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讨

2020-01-16牛素珍牛彦平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中医药思政

牛素珍 牛彦平

(1.河北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200; 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宣传、阐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载体,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关键作用。中医药文化是在中华优秀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发展起来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瑰宝。中医院校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高等学府,需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文化教育,这对于中医药的继承、弘扬、创新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可以培养学生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理论素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从而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功能与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功能

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因此,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学生牢固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树立大学生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理念。高校思政课培养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课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立德才能树人,德是大学生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

(二)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广义的中医药文化包括中医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中医药文化仅指中医药精神文化,包含着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内涵。中医药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中医药的本体观是气一元论,它直接汲取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以气说明生命的本质,以气的运动阐释人体生命运动以及疾病的发生与诊断治疗。中医药的价值观是调和致中。“中和”才是天地万物的最理想状态。调和致中也就成为中医药文化追求阴阳平衡、阴阳调和的理论基础,人体只有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和谐,人的机体才能健康无病。中医药的道德观是“仁爱”思想。“仁爱”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医者仁心”“医乃仁术”,作为医者救治患者性命必须要有仁爱之心。中医药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象数思维、整体思维、中和思维、变易思维等。象数思维是中医思维方法的核心,中医通过类推脉象、面相、声音之象、形体之象、华彩色泽之象等得到藏象、证象,来说明人体内在的脏腑气机和病理变化。整体思维是中医思维方法最本质、最基础的内容。“人与天地相参”,就是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角度来把握人体。变易思维认为“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人体气机的运动变化、疾病的转变转化、中医的辨证论治等都是中医学变易思维的体现。中和思维是注重事物关系的和谐、协调、平衡状态,中医注重人体阴阳五行的动态平衡,认为“阴阳乖戾,疾病乃起”,需要调和致中才能达到人体的健康状态。

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把握是中医院校教师上好思政课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挖掘出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使中医药文化真正融入思政课,发挥思政课的功能,为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一)提高中医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底蕴。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还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而现在的中医药教育过于重视中医专业知识而轻视人文知识,造成中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这有助于学生对生存意义的反思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在感悟‘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形成‘大医必有大德,大德必有大爱’的医学人文精神与职业道德素养”[1]。近年来医患关系的不和谐与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偏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部分医护人员只重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这与医学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正如孙思邈所言:“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视之;不懂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德才兼备的宝贵人才。

(二)提升中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我们所面对的大学生基本上是00后大学生,这些大学生价值追求个性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娱乐生活网络化、处世哲学理性化、人生理想务实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面临诸多新的严峻挑战。高校思政课抬头率不高是普遍现象,也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说明高校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不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要补齐的一块短板。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指出:“……更加重视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更加重视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思政课教师要勤练基本功,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能够使学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同时在教学上要探索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手段,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实现师生共情,避免教师一厢情愿唱独角戏。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把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生的专业实际相结合,尤其是与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相联系。众所周知,中医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框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密切联系。中医药文化包含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智慧。“医者仁心”“医本仁术”“仁爱救人”“大医精诚”等是儒家仁爱思想在医学中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政课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使学生认识到思政课对专业学习的价值,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从而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增强中医院校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信心,助力中医药的振兴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知。将思政课的基本原理尤其是哲学原理当作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精华的思想工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树立专业自信,增强民族自信,从而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四)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的需要

作为中医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尤其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除了从事思政课的教学与研究,还要进行中医哲学及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按照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要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研究成果作为重要教学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非常注重中医药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让学生不仅切实感受到思政课并非独立于专业之外,而且能为专业的学习以及中医学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方法论的指导。

三、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中医药文化素养是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

思政课教师受限于所学专业,大多缺乏中医药文化知识,在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时会感到力不从心或无从下手,难以将二者有机融合。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2]211。由于中医院校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为此,思政课教师可以经常在学校听一些中医药相关专业课程,与中医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进行中医药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为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探究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之间的耦合关系提供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以“学生为本”,从学科特点出发,将中医药文化知识贯穿于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热情,学生也才能切实体会到思政课的价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是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

实现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的融合需要教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思政课每门课的课程特点,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有意识、有选择性地融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融入中医药文化是最直接的。中医传统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医易同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医思维也是哲学思维。例如,我们在讲授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时就会谈到中医的“五行”“气”学说。讲授运动观时就会谈到中医的恒动观念,“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讲授对立统一规律时就会谈到阴阳的对立统一和五行的相生相克。讲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就会谈到中医的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讲到度的范畴就会谈到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讲授到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时,“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病矣”。讲到意识的能动性会谈到中医的“七情致病说”。讲到联系和发展时会谈到中医的整体观念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讲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会谈到中医的“治未病”,防微杜渐,“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讲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出真知,会谈到古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讲到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会谈到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等。

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教学中,对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性意义进行阐释和总结。在讲授“四个自信”时,要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需要从文化的视角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中医药学独特的文化价值,深刻理解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讲清楚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渊源,讲清楚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讲清楚近代以来中医药文化在西方文化强烈冲击下遭遇严重危机及其历史使命,讲清楚当前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讲清楚当今时代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及其深远的国际影响,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视角中深刻感悟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真正体会中医药文化蕴藏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习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树立起高度的中医药文化自信。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着重对中医药伦理文化、中医药法治文化进行专门的整理和阐释”[3]。《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把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提炼为“仁”“和”“精”“诚”,即医乃仁术、医患和谐、医术专攻、诚实守信。在讲授理想信念时,结合课本内容通过讲解古代名医故事强化学生对中医的信念。在讲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时,着重阐述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尤其是要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文化。在引领社会风尚部分,《黄帝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高下不相慕”“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等思想与我们讲到的协调自身、他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内容相契合。道德部分通过结合古代医林人物的医德故事,比如苏耽的橘井泉香,董奉的杏林春暖,讲述“医者仁心”“大医精诚”“大慈恻隐”等,培养学生以仁爱为核心的医德素养等。在讲法律基础部分时可给学生讲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对新时代我国中医药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可通过医疗实践中发生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古今处理医患关系问题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从而让学生懂得作为医生不能有“邀射名誉”“经略财务”的私贪之念,应以德行医和依法行医。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着重对中医药文化的历史发展进行整理和阐释,促进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的振兴与发展。中医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几千年医疗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只是近代以来随着西医药进入中国医药界并占据主导地位,中医药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在讲授这门课时可将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些与中医药相关联的特定事件或人物放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近现代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比如在讲到新文化运动时,让学生了解当时的中医药存废之争的时代背景。面对当时中国贫穷落后遭人欺凌的状况,一部分经过西方文化洗礼的知识分子以偏概全,认为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文化优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批判,作为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医药文化也难逃被批判的命运。鲁迅、周作人、陈独秀、傅斯年等都对中医药进行了激烈的批判。1912年北洋政府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废除旧医案”,再次将中西医之争推向高潮。课上通过列举这些历史事实使学生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并结合当前网络上对中医药仍有质疑的现象,引发学生通过中医药历史发展的坎坷历程深入思考中医药在新时代如何突破瓶颈实现发展,从而自觉承担起振兴和发展中医药的责任和担当。

(三)社会实践是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途径

按照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为了扭转过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状况,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进行理论教学还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与社会实践。

课堂实践是借助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包括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演讲、辩论、经典朗诵、微视频制作、微电影展示等,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碰撞的平台。课堂实践的选题可以从中医药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角度进行,比如中医学与哲学的关系、中国古代医家的故事、中医存废之争、现阶段医患关系紧张问题、过度医疗问题等。通过课堂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实践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调研、义诊、社会服务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比如组织学生参观中医院、中医药生产基地、中医药博物馆、医史馆、名医纪念馆等,感受中医药文化氛围。组织学生到社区或者农村进行义诊,或者进行中医药文化、中医治未病的宣传活动,加深学生对医疗实践的认识。开展寒暑假调研活动,了解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调研医疗机构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状况以及和谐医患关系的途径等,不仅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了理论的渗透力、说服力、感染力,还起到了提升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行动力等综合素质的作用。

(四)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外部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形象的表现。校园文化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是指“大学精神、教育理念,学校传统、校风校纪、教风学风等因素形成的校园氛围,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4],对大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的养成具有潜在作用。中医院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旗、学校LOGO、公众号等无一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另外,建设中医药文化网络平台、网络论坛,鼓励教师在校内举办中医药文化及人文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讲思政课”以及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拍摄微视频、微电影等;鼓励学生参加校内的社团活动,拓展知识面,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教师应当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在与学生的互动、沟通与交流中把思想政治理论与中医药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硬环境是指校园范围内的所有实体,包括建筑物、道路、广场、雕塑、草坪、植物、公园、小湖等,还包含一切教学设施,现代科技硬件如网络、通讯、影视以及传统教学设备,如图书、教具、文艺体育教学硬件等。要把学校建设成为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化校园,校园内建筑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中医药文化特点,校园内广场、路标、楼舍均以中医药先贤的名字或以中药植物命名,校园中建有中医药文化长廊、校史馆、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植物园,有中医药先贤的雕像等,这些都会成为校风校貌的一部分。经过精心设计建造的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化校园,不仅外观上给人以美感,还会从思想上影响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对中医药专业的热爱。

总之,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然选择。通过这些教学改革改变了过去把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分离的状态,真正实现了两者的水乳交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更贴近学生专业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更具针对性,从而提升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既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也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播和弘扬了中医药文化。当然,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突出中医药专业特色,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成效,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医药文化,坚定中医药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猜你喜欢

理论课中医药思政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