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视域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01-16梁田
梁 田
(中央团校,北京 100089)
20世纪后半叶,大众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觉醒,并扎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中迅速成长。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它迅速成长并和以官方为主导的主流文化、以学界为主体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形成了多元的社会主流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娱乐性、流行性以及通俗性等特征对我国传统文化格局进行解构和重建,在多个层面影响和改变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面貌,形成了多层次的社会效应,构造了前所未有的价值体系,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呈现出大批量生产、便捷化传播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文化形态,它主要以大众传播为手段,其商业性、娱乐性等特征对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从多个层面影响甚至决定着青少年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实践。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文化生态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充分发挥大众文化中积极、主动和亲和性的一面,同时减少和消除其对意识形态领域的负面影响,是未来青少年思政工作的重点。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长期以来,学界对大众文化的概念缺乏一个明确的界定。当前人们所说的大众文化属于一个特定范畴,它兴起于现代都市环境中,随着现代化工业、服务业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形成,是以全球化的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消费时代的消费意识形态,同时又借助流行、潮流和时尚的运作方式,影响和改变着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大众文化是当代社会环境下大众普遍参与并共同创建的一种“市民文化”[1]。
大众文化可以看作一种伴随着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而生的文化现象,也可以看作一种文化传播形式,更可以看作是现代都市大众的文化消费品。总之,大众文化的出现和形成,颠覆并重建了当代社会都市的审美风尚格局。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交织着多样化的文化价值观,20世纪西方一些思想家如马尔库塞、阿尔多诺、霍克海默等都曾对大众文化作过专门讨论,但单一的概念界定很难涵盖大众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尽管在概念上存在多种争论,但是人们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去总结概括了大众文化的特征,看法基本一致。
其一,商业性。大众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文化,是伴随现代工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而且在其创作过程中也存在着对传统文化市场的侵占,以及为保持大量受众而获取巨额商业利润的特性,因而功利性和商业性也就成为大众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大众文化的商业性促使其会为了更大范围内获取受众而使用一切手段吸引和谄媚大众的审美取向。简言之,只要对大众有一定吸引力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大众文化的创作内容。大众文化的逐利特性决定了其会努力满足大众的普遍审美需求以实现经济利润。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消费中,也存在着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文化外延,大众文化吸收了这两点并对其进行商业和文化双重包装,大众在享受此类文化产品时,也在有意无意地接受附属其中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导向。
其二,娱乐性。大众文化之所以能对传统文化形态造成巨大冲击,很大原因在于它追求感官享受,并借助电子媒介让这种追求最大限度地得到宣扬和传播。尤其是相比古典文化,如艺术沙龙、文化博物馆、展览厅等精英文化的“高冷”,大众文化更加“平易近人”。人们可以在家里谈论电视剧、电影情节,享受综艺带来的娱乐快感,感受电视购物、网络购物等带来的享乐感,大众文化的平民化传播方式和文化形态促使人们能够通过它缓解现实生活的压力。大众文化为吸引更多的大众参与,也会主动增添休闲娱乐功能。大众文化的娱乐性能有效缓解当代都市中人们的生活和精神压力,但是它也在另一方面影响了大众对社会精神文化的追求[2]。
其三,流行性和模式化。大众文化可以称作一种平民化文化,它没有传统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距离感,更善于从民间文化和大众智慧中汲取营养成分,进而通过大批量的模式化生产,在特定时间段内形成流行潮流。可以说大众文化的模式化生产推动了流行的产生,而流行的产生又进一步推动模式化生产,因而构筑成一种循环,当然这种模式化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造成冲击。
二、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一)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商业性容易摧毁青少年对崇高精神和道德的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向这一群体传输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意识形态、法律法规、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等,以促使青少年在思想和行为上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实性和超越性相结合的。现实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保证党的领导的功能;而超越性则对青少年具有一定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感化作用,引导青少年超越现实和物质,面向未来和精神世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崇高的道德体系、精神力量和政治觉悟。当前在我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青团通常通过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引导青少年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并通过英雄人物的示范作用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政治信念。
而在大众文化的商业性运作中必然包含享乐主义、奢侈主义等消极思想,追求商业利润成为大众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要目的。青少年作为大众文化的参与者、创作者和消费者,必然会受到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从而容易丧失对现实的责任感和对精神世界、道德的崇高追求[3]。例如,在当前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的影响下,青少年群体更热衷于追求娱乐明星,而很少将对社会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军人和政治领袖等视作人生的榜样。
(二)大众文化的模式化和流行化特征容易对青少年的文化创造力形成禁锢作用
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想象力活跃,富有青春的朝气和活力,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渴望挑战传统,创造新世界。这种青春活力和叛逆性如果得到正确的引导,就能演变成磅礴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对于推动未来国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然而受大众文化影响的青少年群体,难以避免地会体验、感受到大众文化特有的模式化生产和流行化特征所带来的思维禁锢。尤其是大众文化中通过模仿、大批量生产所创造出的文化形态,经过一系列商业化操作后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这对青少年的价值判断产生了消极的诱导作用。部分青少年习惯了这种缺乏创意的批量生产模式,将文化看作固定、标准和规范的商品化运作产品,对我国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一场巨大的打击,低质量的模仿、抄袭和复制会使国家丧失文化生命力,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呈现出疲软状态。
(三)大众文化所夹带的意识形态会给青少年政治价值观的塑造造成冲击
政治价值观是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的价值取向。政治价值观简单来讲,是人们对于国家政权、社会制度等政治领域内的思想建设和价值追求。在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党、爱国、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集体利益是重要的政治教育内容。而大众文化是扎根于市场经济的消费行为而形成的文化方式,它更注重市场经济和商品消费社会中的自我的观念和意愿,即强调个人主义,与我国社会主流思想强调的集体主义形成对立。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青少年会更加关注自我的利益、选择和意愿,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对国家、民族、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从而出现过于推崇个人主义、忽略集体主义的现象。当前,我国部分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和责任感等现象,就是大众文化的消极因素影响的结果。尤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群体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世界彰显自我,而缺少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另外,大众文化肯定和强调物质利益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追求和欲望,追求效益的最大化、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世俗生活的享乐化,种种思潮都带有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倾向,这和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存在深刻的矛盾。对涉世未深、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少年群体而言,这种夹带的意识形态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和诱导作用。
三、大众文化视域下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
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真、善、美为主导方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以推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并将共产党的基本价值追求、最终目标融为一体,对青少年构建涵盖政治、思想、情感、取向和人生信念等多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消解传统文化形态下的人生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尤其是利用不断进步的全球化速度和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国家、民族概念以及政治意识形态形成一定的冲击和消解,甚至剥夺传统文化形态和价值观的教育话语权。而青少年群体的叛逆心理和挑战权威的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和大众文化的强调个人、反叛的传统观念不谋而合,因此部分青少年出现了拒绝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这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在大众文化的视角下客观分析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和反面作用,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彰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话语权
大众文化能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冲击和消解作用,那么在青少年群体中要积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体系,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话语权和引导作用,抢占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高地。
一方面,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大众文化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引导,让大众文化的发展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可以抵消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例如,大众文化是依托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政府和教育部门可以适当对大众媒介加强管理和引导,尤其是在电视剧、电影和网络传媒等方面强化管理,借助新闻媒介对大众文化进行适当的批判和剖析,让青少年群体更多地了解大众文化中的消极、负面内容。同时,约束和管理面向青少年的影视剧,肯定和宣传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借助影视文化作品宣扬爱国、敬业、友善和诚信理念。
另一方面,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感染作用,加强青少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过在学校举办各种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青少年课堂和课余生活,培养青少年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
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众文化当中。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大众文化的特性所决定的。基于此,为了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大众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大众文化中。当大众文化利用其特殊的市场性消费特性瓦解传统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体系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运用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对大众文化进行渗透,以创造性、灵活性的形式参与到大众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借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话语权规范大众文化。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学校办好青少年思想政治课,青少年团支部借助其组织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团支部教育活动,让社会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占据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阵地,成为青少年的自觉人生追求,并借助社会传媒机构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让青少年在成长中自觉追求高雅文化、高尚精神[4]。例如,团支部开办针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审美课,让青少年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高级的审美趣味,让青少年自觉追求崇高的美和艺术,不给低俗文化渗透的机会。
(二)立足未来,将大众文化的发展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
大众文化是依托市场经济、现代工业而形成和发展的,它的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肯定大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探究大众文化融入主流文化和教育体系中的有效路径。
大众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独特的大众生命哲学,是现代工业环境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众狂欢,代表和体现着当代大众的普遍自由意志,它的心灵抚慰作用几乎能超过之前的任何一种文化形式。而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形态向现代化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不仅要在经济、技术上实现现代化,更要在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上实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强调和提倡的是人格的独立性和现代化,即人人享有平等自由、人格独立、积极进取、公平竞争、开拓创新等。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强调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推动青少年的独立人格为教育目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大众文化的有机融合。
1.将大众文化通俗性的特点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
文化生活是世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广大的传播范围和受众参与度,正是由于它的通俗性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心灵共鸣和精神共振。大众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和商业化特征,它将传统的文化形态从神圣化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更加提倡个体意识。“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观照学生、服务学生。”[5]如果能将大众文化中的通俗性引入和应用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能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生动性,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容易被青少年群体所接受。例如,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更多依赖大众传播,电视、电影、网络都是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那么利用青少年喜欢新鲜事物的性格特点,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积极拓展大众传媒途径。如在校园内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资源纳入网络平台,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传统的以理论灌输为主导的说教形式转变为创设情境教育法,借助多媒体让青少年观看影视纪录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传共产党先进人物和革命英雄。在校外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实践活动,如社会环境调查、传统文化进社区、革命老区走访等活动,增加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更加贴近青少年生活。
2.吸收大众文化形式,让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富有趣味
大众文化的出现和兴起,改变了传统社会形态中单调、单一的文化娱乐活动,娱乐性的特性让大众文化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也让大众文化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并广泛存在于当前人们所了解和熟知的娱乐方式中。如游戏、运动、艺术和消费等消遣,让人们从常规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消除紧张、焦虑和乏味的状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吸引力不强、实效性不够……等问题。”[6]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积极吸收大众文化中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特征,突破传统的“重说教、轻娱乐”思维定式,更多地满足青少年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例如卡通文化是大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文化产业和文化形态,尤其被青少年群体接受和喜爱,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这一文化方式,创作多种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卡通动漫作品,一方面能满足青少年的休闲娱乐需求,另一方面能向青少年传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内容。青少年在休闲放松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能达到塑造价值追求、陶冶思想情操的作用,远比单调乏味的“填鸭式”说教更有效果。简言之,将大众文化中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就是将主流文化、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教育用大众文化的外壳进行包装和整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和引导作用。
(三)整合多方力量,完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机制
首先,大众文化视角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考虑社会环境的影响,推行和加强政府的行政干预和指导机制。大众文化的强烈渗透性和广泛传播性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精神世界、内心情感以及价值取向塑造作用巨大,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难以形成完善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干预和指导。在确保大众文化传媒行业和产业独立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制度以及技术监督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大众文化面向青少年的渗透和管理监督。
其次,吸收社会力量,建立健全社会教化机制。社会教化机制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团体等民间力量。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加强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引导校园内的大众文化传播内容和途径,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家庭和社会团体作用也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成员对大众文化的接受、认知都对青少年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家长应当重视青少年的社会交际和文化需求,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引导,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看待大众文化,并辨析出其中的积极因素和负面内容。社会团体以及大众传播媒体更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团体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文化活动,为青少年创造优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则应当加强自律意识,强化行业、职业道德体系建设。大众传播媒体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人文修养,尤其是在网络文化环境中,从业人员应当注重文化内容的真实性和多元性,在表达个人平等、自由的同时注重对青少年的引导。
总之,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立足和考虑大众文化的大环境,从文化的角度剖析大众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解和渗透作用,并积极寻求基于大众文化视角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途径,为提高青少年价值追求提出更好的对策。在大众文化市场化、消费化、流行化、通俗化的冲击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因势利导、开拓创新。一方面,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规范大众文化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吸收和借鉴大众文化传播的优势和经验,让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而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无论是政府、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力量,都应该积极探索符合青少年发展规律和认知心理的教育途径和方式,重视大众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体制和方法上实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