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家去火毒法在《圣济总录》矿物类药炮制中的转变与利用*

2022-11-27王瑞雄于路游杨金萍

医学与哲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辅料炮制矿物

王瑞雄 于路游 季 强 杨金萍

《圣济总录》是宋徽宗敕编的一部大型方书,其部分篇章具有浓郁的道家色彩[1]1。首先,在中国古代,道家在矿物类药的炮制方面贡献尤为突出,矿物类药的炮制与道教的炼丹术有直接渊源。道家最初是以炼丹为目的,服丹药后实现长生不老、飞升成仙的理想。在炼丹过程中,道家创造了较实用的去火毒法,如伏火硫磺法,详细说明了去除硫磺火毒的过程,其目的是防止方士服用时出现副作用。《圣济总录》部分继承和发展了道家的去火毒方法,使矿物类药去火毒法成为《圣济总录》的一大特色,主要分为土地去火毒法、清水去火毒法、淬法去火毒。其次,各类辅料的搭配、药衬、炮制装置和特殊服法会影响矿物类药去火毒的程度。今对《圣济总录》矿物类药去火毒的各方面进行一一剖析,说明其内容和重要作用。

1 古代火毒的概念与危害

在中国古代,方士认为原始矿石吸收太阳精气,含有的太阳精气称之为“火毒”,故原始矿石具有火毒性。《正统道藏》有云:“四黄者,雄、雌、砒、硫……若别制伏,去其火毒,则能成易,变转五金之质。”[2]474在古人认知里,由于雄黄、雌黄等矿物类药含有阳性火毒,故具有火毒之性,其火毒侵袭人体的五脏六腑,造成损伤。需将矿物类药进行炮制,去其火毒,才能降低火毒之性对人体的损害。这也充分说明了古人对矿物类药中火毒对人体危害的深刻认识。《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中的《大丹篇》元阳子曰:“金虎者,还丹之根本……铅砂之汞为青也,金丹得就后,须出火毒,如不出火毒服,令人口鼻中生疮,时常冲口干,颊似火烧,须出之。”[2]349其记载金丹由铅砂之汞制成,铅砂之汞本身具有火毒,而被高温煅烧后所炼成的金丹,未去火毒服用会造成口鼻生火疮,由此可见,“火毒”毒性之危害。故矿物类药本身的火毒及炼制过程中产生的火毒需要被去除。

2 去火毒的概念及其必要性

方士去除原始矿物类药本身的火毒和高温煅烧后所产生火毒的过程被称为“去火毒”。而现代去火毒专指除去膏药的火毒。在汉代,方士为求得长生,提倡“食金饮玉”,服食天然矿石丹砂、雄黄等。但原矿石本身具有火毒性,因此不仅不能够使人长生不死、益寿延年,反致人躁狂或死亡。方士在炼丹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天然矿物类药未经提炼会致人焦缩殒命。因此须将矿石炼制成丹药,但炼丹过程中也会产生火毒,因此方士创造了较实用的去火毒法。本文主要论述《圣济总录》继承和发展了道家去火毒法,突出矿物类药去火毒的优势,研究去除火毒性的重要意义。

3 去火毒的主要方法

3.1 土地去火毒法

土地去火毒法是将阴寒的土地与药物相接触的方法,有降低药物温度、去除其本身的火毒及炮制过程中所产生火毒的作用。如《雷公炮炙论》曰:“凡使须以瓷瓶盛于火中煅,令内外通赤……后于屋下掘一坑,可深五寸,却以纸裹,留坑中一宿,取出再研。”[3]24矾石经炮制后,放在地坑中出一宿火毒。又如《正统道藏》曰:“于屋下掘一坑,可深五六寸,以纸裹留坑中,一宿取出。”[2]267《圣济总录》继承了前人去火毒的经验与方法,其中的土地去火毒法种类很多,有地上、地坑和温土、净地、湿地去火毒法等。如《圣济总录》中治肠虚久痢的天仙散方,有 “天仙子、铅丹各二两,大枣三十枚,去核,三味同捣,作饼子,炭火烧通赤,入地坑出火毒”[1]1746-1747。将天仙子、铅丹、去核的大枣捣碎做饼子,然后用高温炭火烧红后放入地坑中;地坑去火毒法制约了铅丹本身的火毒以及经高温炮制后所产生的火毒。又如《圣济总录》治小儿口疮的寒水石散方,载“寒水石一分,烧通赤,地上碗合一宿,出火毒”[1]3733。寒水石性味辛、咸,性寒,其本身不具有火毒性,但经过高温烧赤后产生火毒;将其放在地上去火毒一宿,目的是去除其炮制过程中的火毒。

3.2 清水去火毒法

清水,包括不同种类的水,如寒泉、井水、新汲水等。清水去火毒法是利用水的流动性和阴寒性,不断地冲刷原矿物,使其中的火毒杂质(如砷)被清除,达到良好的去火毒效果。如寒泉去火毒法,《正统道藏》中载“寒泉沉伏,驱去太阳”[2]10。将药沉浸在寒泉中,去除矿物类药中的太阳“精气”;寒泉,指清冽的泉水或井水,可去矿物药火毒之性;此外,黄童君注有“药成,沉于寒泉中七日,去火毒出之;又蒸三日,去其阴毒,乃可服食也”[2]10。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寒泉去火毒法的灵活应用。又如《正统道藏》载寒泉去火毒法:“五加皮,地榆……入寒泉中一月日。即入牛乳中煮一日后。又入瓶以重汤煮一七日。”[2]341宋代,人们在用寒泉去火毒的同时,还加入了辅料,如五加皮、地榆、甘草等。《圣济总录》中的清水去火毒方法受道教去火毒法的影响较为深刻,如《圣济总录》治障翳的蕤仁煎方,有“麝香、龙脑各二分,蓬砂一字,上三味,细研和膏,再熬热密封,入井水内浸七日,出火毒”[1]2451。井水,指井中的水;将蓬砂与麝香、龙脑制膏后,放在井水里浸七天,去除其火毒。又如《圣济总录》治一切恶疮的六枝乌金膏方,含“桑枝、槐枝……入铅丹半两、蜡一两,复熬令黑色,倾在瓷合内候冷,以新汲水浸出火毒”[1]2813。新汲水,指刚打的井水;将铅丹与多种植物熬成膏,倾倒在瓷合中冷却,用新汲水浸出火毒;此方法清除了火毒的杂质,达到良好的去火毒效果。

3.3 土地与清水共用去火毒法

土地与清水去火毒法是土地和清水共同与药物充分接触去除火毒的方法。此方法相比于土地或清水等单一去火毒法,增强药物去火毒的强度与效率。如《正统道藏》言:“地三尺,埋一年,取出,又悬井中一年……须是新汲水一瓮,浸之,其水当大沸热,又易水浸之。”[2]494详细介绍了九转大仙丹去火毒的完整过程:利用土地去火毒法将丹药放在地中一年,再以辅料甘露汁制约其毒性,最后利用清水去火毒法将丹投入到新汲水中,去除九转大仙丹中的火毒之性,水火共制。又如《正统道藏》元阳子曰:“金丹得就后,须出火毒……掘地坑子,可深一尺五寸,更叠好纸裹衬,却湿土培拥一七日,开取悬入井,去水三五尺,三日,呼入寒泉去毒……令日夜渐渐呷之,即解火毒也。”[2]349元阳子说明了去火毒的重要性,并详述了金丹去火毒的方法;将金丹放入地坑内七天,然后在寒凉的井水中去除火毒,增强了地坑与寒泉对金丹去火毒的强度。《圣济总录》继承和发展了两种去火毒法,如《圣济总录》中治伤寒燥闷的凝水石丸方,有“凝水石半斤,用炭火半秤烧半日,取出放温土上出火毒,研两日,令极细,以瓮器盛于井中,浸一宿”[1]693。凝水石被炭火烧半日后取出,放在温土上去除火毒,研磨两日,令其极细,用瓮器放入井水中浸泡一宿;凝水石在高温煅烧后产生火毒,温土和井水共用增强了去火毒的效果。

3.4 淬法去火毒

淬法通常用在煅法之后,合称煅淬法;这种炮制方式有利于去除矿物类药本身的火毒以及在煅烧过程中所产生的火毒,并增强其药效。淬法的运用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如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曰:“牡痔……燔小隋(椭)石,淬醯中,以熨。”[4]小隋(椭)石是加热后用以温熨的一种椭圆形砭石,将其放在醋或酒里淬去火毒,用于治疗牡痔。又如唐代蔺道人等[5]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记载了“古铜钱”和“无名异”等矿物类药去火毒的淬法,即经过烧后反复淬去除火毒。淬法去火毒的主要原因是煅法,如《雷公炮炙论》曰:“煅者,置药物于火上,烧令通红也,药品中石类、介类多用之。”[3]11煅法虽去除矿物类药本身的火毒,但在高温煅烧的过程中也产生了火毒,淬法能减除其火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砷剂用量使用不当会造成如周围神经病、中毒性心肌炎等急性中毒和肝肾、消化系统等慢性中毒[6]。矿物类药被煅制后进行冷淬,其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减少原始矿物药中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砷含量,使药物变得酥脆和便于调剂[7]221-222。如《圣济总录》中治小儿走马疳的代赭石散方,有“代赭石丁头者,上一味,不拘多少,用炭火烧赤,醋淬七遍……捣研为散”[1]3573。代赭石经过炭火烧红后,将其反复醋淬七次去除火毒,捣碎为散,治疗小儿因脾胃气血虚弱而致的走马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代赭石经火煅醋淬,除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外,还有其他作用:一是其高价铁元素(Fe3+)经高温煅烧被还原成亚铁化合物,易被胃酸溶解和吸收,从而加强了补血之功;二是减少了过多的高价铁元素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8]。《圣济总录》在继承道家去火毒法的基础上,使现代炮制方法中的淬法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

4 辅助方法

4.1 辅料

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可对矿物类药起协调作用,或降低火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增强疗效,或影响矿物类药的理化性质。辅料主要是生辅料和熟辅料。生熟辅料与矿物类药进行混合反应后,能去除矿物类药的火毒性。矿物类药药性峻猛,加入生熟辅料后可防止其败伤脾胃或缓和其峻猛之性。

4.1.1 生辅料

生辅料的主要材料有茶、米醋、槲木汁、大黄末、槐柳枝、麝香、石龙芮并水鉴草等。如《圣济总录》中治风痫的蜜栗子丸方,有“蜜栗子,小蛇黄子者……上用一十五枚,以槲木汁拌,入火内煅令通赤,取出,净地上出火毒后细研”[1]488。将15枚蜜栗子与槲木汁搅拌,用火煅炮制后,再放在地上去火毒。槲木汁为蜜栗子的生辅料,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可治疗因火毒引起的诸类疮疡,生用后有寒凉去火毒之效,与蜜栗子搅拌后煅烧,既能去除蜜栗子本身的火毒,也可以去除炼制过程中产生的火毒。

4.1.2 熟辅料

部分用于去除矿物类药火毒的熟辅料有油煮巴豆、巴豆肉、巴豆霜、枣肉、熟甘草末等。如《圣济总录》中治一切痈疽、风毒瘘疮的败毒膏方,含“先将油煮巴豆,慢火养一二日,滴入水中成珠则止;滤去滓,却将其滓在一长瓶内,搘起瓶一头令高,下以火烧逼,得巴豆内膏油流下,以器盛。并入前药油内同煎,搅匀,入铅丹,更熬令色紫,去火令冷,入瓷合内密封,地孔藏七日,出火毒。并以故绢摊贴之”[1]2777。先将油煮巴豆出油一次,后将剩余的渣滓放到长瓶中,以火烧之,进行第二次出油;巴豆性辛热,有大毒,有泻下冷积、攻逐水饮、祛痰利咽、蚀疮杀毒的功效;一方面,油煮巴豆和其渣滓为铅丹的熟辅料,被两次提炼出油后与铅丹搅匀,其泻下峻猛之力减弱,祛痰蚀疮之力增强;另一方面,油煮巴豆与铅丹以熬法增大接触面积,减少了火毒对皮肤的刺激。

4.2 药衬

药衬,即药物的包裹层,是粘结在矿物类药表面,起到控制火候、降低在去火毒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应力的作用;其工具主要为纸、湿纸、醋纸、栝楼、纸筋泥等,主要有用纸衬出火毒、用纸裹、用纸固济三种方法,多运用于道家去火毒中的伏火炼丹术;如伏火北亭法,《正统道藏》有“北亭砂三两(明白者),以黄蜡一分半(熔作汁,拌北亭令匀),作一团子,以纸裹。炒风化石灰一斗,用一磁罐,先将一半风化灰入于罐内实筑,内剜一坑子,放北亭于内……安一细磁碗于坑子内,上横一杖子,悬钓北亭袋子于碗上……拌调前件二味药”[2]541。此法详细说明了以纸裹为衬去除硇砂火毒的方法。《圣济总录》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将药衬应用于矿物类药去火毒中,如专治痔疮的栝楼麝香散方,含“栝楼新黄大者一枚;上一味,以刀开下顶子,不去瓤,选不蚛皂荚子填满,却取开下顶子盖,别用纸筋泥固济,约三指厚,以炭火簇合烧令红,放一地坑内,出火毒一宿,取出入麝香末一钱,研令极细,入瓷合盛”[1]2949。将植物药不蚛皂荚子填满在引开顶的大栝楼中,用纸筋泥固济后,用炭火烧红,放在地坑里出火毒。有固济作用的纸筋泥主要由稻草、麦秸和石灰浆组成,经高温煅烧后会产生火毒。栝楼有两个作用,一是栝楼麝香散的主药,治疗牝痔及一切内外痔疮:二是药衬,将纸筋泥与不蚛皂荚子隔开,衬出纸筋泥在高温煅烧中所产生的火毒,防止栝楼本身和不蚛皂荚子因火毒而变质。

4.3 炮制装置

炮制装置分为石器、铁器、动植物壳等,主要有药瓷罐子、新砂瓶子、银石器、锅子、鸡子壳、栝楼、莱菔等。如《正统道藏》中有“用黄丹一两,先入锅内,芽子在中……成一铤宝也”[2]485。锅即甘埚,此用黄丹一两在甘埚内去除火毒;《正统道藏》卷五载死胆矾法:“用锅子一个,乳香一块薰过;用纸包矾安锅子中,煅成汁,倾热盏内;矾死矣。”[2]239即在锅子内去除胆矾的火毒方法。至宋朝时期,《圣济总录》汲取了道家运用炮制装置的思想,将炮制装置的种类与应用进行了扩大;如《圣济总录》痢后脱肛的硇砂丸方,有“硇砂飞……用莱菔一枚,重五两者,割开,留元盖子,剜作坑子,填上件末在内,将瓦盖用竹签定,以面剂十五两裹了,开地坑子一枚……更入后药”[1]1758。将一枚五两的莱菔割开,内部挖坑,填入矿物类药,盖定,放入地坑子内去除火毒,捣烂如膏,加入后药;莱菔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炮制装置,将矿物类药放入其中,增加了炮制的效率,缩短了去火毒的时间;二是生莱菔味辛、甘,性凉,可用寒凉之性减轻矿物类药的火毒,具有消食下气、化痰利尿等功效,治疗食积胀满、腹泻、痢疾等疾病,入药后辅助矿物类药治疗痢后脱肛。

5 矿物类药的特殊应用及服法对去火毒的影响

矿物类药的用法有很多,其中以内服与外用最为常见。但《圣济总录》内服与外用之中还包含了一些特殊的应用及服法,如利用某些药物介质及通过特殊的服用方法。不同的药物介质与服法方式对人体产生的作用不同。在药物介质的应用方面,由于矿物类药的药性峻猛,故在服用的过程中需加入一些固护脾胃的药物及介质,如生姜、茶酒、米醋等药食同源的药物。其中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功效,能减弱矿物类药的火毒之烈性。《圣济总录》某些矿物类药的服用方法极具特色,如《圣济总录》治赤白痢久不差的软红丸方,含“丹砂研,半两;粉霜一钱……每服三丸至五丸,温浆水下”[1]1727。《证类本草》云:“浆水,味甘、酸,微温,无毒。主调中,引气宣和,强力通关,开胃止渴,霍乱泄痢,消宿食……为其常用,故人不齿其功。”[9]软红丸由多种矿物类药组成,其丸因质地坚硬,易伤脾胃,不宜直接服用,故此处用温浆水固护调中,开关通行,治疗霍乱泄痢等疾病,缓和了矿物类药火毒的峻烈之性。用米熬粥后,表面浮起一层细腻的黏稠物——“米油”。“米油”作为药引送服矿物类药,防止其服用后引起胃肠道系统的不良反应。这种方式不仅能固护脾胃,而且还提高了药效。

6 《圣济总录》去火毒法对现代炮制学的借鉴意义

《圣济总录》使矿物类药去火毒的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现代矿物类药的炮制方法及药理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现代去火毒法专指膏药冷却去火毒;方法有二:一是把刚制成的膏药,放置阴凉地方若干日;二是浸泡在井水或凉水内几天后待用,现代膏药的去火毒法继承和发展了《圣济总录》矿物类药去火毒的方法。如密陀僧去火毒法,如《圣济总录》中治小儿口疮的蓬砂散方,载“蓬砂研、矾蝴蝶研……密陀僧各半钱;研,上三味,用生蜜四两,与药同熬紫色,以新水冰冷,瓷合盛”[1]3733。密陀僧等药与蜜熬成紫色后,用刚打的井水进行冷却,将其装入瓷合。密陀僧具有敛疮解毒之功,主要治疗肿毒疮疹等疾病;冰冷的新汲水去除密陀僧本身的火毒和高温煅烧后所产生的火毒,达到治疗发背的效果。药理研究表明,密陀僧与蛋白质结合而成蛋白铅,有收敛局部黏膜血管、庇护溃疡面和减少粘液分泌的作用[7]144。现代的密陀僧炮制方法:首先,将沉积于炉底的铅、银副产品熔融,用铁棍在溶铅中旋转几次,粘附在铁棍上部分溶铅浸入冷水中,溶铅冷却后变成氧化铅固体(即密陀僧);然后放入溶铅中转几次,取出再浸入冷水中,如此反复多次;最后,至密陀僧积聚至约重十几斤时,将其打下即得,研为细粉[10]。现代的炮制方法虽与古代工艺不同,但其原理是一致的,即将密陀僧加热后与水接触,迅速降低表面的温度,达到去除火毒的目的。

7 结语

《圣济总录》去火毒法具有操作方便、简明清晰的特色。人们通过土地去火毒法和清水去火毒法去除矿物类药本身的火毒以及在炼制过程中产生的火毒。其一,土地去火毒法是将矿物类药放在土地一宿,利用土地的阴寒之性,去其火毒之性;其二,清水去火毒法利用水的流动性和阴寒性,不断地冲刷原矿物,使其中的火毒杂质去除,达到良好的去火毒效果;其三,淬法去火毒以煅淬法的炮制方式去除了矿物类药本身的火毒以及炼制过程中所产生的火毒。生熟辅料既可以去除火毒,还能防止矿物类药败伤脾胃。药衬使矿物类药的火毒去除充分,也防止地中的杂质污染其矿物类药,影响其功效。炮制装置的使用增加了炮制的效率,缩短了去火毒的时间。特殊服用方式缓和了矿物类药火毒的峻烈之性。因此生熟辅料、衬物、炮制装置和特殊服用方式等其他方法既改变了矿物类药去火毒的环境,还去除了矿物类药的火毒。在继承与发展方面,《圣济总录》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宋代医家既汲取了道家去火毒法,又对矿物类药去火毒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使人们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后世的中药炮制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对现代矿物类药的炮制方法及药理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辅料炮制矿物
金石可食,金石有声
探究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认识矿物的性质(部级优课)
我的梦想
药片为什么大多是白色的
药片为什么大多是白色的
其他星球有地球上不存在的材料吗?
药片为什么大多是白色的
中国将拉开药用辅料行业的整合大幕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