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蒙城方言的“来”

2020-01-16王莹莹

华中学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句末陈述句助词

王莹莹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一、引言

蒙城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淮北平原中部,隶属安徽省亳州市。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1]汉语方言的分区,蒙城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商阜片。“来[lɛ]”是蒙城方言中的高频词,用法复杂而细腻,有几种不同的词性和功能。作动词和概数词时读阳平,作方位词和句末助词时读轻声。“来”的各种用法中都表现出后置性,总是倾向于附着在某一成分之后,不能单独使用。具体请看以下几个例子:

a. 你快来,我支撑不住了。

b. 这条鱼有十来斤。

c. 屋来净是泥,你赶紧打扫打扫。(屋里都是泥巴,你赶紧打扫打扫。)

d. 俺妈在广州打工来。(我妈在广州打工呢。)

a句中,“来”作为动词,和“去”相对,这一意义和用法跟普通话中的动词“来”基本对应;b句中,“来”是概数词,表示对数目的估计,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多”;c句中,“来”用在名词后表示处所,与普通话中的方位词“里”对应;d句中,“来”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确认、告知的语气,和普通话中的语气助词“呢”相当。本文把a、b、c、d四句中的“来”字分别记为“来1”“来2”“来3”“来4”。动词“来1”和普通话的“来”基本一致,情况较单纯,故不必再作讨论。“来2”作为概数词,中古时期就出现了,一直沿用至今,无须赘述。本文仅就“来3”和“来4”作具体分析,以此来反映它们在意义和句法上的对立。

二、“来3”

“来3”是个方位词,读作轻声,总是出现在句中,附着于名词或代词后,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里”。“来”是必有论元,如果去掉“来”,整个结构就是站不住的。“来3”在蒙城方言中的用法如下:

(一)表处所

1.处所名词后表处所

“来3”位于处所名词后构成方位短语“X来3”。“来”表示空间的内部或范围之内,可用于动词前也可用在动词后,构成多种句式:

a. X来+V(+O)

这一句式多用于答语,见于对话语境中,表示某一动作正在进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例如:

(1)A:你爸干啥来?|B:屋来睡觉来。

(2)A:你干啥来?|B:地来干活来。

“屋来”即“屋子里”,“地来”即“田地里”。能够进入这一格式的动词不能是单音动词,以双音节动词居多。吕叔湘(1963)认为:“在现代汉语里,单音节的活动受到限制,结果是倾向于扩充为双音节。”[2]总的来说,汉语的词汇有双音节化倾向,考虑到音节搭配的整齐对称,词语组合通常是单音节对单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由于“X来”不可能是单音节结构,所以后面的动词也不能是单音节动词。

能够进入这一格式的动词还必须是自主动词,即动作行为是有意识的、有心的,受说话人自由支配。但并非所有的自主动词都能进入这一格式,只有在语义上具备[+进行性,+持续性]语义特征的动词才可能进入该句式,因为这些动词强调动作正在进行并会持续一段时间。如果是短暂性动词如“死”“丢”“倒”“开”“关”都不能进入“X来+V”结构。

“V”经常会带上宾语,如:

(3)A:他俩干啥来?│B:屋来说闲话来。

(4)A:俺妈哩?|B:屋来织围巾来。

同时,这一格式与进行体标志“正、正在”相排斥,因为它本身就有“正在进行”义,表示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另外,“来3”经常与句末语气助词“来4”搭配使用。

b. X来+(V)+NP

这一句式是典型的存现句,表示某处普遍存在某人或某事物,“X来”做主语,后面的存现动词可以省略,例如:

(5)厕所来有一堆垃圾,赶紧倒了去。(厕所里有一堆垃圾,你赶紧把它倒了。)

(6)地来一大片棒子,都卖不掉了。(地里有一大片棒子,都卖不掉了。)

c. X来+小句

(7)锅来饭多来,能么盛去。(锅里的饭多着呢,赶快去盛。)

(8)教室来一个人都没有,人都上哪去了?(教室里一个人都没有,人都去哪了?)

d. V+X来

这是祈使句式,表示命令或要求某人做某事,例如:

(9)搁屋来。(放到屋里去。)

(10)拿那屋来去。(放到那个屋里去。)

e. NP+搁+X来+来

这是陈述句,表示某人或某物位于某地。“搁”是介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在”,与后面的“X来”形成介词结构。“X来”经常与句末助词“来”共现,且“来”不可省略。如果不用句末助词“来”,就变成了祈使句,表示命令、要求某人做某事。试比较下面两组例子:

a1你的裤子搁柜子来来。(你的裤子在柜子里。)

b1你的裤子搁柜子来。(把你的裤子放柜子里去。)

a2你的鞋搁鞋柜来来。(鞋子在鞋柜里。)

b2你的鞋搁鞋柜来。(把鞋放鞋柜里去)

我们可以看到,a1和a2是客观地叙述裤子和鞋的位置;b1、b2是要求对方把裤子、鞋子分别放到相应的位置,所以用“来”和不用“来”差异很大。

2.人体部位后表处所

“来3”还可用于人体部位后,意义有实指和虚指之分。

a1肚来疼。(肚子疼。)

b1肚来没货。(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a2心来扑通扑通光跳。(心一直在扑通扑通地跳。)

b2心来难受。(心里难过。)

a3我手来有好吃的。(我手里边有好吃的东西。)

b3你舅手来没多少钱。(你舅舅过得不好,没有很多钱。)

a组的“X”是有形的,可以通过外在感觉器官感知,表示具体的空间范围;而b组则表示抽象意义,不能按照字面意义来理解。

3.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后表处所

“来3”还可位于代词后表示处所,例如:

(11)我搁这来。(我在这里。)

(12)电脑搁那来。(电脑在那里。)

(13)俺这来热得很,恁那来可热?(我们这里特别热,你们那里热吗?)

(14)你现在搁哪来?(你现在在哪里?)

“X来”中的“X”表示单位或机构时,理解起来会有歧义,例如:

a1县来来人了。(表示机构)

b1我明天去县来。(表示处所)

a2我上村来开会去,书记找我。(表示机构)

b2村来的人都很朴实。(表示处所)

(二)表时间

“来”可用在时间词后表示一段时间,如“夜来”“晚黑来”“正月来”“头年来”,例如:

(15)我昨个夜来又做梦了。(我昨天夜里又做梦了。)

(16)晚黑来跑步对身体不好。(晚上跑步对身体不好。)

(17)正月来不能剪头。(一月份不能理发。)

(18)头年来我上他家去来。(年前我去他家了。)

(三)固定搭配

“来”还可用在谚语中表示虚指,例如:

(19)狗窝来搁不住剩馍。(比喻存不住东西。)

(20)八下来透风。(比喻包装不严实。)

三、“来4”

“来”作为语气助词,上古就产生了,最常见的是表示感叹和祈使语气,如:

(21)感叹:嗟来,桑户呼!嗟来,桑户呼!(《庄子·大宗师》)

(22)祈使: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庄子·人间世》)

到了近代汉语,“来”还可表示疑问语气,如:

(23)宋公明问道:“恰才你射雁来?”(《水浒全传》)

(24)奏曰:“陛下还记得么?”帝曰:“甚处相见来?”(《五灯会元·宋太宗皇帝》)

我们认为,蒙城方言中“来”的句末助词用法可能是近代汉语的遗留。

“来4”是蒙城方言中最有特色的句末助词之一,使用频率远高于“来3”。作为语气助词可以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末,表达丰富的时体意义和情态意义。

(一)“来4”的句类分布

在句类分布上,“来”多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末,一般不用于祈使句。

1.用于陈述句

在陈述句中,表示新情况的出现、对情况的告知、说明和确认,语用上使说话人在叙述新情况时带上一种舒缓的语气,相当于普通话表陈述的语气词“呢”。

(25)外边下雨来,你出去白忘了带伞。

(26)你打电话时儿我买菜来。

例(25)告知对方“外边正在下雨”这个新情况,提醒听话人带伞。例(26)告知对方“你打电话的时候我在买菜”这个新情况,目的在于向对方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接到电话。蒙城方言没有语气词“呢”,普通话用“呢”的句子几乎都可以用“来”替换,例如:

(27)我在这儿呢。(普)|我搁这儿来。(蒙)

(28)他在吃饭呢。(普)|他吃饭来。(蒙)

(29)我在给你爸爸发邮件呢。(普)|我给你爸发邮件来。(蒙)

在陈述句中,“来”有以下几种句法组合形式:

a. VP+来

(30)A:你干啥来?|B:学习来。

(31)A:赶紧看书!|B:看来。

(32)外边下雨来,快走!

(33)他写作业来,白去找他。

(34)我还没说完来。

b. A+(着)+来

(35)饭还热着来。

(36)你的脸现在还红来。

(37)早来,等一会再去吧。

c. 数量词+来

(38)这袋面真重,50斤来。

(39)俺家苹果多得很,几百个来。

d. 介词短语+来

(40)我搁家来。

(41)他现在搁上海来。

e. 否定副词+来

(42)A:还没回来吗?|B:没有来。

(43)A:他俩可商议好来?|B:没有来。

f. 还+NP来

(44)还博士来,我看着不像。

(45)还企业老总来,连孝敬父母都不会。

“还+NP来”在蒙城方言中已成为一种固定搭配,表达说话人的一种否定性评价,意为句子的主语不具备NP所具有的某种特征。

2.用于疑问句

2.1 表示明知故问

明知对方在做什么,还要以疑问的形式无疑而问。这种问句在交际中已经成为一种打招呼性的问候语,往往省略主语。这种“VP呢”句式表面看是一种疑问,但不像一般疑问句那样用升调,而是用降调,例如:

(46)洗衣裳来?(你在洗衣服啊?)

(47)吃饭来?(你在吃饭啊?)

(48)看电视来?(你在看电视啊?)

“来”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礼貌策略,表达了对听话人的兴趣和关注,有拉近双方距离的作用。

2.2 用于是非问句

表示不知而问,意在求答,即要求对方对说话人的问题做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疑问程度较高,作用相当于普通话的“吗”或“了吗”,例如:

(49)俺爸说他来?(我爸骂他了吗?)

(50)你上北京来?(你上北京了吗?)

这类问句的回答,若肯定,就用“嗯”或“V来”;若否定,就用“没有”或“没V”。

蒙城方言还有一特殊的问句格式“可VP来”。“可VP来”相当于“是否VP”。胡利华(2008)[3]将蒙城方言的“可VP”问句分为两类:

一类表未然时态,用来询问未发生而将要发生的事,相当于“VP吗”,例如:

(51)你可拿得动?(你拿得动吗?)

(52)你可能吃完?(你能吃完吗?)

另一类表已然或曾然时态。表已然时态,用来询问过去已经发生的动作或事件,相当于“是否已经VP”“VP了吗”,例如:

(53)他可去来?(他去了吗?)

(54)你可想好来?(你想好了吗)

(55)事儿可办好来?(事情办好了吗?)

表曾然时态,用来询问曾经发生过的动作或事件,基本格式为“可VP过吗”,相当于普通话的“VP过吗”“有没有VP过”,例如:

(56)你可去过上海吗?(你去过上海吗?)

(57)他可说过那句话吗?(他有没有说过那句话?)

蒙城方言的“可VP来”,用来询问动作事情是否已经完成,例如:

(58)可做好饭来?(做好饭了吗?)

(59)你可准备好来?(准备好了吗?)

2.3 用于选择问句

主要是用来向对方求证,确认对方在过去的某个时刻说过的事情,往往给对方两种或两种以上选项,要求对方选择其中一个做出回答。用“来”和不用“来”可能表达完全不同的语气。试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60)你喜欢吃馍还是米饭?

(61)你喜欢吃馍还是米饭来?

例(60)是直截了当的提问,表明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喜好一无所知,语气也比较僵硬。例(61)的提问是建立在对听话人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语气比较舒缓、温和。

2.4 用于特指问句

主要用于探究疑问点,通常和疑问代词“啥、怎么、谁”等配合使用,用来询问事件、地点、时间、方式、数量等,疑问的焦点在疑问代词,说话人希望对方能就疑点做出回答,例如:

(62)你最近忙啥来?(你最近在忙什么?)

(63)你怎么来的来?(你是怎么过来的?)

(64)你弄啥去来?(你干什么去了?)

有时也存在无疑而问的情况。之所以采取问句形式,是为了引起听话人的注意,突出需要强调的重点,起到提醒的作用,例如:

(65)我们家当时怎么帮你的来?你都忘了吗?

(66)我平时是怎么教育你的来?不要随便吃人家的东西。

2.5 用于反诘问句

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己肯定或否定的观点,不需要对方做出回答,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义,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

(67)我啥时候讲我是安徽人来?(我没说过我是安徽人。)

(68)你没说过你不喜欢吃鱼吗?(你说过你不喜欢吃鱼。)

3. 用于感叹句

“来”用于感叹句,帮助表达“感慨、称赞、出乎意料”等语气,使句子情感更加强烈。经常与程度副词“怪”连用,构成“怪A来”格式。

(69)今个怪热来。(感慨)

(70)这小孩长得还怪俊来。(称赞)

(71)没看出来,他家还怪有钱来。(出乎意料)

若把“来”去掉,就变成一种客观陈述,感叹语气有所减弱。“来”用于感叹句表“出乎意料”的语气,这是一种反预期的用法。吴福祥(2004)[4]把反预期分为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与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三种类型。蒙城方言感叹句的“来”也有反预期的用法,明显是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有“没想到、没料到”之类的附加意义,有时还可用在带有明显夸张色彩的口语固定结构中,如“我的天来”“我的娘来”“我的乖来”“我的孩来”。请看下例:

(72)我的娘来!他家那么穷,还能买起宝马来!

(73)我的乖来,那小孩平时都不学习,这回还考个第一名来!

例(72)中,说话人认为他家很穷,买不起好车,可是事实是买了宝马,让说话人惊叹不已,难以接受,与心理预期相反。例(73)中,说话人对“那小孩不学习还能考第一名”的不合常规的事实表示惊叹,用“来”更能加强反预期的效果。

(二)“来4”的时体标记

1. 进行体标记

这是“来”最常见的用法。蒙城方言里,“来”可用于动词性词语后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常与“正、正在”等时间副词配合使用。具体可以分为现在进行、过去进行和将来进行三类。如果没有明确地指明具体的时间,一般默认为动作正在进行。如果要表明过去或将来正在进行,则需要加上特定的时间状语。

1.1 现在进行,例如:

(74)你妈做饭来,你等会再找她。(你妈现在正在做饭,你等会再找她。)

(75)我上班来,有啥事下班再说。(我现在在上班,有什么事下班再说。)

(76)你爸正搁外边干活来。(你爸正在外边干活呢。)

1.2 过去进行,例如:

(77)我昨个到她家时儿,她还正吃饭来。(我昨天到她家的时候,她正在吃饭呢。)

(78)你早晨来时儿,我刷牙来,没看见你。(你早上来的时候,我在刷牙,没看见你。)

(79)我刚才背书来,没听见电话响。(我刚才在背书,没听见电话响。)

1.3 将来进行,例如:

(80)明个十点?不管,我还在上课来。(明天十点?不行,我还在上课呢。)

(81)我后个去找你,估计你还正上班来。(我后天去找你,估计你正在上班呢。)

“来”作为进行体标记,经常出现在对话中,“VP”来可以直接用来回答问题,例如:

(82)A:干啥来?|B:吃饭来。

(83)A:你妈哩?|B:搁屋来做饭来。

有时候“V着来”可表示一种不耐烦的语气,常常省略主语。长辈催促晚辈做事情,晚辈实际上已经在做了,回答时就会带有不耐烦的语气,含有不礼貌的成分。

(84)A:快写作业吧。|B:写着来。

(85)A:看书吧,都快开学了。|B:看着来。

蒙城方言里,用“来”的陈述句一般不会单独说出,需要有一定的预设作为前提,借助于相关的语境。比如,“吃饭来”一般不会单说,是因为上文有“你在干啥来”之类的问句,这个“VP来”才有意义。

“来”作为进行体标记时,与之搭配的动词必须是动态动词,一般认为“V来”就是“在V”,只是前者的语气更舒缓一些。

2.持续体标记

进行是动作的进行,事态还在变动之中;持续是动作发生之后的状态的持续,事态并未再发生变化(李如龙,2006[5])。蒙城方言的“来”可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某种状态在某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相当于语气词“呢”,例如:

(86)他搁屋来睡觉来。(他在屋里睡觉呢。)

(87)我看你家的门开着来。(我看到你家的门开着呢。)

(88)他搁屋来生闷气来。(他在屋里生闷气呢。)

存现句也是一种持续体,方所名词做主语,“来”用于宾语之后。

(89)他家门口有两个石狮子来。

(90)石头上刻着字来。

3. 经历体标记

作为经历体标记,“来”表“曾经”义,表示过去某个时候曾经完成过某种动作,发生过某种变化或存在过某种情况,例如:

(91)昨个我去俺姑家来。(昨天我去我姑姑家了。)

(92)我昨个还看见朱老师来。(我昨天还看见朱老师了。)

(93)她前个去看电影来。(她前天去看电影了。)

曹广顺(1995)[6]认为,“来”产生于初唐前后,指明某一事件、过程是曾经发生过的,给句子所陈述的事件、过程加上一个“曾经”的标志。向熙(2010)[7]认为,“来”在南北朝时由动词开始虚化为时体助词,表示一种不久的经历,唐宋时期用例逐渐增多,相当于“来着”。在中古时期,“来”作为事态助词用法很常见,常常与“曾经、曾、适来”等表示过去的时间词语配合使用。

4. 完成体标记

完成体表示动作的完成或事件的结束。“来”作为完成体标记,在唐五代时期就被广泛使用,至今方言仍存。蒙城方言里,“来”表“完成”义,一般用于否定句,肯定句多用“喽”表动作的完成,例如:

(94)否定句:还没到站来,你白慌下车。(还没有到站,你别急着下车。)

肯定句:到站喽,赶紧下车喽。(到站了,赶紧下车。)

(95)否定句:我作业还没写完来,你等我一会。(我还没写完作业,你等我一会。)

肯定句:我作业写完喽。(我作业写完了。)

(三)“来4”的情态意义

邢福义(1990)[8]指出:“一个语言符号存在的根据就在于它在自己所处的系统中有着独特的价值,不然,它就会成为多余的东西,就会被淘汰。”“来”在蒙城方言中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用来表达一定的情态义。徐晶凝(2008)[9]认为,情态是语句中所表达的说话人对语句内容或语句所处语境的主观态度和看法,“语气助词在情态体系中的主要作用是表达传态语气”。前人对句末助词“来”的研究主要是把它作为事态助词,重在说明客观事态。交际时,说话人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适当语气的同时,往往还要附加表达自己对交际内容的某种感情、态度或意向,这样的语气是一种情态。

1. 用于陈述句

1.1 表示对事实的告知、确认、申明,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例如:

(96)我还没吃饭来。

(97)外边还下雨来。

(98)等一会,我还没准备好来。

这类“来”字句的情态特征是:说话人根据自己的所知或经历,向听话人说明或提醒某一件事时,特别对其中的部分信息进行强调性确认,目的是引起听话人对此信息的关注。徐晶凝(2008)[10]认为这是一种传信功能,用来传达信息,提醒说话人注意。如果不用语气词“来”,句子只是客观地陈述一件事情,是一种客观的断言,没有增加说话人的这些主观情态,语气比较生硬。试比较下面两例:

(99)a.他在上班。

b.他在上班来。

(100)a.你妈在做饭。

b.你妈做饭来。

1.2 表示轻蔑、讽刺、不满,例如:

(101)还博士来,这点道理都不懂。

(102)你穷成这个样,还想娶媳妇来。

(103)还当妈的来,小孩发烧了都不知道。

这种情况的“来”字句,通常有副词“还”与之配合,形成“还NP/VP来”结构,以加强讥讽语气。

1.3 表示应答,例如:

(104)a:你弄啥来?

b:看书来。

(105)a:你爸搁哪来现在?

b:搁武汉来。

在特指问句中,问句和答句的语气词一般是一致的,用“来”提问通常也会用“来”作出回答,这也是遵循应答协调一致性原则的体现(陆俭明,2007)[11]。

1.4 表示推断,例如:

(106)他现在应该搁家来。

(107)我那时候应该还在学校来。

表示推断时,句中经常会出现“应该、大概”之类的推断性副词,用“来”更加强推断语气。

1.5 表示坚决回绝,语气较为强烈,例如:

(108)我才不去来,看他就烦。

(109)我才不搭理他来,没良心的!

2. 用于疑问句

2.1 表示有疑而问

说话人询问不知道或不了解的事实或情况,事先没有主观推测或认定,例如:

(110)你自己搁家干啥来?

(111)你暑假上哪玩来?

2.2 表示求证,例如:

(112)你昨个去体检来?

(113)外边下雨来?

说话人在提出问题之前已有所猜测,但尚不能确定,向对方提问的目的是证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猜测。例(112)说话人可能听说对方昨天体检了,但没有确定,需要证实。例(113)说话人可能猜测外边在下雨,但并不是十分肯定,需要确认。

2.3 表示质疑责问

“来”用于诘问句,表示对不可理解或不合常理之事的质疑,语气强烈,表现出说话人的不满情绪,例如:

(114)是谁说以后都要对我好来?

(115)你当时怎么说的来?现在怎么都忘了?

例(114)中,听话人说过“以后都要对你好”之类的话,却没有做到,说话人对话语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和指责。同样,例(115)也表达了对听话人不履行承诺的责问和不满。

2.4 表示申辩反驳

表示对某个说法的否定和反驳,例如:

(116)我啥时候说我不喜欢吃面条来?(我喜欢吃面条。)

(117)你怎么知道我不会去来?(我会去。)

2.5 表示明知故问

这是蒙城方言的一种特殊疑问,表面上是问句的形式,实际上是一种礼貌性的招呼用语,有拉近双方距离的作用,不需要对方作出回答,例如:

(118)做饭来?

(119)干活来?

2.6 表示回忆

询问自己本来知道而一时忘记的情况,例如:

(120)你刚才说你叫啥来?

(121)那个人是你啥亲戚来?

3. 用于感叹句

3.1 加强感慨、诧异的语气,希望引起听话人的共鸣,或得到听话人的认同,多用于关系较亲密的人之间,例如:

(122)今天天气还怪好来!可对?

(123)他家房子装修得还怪好看来!

很明显,说者和听者都知道“今天天气好”和“他家房子装修得好看”这两个事实,其中一人先抛出话题,表示感叹,以寻求听者的认同,期待听话人与自己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一般都会遵循合作原则配合说话人,对他的话语给予相应肯定的回应。

3.2 表示称赞,常与程度副词“怪”搭配使用,例如:

(124)你还怪厉害来!

(125)你妈还怪能干来!

由于“来”带有称赞语气,所以带有贬义色彩的形容词不能进入这一句式,我们只能说“怪好看来”“怪大方来”,不能说“怪丑来”“怪小气来”。

3.3 表示强调,强调事物的属性或性质状态,例如:

(126)这铝合金的,好几十块钱来!

(127)他睡得才香来!

例(126)说者意在强调价格的高昂,例(127)强调“香”的状态。

注释: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2] 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中国语文》1963年第1期,第10~22页。

[3] 胡利华:《安徽蒙城方言的“可”字句》,《方言》2008年第3期,第263~267页。

[4] 吴福祥:《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第225~227页。

[5] 李如龙:《闽南方言语法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页。

[6]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7] 向熙:《简明汉语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502页。

[8] 邢福义、丁力、汪国胜,等:《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第15~23页。

[9] 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年,第58页。

[10] 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年,第140页。

[11] 陆俭明:《从量词“位”的用法变异谈起》,《语言科学》2007年第6期,第33~35页。

猜你喜欢

句末陈述句助词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西夏语陈述句到一般疑问句的转换方式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
浅析藏汉双语结构助词“的”的共性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