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士卿治疗放射性口腔炎的临床经验❋
2020-01-15宋文佳蒋士卿肖兴辉朱梦姣夏华敏
宋文佳,蒋士卿,肖兴辉,朱梦姣,夏华敏
(1.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郑州 450000; 2.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 450000;3.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08)
放疗是治疗口腔和头颈部肿瘤的常用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放射性反应与损伤。由于黏膜上皮细胞对放射线反应敏感,因此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是放疗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据统计,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患者中, 放射性口腔炎发生率高达97%[1]。放射性口腔炎引起的黏膜疼痛、干燥、糜烂、出血,轻者影响患者进食及生活质量,重者可导致放疗减量或终止,影响治疗效果。目前西医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多应用利多卡因减轻疼痛,地塞米松抗炎,康复新液促进黏膜再生等对症治疗,临床疗效不佳。根据放射性口腔炎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口糜”范畴。中医多因本病发生于口腔局部,与热毒有关,治疗多单投以苦寒清下之剂,使正气耗伤,治疗效果不理想。
蒋士卿教授长期从事肿瘤临床工作,擅治各种肿瘤及其并发症,门诊常见放疗致口腔溃疡,西医治疗不效,他总能根据放疗不同阶段巧妙辨证,每获良效。笔者有幸跟随其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放疗致口腔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放射线照射口腔导致黏膜红肿、干燥、疼痛、糜烂、出血、坏死等。火为阳邪,燔灼炎上。蒋士卿根据放射性口腔炎临床表现认为放射线属于“火毒”之邪。黄金昶认为肿瘤生长部位决定肿瘤的寒热,根据“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上为阳,下为阴”指出,位于口腔、咽喉、食管部的肿瘤属阳,多表现为热证[2]。口咽、头颈部肿瘤本身的生长使机体局部阳热偏盛,阴阳平衡失调,加之放射线属于火毒之邪,局部照射使热毒更甚。火毒之邪最易伤津耗气,因此火毒蕴结、气阴两伤是放射性口腔炎的基本病机。
蒋士卿认为随着放射线剂量的累积,邪热渐盛,正气渐虚,脾气渐伤,久病及肾,疾病呈现阶段性。放疗初期口腔炎主要表现在火毒燔灼、伤津耗气方面,而后期则突出表现为津伤阴亏、虚火上炎方面。火邪贯穿放射性口腔炎始终,无论其属于实火还是虚火。
2 分期施治
放射性口腔炎乃火热毒邪蕴结肌肤所致,临床治疗用清热泻火法虽有一定疗效,但随放疗剂量累积,人体正气渐虚,若拘泥于局部炎症而滥投苦寒泻火之法,则耗伤正气,虚火愈炽。正如《圣济总录·口齿门》谓:“口疮者,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所受之本也。[3]”由此,蒋士卿根据放疗不同阶段口腔炎症状特点不同,标本兼治,分别运用泻火解毒法、泻火补土法、补土伏火法对症治疗,对应的基本处方一般为大黄黄连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和封髓丹。
2.1 放疗初期:泻火解毒
放疗初期口腔炎多呈热结上焦,火毒燔灼之象。由于放射线照射口腔,火热毒邪燔灼肌肤,口腔黏膜与皮毛相同,为肺所主。邪气亢胜,正气未虚,热毒结于上焦,邪热伤津,故见口腔黏膜红肿,疼痛剧烈,口中干燥,面色潮红。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火热灼肺,肺气不降,大肠传导失司则见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均属火热内结之象,治宜泻火解毒,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此方原治火热邪气结于中焦,胃气不和而致的“火痞”或“气火痞”,后世用治中上焦火热之证[4]。方中大黄入气血分,性虽祛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善解疮疡热毒。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蒋士卿常于此方中加入薄荷、五倍子为药对,五倍子酸寒归肺经,可敛肺阴、降肺火;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质清善行于上,可引诸药达病所。
2.2 放疗中期:泻火补土
放疗中期口腔炎多呈热伏中焦、脾虚热结之象。由于患者反复放疗,口腔黏膜干燥疼痛引起进食困难或因治疗多投以苦寒清热药物,或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致使脾胃损伤。因脾开窍于口,两颊、齿龈属胃与大肠,反复放疗脾气亏耗,湿阻中焦,湿从热化,湿热上蒸于口导致口腔内多发溃疡,疮面大,疼痛剧烈。脾虚运化失常则见纳差、腹胀,津液输布失常则见大便干或溏,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细均属脾虚热结之象,治宜采用泻火补土法,方用甘草泻心汤。《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中有:“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5]”甘草泻心汤本为治疗感受湿热毒邪,以咽喉、前后阴溃疡为表现的狐惑病。蒋士卿将其应用于口腔炎的治疗中,原方主药甘草选用生甘草,因甘草生用泻火缓急,解毒之力大,与黄芩、黄连合用泻中焦心脾实火;干姜辛热,温中焦,治土虚生寒,防芩、连苦寒太过;半夏辛温,燥湿除痞。人参、大枣补益脾气,诸药合用辛开苦降,泻火补土,标本兼治。若遇热毒深伏经络,郁热盛时常合清胃散加减,使火郁发之。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甘草能调节机体免疫,减少创面渗出,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6]。
2.3 放疗后期:补土伏火
放疗后期口腔炎多呈热伤下焦、虚火上炎之象。患者长期放疗津伤阴亏,或年高体虚,肝肾亏虚。因肾脉循喉咙,夹舌本。长期放疗火热灼津,日久及肾,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虚火上炎,熏发于口而致口疮。症见口疮色暗,红肿疼痛不甚,疮面凹陷,口干,烦热汗出,夜寐不安,舌尖红有裂纹,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治宜补土伏火,方用封髓丹。清代医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曰:“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7]”若阴伤津亏甚、舌光红无苔者,合用麦门冬汤加减。若口腔溃疡,但全身症状有乏力、畏寒怕冷、大便溏、小便清长、脉沉细、舌淡胖者,此为阳虚阴盛,虚阳外浮,方合用潜阳丹为潜阳封髓丹,以扶阳抑阴,收敛浮阳。
2.4 适当运用活血化瘀药
多次放疗后,组织黏膜局部会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形成气滞血瘀、脉络受阻的症状。因此蒋士卿在放疗中后期常根据辨证加用活血化瘀、行气通络药物,如当归、红花、川芎、赤芍、三七、蜈蚣等。若遇出血者则禁用活血药物,防止耗血动血。
3 日常调护
放疗期间黏膜上皮细胞反应敏感,因此忌食生冷、辛辣、油腻、粗硬等可能刺激或损伤口腔黏膜的食物,宜进食菌类、蔬菜等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物,饭后睡前注意清洁口腔。
4 典型病案
张某,女,61岁,2017年2月17日初诊:确诊食管中上段鳞癌,化疗2次,放疗28次。症见舌体疼痛进食尤甚,舌边有一豆大溃疡面,疮面色暗,喉咙干胀,唾液少黏,纳差,寐差,入睡困难,夜间两足心热,总欲伸于被外,烦躁汗多,双下肢酸困无力,舌红有裂纹,少苔脉细,其证属热伤下焦、虚火上炎,治宜补土伏火。方用封髓丹加减:盐黄柏15g,砂仁10g(后下),甘草10g,肉桂12g(后下),生地15g,麦冬50g,玄参15g,三七粉6g(冲服),大蜈蚣粉3g(冲服),清半夏15g,生石膏30g,知母15g,炒苍术15g,生山楂15g,鸡内金30g,急性子30g,醋元胡30g,酸枣仁30g,7剂水煎服。2月24日再诊:舌体疼痛明显缓解,口疮疮面明显缩小,口中湿润,两足心已不热,全身烦热症状明显减轻,此方继服1周口疮愈合,舌体疼痛未再发。
上述病案患者为老年女性,肝肾亏虚,长期放疗阴液亏损,津血不足,燥热内存,虚热上扰。此方除封髓丹补土伏火外,尚有生地、麦冬、玄参亦可谓三才封髓丹,有泄火坚阴、固精封髓之效。石膏、知母滋阴清热,肉桂引火归元,三七粉、大蜈蚣粉、急性子、醋元胡化瘀通络、解痉止痛,炒苍术、清半夏燥湿健脾,生山楂、鸡内金健运脾胃,醋元胡、酸枣仁合用有止痛镇静之效,全方补土伏火、引火归元,使水火相济、相火不再妄动。
5 结语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临床发生率高,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严重且影响其生活质量及治疗进程。蒋士卿灵活掌握放射性口腔炎火毒蕴结、气阴两伤的基本病机,结合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分别运用泻火解毒法、泻火补土法、补土伏火法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