遇。正是为回应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期待,为有效应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充分估计到中国有空间有能力通过发展壮大自身而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十九大才提出了到2050年实现“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中华民族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图愿景。

内观中国,虽然自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处在“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特定时期,多年累积、遗留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如经济增速下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阶层固化严重、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比较突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但如今的中国物质基础雄厚、产业体系齐全、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延展、制度优势定型,“大国经济”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坚实,新发展空间和动力的兴起继续支撑着中国经济走向长期向好的局面。这就是说,虽然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时移势易,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变,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新增长动力正孕育形成,“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4]。只是这种战略机遇期的内涵由加快经济增长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由快速扩张规模转变为提高质量效益。正是基于对国内形势的理性分析,充分估计到中国有时间有办法依靠改革创新实现发展转型,十九大才把小康社会建成后未来30年中国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提高了一大步,要在原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

(二)立足全球发展视角的中国设计

众所周知,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战略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战略设计时是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的,他不只一次地强调中国要赶超英美、走在世界的前列。邓小平在思考我国“三步走”战略时也要求向国外的中等发达国家看齐,希望国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后来的领导人在谋划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关注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国内指标,对中国的世界贡献鲜有涉及。只有坚持和平、发展、合作,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立足全球视角进行中国设计,确定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奋斗目标,才能既发展自己,又惠及世界;既助力于我们的民族复兴梦想,也有助于世界的共同繁荣梦想,并借此增强本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正是基于这样的全球共建共享思想理念,习近平在新时代“两步走”战略中不仅注重国内“五位一体”的整体目标设计,更是把中国纳入了全球视野,从中国应“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角度去设计我国未来的新目标,不仅在第一步中强调我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中华文化影响要更加广泛深入,而且在第二步中要求我国要“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中华民族要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新设计宏大高远,富于挑战性,具有强烈的追赶先进的意识,表明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仅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就要走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用二三百年才走过的现代化路程,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雄心壮志,折射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其在中国的亮点特色。可以说,这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放在突出位置,决心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多更大贡献的战略设计,是习近平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区别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显著特点。

(三)吸取中外国家牺牲环境搞建设教训的中国方案

毋庸置疑,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西方发达国家最先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但是它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靠侵略战争和殖民掠夺,并伴随着对环境的污染破坏来实现的。在现代化完成后,它们不得不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去治理环境,即西方现代化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只是那时的大部分国家尚未现代化,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有意识地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生态环境成本,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的破坏还不是十分严重,不至于累及全球生态系统,也就是说,那时的生态环境还有富余承载能力,生态系统还能实现自我修复。但在21世纪的今天,后发国家都在致力于工业化及现代化建设,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因近年经济的持续低迷而誓要重振制造业,势必会加重全球环境负担,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空气河湖海洋污染等严重环境问题,使全球生态系统处于岌岌可危的脆弱境地。

中国的情况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前期,我们大搞外延粗放增长,忽视了经济发展质量,而市场经济的盲目性、逐利性必然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致使我们生态欠账很多、环境问题频发。如果我们继续靠污染环境、恶化生态换取GDP增长的高速度,不仅会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而且可能触及中国生态环境的红线,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和无法挽回的损失。前几年我国冬季雾霾天气频发、部分地区饮水安全和重金属污染出现、个别农村癌症病人多发等问题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就是说,改变生态环境,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已经不是个别地方的局部需要,而是事关人民福祉、涉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局问题。

正是在吸取中外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教训基础上,为彻底改变中国粗放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才在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中,把生态文明建设增扩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不仅在第一步中强调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而且在第二步中把“美丽”中国作为现代化强国的建成标志,要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既为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也为世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和智慧。

三、从实践主题和宗旨看,新时代“两步走”战略是解决当今实践课题、增进人民福祉的理想路径

(一)坚持问题导向,为化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而提出的前瞻性安排

问题是时代的最强音,是实践和理论创新的起点。对于一个政治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大国而言,每一代领导集体都有各自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课题。革命时期,我们党面临的实践课题是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毛泽东带领全党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通过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建设时期,我们党面临的实践课题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曲折探索的教训。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所面临的实践课题是如何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问题。为此,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多次强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等。时至今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消费需求旺盛,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日益显现,处于“发展起来的整体转型升级”阶段,但当前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却比发展起来之前更多更复杂,正应了邓小平说过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对于这些新问题,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进行了概括,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亟须解决,国家创新能力不强,实体经济较弱,民生领域存在短板与弱项,脱贫攻坚任务还很艰巨,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决策措施需加快落实等。正是着眼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解决现实的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才在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的第一步设计中对经济法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要求,而且在第二步规划中提出了文明全面提升、治理全面现代化的新展望。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而设计的规划

群众是历史的主要创造者,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翁,是我们党应该敬畏的“上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义无反顾的历史使命,始终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注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可以说,毛泽东通过革命建立新中国让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江泽民及胡锦涛通过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富起来”,都根植于这种深厚的人民情怀,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新使命是让中国“强起来”,解决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问题。为此,就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方向,以民生短板为施政重点,努力做好各项改善民生工作。当然,在这方面,习近平很好地传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一传统基因,从上任伊始就凸显亲民爱民忧民之风,回应人民在教育、收入、社会保障、卫生服务、居住条件和环境方面的殷切期盼,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出台了各项改善民生的新举措。

新时代“两步走”战略也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它把综合国力的跃进程度与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连在一起,用人民“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等语句来分别界定两个不同阶段的民生标准,字里行间都聚焦着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带给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说到了人民的“心坎里”,既接地气又鼓舞人心[5],提振士气,能有效凝聚起最大公约数,齐心画出最大同心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一穷二白,为摆脱中国自近代以来受资本主义国家欺侮、积贫积弱的局面,应对西方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首要考虑的是国防和国力的强大及国家安全、民族不受欺负的问题,于是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工业化建设尤其以军事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发展上,试图通过高积累来快速增强国家实力,缩小与英美强国的差距。但重积累、轻消费的结果就是人民不得不节衣缩食,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得到的实惠比较少[6]。不过,到七八十年代,在国家安全解除隐忧后,邓小平就在其设计的“三步走”战略中,不仅强调了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而且突出了改善人民生活的“温饱”“小康”“比较富裕”等指标,力争通过发展生产“做大蛋糕”,不断增强人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弥补以往经济发展战略的不足,实现富民与强国的同向共进。自此以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成为我们党一以贯之的目标追求。

总之,新时代“两步走”战略蕴藏着深厚的实践逻辑,既有国情世情作基础,又有国内外教训做参照;既有发展基础作保证,又有发展动力去支撑;既直面现实问题,又回应人民关切;既为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方向和路径,也为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猜你喜欢

现代化战略时代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