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林科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20-01-15安黎哲

中国林业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学科生态建设

安黎哲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服务“三农”事业发展等予以充分肯定,对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的发展提出殷切期望[1]。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高等农林教育的创新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是高等农林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

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教育部和全国涉农高校发布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描绘了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路线图,推出了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启动一批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正在掀起新一轮变革的浪潮[2]。作为高等农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林科高等教育如何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构建起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林科高等教育体系,培养更多不仅适应而且能够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型人才,产出更多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高质量科技成果,已经成为涉林涉草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勇于担负新时代林科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一)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对林科高等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

进入新时代,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突出位置的明确,赋予了林科高等教育全新的历史使命。然而,根据《全国林业教育培训“十三五”规划》提供的数据,我国林业系统人员队伍规模仅120余万人,其中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林业工人的占比分别为31%、26%、43%。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高素质复合型林科人才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因此,加强高层次林科人才供给,寻找有效的实施路径,积极践行中央提出的理念、目标,是涉林涉草高校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二)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林科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巨大。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力源,是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推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这些重大国家战略越来越强调尊重客观规律,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调要走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得益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林科高等教育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有着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随着区域协调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林科高等教育必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作出更加重要的贡献,迎得更为重大的发展机遇。

(三)草原与林业工作深度融合促使林科学科专业体系发生重大变化

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构成国家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随着林业和草原工作的功能定位发生深刻变化,以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为重点的基础前沿研究对林科提出了新的要求。亚太地区林业教育协调机制会议的相关报告显示,亚太地区林业院校的学科类型、学科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林学、生物多样性保护、木材科学、园林景观等学科占据主流地位,公园和游憩、林业和环境经济、混农林业、林业资源管理、环境研究等成为新兴领域。这些变化必然要求对新时代林科的学科专业体系进行重新梳理、构建,从而使之适应和支撑林草现代化发展。

(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要求林科高等教育开辟内涵式发展新路径

实现现代化,教育必须先行。国家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集中突显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对标“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目标,林科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朝着“强化特色、注重创新、提升质量”的方向发展。

(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传统林科主动改造升级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以人工智能为重要驱动力的产业变革,正在从速度、广度、深度等方面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进行颠覆性的重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现代生物技术等,已经广泛渗透并深刻影响林科的建设发展,推动林科的知识范畴、研究对象、研究手段、学科组织载体、人才培养体系等发生深刻改变。面对这些变化,新时代林科高等教育势必需要进行重构。

新形势、新需求、新任务给新时代林科高等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一是林科高等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体量不大、地位不高,存在投入不足、评价欠科学、国际化水平低等问题,与其在支撑和服务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应有的战略地位不相称。二是林科高等教育的布局与林草事业的发展不协调。林业院校的非林专业和非涉林专业偏多,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部分专业的设置缺乏学科基础和学科融合,专业口径不宽、发展水平偏低,培养的学生适应性差。三是林科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林科高等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不足,林科人才培养规格难以支撑林草现代化发展。四是林科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动力不足、渠道不畅,发挥作用不够,“下不去、稳不住、用不上”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二、继往开来,改革创新,全面建设新时代林科高等教育的“北林思考”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发布、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和“北京指南”的相继推出,对新农科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新林科作为新农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遵循新农科建设总体目标和战略方向的基础上,主动融入新农科建设大局,全面系统谋划新林科建设路径,科学完善林科高等教育新体系,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一)新林科的内涵特征

新林科是新时代林科高等教育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对教育体系、方法和路径的创新发展。新林科面向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健康中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智慧林业、森林康养等领域,学科体系涵盖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草学、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一级学科以及其他新兴交叉学科。加强新林科建设的关键是构建涵盖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等方面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并与“双一流”建设有机衔接。

(二)新林科的建设路径

推动新林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牢固树立生态学思维和系统思维,将生产、生活、生态充分融合,进行综合创新、系统创新、源头创新;要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将高通量检测、单细胞测序、基因编辑、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NA大片段导入等高新生物技术用于林木发育与遗传调控,探索林木分子设计育种等重大科技问题;要与信息化相结合,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新林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层次和质量效益;要与新材料、新工艺相结合,加快林木生物质能源开发与利用,以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依赖、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要与管理科学相结合,推进林学、风景园林学等传统涉林学科专业与现代管理科学的交叉创新,更好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新林科建设必然要求开展更高层次和更高质量的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开放共享。

1.新林科建设发展的核心是交叉融合

新林科建设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理清林草学科的知识体系,打破固有的学科专业壁垒,对学科专业进行优化整合,推进林草学科与农学、工学、理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门类深度交叉、渗透、融合,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和新兴林草学科专业,实现林草学科体系的不断丰富完善;同时,结合现代林业升级改造传统林科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环节,“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林科人才,实现林科专业的创新发展。

2.新林科建设发展的关键是协同创新

新林科建设要强化高校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协同以及高校间的协同,合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多方协同,有利于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强化教学实习实践平台建设,优化教育教学和服务;有利于建立人才培养口径与社会需求高度吻合的林草人才培养新模式,从而培养出既掌握林草行业基础理论和先进技术又熟悉生态建设规律和市场规律、能够把林草资源优势转化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新时代林草卓越人才;有利于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凝练提出学科重大发展问题,强化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等方面的攻关创新,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3.新林科建设发展的支撑是开放共享

新林科建设要重视信息化和国际化,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改善学校办学效能,扩大民主参与。通过强化与国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构建层次多样的全球化合作伙伴网络,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拓展学生赴外访学交流途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球责任、民族精神和世界竞争力的人才;建立一批服务林草现代化的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提升我国林科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三、统筹谋划,深化改革,积极开展新时代林科高等教育的“北林实践”

面对新时代、新需求,北京林业大学以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林业大学”为目标,积极开展新时代林科高等教育的“北林实践”。

(一)调整学科结构布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

1.加强战略咨询

学校面向行业主管领导、校内外专家、企业家代表、协会负责人等召开了不同层次的学科建设咨询会,系统谋划涉林涉草学科的发展;成立北林大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邀请46位相关学科的两院院士作为成员,并建立了学校改革发展咨询制度。

2.优化结构布局

学校瞄准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对全校学科修枝强干,将草学提升为特色学科加强建设,主动撤销部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调整林学、林业工程、生态学等跨多个学院建设的一级学科的布局,构建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4个学科群。

3.完善学科组织

学校成立了草业与草原学院,将自然保护区学院更名为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成立了4个学科群建设工作组;同时,加强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野外台站和校级学科平台的建设,布局了一批校级和院级研究院和研究中心,采取新增拟建、重点支持、整合优化、动态监测、撤销等方式进行分类建设,对一流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提供支持。

4.培育交叉学科

学校围绕支撑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问题等,培育了生态修复工程学、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学等交叉学科,并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获北京市批准建设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助推一流学科建设。

目前,北林大有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构建了以林学和风景园林学2个一流学科为引领的聚焦涉林涉草、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雁阵式”学科体系,形成了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紧密衔接的学科建设格局。

(二)加强专业、课程及培养模式改革,构建面向林草现代化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1.抓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1)优化专业(方向)设置

以“双万计划”为契机,学校增设了森林康养、生物质能源科学与工程、经济林、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兴涉林专业方向,积极筹建生态修复工程、林业人工智能等涉林涉草专业;同时,深化林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努力将其建成“金专”。

(2)深化一流课程及教学方法改革

学校大力开发优质课程资源,重点申报生物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利用暑假小学期开设国际课程、学术前沿专题讲座和公共精品课,开展集中性实习实践教学;推动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改革,全力打造“金课”。

(3)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

学校积极开展“分段式、三师制、联动化”园林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分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专业技能、行业视野、国际交流能力,推行实验导师、学术导师、校外导师联合培养制度,推广学科交叉、教研结合、师生互动、校企联合、国际合作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联动。

2.建立富有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学校通过加强高水平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素质导师队伍体系、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高标准质量保障体系和高效能管理服务体系等建设,推动分层、分类差异化培养,强化学术创新能力培养,试点一流学科全英文授课,完善导师选拔制度以及导师招生准入和退出机制,谋划“3+1+X”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等等,建立了富有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持续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

(三)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社会服务,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金”转化的实践路径

1.加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作

学校把牢“四个服务”办学方向,进一步加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有关工作,成立了服务国家战略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总体规划并推动工作落地落实。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3]。北林大率先成立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重点在黄河生态系统保护、黄河流域森林资源保育、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智慧黄河、黄河生态修复治理、黄河流域景观规划、黄河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黄河文化和生态文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军人才培养等9个领域开展专项研究工作,努力为保护和发展好中华民族的“幸福河”贡献“北林人才、北林智慧、北林方案”。

2.打造社会服务大格局

学校大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智库,获国家林草局批准建设的京津冀生态率先突破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

学校积极构建“大美中国”社会服务体系,以“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为支撑点,服务福建、贵州、江西、海南等4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发展战略需求;以助力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工程为着力点,推动学校的科教资源在江西落地生根;以支撑中部崛起国家战略为突破点,持续推进“鄢陵模式”的提升和拓展;以试点建设的三江源和祁连山国家公园为聚焦点,主动投身生态建设、绿色服务和区域发展主战场,全方位服务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3.构建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协同机制

学校注重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国家、行业和地方发展的特色需求紧密融合。中共十八大以来,学校先后与地方政府、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行业行政主管部门、高校和研究机构等80多个单位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学校的科研创新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同时,及时总结社会服务成果,及时将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新目标、新资源,通过双向互动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4.助力脱贫攻坚

学校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创新内蒙古科右前旗定点扶贫工作,将学校的科教优势与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实际需求融合,聚焦智力帮扶和产业帮扶,实施“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北林定制”远新村生态农业以及“医疗+”“文化+”“产业+”等“十大行动”,把精彩论文写在科右前旗大地上,彰显了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林业大学的责任担当,也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检验了林科高等教育水平。

(四)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新时代林科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1.科学编制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

学校通过实施国际化伙伴建设工程,与国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10余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开展了战略合作;通过实施国家公派项目和校际交流项目等,一方面使更多的国内学生赴外访学,另一方面扩大了对外的留学生教育规模。

2.提升国际交流的层次和水平

学校加强与亚太森林组织的合作,共建亚太森林组织多功能森林体验基地,发起建立亚太地区林业教育协调机制,与国外机构合作建设国家级引智基地和国际联合实验室;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需求,以创始成员身份加入“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教育科技创新合作;作为中国大陆唯一成员单位,受邀加入“全球挑战大学联盟”,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重大议题,并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持续推进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共同开展的2个合作办学项目,争取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此外,学校还聘请美国科学院院士等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荣誉教授、客座教授、讲席教授,并承担了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英文授课课程项目。

3.提升林科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林业大学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共同牵头开展了“亚太地区可持续林业管理创新教育项目”。该项目由亚太森林组织提供资助,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菲律宾大学等亚太地区主要林业院校共同参与,于2019年获得国际林联颁发的“全球林业教育最佳实践竞赛大奖”。学校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风景园林学科国际评估,以国际标准检验学科综合实力。学校主办的《鸟类学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期刊进入SCI期刊目录,并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建设项目。此外,学校积极推动林科科研成果输出,为国家外交战略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

四、推动新时代林科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建议

新时代林科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涉林涉草高校主动谋划,更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和林草行业主管部门助力发展。多方需协力共担教育报国、兴农报国使命,为实现林草现代化、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围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编制新时代林科高等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并加大投入和政策倾斜,通过加强建设使更多林业院校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名单,提高涉林涉草学科在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的比例。

(2)把握新一轮学科目录调整的时机,壮大和完善林科的学科体系,争取学科门类有突破、一级学科数量有拓展、研究领域更聚焦,增加可开展博士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涉林涉草高校数量。

(3)在全国实施新时代林科高等教育示范点建设,支持不同高校在林科建设的不同方面开展试点,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建设经验。

(4)聚焦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草学等涉林涉草一流学科,加快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培养更多全球生态治理领域的领军人才。

猜你喜欢

学科生态建设
【学科新书导览】
“生态养生”娱晚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