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审辨式思维看议论文的论辩基因

2020-01-15陈理萍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利己正方反方

陈理萍

审辩式思维是近年来教育界热议的一种思维品质,是对英文“critical thinking”的贴切翻译,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部分为真,在理性辨析中合理推论。其实审辩式思维古已有之,《礼记·中庸》十九章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揭示求学当有慎重思考、明确分辨的审辩式思维。这是一种理性思维、反省思维,倡导直面质疑、勇于担责。

置身纷繁的历史事件中,时代用生动鲜活的现实给高中生上了一堂堂关于审辩式思维的实践课,帮助更多的同学认清,如果缺乏对是非黑白的审问明辨,学生就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迷失方向。

对于议论文写作而言,说理要为解决问题建言,审辩式思维不可或缺。而培养审辩式思维,明辨命题真假,最便捷途径莫过于在说理中植入论辩质疑的因子,以辩带论,以辩补论,则真理越辩越明,疑点最终涣然冰释。

笔者曾尝试带领同学观摩辩论赛,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如观看“第三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在辩题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提高主要靠家庭养成还是学校教育”的赛场上,反方一辩质疑正方陈词标准不清概念偷换,将辩题中的“主要”偷换为“重要”;正方二辩不甘示弱,既然学校教育是支流,为什么还影响主流呢?顺势提出孟母三迁和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以此为例论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反方二辩就反其意而用之:“孟母三迁不也是迁到学校边,司马光在《家范》中不也说了‘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由此肯定家庭教育力有未逮,学校教育自然需要填补空白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谓妙矣。

而自由辩论更是思维交锋大做文章的良好契机,如辩题为“现代社会男女竞争是否平等”的赛事,正方选手举例“新民晚报载女大学生失业率排在最低”来证明现代社会男女竞争平等,反方选手则反唇相讥——竞争不平等,连女大学生都不能幸免。

有了这些唇枪舌剑的审辨较量,老师就可以从容指点迷津,告诉同学们:事例的功能可正可反,淡妆浓抹总相宜,议论文只有论据是远远不够的,缺乏分析说理的论据只能是墙头草,甚至不无遗憾地为人作嫁。

老师还可以趁热打铁,当场让同学用同一论据围绕截然对立的观点发表议论。如用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的例子既要论证“人生应该勇争第一”,又要论证“人生应该甘于平淡”。(正方:大家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可谁知道世界第二大峰是哪座?珠穆朗玛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永争第一的原因。反方:确实如此。但是,乔戈里峰的高度可曾因为人们的不知道而减了一毫?它的雄伟可曾因为人们的不知道而少了一分?我们活着的意义不在于让多少人知道。世界第一毕竟只有一个,而绝大多数的乔戈里峰们,虽默默无闻却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虽平淡却伟岸,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正反审问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事实并不胜于雄辩,历史也不过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概述事例之后一定要加以分析评论,否则,辩论中给对方可乘之机自投罗网,议论文写作中则授人以柄自毁城墙了。

辩论带来的启示何止于此。辩论是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取得共识的活动,要求逻辑清晰,论据扎实、以理服人。其本质是一种说服第三方的行为,辩论前,需要准确把握概念内涵外延,对观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解读;论辩中,需要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攻守兼备,慎思明辩、质疑批判。

如观看辩题为“现代社会男女竞争是否平等”的赛事,正方一辩将中心论点“现代社会男女竞争是平等的”分解为两个分论点——机遇平等(前提机会)、权利平等(法律赋予);反方一辩却陈词否定:机会平等不等于规则平等、制定规则不等于执行规则。那么写作中为了规避读者可能产生的质疑和否定,是否可以自己设置假想敌呢?即上一段如正方一辩之立论,则下一段当如反方之思考,是否机会平等等于规则平等、制定规则等于执行规则?如果不等于,那么要深究:为什么不等于?如果对不等于听之任之会有什么影响?面对可能出现的影响我们可以怎么寻找措施应对?如此文章就可以深入剖析而非浅尝辄止了。

再如泉州市2020年市二次质检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据《关于“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的调查报告(2011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90%以上受访人群的赞同与认可,但仅有33%的人参加过或正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而没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忙或学习忙。

材料二:

请根据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结合材料内容,以“利他与利己”为主题,写一篇志愿服务活动总结稿,用于班级交流会上发言,阐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材料中的任务具体而微,有对自己志愿服务参与的陈说叙述,有材料志愿背景的情感倾向,有总结稿文体的格式结构要求,有交流对象和对话意识的情境限定,有主题的直接框定,以至于许多同学被众多任务指令单向驱动而不遑他顾,夹叙夹议的内容呈低幼肤浅化,面面俱到而蜻蜓点水,甚者流于材料内容扩充延展,七拼八凑粗浅成文。

呼应任务只是切合题意的初级阶段,要能在考场上脱颖而出,简单响应任务显然不足为训,优秀作文要在满足任务要求中有所突出,对“利己与利他”的关系深入思考,将志愿活动由点及面,透过志愿服务活动看出背后的人性关怀、善意、奉献、担当等,分析志愿服务活动带给志愿者的幸福感、精神满足感、能力提升感,融会贯通而浑然成文。此外,如果能用审辨的视角看待“利己与利他”,则文章的层次将更为丰富,逻辑会更周密。

可以做如是思考:“利己”与“利他”一定是同向的吗?一定是不但利己,而且利他的正向相关?不管是英国约翰·多恩的小诗“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还是海明威的小说“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沖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丧钟为谁而鸣》),似乎都告诉我们,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在全球抗疫的时代,人类更是紧密相连,休戚相关,缔结命运共同体。这样的提法固然勉强可以慷慨激昂,但主题的宏大会不会虚泛遥远得让人有一厢情愿理想主义之嫌?

猜你喜欢

利己正方反方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概念辨析、条分缕析论述文走向“深刻”的策略路径
寻找缺失的一角
我的机器人在哪里
辩论赛
减肥秘方
一次精彩的辩论会
数字骰子
创业观念:利他主义
元旦辩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