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内化问题的探讨
2020-01-15黄志兴许健华
黄志兴 许健华
(1.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 2.吉安市中等专业学校会计教研室,江西吉安 343001)
一、高校师德内化的内涵
道德内化是指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过程。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是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品质的过程,也就是师德内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行为4个环节。职业道德认知可以是高校教师主动学习的结果,也可以是高校教师受教育的结果,它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转化的基础;职业道德情感是指对职业道德是认可还是否定,是亲近还是疏远,它是高校教师对职业道德选择的态度,也是职业道德内化的关键;职业道德意志表现为高校教师面对困难和教育教学情况变化时,职业道德情感的稳定性和职业道德选择态度的坚定性,它直接影响职业道德内化效果的稳定性;职业道德行为是高校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一举一动,是衡量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也是职业道德内化的最终落脚点。
二、高校师德内化的意义
高校师德内化是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发挥作用的必经之路。道德和法律都是调整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但是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公民对其的认知、认可只会影响法律实施的效果,而不会阻碍法律的执行。而道德往往是自发的、约定俗成的,没有公众的认可,道德将不成为道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属性,只有通过内化,职业道德规范才能转化为广大教师的个人品德,转化为广大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职业行为准则,才能有效发挥它的作用,进而促进高等学校教师职业的健康发展。
(一)师德内化是教师的职业要求
高校师德内化是高校教师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教师只有内化职业道德,才会认真做好教书育人的各项工作,才会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才能客观分析职业生涯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高校教师只有内化职业道德,才能明确自身的使命和价值,真正做到“做一行、爱一行、乐一行”。这不仅可以让高校教师获得心灵的幸福,也会获得各方面的认可,收获个人成长和职业成就[1]。每个行业对成员都有基本的要求和评价标准。高校职业道德规范既是对广大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指南,更是对高校教师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高校教师获得职业准入的基本条件,也是获得学校和社会认可的基本条件。在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中,职业道德标准往往具有“一票否决”的效力。在国家和各级部门开展的评优评先中,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量也是被放在首位。没有职业道德的内化,就没有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无私奉献,就没有高校教师的成长和成就。
(二)师德内化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2]。培养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真才实学,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高校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表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师德内化有利于改善社会道德风气
高校教师的高尚品德不仅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也能够促进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在学校,高校教师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影响着大学生,促进大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千千万万的大学生毕业后往往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规范也对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的道德品质产生巨大影响。高校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也是全社会言语行为的示范。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能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批判不良的道德现象,引领和推动社会道德风气的不断优化。
三、高校师德内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高校师德内化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内部的也可能是外部的,更多时候是内部和外部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人们把内部的原因和外部的原因简称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变化中所起的作用有大有小,地位有高有低。内因往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它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因往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导火索,经常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外因不能离开内因单独发挥作用,它必须通过影响内因而发生作用。因此内因是高校师德内化的根本原因,必须坚持把对内因的考察放在第一位,同时也应避免忽视外因。基于此,各高校应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工作,优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外部环境,以促进内因和外因的科学统一。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师德内化过程中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个人看法等,即人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正是这个重要性激发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教师是职业道德内化的主体,是职业道德内化的关键因素。职业道德内化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单向输出过程,而是一个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4个环节的内化过程。每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高校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当高校教师热爱教师职业,认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职业道德的内化过程才会顺畅而富有成效。
(三)认清师德内化具有的阶段性和反复性特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所以,随着道德环境的变化、自身经历的改变和个人情感的变化,高校教师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可能也会发生改变,道德意志也可能动摇,道德行为也可能反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也会出现阶段性和反复性,所以职业道德内化是一个螺旋上升,逐步形成的过程,这也是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职业道德内化是一个贯穿高校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各高校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保障机制,才能促进这一过程的顺利实现。
四、高校师德内化促进机制的构建
(一)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受制于经济基础,也受到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影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有着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所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职业的变化,才能发挥对高校教师的引导作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所以要让高校教师广泛认同职业道德规范,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道德的内化,就必须不断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让职业道德规范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完善机制,首先要确立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群众路线,应深入调研,了解高校教师的第一线职业情况,制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应凝聚广大高校教师的智慧;同时,职业道德规范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及时收集职业道德规范在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根据高校教师职业的变化做出科学的、适时的修订。
(二)注重引导高校教师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要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因是关键,所以,各高校要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提升机制,激发教师在师德内化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首先,各高校要引导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仅要入眼,更要入脑入心,不仅要牢记书面的规定,更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并在职业生涯中积极践行。其次,各高校要引导教师严格自律,时刻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成为自己的监督者,让“慎独”成为一种习惯。最后,各高校还要引导教师“一日三省吾身”,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还要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让一些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的老教师去帮助带动高校青年教师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4]。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工作
各高校要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要组织宣传教育的队伍,要制定宣传教育的制度,要安排宣传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要让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常态化、系统化,要全面、细致、逐步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首先,宣传教育工作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书本学习和现场观摩相结合,传统宣传和网络宣传相结合。通过讲座、讨论、观看影视、采访先进、举办道德沙龙和征文演讲等形式,全面覆盖、生动活泼地开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到抓铁有痕、润物无声。
其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高校要大力宣传师德先锋,用道德榜样的人格魅力去感动、影响广大高校教师。特别要挖掘树立本地区、本单位的师德典型,因为身边的典型更具有说服力、亲和力,正面影响更直接、更深远。各高校还要关注师德领域的各种现象,褒扬先进、批评落后,宣扬正能量。尤其要关心初露头角的先进教师,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引导他们成长为职业道德楷模和弘扬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骨干力量。
(四)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和奖惩机制
科学的评价和奖惩机制具有管理、导向、激励、教育等一系列作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和奖惩机制要以“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2]为指导思想,表彰先进、教育后进,引导广大高校教师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争当恪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受人尊重的人民教师。
各高校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全面的评价。要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考核相结合,要将过程考核和终点考核相结合,职业道德评价要考虑到学生、学校、同事、家长、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座谈、调查问卷、个别谈话、意见反馈等多种有效用、可操作的方式,对教师师德进行科学评价。只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才能获得广大高校教师的认同,才能达到引导高校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
各高校可以根据师德评价结果,对教师进行先进和落后的评判,不能“干多干少一个样”,而是要真正地表彰先进,惩戒落后,切实发挥高校职业道德评价的效用,不走形式、不放空炮,做到“精神手段和物质手段,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既要有精神的奖励,也要有物质的奖励。评价结果要和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职务晋升、工资绩效等直接挂钩,真正发挥评价激励的有效性,而非仅仅流于形式[5]。
(五)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约束机制
个体道德的形成是一个他律和自律相互影响的过程,自律固然重要,但他律也不容忽视。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监督约束机制就是要发挥道德他律的作用,形成他律和自律的有机共存,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各高校要全面发挥党委、纪委、工会及学生、家长、社会等相关人员的主体监督作用,充分利用电话、信件、来访、座谈会、调查问卷、网络调查等各种监督渠道,形成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全方位的监督,及时发现各种职业道德违规现象,快速反应,严肃处理,并根据具体情况,对相关高校教师处以相应的处罚,不姑息、不迁就,以充分发挥道德他律的作用。
高校建立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约束机制,可以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有效内化。因为道德规范人们行为依靠的是人们对“良心”的自觉追求和以“为善去恶”为标准的社会舆论的引导,道德规范大多不具有强制性,而法制能够发挥惩戒作用[6]。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虽然它们产生的条件、表现形式、调整范围、作用机制和内容都不相同,但两者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的特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也会发生改变,这使得一些道德规范有必要上升为法律。比如与诚信相关的问题,在自然经济时代,大多属于道德调节的领域;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诚信相关的很多问题被转变到法律调节的层面,法律也能促进相应道德的形成。在职业道德建设中弘扬法制精神,能够强化职业道德规范的他律作用,可以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
(六)为高校师德内化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
外因不仅能够反作用于内因,有时对事物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外部环境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过大的经济压力往往会降低高校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效果。
因此,各高校要建立教师待遇的保障机制,保障高校教师获得合理的收入,关心广大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住房、医疗、子女上学问题,使高校教师能无后顾之忧,安心工作,自觉主动地实现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化。
各高校还要发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来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医生为教师开展一般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知识讲座,让高校教师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压力释放方法,为存在特殊需求的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心理咨询。学校还应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其能放松心情,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