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政治生活的动力机制探析
2020-01-16郭文杰
郭文杰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毛泽东讲:“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1](p293)习近平也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最终要体现到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性和推动事业发展上。要处理好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激励与约束、惩处和保护等方面的关系”。[2](p43)实现这样的党内政治生活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党内政治生活的作用。然而,没有持续的动力来源及顺畅的动力机制,党内政治生活的功能就不可能得到正常发挥。所谓党内政治生活的动力机制是指作用于党内政治生活内部诸要素的推动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或者方式。本文旨在系统地探讨分析党内政治生活的动力来源及其动力机制的运行现状与构成,进而探讨优化动力机制的一般路径。
一、党内政治生活动力机制的现状分析
当前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问题,既能反映其功能发挥受阻的状况,同时也能反映其动力机制的运行现状。尽管从整体来看,党内政治生活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成为常态,党内政治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党风政风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观。但不可忽视的是党内政治生活依旧存在内容形式化、部分党员干部主观教条化、党员行为自由散漫、参与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主要领导不重视等问题。概括来看,透过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当前党内政治生活主要面临动力来源不足和动力机制运行不畅两大问题。
(一)动力来源的基本问题。
动力来源是影响动力机制运转的重要因素。动力不足会对党内政治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这通常表现是党内政治生活参与性不足、吸引力不够。
党内政治生活参与性不足主要体现在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三个方面。从广度来讲,一些基层党组织由于各种原因,党内定期活动开展十分困难,许多农村基层党支部由于人口外流,出现党员老龄化、流动党员增多等问题。从深度来讲,党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大多数处于被动的地位,党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往往流于形式。再加之,一旦党内政治生活缺乏批评,党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投机性增强,就容易导致党内政治生活呈现出单一性的状况。[3](p43)根据北京市朝阳区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落实情况的调查,不同领域党支部的落实情况不均衡,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支部存在组织难、参与难、质量低等问题。[4](p79-80)此外,一旦党内政治生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出了问题,党内政治生活的效度自然就没办法保证,党内政治生活的功能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党内政治生活的参与性不足,往往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吸引力不够,这极易导致降低政党认同、削弱党内民主、破坏党内团结、违反党内纪律等问题。当前,党内政治生活出现的种种问题,侧面反映出此类状况。具体来看:第一,党内极少数人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搞封建人身依附,对抗中央权威,这极大地破坏了党员的政治认同,辜负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第二,部分党员对党内事务淡漠心理加重,对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行使的权利失去兴趣,长此以往更会加重党员“离心离德”的现象,降低党员对党内政治生活的期望,从而使党内民主的运转更难以为继;第三,党内同志间的交流频次和深度降低,不仅党内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容易流于形式,而且会造成相互间的不理解和不信任,进而破坏党内团结,影响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第四,党员受到党内政治生活的锻炼和教育的影响降低,制约和规制他们行为的外部力量减弱,一旦出现一些其他的外部因素,极易造成党内违纪现象频发。
(二)动力机制的基本问题。
倘若党内政治生活具备足够的动力来源,但没有良好的动力机制,也不能因势利导,推动党内政治生活的发展。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动力机制运行不畅是影响党内政治生活的又一重要问题。当前动力机制运行不畅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党内导向机制建设有待加强。党内政治生活之所以面临虚化边缘化的问题,关键在于没有把握好问题导向,没有抓住党内问题倒逼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的契机。据某高校调查显示,一些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质量不高,出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触及问题和矛盾,民主测评实效性不强,意见征求较多但解决问题较少等不良现象。[5](p1-2)还有调查显示,17%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得不参加组织生活会或不想参加组织生活,有56.5%的调查对象认为组织生活内容单调、形式死板,没有实际效果,组织生活形式生硬,对党员思想、工作、生活上的问题关注、把握不够。[6](p83)党内政治生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旦脱离了解决问题的范围,形式化虚化空洞化在所难免。
党内激励机制作用不明显。在选人用人方面,现有的选人用人机制还不够完善,曾经出现的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内政治生态,造成了党内选人用人的逆淘汰,党内政治激励作用明显不足。在物质激励方面,滥用物质奖励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对于使用物质激励还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偏离了正常的激励范畴。在党内表彰方面,现实中仍存在荣誉度不响、公信度不高、规范性不强、影响度不大等问题,党内表彰对党内激励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7](p68)在党内激励制度建设方面,还比较缺乏系统的、整体的党内激励制度体系,缺乏将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政治激励、负激励等综合起来的制度规范。2017年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党内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可以看作是对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完善党内激励制度的努力。因此,尽管以上只是党内激励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党内激励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
党内约束机制作用弱化现象频现。在制度约束方面,一些党组织存在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制度执行不严格等问题。有调查显示:尽管“新准则”对于开展“三会一课”制度进行明确规定,但是在贯彻方面的党内法规约束不足,出现党员对“三会一课”不知晓率达48.4%,甚至40%的党内事务的决策没有群众监督等等问题。[8](p42)尽管在制度约束方面,中共已经出台了两部专门的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但是实际上操作性并不强,相关配套的制度规范还不够完善,缺乏足够的执行约束力。何克祥认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体系对于基层组织生活规范甚少,一些规定不是操作性不强就是还不够完善,制定一部统一的关于党的基层组织生活的条例势在必行。[9](p38-42)
总之,动力机制运行是整体的力量在发挥作用。整体机制的作用合力离不开其他机制共同作用,前文所述以上三种机制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足,这必然会导致整体机制运行不畅。
二、党内政治生活动力机制的理论分析
分析和把握党内政治生活的动力来源是理解党内政治生活动力机制的基础。从考察动力本身的不同角度来看,可以将动力简单分为两类:即作用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姑且可以称之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二者共同配合形成了对党内政治生活的作用合力。
(一)党内政治生活的动力来源。
第一,党内政治生活的内源性动力。在中共自身的实践和发展的过程中,内部诸多要素为中共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意识形态的精神号召力、政治文化的凝聚力、政治目标的导向力、民主集中的整合力。
中共从建党伊始就具备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共创立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中共不断发展壮大、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精神指引。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号召下,中国共产党才拥有精神的力量去战胜一切困难。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10](p533)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也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11](p137)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在中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所起到的作用更加明显。但同时我们不容忽视的是部分党员因为理想信念的缺失走上了与人民相背离的道路,使党的事业遭受了一定损失;另一方面,国际上反对中国、反对社会主义的思潮,随着中国崛起也在不断试图混淆中国的政治生态。只有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补足共产党人精神的“钙”;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工具,才能及时地予以反击。
起到精神号召作用的马克思主义,是离不开党内政治文化支撑的。一个政党不仅需要一种主义来作为理论指导,更需要文化来凝聚组织力量。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将会推动党的实践不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有效载体,承载着党的政治思想、政治纪律和组织架构,发挥党内政治文化的作用,是提升政党自我革命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学者认为:“党内政治文化为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作用、发挥共产主义理想的凝神聚气作用、发挥严格党内纪律的组织规范作用,提供了一种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12](p43)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它作为一种独特的力量,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过程中也具有极大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党内政治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上。从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上来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共形成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革命文化为源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党内政治文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共同信奉的价值观念,更是中共党员共同行为模式的内在文化基础。中共正是基于对党内政治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培育,不仅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文化自信,也使党内政治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中共在不同阶段所提出的党内政治生活目标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前进方向。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党内生活科学化”命题,这不仅为解决当时党内主观主义等问题提供了具体的方案,还为推进党内生活的科学化进程指引了方向。1938年10月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党内生活民主化”的命题,强调要充分发挥全体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只有在党和军队中扩大民主生活,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组织纪律,才能将党内民主作为“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10](p529)1949年后,国内外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党内政治生活的目标也随之进行了调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倡导恢复党内政治生活的优良传统,主持出台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要“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13]总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共始终以现实政治目标为导向,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指明了发展方向。
党内政治生活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开展的。从某种程度来讲,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质集中表现为党内关系,党内关系从本质上来讲是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包括党员个人利益、党组织利益及党所代表的人民的利益等等。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关键是要处理好党内关系,实现党内不同利益关系的整合。具体来看:首先,不断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确保党员主体地位,才能使党员有归属感,才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党内政治生活;其次,维护好党的利益,就需要不断化解党内的利益冲突,解决好党员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冲突,上级党组织与下级党组织的利益冲突等等。而民主集中制就是处理这诸多利益冲突的基本方式,它能够通过广泛的民主从而集中多数人的意见,又通过集中的意志指导民主的开展,不仅完成了党内的利益表达又实现了党内的利益综合。因此,正是基于这样的方式,党内政治生活才能够不断地从内部获得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
总之,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离不开意识形态、党内政治文化、党的政治目标和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所形成的内源性动力。
第二,党内政治生活的外源性动力。党内政治生活的外源性动力的构成不仅取决于政党制度及经济社会等因素,还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从其内容来看,外源性动力集中主要表现为共产国际对早期党内政治生活的制约力,人民群众监督的实践力,国内政治经济状况的散射力,国内社会思潮的碰撞力等。
首先,共产国际在中共早期革命历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中共早期的党内政治生活状况影响巨大。在抗日战争以前,共产国际基本上主导了中共党内领导人的任免,对中共党内政治生活进行了直接或间接地干涉,破坏了党内生活的民主氛围,对早期中共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造成了难以评估的消极影响。[14](p10-13)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党内政治生活的许多方面,为什么早期党内一直深受“左”倾教条主义的侵蚀,早期党内常常出现宗派主义倾向,党内民主集中制经常遭到破坏,从外部原因来看很大程度上在于共产国际对中共党内政治生活的干涉,对中共独立自主探索革命道路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再加上苏共通过对共产国际的控制,将苏共内部的纠纷也传递给了中共。最典型的例子是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党内斗争,间接对当时的中共党内政治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诸如刘仁静等一批信奉托洛茨基观点的党员被开除出党。正如周恩来对共产国际的评价:“一般号召不与各国实践相结合,具体布置代替了原则的指导,变成了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使各国党不能独立自主,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15](p301)总之,共产国际极大地影响了中共的历史,尽管它在中共早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中共党内政治生活起到了巨大帮助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共早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制约力量。而中共在后来的革命过程中逐渐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无论共产国际解散与否,这种外在干涉中共党内政治生活的力量便已不能发挥重要作用了。
其次,人民群众监督也是推动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新《准则》指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16]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仅是中共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的体现,还反映了人民群众监督对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党与人民群众关系是否密切,党员干部是否真正的满足了人民利益、解决了人民的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只能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全体党员干部和党组织提出的正确意见和正常要求,通过常态化的机制进入到党内,成了党内政治生活优化和改进的重要动力来源。所以,只有以开放的心态来接纳人民群众的监督,党内政治生活才会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党内政治生活才会更具有针对性,才会不断地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毛泽东就曾对黄炎培讲道,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这对于党内政治生活来讲,同样如此。
再次,党内政治生活深受国家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国家政治经济状况能够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党内政治生活。从政党政治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宪法确认了中共作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在广泛的社会组织中,中共以嵌入式的组织方式获得了组织和动员的能力,从而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方式,不仅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还会影响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另外,民主政治的实践和社会发展对于党内政治生活向更高层次迈进有着深刻影响,互联网技术等新兴产业就深刻改变了政党与民众、政党内部成员间的关系和状态,从而对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党内政治生活中一些问题也与国内政治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仅从十八大以来查处的经济腐败案件来看,许多一把手落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权力过大,监督机制乏力。而这种状况反映到党内政治生活中,也就难免会出现“一言堂”,批评与自我批评虚化等问题。因此,要极力避免国家政治经济状况中消极因素对党内政治生活的消极影响,努力发挥其正能量。
最后,社会思想环境对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也具有深刻影响,多元化社会思潮与一元指导思想的碰撞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外在动力之一。现实生活中的党员,其思想意识的形成是多元社会思想意识与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的结合。作为党员应当对党的性质、宗旨、使命与任务牢记于心,这反映了党员的政治觉悟与政治意识。一方面,正确的、符合主流的社会思潮会增强党员的思想认识和身份认知,进而有助于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如果党员不能自觉抵制错误观念带来的诱惑,那么党内政治生活就可能会存在商品交换原则等错误观念,进而破坏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或原则性。换句话讲,正是在党员自觉运用理论武器同错误思潮做斗争的过程中,党员自身的党性修养才能不断得到提升,党内政治生态才能不断得到净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依靠自身的努力,还离不开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大熔炉”。针对解决思想战线上的问题,邓小平就指出:“中心的办法是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理论上的争鸣。”[17](p930)习近平也强调:“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防身治病的有力武器,通过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不断洗涤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灵魂。”[2](p27)总之,多元社会思潮与党的一元指导思想所产生的碰撞力,对于中共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具有推动作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决利用理论武器同各种错误思潮做斗争,“真理”才会“越辩越明”,党内政治生态才会越来越好。
(二)党内政治生活的动力机制。
分析动力机制的构成是解决动力机制运行问题的前提。有学者认为:“动力机制是管理系统中产生工作积极性的机制。在政策层面上,动力机制是各种管理措施相互支持、补充、衔接和制约的耦合;在功能层面上,动力机制是对人的积极性的诱导、激发、强化与整合;从机制分析的角度看,动力机制是由多个子机制构成的,如导向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控制机制;从机制设计的角度看,动力机制是组织内部权力、责任、利益的优化配置;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结构是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机制是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结构透过机制而派生功能。”[18](p51)由此,根据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党内政治生活的动力机制由导向、激励、约束和控制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导向机制即党内政治生活的文化等要素发挥引导作用的途径。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9](p253)从诞生之日起,党内政治生活就已经成为中共日常、自觉的实践了,在其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灵活多变的导向机制。
具体来看:一是目标导向,即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这“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16]二是问题导向,即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不是空洞无物的,而是往往围绕着党内存在的既定问题展开的;三是责任导向,即每个党员都有责任参与到党内政治生活中来,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更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四是纪律导向,即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往往通过出台相关党内法规,对党员的行为进行纪律约束,用制度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五是群众导向,即要在党内政治生活中提倡坚守人民立场,要时刻将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内在的导向成为政党文化、意识形态等动力源的作用的基本方向。
第二,激励机制即党内政治生活主体等要素发挥维持作用的途径。党员干部参与党内政治生活的动力,很大程度还要依靠对其进行不断地激励,不管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不管是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都将通过一定的内在途径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从理论上来讲,党内激励涵盖精神、政治、物质、典型、责任、负向等激励内容。[20](p14-22)
党内物质激励是党内政治生活激励的基础。邓小平讲:“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21](p146)物质激励作用的大小与被激励主体对物质需要的满足程度,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共完全具备了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给予党员干部物质激励的能力。但是,精神激励还是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这不仅与中共党内政治文化中提倡奉献和献身相适应,还与中共的意识形态有内在的联系。此外,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还存在负向激励机制,即对于违背规范的行为进行处罚,党内法规不仅要起到约束和控制党员行为的作用,还要对党员起到负向激励的作用,从而强化其内在行为。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党内政治生活动力不足问题,也在于党内政治生活的激励不够,不能有效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第三,约束机制即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等要素发挥整合作用的途径。党内政治生活的约束机制是对于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的补充。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党员个人受着既定的目标导向,展开自己的行动,追寻党内政治生活中的利益。但往往追寻个人利益的行动与组织目标之间不是完整的契合,只有建立合乎组织规范的约束机制,才能保证党内政治生活中的各类行为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具体来看,党内政治生活的约束机制有以下几个层次:一是信仰约束,党的意识形态要求个人理想信念与组织目标达成统一,党员的个人行动受到政党意识形态的约束和制约;二是道德约束,独特的党内政治文化要求党员个人的规范必须合乎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观念;三是制度约束,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制度体系对党员个人产生的制度约束力;四是法律约束,既包括党内法规体系,也包括国家法律体系中对于政党的特殊规定,对于党员干部的行为进行约束。以上是党内政治生活约束机制的内在逻辑层次,前两个属于自我约束,后两者属于他我约束,二者共同发力,从内外两个部分形成了约束机制。
第四,控制机制即党内政治生活诸要素发挥目标达成功能的途径。控制机制与约束机制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功能上来看,二者都致力于确保党内政治生活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进,都防止或者约束违反组织规范的行为发生。但是,从作用方式上来看,约束机制侧重于静态的制约与把控,更多的是从制度和原则方面进行约束;控制机制则不一样,控制机制侧重于从动态的、超常规的、实时性的控制,一般是在导向机制、约束机制作用力十分有效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作用。
党内政治生活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前期控制、过程控制、结果控制。所谓前期控制,指的是对党内政治生活的“入口”进行控制,要控制党员数量、严把党员质量。过程控制指的是在具体的党内政治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在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根据活动的进展进行策略和方式上的调整。结果控制指的是根据党内政治生活的所要达成的目标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根据党内政治生活的反馈从而进行目标和标准上的调整。《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进行了内容上的补充和完善,而这个调整就可以看作是结果控制的范畴。
三、党内政治生活动力机制的系统优化
解决系统运行的问题,关键在于完善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在结构,不断优化党内政治生活的动力机制,促进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健全党内政治生活的目标导向机制、激励惩处机制、约束制约机制,发挥动力机制的整合作用。
(一)强化价值导向,健全导向引领机制。
健全导向引领机制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活动力机制的内在要求,强化党内政治生活的价值导向既需要增强目标导向力,也需要拓宽导向路径。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目标导向力关键在于建构完善的党内政治生活的目标导向系统。这个系统从结构上分为不同的层次,具体来看:一是从党内政治生活的性质来讲,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应该把维持党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一切行动的根本前提,并将其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目标系统的核心目标,这就意味着全体党员和各级组织必须提高对于党内政治生活目标的认识和理解;二是从“新准则”来看,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意味在党内政治生活目标系统中的首要目标是培植党员的理想信念;三是从党内政治生活的实际运转过程中,还需以解决问题为实际目标导向,着力发挥问题导向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要形成以维护党的存续为核心、以坚定理性信念为首要,以处理问题为重点的目标系统,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目标导向力。
另外,健全党内政治生活的导向引领机制还需进一步拓宽导向路径,重视对党内政治生活的价值引导。对此:一是需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集聚有效的价值导向资源,夯实理想信念的价值基础,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活力,不断挖掘党内政治文化丰厚资源,夯实党内政治生活的价值基础。二是需要发挥思想动员的优势,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拓宽价值引领的平台和途径,打造学习强国App等高端学习平台,为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导向引领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载体。三是需要在具体的组织生活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开展思想引领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注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采取教学与实践等多种方式的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则要根据农业生产等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等等。
(二)扩大党内激励,健全激励惩处机制。
健全激励惩处机制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活动力机制的基本内容,实现党内激励的有效性需要完善激励惩处机制,这既要确保党员主体地位,又要完善考核评价方式。
健全党内激励,首要确保党员主体地位。“党内政治生活具有生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应能体现党员的主体地位以及由此而生出的归属感、责任感,激发积极性、创造性。”[22](p110)确立党员主体地位是实现党员作为党内政治生活主体要素的最根本条件,不能够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政治生活是不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无法发挥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功能的。对此需要做到:第一,将党员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第二,要肃清党内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党内长时间盛行着党员作为党的驯服工具的观点,常常忽视党内民主,不承认党员是党的主人,因此党员的主体地位迟迟得不到保证。[23](p14-15)第三,完善党内公开制度,推进党务公开。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必须建立在党内公开透明的基础之上,没有党内事务的公开透明,党员民主权利就是一纸空文。第四,重视党员主体的政治激励问题。保障党员权利不是党员主体的作用,党员主体作用在于能够维持党的生存的发展,也只有重视党员主体的政治激励,从而才能够反过来维持党员主体的地位。
此外,扩大党内激励,还需改革党内激励方式,完善党内政治生活的考核评价方式。这就意味着要将党员干部考核晋升、维护党员权利、保证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政治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主体要素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创造力、行动力释放出来,改变不重视党内激励的现状,从而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吸引力,打造运行高效的党内激励机制。
(三)加快制度建设,健全约束制约机制。
健全党内约束机制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活动力机制的重要任务。加强制度约束作为健全约束制约机制的关键,需不断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的落实与反馈。
首先,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体系,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化水平。主要从两方面来做:一是在现有党内法规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党内法规体系,细化和具体化部分党内法规制度的内容,增加部分党内法规制度的可操作性,适应上位法的内在要求,特别是要制定细化条例,增强制度约束的可操作性;二是要检查和清理党内法规制度,及时清理、修改或者废除与当前党内政治生活情况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促使党内法规体系始终处在合理运转的状态。
其次,强化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执行,增进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程序化水平。制度执行的关键在于形成责任机制,这是解决执行困境的有效办法。责任制由具体目标、责任分配、执行程序、责任评估等部分构成,其中最关键的是责任的分配。在实际的党内政治生活中,缺乏强有力的责任主体来系统的统筹和规划党内政治生活。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党内活动时往往过于依赖上级指导,一旦自身缺乏落实制度的责任压力,责任主体便形同虚设,制度执行变成了一纸空文,党内政治生活便陷入了“文件空转”,党内生活的约束机制就失去了作用。因此,必须形成有效的责任机制,形成系统的执行程序,提高执行的水平。只有做到了上述要求,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化水平才能够提高,约束制约机制才能发挥作用。
(四)统筹多方力量,健全动力机制合力。
动力机制系统优化的重要目的是实现系统整合,即意味着既要充分利用好党内外的动力源,又要充分将导向、激励、约束和控制机制进行联动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动力机制的整合力,才能实现党内政治生活动力机制功效的最大化。
优化党内政治生活的动力机制必须保持足够的动力源。维持足够的动力来源一般有两种办法,即一是“节流”,二是“开源”。“节流”意味着要保护现有的,对党内政治生活的运转起积极作用的动力来源,保护能够对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党内政治生活起到积极引导作用的动力因素。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党内政治生活的内部动力源经常发生变化。一方面,要充分把握和利用当前的动力源,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不断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另一方面,要进行科学“诊断”,提高对党内政治生活动力源的分析与识别,对于影响党内政治生活诸要素的因素要有一定的认识,要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强化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将党员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的表现纳入制度化的党员考核中去。另外,“开源”意味着要开发已有的或创造未来的,对党内政治生活起到正面影响的动力来源,积极推动党员投入到党内政治生活当中。习近平就强调:“我们要立足新的实际,不断从内容、形式、载体、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善于以新的经验指导新的实践,更好发挥党内政治生活的作用”。[24](p7)
此外,实现导向、激励、约束、控制机制之间的联动必须统筹四者之间的关系。任何单一机制要想发挥作用,必须依赖于其他机制的配合,缺少任何一项机制的作用,便不能形成强大的整合力。对此,实现四者之间的联动配合:一是要做到统筹四个机制的优化,做到既要增强政治信仰的内在约束,也要把握理想信念的政治导向,既要保障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过程中的民主权利,还要把握党内政治生活问题的“事后控制”,全方位地加强导向、激励、约束、控制机制建设;二是要厘清四个机制之间的关系,导向引领机制是“目标”、激励惩处机制是“抓手”、约束制约机制是“底线”、控制反馈机制是“工具”,四者统一于动力机制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要把握好动力机制优化的重点,突出约束与控制,辅之导向与激励,实现动力机制优化的协同推进。总之,探讨统筹多方力量,系统地整合动力机制合力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四、结语
作为一个极其重视理论创新的政党,中共十分关注党内政治生活的理论研究,视其为自身政治生态建设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系统地分析党内政治生活的动力机制,归根结底是为更好地营造优良的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构成要素的排列组合及其相互连接形成了系统的动力机制,其结构与功能就通过这样的机制实现了政治生活系统内部的统一。换言之,党内政治生活作为一个完整的政治系统之所以能塑造着党内政治生态,是因为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往往依赖于结构的主体、制度、文化、环境等要素通过导向、激励、制约、控制等机制发挥的合力作用。尽管不得不承认现实的复杂性不是诸如结构功能等理论模型所能全部概括的,也需要认识到党内政治生活研究、党内政治生态研究与现实之间依旧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是尝试从动力机制的角度对党内政治生活进行系统分析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当然,关于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生态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在基础性理论研究方面还有待学界进一步的深化和开拓,系统地分析党内政治生活的动力机制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