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以未来社区为抓手的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
2020-01-16袁博刘世晖
袁博,刘世晖
(中规院规划设计公司)
1 现阶段智慧城市的建设特点
1.1 空间层面—多以宏观尺度为主
现行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多以城市、行政区或经济区为空间单元作为研究对象,例如:某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某开发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这种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规划,要对研究区域内的各个领域的智慧化发展提供目标和路径,如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与此同时也会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做更为详尽的阐述,提出一些比较具体的系统架构、建设内容、实施方法等。
1.2 建设目标—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化
现阶段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在目标确定方面,侧重于对数字化和信息化方面的描述,如5G 覆盖率、物联网感知设备覆盖率、政府网上行政审批服务覆盖率等具有专业技术性的定量化评价。
1.3 责任主体—以经信委、大数据局、科信局为主
通常经信委、大数据局、科信局等部门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前一阶段由于经信化部门负责了大量数字城市有关的建设,并且智慧城市建设前期以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因此经信化等部门自然而然的承担起了责任主体的角色。
1.4 主导主体—ICT 及互联网厂商为主
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现阶段,依然是以传统ICT 厂家和互联网公司为主导的,以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平台建设为基本着眼点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
1.5 建设内容—以ICT 基础环境和智能应用建设为抓手
智慧城市建设如同盖楼,都要从地基开始建设,而智慧城市建设的“地基”就是数据中心、通信网络和前端传感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大多集中在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层面,这种项目有着客户需求明确、实体存在感强、见效快等特点,但是在提升公众智慧城市建设体验感方面有着一定不足。
2 “未来社区”应运而生
2.1 提出背景
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中提出“开展未来社区示范工程建设,探索规划建设一批生活便利、密度合理、交通便捷、智慧互联、绿色低碳的未来社区”。这是浙江首次以“未来”一词所蕴含的无限美好遐想,为社区建设前景指明了方向[1]。
2.2 概念界定
未来社区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为根本目的,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内涵特征,突出高品质生活主轴,构建以未来邻里、未来教育、未来健康、未来创业、未来建筑、未来交通、未来低碳、未来服务和未来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为重点的集成系统,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2.3 “智慧社区”与“未来社区”
2.3.1 个人对智慧社区的理解
“智慧社区”是指通过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和方式,整合社区现有的各类服务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政务、商务、娱乐、教育、医护及生活互助等多种便捷服务的模式。从应用方向来看,“智慧社区”应实现“以智慧政务提高办事效率,以智慧民生改善人民生活,以智慧家庭打造智能生活,以智慧小区提升社区品质”的目标[2]。
2.3.2 两者的关系
“智慧社区”和“未来社区”之间既有联系也有所区别。①建设内容方面“智慧社区”是“未来社区”的基础,“未来社区”建设中的智慧化应用和设施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延续和具象化。②“未来社区”更注重场景打造,根据地方特点,以几个场景为核心,来展开“未来社区”的智慧化建设。“智慧社区”则通过总体架构为核心来展开智慧化建设。③“未来社区”因为涉及大量城市更新和改造的内容,所以多以住建系统为主导。而“智慧社区”因涉及大量的通信网络和智能化设施的铺设,所以多以经信系统为主导。最后,目标导向不同,“智慧社区”以数字化为目标导向,而“未来社区”不仅要考虑数字化的建设目标,还要注重生态化和人本化的建设。
2.4 未来社区建设对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影响
未来社区建设对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改变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从项目式的建设向全过程咨询式的转变。以往“智慧城市”建设都是通过各类项目来支撑的,有底层物联网、无线网络的项目,有前端传感器类的项目,有用于数据存储和计算的数据中心类项目,也有用于数据分析和事件调度的运营类项目建设,只有将所有项目按照既定规划进行实施,最终才能形成一个相对较好的智慧社区。而“未来社区”的建设是以全过程咨询为核心,咨询单位要全过程的参与到各个环节当中,从项目的立项、规划、施工布线,甚至到后期的建设运营,都要通过唯一咨询机构的全过程咨询来贯穿。最后,主导方也从过去单纯的ICT 厂商或互联网厂商,向地产、投资、设计咨询机构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转变。
3 未来社区中空间、技术与应用场景的关系
空间是实现场景的载体,技术是空间场景化的实现手段,场景是空间与技术有机交融的产物。场景需要以空间要素作为物理质载体,也需要技术要素提供实现手段。
3.1 未来社区的数字系统架构
未来社区数字系统总体架构包括感知终端、传输网络、大数据平台、云数据中心、应用支撑平台、未来社区运行管理中心、九大场景应用、展示终端、用户、保障体系和机制模式等内容。其中,感知网络是“触角”,要能够实现对社区各个角落的多种事件的全面感知。传输网络是“神经系统”,要能够支撑各种数据的实时传输。大数据平台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对数据端对端的治理和管控。云数据中心租用云计算中心,提供算力保证。运行管理中心是“社区大脑”,要能够实现展示、处置、分析和预判的能力。九大应用场景是未来社区各领域数字化系统应用的具体展现,包括邻里、教育、健康、治理、创业、建筑、交通、低碳和服务九个方面。展示终端是“窗口”,要能够提供多种方式的展示和交互,方便各种人群的使用。用户是“主体”,要能够为各类人群提供定制化服务。保障体系包括标准保障、组织保障、安全保障、资金保障和运维保障。机制模式包括信用评价体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共享停车管理机制、邻里贡献积分机制、名医名院远距离服务机制、政企共建机制、积分服务互换机制、特色人才落户机制、全民互动和知识共享机制、房屋出租出售政策机制商业供给和遴选培育机制等。
3.2 未来社区的场景设计
3.2.1 未来邻里场景
邻里场景的营造中,应挖掘当地特色邻里文化,突出社区和城市文化公园的定位,以城市乡愁记忆和社区历史文脉为基础,以和合文化为引领,坚持人文多样性、包容性和差异性,营造承载民俗节庆、文艺表演、亲子互动等活动的邻里交往空间。积极构建邻里贡献积分机制,弘扬诚实守信、共享互助、公益环保社区精神,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构建服务换积分、积分换服务激励机制。
3.2.2 未来治理场景
采用居民支援参与的自治方式,构建社区基金会、社区议事会、社区客厅等自治载体和空间,激发多方主体广泛参与社区治理。推行社区闭环管理和贡献积分制,形成社区民情信息库,推举有声望、贡献积分高的居民作为代表共同管理社区事务。搭建数字化精益管理平台,依托各类政务服务平台和自助服务终端,促进“基层治理平台”的融合优化提升,梳理社区各项任务,强化基层事务统筹管理,流程优化再造、数据智能服务,有效推进基层服务与治理现代化。
3.2.3 未来建筑场景
打造绿色宜居宜业空间,促进空间集约利用和功能集成,探索弹性功能组合空间模式,优化青年创业公寓、新型养老公寓等配比,推广智慧家居系统应用。建设个性化、泛在化绿色公共空间,依托阳台绿槽、社区公园、屋顶花园等,提高立体复合绿化率,完善配备服务设施,打造艺术与风貌交融未来建筑场景。搭建数字化规划建设管理平台,构建社区信息模型(CIM)平台,实现规划、设计、建设全流程数字化,建立数字社区基底。应用推广装配式建筑、室内装修工业化集成技术。
3.2.4 未来低碳场景
打造多能协同低碳能源体系,构建社区综合能源系统,创新能源互联网、微电网技术利用,推广“近零能耗建筑”,建设“光伏建筑一体化+储能”的供电系统、“热泵+储冷储热”的集中供热(冷)系统,优化社区智慧电网、气网、水网和热网布局,实现零碳能源利用比例倍增。完善社区垃圾分类体系,提升垃圾收运系统功能,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打造花园式无废社区[3]。
4 结语
总之,未来社区是智慧社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改善民生为目的的城市建设实践,是一种更为全面的小区域内提质更新的手段。政府希望通过未来社区的建设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公司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自身优势。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减轻政府财政支出,可以利用更少的资金投入,撬动更大的市场杠杆。总之,城市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出现特定的问题,但同时也会出现各种技术,为解决问题提供手段。为此,作为一个规划人要怀揣一个海纳百川的心态,接受新事物,思考新事物,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具体项目场景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