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敬鬼还是戏鬼:中国七月半与西方万圣节之比较

2020-01-16徐金龙

华中学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鬼节万圣节文化

徐金龙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一说到鬼,人们总是怀着难以名状、错综复杂的感情。不少人谈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不少人顶礼膜拜、简直奉若神明,也有不少人借题发挥、尽情狂欢戏闹。鬼,这一子虚乌有的观念产物,是阴魂不散的暗夜幽灵,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幻体[1],科学暂时也无法破译和证伪,自诞生之初就与人类生活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鬼魂观念、鬼信仰驱使下,古今中外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鬼形象,流传着许多荡气回肠的鬼故事,许多国家甚至设立了一个特别的节日——鬼节。中国七月半和西方万圣节都是源远流长的传统鬼节,基于迥然不同的社会形态、思想观念、文化背景,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基因、民间信仰和民族精神,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鬼节文化和鬼文化。

一、鬼、鬼节和鬼文化

鬼,谁都没有见过,是人们头脑臆想中的、在客观世界里并不存在的、非物质性的东西。一般认为是人死后脱离躯体而存在的,是不可捉摸的虚幻影像,也就是某些宗教或迷信所说的人死之后的灵魂。

早在人类蒙昧时期,原始先民就从死亡、梦幻两种生理现象的观察中建构了一种与身体完全不同的鬼魂观念,帮助他们超脱疾病、灾祸、死亡等不幸和恐惧。埃文思-普里查德在研究亡灵(ghosts)时指出,阿赞德人认为“人有两个灵魂,一个是身体-灵魂,一个是精神-灵魂。死亡的时候,身体-灵魂就变成氏族的图腾动物,而精神-灵魂成为亡灵,像影子一样出没在小河的源头”[2]。泰勒的万物有灵论、弗雷泽的巫术论、马雷特的巫力论、皮亚杰的儿童泛灵论等都曾试图揭示原始人的万物有灵崇拜。人类童年时期,基于野性的、诗性的天真烂漫思维,普遍认为万物跟人一样拥有灵魂。如恩格斯所言:“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如果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就没有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3]先民借助于“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想象和幻想,努力消除死亡带来的恐惧感,“鬼”和灵魂就成了人死后存在的方式。“鬼魂观念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之一,它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现象的神秘化理解”,“认识上的无知和感情上的需要相结合,便形成了灵魂不死的观念。”[4]原始时期这种最原初、最质朴的鬼魂观念,是先民深信不疑的普遍信仰,在鬼节设立之初都体现了人类对鬼魂的恐惧和敬畏。

所谓鬼节,顾名思义,是与鬼有关的节日、以鬼为主题的节日。中西鬼节的主题都是超自然的鬼。一般认为,鬼是人死后所化,且拥有一种超自然、超现实的力量,给人类带来影响。中西方都有专属于“鬼”的节日。中国的鬼节还不止一个,较为人知的有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清明节(公历4月4—6日)、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其中七月半在民间直呼鬼节,最为盛行,它是由儒家、道教、佛教和民间多方力量汇流而成的。2010年5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民俗类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在国外,比较知名的鬼节有墨西哥亡灵节、加拿大南瓜节、印度灯节、日本盂兰节、泰国鬼节、印度尼西亚恐怖鬼节、马达加斯加翻尸节等,当然最流行的要数西方万圣节Halloween(公历11月1日)了。

鬼节是人们企图借此来调节人与鬼之间的关系,最初都与灵魂信仰和祭祀习俗相关,民间更是流传着大量的鬼故事,其中人鬼恋故事最为引人入胜。最经典的人鬼恋莫过于美国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Ghost即《人鬼情未了》了,派拉蒙影业公司于1990年制作并上映,借幽灵鬼魂探寻阴阳两隔的神秘世界,在一段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中再现生死不渝的人鬼真情。而中国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改编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倩女幽魂》系列影片了,由王祖贤和张国荣演绎了一段凄婉缠绵的人鬼恋情,成为鬼片的经典传世之作。

与鬼和鬼节有关的观念认识、文艺创作、习俗活动、民俗事象,构成了神秘诡燏的鬼文化。鬼文化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普遍文化现象。“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无一例外地有过对鬼魂、冥界的种种设想,都有过祭鬼、驱鬼、招魂、鬼事禁忌诸多行为事象,都有过丰富多彩的鬼故事流传。”[6]在鬼文化研究领域,上海文艺出版社徐华龙先生用力甚勤、著述甚丰,力图构建一门鬼学。

中西方鬼节文化在社会意识形态、思想发展进程各异的背景下,各自生成了一个不同的解释体系和习俗轨范,体现了迥然不同的民间信仰、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

二、中西鬼节文化的六个主要差异

中西鬼节有着共同的鬼魂主题,产生之初都跟原始宗教信仰和祭祀习俗相关,然而发展到现在,已经难以找出多少共同点了。二者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一个敬鬼,一个戏鬼,具体在鬼魂观念、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民间习俗、民俗功能、节日氛围等六大方面,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文化差异,彰显出独特的文化个性。

(一)鬼魂观念的差异

在西方英语世界,与“鬼”相对应的单词是ghost。《牛津高阶词典》对此定义为:the spirit of a dead person,sometimes represented as a pale,almost a transparent image of that person,which some people believe appears to people who are alive[7]。鬼泛指恶魔与灵魂,最常用的基本义是鬼魂,即死人的精神或灵魂,被认为能够再现于活人身上或者经常在以前的住处出现,大多是惨白、半透明的形态,呈现死者在世时的样貌,这种概念与中国对鬼的原初认识相当接近。不过,其外延更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超自然的现象。

在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当中,鬼是一个典型的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半部分像一个可怕的大脑袋,有人理解是一副恐怖的大面具;下半部分是个“人”字,有人说是一个跪着祈祷的巫师。整体来看,鬼就像是一个人头上戴着一副硕大的恐怖面具,意即戴着面具的人扮演某个令人可怖的、似人非人的怪物。汉字自产生之初就有了关于鬼的记载,虽然有的字形不同,但造字的本义都是表示巫师戴着面具扮演某个幽灵或魔怪[8]。中国第一部辞书《说文解字》指出:“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要问“归”向哪里,《礼记·祭义》明确指出:“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在先民心目中,鬼与人关系密切,是人死之后所变之物。汉字里以“鬼”为部首偏旁的,几乎都跟鬼神、迷信有关。中国的鬼,广义上来看,指代以妖、精、怪、魅为代表的万物之灵,狭义是指人死亡之后所化的精神幻体。考古学家对周口店山顶洞人墓葬的考察,发现距今两万五千至五万年前,人们已经具备了明显的灵魂观念和人死后灵魂继续生活的迹象[9]。在中国人观念里,鬼既有好鬼善鬼,也有坏鬼恶鬼,可以是人们崇拜的祖先之灵,可以是魂魄俱存的实体,可以是有魄无魂的僵尸形态,可以是一种人死后所化的无所谓善恶的魂体,可以是作祟活人的邪恶存在。而在基督教的经典《圣经》(Bible)的英译本中找不到“鬼”(Ghost)一词,只有鬼魔(怪)(Demon)和撒旦(Satan)的说法[10]。笔者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学期间,围绕ghost话题访谈过多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信仰基督教的外籍人士,如Michael、Waine、Daniel、Keith、Jeanie、Alicia、Catherine等,一致认为《圣经》(Bible)没有ghost一词,谈到这个话题显得尴尬,上了年龄的人尤其不太喜欢这个词,相当忌讳。西方人观念里的鬼基本上是邪恶的恶鬼厉鬼,与鬼怪(Demon)和魔鬼(Devil,Satan)有着密切联系,较为常见的主要有三种类型:吸血鬼、僵尸、狼人。西方很多鬼片、恐怖片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这三类鬼形象,极尽创意搞怪之能事,直叫人惊魂失魄、毛骨悚然,有的甚至充满暴力血腥,惨不忍睹。

(二)历史渊源的差异

万圣节Halloween也叫All Saints Day 或All Hollows Day,主要流行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关于万圣节的来历,异文较多。有种说法认为,该节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的德鲁伊特人的新年(11月1日)。新年的前夜,德鲁伊特人戴着各种奇形怪状的面具,拎着雕刻好的萝卜灯,在乡间村落游走。传说在这一年死亡的人的灵魂会在当晚造访人间。人们对这些鬼魂进行丰盛的款待,让他们看到圆满的收成。人们点灯燃火,既是为了吓走来访的鬼魂,也是为他们照亮回归的路。其实这类似于一种秋收的庆典。

比较公认的大众化说法是,该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Celt,爱尔兰人祖先)的萨温节(Samhain),有的翻译为夏末节。10月31日被认为是丰收的夏天正式结束、严酷的冬季正式开始、新的一年伊始的标志,这一天各种恶鬼出没,被称为“死人之日”,或“鬼节”。凯尔特人相信每年这天晚上,亡人的灵魂和灵界的邪魔就会出来,当年过世的恶灵会利用这次机会寻找替身,借以重生,因为这是人死之后能够获得再生的唯一机会。而活着的人害怕被恶灵附体,当晚就会熄灭烛光、炉火,把自己装扮成妖魔鬼怪的模样,掩饰自己的身份,甚至打扮得比鬼还难看,吓走那些鬼灵,这就是现在万圣节假面装扮的由来。同时,他们也在家门前放置好吃的食物供其享用,为的是讨好(Treat)它们,免得它们为非作歹、加害(Trick)于人,这就是Trick or Treat的原型。过后,人们又重新燃起火种,开始新的一年生活。公元1世纪,罗马人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渐渐接受了原有习俗,并将罗马庆祝丰收的节日融合在一起。基督教传入以后,将原来纪念基督圣徒的万圣节改在了同一天,也就是11月1日,而10月31日就成了万圣节前夕。公元835年,罗马天主教廷下令将每年11月1日确定为万圣节。

19世纪40年代,鬼节传到美国后深受欢迎,其热闹程度反超欧洲发源地。如今,万圣节已经消弭了原有的节日祭祀模式,完全没有祭祀色彩,向着怪诞、放纵和狂欢的方向发展。“世界万圣节之都”的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阿诺卡(Anoka),每年万圣节都会举行大型巡游庆祝活动。著名的鬼郡英国约克郡,每年超过4万人加入万圣节的庆典活动。Halloween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全民狂欢的民俗节日,可谓是一年一度的狂欢节。

中国民间最重要的鬼节是七月半,也称“鬼节”“七月望”“施孤”“亡人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道教称为“中元节”,节期固定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区早一两天)。中国七月半起源于鬼魂信仰和祖先崇拜,既有儒家的熏染,又有道教的影响,还有佛教的渗透,更有民间的渊源,是儒、释、道、俗四者合流的传统节日,具有祭祀祖先和崇尚忠烈的共同文化内涵。“从历史渊源来看,其形成与传承与魂灵信仰的驱动、秋尝祭祖的古俗遗风、儒家孝文化的不断推动以及佛教、道教的附会与演化有关。”[11]

儒家讲究孝道。父母长辈在世时,做儿女的应当恪守孝道;父母长辈逝世后,应当“祭如在”。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时,以奉祭先祖也。过时不祭,则失为人子之道也。”[12]“秋尝”祭祖是祖灵崇拜的表达形式之一,有着悠久古老的历史,最初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农历七月十五前后,也就是立秋之后第一次月圆的日子。这天,老百姓都会拿新米来祭祀、供奉自己的祖先,祈愿来年的好收成,这与儒家所倡导的孝道是一脉相承的。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儒家形成了一套严格规范的祭祀礼仪。

而按照佛教说法,盂兰盆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汉《佛说盂兰盆经》。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道:“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佛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13]在南朝梁武帝时,我国就举办了盂兰盆会,此后蔚然成风。“盂兰盆文献中所勾画的诸狱亦有重要的弘法目的,它通过表现亡者所受的苦难,为举行鬼节的重要仪式提供一目了然的证明,设计这一仪式来保证亲人转生获乐。”[14]佛教盂兰盆节富于深刻的教育意义,与儒家一贯宣扬的孝道思想不谋而合。

中元节原本是道教祭祖的节日。道教信奉三官大帝,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他们的诞辰叫三元,分别是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道藏》记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15]传说地官主宰地狱,在中元这一天打开地狱之门,让已故祖先与家人团聚。有些孤魂野鬼趁机作恶。道士们在这一天诵经超度,也是为地官庆贺诞辰。信众们设斋为祖先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日超生。唐代统治者将“中元”固定为节名。到了宋代,中元节融合儒释道及民间信仰多种因素,发展成为一个以祭祀祖先、追荐亡灵、宣扬孝道为主要内容并兼有礼仪性、娱乐性的综合性民间节日[16]。

民间俗信“七月半,鬼门开”,地狱之门鬼门关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打开,鬼魂会返回人间,有后代的就回归故土,无后代的就四处晃荡。人们在这一天一般会用置办祭祀酒菜、点香燃烛、磕头培坟、烧纸钱、鸣炮仗、放河灯、做法事等方式缅怀先人,祭祀亡灵,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以免祸患。现如今,山西临汾每到农历七月十五,都会在洪洞大槐树举办中元节祭祖大典,形成了悠久的祭祖传统。

(三)文化内涵的差异

西方万圣节最初与中国七月半一样,都是跟祭祀习俗有着密切关系。但是后来被基督教对上帝的信仰所改变,不允许祭拜祖先。基督教经典《十诫》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上帝。”又说:“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还说:“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他、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17]在基督教一神论的观念中,上帝God只有一位,那就是耶和华。笔者所访谈的众多基督徒都提到过,worship虔诚崇拜的态度只能用在上帝God身上。“如果说中国的鬼节反映了中国人信仰中的鬼崇拜——祖先崇拜,那么西方的鬼节则反映了西方人信仰中的神崇拜,而且是对唯一真神——上帝的崇拜。”[18]基督徒相信上帝无处不在,顶礼膜拜的对象只有上帝,自然不会以恭敬的态度对待鬼这些带有邪恶性质的存在。显然,西方万圣节缺失对祖先的感情,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戏谑搞怪的狂欢节。西方人想象中的鬼魂,一个比一个更诡异、更恐怖,由人吓鬼变成了人吓人的恶作剧。

中国鬼节文化奉行多神论,受到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影响,与中国人“慎终追远”“敬宗孝祖”的祭祀传统息息相关:过节总是不忘拜祭死去的先人,既表示对祖宗先辈的感恩怀念,又希望祖先神灵保佑赐福。经过无数代际的传承发展,祭祀习俗已经成为一种寄托精神和情感的民族基因和文化血脉。古礼最重视祭祀仪礼,强调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既有政府主导的官祭,也有民间自发的家祭。在老百姓观念中,自家祖先与天、地、神、佛是一样的,都得顶礼膜拜,何况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刻都在照顾庇护着后人,要通过一套相当考究的祭祀仪式来祈求和报答祖先。人们把祖先像、祖先牌位等供于家中,也有的在中堂上悬挂“天地君亲师”牌匾,设供桌、香炉、供品。有的在家庭祭祀之后还要进祠堂祭祖,也有的上坟祭祖,主要是在坟地上供、燃香、放鞭、烧纸、叩拜。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悄然兴起了网上祭祀,如“天堂在线”,足不出户也能祭祀先人。祭祀的形式或许千差万别,但是祭祀作为阴阳相接、生死相连的神秘纽带,其文化意义却是一脉相承的,重温祖先的恩德和业绩,抒发对祖先的感激与缅怀之情,加深生者对生命的认识,维系人际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四)民间习俗的差异

西方万圣节最具标志性的象征符号是南瓜灯,也叫杰克灯Jack O’Lantern,意图就是吓走恶魔或妖怪。关于杰克灯的来历有多种异文[19],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爱尔兰。民间传说Jack是一个臭名昭著的酒鬼,有的说他非常吝啬,有的说他喜欢恶作剧,也有的说他是骗子,死后既不能进入天堂,也不能进入地狱,因为他曾设计戏弄魔鬼。Jack把魔鬼给的一小块烧着的炭放在一个打了许多洞的萝卜当中,靠着这盏灯引路,在天地之间四处游荡。1840年代移居美国的人发现了一个比萝卜或大头菜或甜菜更好用的材料——南瓜,挖空南瓜再雕上吓人的面孔后放入蜡烛,就是南瓜灯。于是南瓜灯便成了游魂的象征物。小孩子在大人陪伴下DIY动手制作南瓜灯,别提有多兴奋了,玩起来乐此不疲。

万圣节原来驱赶鬼怪的习俗早已演变成了现在老少咸宜的娱乐游戏,可以尽情地玩,开心地吃,放肆地疯,堪称一个比谁的创意更高、比谁更能吓唬人和鬼的绝好竞技比赛机会。2017年万圣节前后,笔者带着“他者”的专业眼光,携一家老小参与体验了多场节日活动,深度调研并审视节俗文化,深切感受到那种略带疯狂的戏鬼节俗。男女老少带着戏闹玩笑的心态,穿上各种奇装异服,戴上荒诞怪异的面具,手持别具一格的道具,参加万圣节假面舞会或者派对。场地都是经过精心装饰的,往往张贴或悬挂巫婆、黑猫、蜘蛛、骷髅、怪物等,到处弥漫着阴森恐怖的味道。也有的成群结队,走街串巷,举行盛大的化装游行,一时间群魔乱舞,成了鬼蜮的世界、妖魔的海洋。为了寻求新奇刺激,除了假面舞会、化装游行,还有鬼屋探险的游戏。搞怪的人们扮演各种恐怖角色,若隐若现埋伏在黑暗角落,或幽魂,或精灵,或怪物,或一袭黑袍的巫婆,或白骨森森的骷髅,或血盆大口的僵尸,或张牙舞爪的吸血鬼,配上各种悲惨凄厉的音响,加上灯光烟雾效果,让体验的人感觉置身于虚幻缥缈、光怪陆离、鬼哭狼嚎的阴暗世界,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尖叫不断。有些商家把卖场搞得像坟场,甚至不惜动用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手段,模拟再现经典鬼片里的惊悚场景,吸引顾客互动体验,有时候活灵活现,鲜血淋漓,简直惨绝人寰。

当晚孩子们最喜欢玩“不招待就捣蛋”(Trick or Treat)的有趣游戏。他们极尽能事装扮成各种古灵精怪的样子,挨家挨户串门讨糖,大叫“Trick or Treat”(不招待就捣蛋)。如果主人家不给糖果,孩子们就会通过各种恶作剧方式给主人制造麻烦。一般家庭都会应景装扮一下,有的燃起篝火,有的用灯光布景,甚至使用声音特效和制烟机器营造氛围。

有些人生性不喜热闹,最适合他们的节日传统也许就是观看惊悚恐怖的电影了。好多鬼片塑造的吸血鬼、僵尸、狼人等惟妙惟肖形象让人又害怕又爱看,像《万圣节前夜》系列片、《德州电锯惊魂》系列片、《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寂静岭》等,不少是大制作的影视精品,风靡全球,经久不衰。往往电视台也会反复播出一些骇人听闻的鬼故事或灵异事件的特辑,让人惊心动魄,甚至做噩梦。

中国七月半总体上就是一个追思先人的特别日子,非常重视祭祀祖先,具有十分浓厚的感恩、孝亲、敬祖的伦理教化色彩。祭祀的首要对象是自己祖先,也包括为社会所公认的忠烈先贤,还包括那些无主的孤魂野鬼。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心中的鬼更多的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亲人的哀思,表达对祖先的深切缅怀,以期得到祖先阴德的庇佑,多少带有一些功利性目的。

七月半除了祭祀,还盛行做法事道场和放河灯的习俗。道教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焚烧冥纸、法船,希望孤魂游鬼收到之后升到极乐世界。佛教办“盂兰盆会”,场面浩大,极为隆重,旧时还要请戏班出演有关冥界神鬼故事的大戏。而放河灯主要是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孤魂野鬼。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道:“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20]放河灯主要是为异域时空的祖先亲人照亮回家的路,为曾经相识或不相识的孤魂点燃转世的希冀。

(五)民俗功能的差异

西方万圣节本身早已被娱乐化和空心化,更多体现娱乐功能,兼具经济功能,是男女老少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狂欢节,迎合了人们寻求新奇刺激、展示个性才艺的心理需求和表演欲望。这一天孩子们最开心了。他们可以cosplay,晚饭后随便到各家串门讨要糖果。主人如果怠慢了,他们有权恶作剧,不给糖就捣蛋。而各地商家更是大发“鬼财”,应景推出各种五花八门的创意商品。2014年,英国CouponCodesPro.com公司对3300名美国成年人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37%的受访者将会在万圣节前花2到4周时间来准备,万圣节当天将平均消费39美元;万圣节服装平均60美元一套;节日装饰平均消费55美元;而筹备一场万圣节派对平均消费为103.50美元[21]。美国零售联合会(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数据显示,2016 年,美国万圣节零售额高达 84 亿美元,人均消费为82.95美元,仅糖果一项的花销就有 38 亿美元之多[22]。据统计,2017年万圣节,美国消费者参与度最高的三项节日活动分别是:Trick or Treat(70.6%)、万圣节装饰(49.2%)、万圣节化妆(48.2%)。在整体消费中,消费者在服装上花费34亿美元,占总消费的37.36%,糖果上花费27亿美元,装饰上花费27亿美元,贺卡花费4亿美元。以服饰和装饰品销售为例,万圣节是美国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节日,人们在万圣节糖果、服饰和装饰品上的支出在10年里增长了几乎70%,达到80多亿美元[23]。

从本质上说,中国七月半是对神灵与祖先的敬重崇拜,体现了孝道传统,具有典型的教化功能。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祭祖就是为了弘扬“孝道、感恩”的美德。祭祀既是孝道,也是善举,充满人情味。儒家以孝治天下,《论语·学而》里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佛教盂兰盆节讲的“目连救母”正是宣扬孝道思想。“百善孝为先”成为社会公认的道德伦理准则,那些极不孝顺的、六亲不认的人往往为世人所唾弃。另外,随着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的渗透,人们强化了阳世阴间、阴司地狱、善恶有报和六道轮回等观念。他们认为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接受阎王爷审判:生前行善积德,就可转世投胎重新做人;生前坏事做多了,就会打入畜生道,来世不得为人;十恶不赦者将堕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这也在无形之中起到一种教育训诫的作用。

(六)节日氛围的差异

西方万圣节是个全民性节日,全民狂欢,充满童趣,百无禁忌。人们崇尚个性,煞费苦心、别出心裁地装神弄鬼,甚至是颠覆式恶搞,拿鬼魂开涮,寻开心、找刺激,节日氛围是欢快活泼、喜庆热闹的,甚至带点疯狂。在西方文化观念中,“鬼节”是一个可以纵情释放、寻欢搞怪的狂欢节。这个节日是最受孩子们和童心未泯的成年人欢迎的,他们挖空心思将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样,越恐怖越好。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爷爷老太太,也会装扮成“幽灵”什么的,轻松一下,恶搞一下,既娱人又娱己。孩子们打扮得千奇百怪,拎着南瓜灯提篓去挨家挨户地说着“Trick or Treat”,的确有不小收获和惊喜,非常有趣。

中国七月半鬼节以祭祀祖先、超度亡魂为主要内容,显得格外虔诚、恭敬、严肃、庄重、静穆,并且产生了许多禁忌。传统中国文化往往“敬鬼神而远之”,对鬼讳莫如深,压根不习惯跟鬼开玩笑,更不习惯活人“装神弄鬼”。民间常言道“七月半,鬼乱窜”,这一天人们小心谨慎,生怕触碰了什么禁忌招来霉运,尤其是担心招惹鬼魂附体上身。比如一个人不能独自去河边,不能游泳,以免被溺死鬼拖下水,而成为它的替死鬼。结婚、奠基、开张、乔迁、庆典等喜事大事尽量避开,要不然会不吉利。节日的总体氛围是充满庄严肃穆的,来不得不恭不敬,甚至让人沉重压抑,很少轻松愉悦。

三、创新发展中国鬼节文化的对策思路

中西鬼节文化差异明显,体现了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彰显了各自的民俗特色、文化性格和民族精神。

有比较就有鉴别。单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某些苗头着实令人不无担忧。包括七月半鬼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不受待见、日渐式微,而对万圣节、圣诞节等形形色色西方外来节日却备受欢迎、趋之若鹜。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些人追捧西方万圣节,不知道中国自己的七月半鬼节;热衷西方的情人节,不知道自己的七夕爱情节;更有甚者,稀里糊涂、盲目跟风地过节,不知道过的什么节、为什么过节、究竟怎么过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在新时代国家政策机遇面前,中国七月半鬼节想要守住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和魂,重新焕发生机活力,赢得长远健康发展,应该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弃其糟粕、扬其精华,对症下药、三管齐下,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娱乐休闲、产业经济等方面的多重功能,为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做出应有贡献。

(一)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七月半不被重视和倡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涉及民间信仰,一直难登大雅之堂,但也没有禁绝取缔,像野草一样基本上处于民间自生自灭状态。追根溯源,其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深厚独特的祖先崇拜情结和孝道文化传统,蕴涵了亲近自然、敬重先贤、关爱他人、承传家风、和睦家庭、和谐社会的人文精神,无形中发挥了惩恶扬善、规范秩序的民俗信仰教化的作用,可以满足老百姓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和心理需求,在个人修身持家、民族和睦团结、社会稳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鬼节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敬天法祖的意识,父慈子孝意蕴,妇女归宁的交流讯息、享受亲情乡情的夙愿……蕴含种种文化内涵的鬼节民俗活动,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里自娱自乐的需求,而且能促进民众生活秩序的调节及自我生命秩序的调适,还有着诸如社交和协调的功能,认识历史、了解过去的功能,寻得归属的功能,能够满足民众的整体性文化诉求。”[24]

慎终追远、崇宗敬祖是中国鬼节区别于西方鬼节的最大文化特色。一年一度的七月半正好是中国人家庭伦理教育的最集中、最有效的时机。其实,除了祭祖和超度孤魂野鬼之外,七月半像清明节一样,可以强化纪念英烈和前贤的内容,以公祭的形式凝聚人心,而不是因为提到“鬼”就讳莫如深。这一方面给人们以历史感,见贤思齐,在追思先人过程中自强自立,传承家风,建功立业,泽被后世;另一方面给人们以敬畏感,弃恶从善,“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既会严于律己又会善待他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为所欲为,更不能为非作歹。

在伦理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数典忘祖是为人不齿并遭人唾骂的,孝亲尊老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这不仅是感恩戴德般地纪念亡人,更重要的是务求现实,珍惜生者,推及他人,遵从孝道,讲究伦理,涵养德性,创造功绩,如此形成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二)增强娱乐特性,丰富游艺民俗

七月半受道教、佛教影响较深,难免或多或少带一点封建迷信的色彩,在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应该与时俱进,“洋为中用”,主动借鉴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因子。西方万圣节号称狂欢节,之所以风靡全球,是因为其丰富多彩的游戏娱乐深入人心,迎合了人们的文化心理和情感需求。男女老幼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宣泄情感,释放压力,寻求快乐,获得刺激。这可以最大限度调动民众的参与热情,激发他们的个性创意。而中国七月半未免过于沉重压抑,本身民间禁忌很多,再加上浓郁的道德教化色彩,实在欢闹不起来。“节日的狂欢,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无论行为的还是心理的压抑,及时得到宣泄,所以西方的鬼节很好地成了减压的‘安全阀’,这也是中国鬼节中除清明节发扬光大而其它两个鬼节式微的原因吧。”[25]

巴赫金认为:“节日拒绝任何实用的考虑(如休息、放松等)。节日恰恰摆脱了各种功利性和实用主义,这是暂时通向乌托邦世界之路。”[26]七月半比较务实,基于对鬼的敬畏、祭祀、禁忌,具有现世的功利性。新时代应该丰富和创新节俗形式,加强时代感和时尚性,鼓励开展群众性民俗游艺活动,如组织放河灯,开展祈福活动;设立社区性公众聚会,增强节日仪式感,促进人际交流,调节文化生活;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推行网上祭祀;利用VR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开发网络游戏,举办电子竞技,增强互动体验。如此等等,节日的感召力、吸引力和趣味性大大增强,节日广场效应得到淋漓尽致发挥,从而覆盖更多的人群,带给人们更多精神上的轻松感、愉悦感、满足感。

(三)开掘经济价值,推动文创产业

中国七月半在优先彰显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也可适度兼顾经济效益,将传统节日资源通过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手段运作经营,对接节日消费,开掘经济价值。西方万圣节大发鬼财,催生了节日经济,商业运作模式娴熟,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商家绞尽脑汁,别出心裁,设计并售卖各色各样的万圣节服装、面具、道具、饰品等文化用品,提供应接不暇的应景商品和食品,还注重互动体验,利用声光电等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再现很多鬼片的恐怖乃至血腥场景,刻意营造种种鬼蜮奇观。万圣节蕴含巨大的商机,催生了庞大的产业。美国零售联合会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官网数据显示,从2005到2019年,消费者支出总额少则33亿美元、多的达到91亿美元,15年间平均高达67.53亿美元[27]。

相比之下,中国七月半就是小巫见大巫了,群众除了置办祭祖用品,节日消费支出很少。“在节日里,人们消费不完全是为购买物质生活必需品,而是购买旅游观光、购买审美体验,甚至购买一种气氛,一种心情……节日氛围的煽动,让消费成为目的,消费者便在消费中感受着节日,节日也在消费中被记忆和传承着……”[28]当前,鬼节文化资源完全可以适度开发利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文化创意产业大潮中一展身手,如提高现代科技含量,依托鬼故事制作一些奇思妙想、富有情趣的文化艺术作品、节庆文化产品;借鉴环球影城、迪士尼乐园等造梦经验,打造大众喜闻乐见的大型娱乐休闲景点,发展鬼节文化旅游,吸引游客参观体验鬼屋、鬼城、阴司地狱等主题公园,老少咸宜、寓教于乐;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如庙会、演艺等,营造节日氛围,刺激节日消费,形成产业链条,拉动创意产业。如重庆市丰都县主打丰都鬼城(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鬼文化品牌,在产业化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实践。据近两年《丰都年鉴》记载: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丰都县旅游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将丰都旅游上升为市级文旅战略;鬼城名山被评为“新三峡十大新景观”;丰都古城一期开街;大名山景区5A创建17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100余万元;2017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377.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5%、29.1%;打造5D情景剧,举办免费乘动车逛庙会、大学生Cosplay彩妆逛丰都庙会、鬼城十二景评选等活动[29]。这一方面保护了鬼城民俗文化,进一步丰富了鬼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丰富鬼城旅游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丰都县人民政府2018年工作报告》显示:丰都旅游首次登上央视《城市一对一》,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拉动消费实现80.2亿元,同比增长27.1%[30]。

事实上,中华鬼文化源远流长,在民间根深蒂固,作为传统节俗文化资源,在新时代语境下应该因势利导,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为我所用,赋予时代内涵,增添时尚元素,丰富节俗内容,发掘文化含义,弘扬孝道精神,彰显社会价值,带动节日经济,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实现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实现新时代语境下传统节俗的创新性发展。

注释:

[1] 徐华龙:《鬼学》,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7页。

[2] [英]埃文斯-普里查德:《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覃俐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0页。

[3] [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223~224页。

[4]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5页。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11〕14 号)。[2013-06-09]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1-06/09/content_5804.htm.

[6] 赖亚生:《神秘的鬼魂世界——中国鬼文化探秘》,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第1页。

[7]CambridgeDictionary.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chinese-simplified/ghost?q=ghosts.

[8] 俞水生:《鬼与鬼文化》,《华夏文化》2015年第2期,第42页。

[9] 文彦生:《中国鬼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4页。

[10] 魏朝夕:《解读中西方的“鬼(Ghost)”文化》,《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537页。

[11] 张士闪:《鬼节还是鬼结》,《节日研究》2012年第2期,第16页。

[12]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3页。

[13]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姜彦稚辑校,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46页。

[14] [美]太史文:《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侯旭东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2页。

[15]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三十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52页。

[16] 马福贞:《“七月望”节俗的历史渊源与形态特征》,《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155页。

[17]HolyBible,The ten commandments,Zondervan,1984,p.54.

[18] 郑梅、韩德才:《中西鬼节文化比较》,《大家Master》2010年第7期,第219页。

[19] 互动百科:《杰克灯》。[2019-07-15] http://www.baike.com/wiki/%E6%9D%B0%E5%85%8B%E7%81%AF.

[20] 《中元节民俗与传说》,《云南档案》2011年第8期,第59页。

[21] 人民网:《美国人将花74亿美元过万圣节 3.5亿用于装扮宠物》。[2014-10-30]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1030/c1002-25939742.html.

[22] Skytech天擎:《万圣节营销数据分析》。[2017-08-31]http://www.skytech.cn/article/3153.html.

[23] 新财知社:《每年600亿,美国人过万圣节竟然买了这些“鬼”东西!》。[2017-10-3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2761353416739756&wfr=spider&for=pc.

[24] 孔军:《论七月十五鬼节的文化内涵及传承动力——以日照市岚山区芦涧村为研究个案》,《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第18页。

[25] 张友琴、刘世英:《中美鬼节文化中的时间取向差异》,《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年第1期,第64页。

[26] [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20页。

[27] 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Halloween Data Center.https://nrf.com/insights/holiday-and-seasonal-trends/halloween/halloween-data-center.

[28] 胡晓红:《传统节日:从民俗文化走向消费文化》,《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第88页。

[29] 《丰都年鉴》编辑委员会:《丰都年鉴(2017)》,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丰都年鉴》编辑委员会:《丰都年鉴(2018)》,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

[30] 丰都县人民政府:《丰都县人民政府2018年工作报告》。[2019-02-18]http://www.cqfd.gov.cn/xxgk/zfgzbg/content_53079.

猜你喜欢

鬼节万圣节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万圣节狂欢派对
Sundry Features of Halloween 杂谈万圣节
谁远谁近?
中元节“冷”知识
鬼节
万圣节大猜想
采风天下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