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利用教材?摇有效进行“微写作”

2020-01-15赵晓霞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微写作荷塘月色文本

赵晓霞

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写作有利于阅读的高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挖掘教材中的元素,帮助学生搭建多元的写作桥梁,激活学生的情感,进行有效写作。在一线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1.注重文本讲解,忽视情感体验。长期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学生的思维僵化,阅读感知缺失,情感体验匮乏,写作能力得不到提升。2.阅读与写作分离。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将阅读课与写作课分离,阅读课注重课文的阅读解析,写作课注重写作技巧的灌输。这样使得学生写出的文章机械,缺少灵气。3.认知错误。许多教师虽然有“读写共生”的意识,但是在操作过程没有有机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得教材成了摆设。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了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致使阅读与写作分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得不到提升。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作用,多方向地挖掘教学资源,从而寻找到阅读与写作的连结点,进行有效阅读,高效写作。

何为微写作?顾名思义,微写作强调一个“微”字,它以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内涵精妙为特点。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运用阅读教材,系统而有序地开展“微写作”训练,促成学生我手写我心的个性化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挖掘有效素材,进行“微写作”

不少教师苦于学生写作没有鲜活生动的写作素材。教材中的经典作品都是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之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巧妙地运用教材中的鲜活素材,寻找到“微写作”的落脚点,搭建从阅读到写作的桥梁,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首先,从不同角度积累素材,明晰“微写作”的方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挑选有深度的阅读素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积累素材。我们不仅可以拓宽素材的广度,而且可以挖掘阅读素材的深度。比如在阅读《荷塘月色》的时候,笔者要求学生分别从语言、意象、情感三个角度展开素材积累,并具体运用到“微写作”中。如有学生扣住文本中的《采莲曲》,结合“荷”的意象,融入朱自清的人生经历,对其进行了人物评论的微写作。

莲,你宛若君子。柔挺的身影永远挥指着一个清高不凡的心肠;自清,你正是君子。那日你夜游荷塘,梦幻着六朝少年艳歌流淌,从此,粉衣黄蕊永恒地印刻在你的骨膛。

其次,结合教材素材,进行“微写作”设计。比如我们结合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素材积累,可以进行以下任务单设计:1.选取《荷塘月色》這篇散文中的一些景物描写作为拍摄对象,写出拍摄脚本。2.仔细阅读《荷塘月色》,结合文本中的景物描写,融入作者的心境,截取其中的片段将《荷塘月色》改编为一首200字左右的诗歌。学生运用自己的积累下来的课文素材,根据“微写作”任务,展开了深入思考,进行了运用性的“微写作”。学生在进行任务一的“微写作”之前,要展开想象,注意细节的合理性,进行场景的再创造;在进行“微写作”时,学生要注意镜头脚本的画面组合,走进作者的心理,理解作者的情感。而学生要完成任务二的“微写作”,必须真正理解这篇散文的意境,读出作者借助景物传达出的内在情感,从而形成对自然和作者情感的审美认知,同时掌握“微写作”的一般写作方法,在不脱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性写作。

由此,学生在微写作的训练中,不仅对文本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还激活了思维,提升了写作能力,真正地做到了“读写共生”。

二、学习课文的写作技法,进行“微写作”仿写

教材中的课文的写作章法可以为“微写作”提供蓝本。教师可以抓住经典课文的写作章法,让学生学会仿写,从而进行“微写作”训练。

学习课文的谋篇布局,打开“微写作”的思路。作文就好比是打仗,必须讲究布兵摆阵,好的课文在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讲究,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构思技法,从而提升自我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构思。比如在散文阅读中,我们可以抓住“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让学生由表及里地分析课文,从而打开“微写作”的思路。以《我心归去》为例,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文本的结构进行梳理,得出作者从“在法国的寂寞——想念亲人——故乡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付出汗水和艰辛劳作过的地方才能成为真正的故乡。”的内容布局,从课文的构思中我们发现,作者由表及里,由实到虚,层层挖掘故乡的内涵,表达出“故乡是人为之付出汗水的生存之地”这一主题。随后,教师可以围绕作者的这种写作技法,以“土地”为话题,让学生学习这种构思方法,进行相关话题的微构思、微写作。如有学生的构思如下:土地——万物生长之根——人的根——归土——乡土情结。在这个构思的指导下,学生形成了“微写作”的片段。

土地是万物生长的源泉,是万物之根。任何事物生长于土地之中,最后又消失在土地之中。萧红曾记录下呼兰河这片土地中温情,那祖父的园子就是对故土承载的最美的记忆。而故土更多的时候唤起了我们归乡的情思,正如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中所描绘的,那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成了我们曾经来过、走过的最后的证据,也成了我们割舍不了的乡土情结。

三、学习课文中的语言,增加“微写作”的文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经典的语言进行“微写作”的仿写训练,从而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一些经典的诗歌,句式整齐、韵律十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从而达到以读促写,学以致用的目的。如我们以艾青《我爱这土地》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语言特点,对文本语言特点进行精读。学生会发现文本的语言采用多种意象组合的形式,骈散结合,注重前后承接。教师为了更好地掌握诗歌的这一语言特点,联系生活中我们经常唱的歌曲,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演唱,从而掌握写作技法。比如,我们可以引入《我爱我的祖国》,让学生反复吟唱,从而感知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微写作”的仿写训练。学生在仿写中,写下了以下文字。

假如我是一抹彩霞,我应该用我微弱的光芒去照耀:这被彩霞所包围着的草原,这永远汹涌澎湃的大海,乐此不疲歌声嘹亮的鸟儿,和皎皎动人的月光……然后我化作雨,连泪水都融入大地里。为什么我的眼角挂满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由此可见,学生在“微写作”的仿写训练中,学生对作者的“家园之思”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他们认为艾青的这种情感超越了个人的情思,它不仅是作者情感的认知,更多地融入了国家民族的精神。同时学生在微写作的仿写训练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个性特质也得到了彰显。

另外,教师可以将阅读中的“微写作”仿写训练,巧妙地与考场作文做全面的链接,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比如,笔者巧妙地链接2018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让学生将刚才仿写的段落运用到高考作文中,怎样展开论述。学生积极地展开思考,得出大体的思路为:家乡人的口语——乡土语言的共性特征——形成语言共性特征的缘由探索——人的精神家园之根。这样层层深入地展开,学生将在“微写作”仿写训练中的片段巧妙地运用到作文当中,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做到“听说读写”的有效融合。

总之,教师巧妙地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微写作”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语言的现场,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唤起学生的写作动机。教师需要借助教材中的课文,巧妙切入,设置可以进行“微写作”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微写作”中表达出自己的微言大义。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海门区包场镇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微写作荷塘月色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