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问题与应对

2020-01-15张德宜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办院校高职

张德宜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民办高职院校是我国高职院校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才培养及高等教育普及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办学历史短、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同区域民办与公办高职院校相比较不论是办学实力、品牌认可度、毕业生就业质量等均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公办高职院校相比差距较大,加之民办收费标准是公办的两倍有余,高收费与低就业质量的冲突对学校极为不利,特别在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扩大公办院校招生规模的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可持续性倍受挑战。

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之间呈现正相关性,就业能力结构中一些稳定性、内隐性的能力或要素不仅影响就业能力整体水平,也会影响就业质量,并将影响个体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与毕业生就业能力低不无关系。民办高职院校如何有效解决高收费与低就业质量的冲突,需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切入,找准学生就业能力的问题所在,找到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人才培养举措,着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而提高学校发展的竞争力。

一、就业能力结构及其要素

找准民办高职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及其要素。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就业工作相关人员访谈确定30 个就业能力构成初始要素,面向近年来录用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较多的企业开展问卷调查,由企业用人部门评定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重要性排序,综合运用百分制比率法、秩和比法(RSR)、优劣解距离法(TOPSIS) 分析调查数据,以奈特和约克(2004)的USEM 就业力模型为框架,最终确定企业所重视的民办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为“岗位技能、心理品质、通用技能、职业素质”4 个维度,以及“专业学习能力、责任感、吃苦耐劳、踏实认真、忠诚度、主动性、心理调适能力、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敬业精神、服务意识、时间观念”15个构成要素。

二、学生就业能力评价调查

1.评价调查设计与实施

以民办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15 个构成要素为依据设计就业能力评价调查问卷,每个要素均采取李克特五级量表评价方式,由被试对其做出“很差、比较差、一般、较好、很好”的评价。调查面向的对象为民办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专任教师、辅导员及聘用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企业人员。调查采用“金数据”调查平台,合计回收419份问卷,问卷有效率为100%,参与问卷调查的被试中民办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专任教师、辅导员共292人,占69.69%,企业人员127人,占30.31%。

2.评价调查结果与检验

(1)学生就业能力总体评价偏低

对419份问卷进行分类统计,所得学生就业能力15个要素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为直观表达学生就业能力的优劣程度,本文将“很差、比较差、一般”三种评价归为评价“低”的一类,将“较好、很好”两种评价归为评价“高”的一类,经汇总统计,被试对学生评价“低”的按比例大小排序分别为:理解能力(66.30%)、心理调试能力(61.30%)、专业学习能力(61.00%)、忠诚度(59.20%)、执行力(58.90%)、踏实认真(57.70%)、主动性(57.20%)、时间观念(57%)、沟通能力(55.90%)、实践动手能力(54.10%)、吃苦耐劳(53.90%)、敬业精神(51.30)等12个要素,结果均超50%,有些甚至超过60%接近70%,余下的责任感、团队协作、服务意识,被试对学生评价“低”的比例也分别为46.40%、41.30%、48.90%,结果接近50%。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被试认为民办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总体水平偏低。

表1 民办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评价

(2)被试评价偏低一致性检验

采用原始分数赋值与T 分数转换两种形式进行。对于被试选择“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则相应赋予1分、2分、3分、4分、5分。对于同一因素分数采取原始分转换成T 分数,对于不同因素之间的分数合并也即得分,是采用T分数相加,合计得到419 个T 分数。对T 分数进一步进行一致性检验,探明被试对于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总评价偏低是否存在一致性看法。

如表2显示F 值3.338,显著性水平sig=0.019>0.01,可以得出结论认为不同岗位等级及属性的被试所得T分数之间差异不明显,表明被试对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偏低存在一致性看法,因而所得民办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偏低的结论具有合理性。

表2 T分数方差检验

三、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为找准民办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仍以15 个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为依据设计问卷,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就读学校、大学期间参与各类活动、就业观念和薪酬观念”等信息;第二部分是就业能力现状调查,通过正向、反向提问,由学生第一感觉选择以了解其15 个就业能力要素的程度状况。调查共向10 所民办高职学生随机发放问卷2800 份,回收2744 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2661 份,有效率96.97%。从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团体活动经历、学生干部经历、比赛经历、实践活动经历、薪酬期待水平、就业观念水平等10 个因素出发,对问卷数据进行相关非参数检验,可得到以下信息。

1.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

从表3-表8可以看出,非参数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都小于0.01,显示年级、专业、团体活动经历、学生干部经历、比赛经历、实践活动经历等6个因素得分内部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推断认为年级等6个因素对民办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年级、团体活动经历、学生干部经历、比赛经历、实践活动经历等5个因素与就业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这些经历的增强,就业能力也趋向于更好。

表3 年级因素的非参数检验信息表

检验统计量a,b

表4 专业因素的非参数检验信息表

检验统计量a,b

表5 团体因素的非参数检验信息表

检验统计量a,b

表6 学生干部经历因素的非参数检验信息表

检验统计量a,b

表7 比赛经历因素的非参数检验信息表

检验统计量a,b

表8 实践经历因素的非参数检验信息表

检验统计量a,b

2.无显著性影响的因素

从表9-表12 可以看出非参数检验显著性水平sig.都大于0.01,显示性别、年龄、薪酬期待水平、就业观念水平等4个因素的内部得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可推断认为性别等4个因素对民办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不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薪酬期待水平与就业观念水平两个因素一反常态,对就业能力不产生显性影响,这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提供了清晰的针对点。

表9 性别因素的非参数检验信息表

检验统计量a,b

表10 年龄因素非参数检验结果信息表

检验统计量a,b

表11 薪酬因素的非参数检验信息表

检验统计量a,b

表12 就业观念因素的非参数检验信息表

检验统计量a,b

四、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应对策略

改善民办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针对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普遍问题,充分考虑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就业能力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结合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的实际情况,从强化就业能力薄弱环节、分层分类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及加强学生实践经历等方面着力,具体如下:

1.针对就业能力薄弱环节强化培养

从第三方对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评价结果看,理解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专业学习能力评价为“低”的均超过60%,说明此三项能力的提升具有强烈的紧迫性,且具有较大的普遍性。

(1)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指一个人对事物乃至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三级,低级是知道它“是什么”,中级是知道它“是怎么样”,高级是知道它“是为什么”。民办高职学生理解能力低,与生源素质低不无关系,学生不论是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招生或是普通高考录取,其录取分数与同类公办院校相较均有较大差距,对此,民办高职院校需强化学生的基础课教育,发挥基础课对学生理解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如对学生开展语文阅读理解的有关课程,以弥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存在的不足,达到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目的。

(2)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调适能力是指人们在面对环境压力时,通过各种反应的形式以对其产生有利的变化来应对压力,使得人们拥有更好地生存的能力。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包括外部提升和自我提升两个方面。外部提升是通过优化社会环境、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实现的;自我提升是通过提高认知水平、培养积极情感、提高意志力等途径实现的。目前,囿于办学经费压力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等因素影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虽明文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必修课开设,但是多数学校落实不到位。民办高职院校需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阵地作用,开足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着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效果。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心理拓展活动,特别是体验性较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对心理世界的认知,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

(3)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

专业学习能力是指大学生完成系统的课程学习后,能够基本掌握和灵活运用专业理论及方法,并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吸收新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知识架构的能力。当前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不强主要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原因,一是部分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造成了学业困难;二是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要,开设的课程不够合理,导致大学生毕业后无法学以致用。民办高职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的现象较为普遍,这需要学校从学生未来就业及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透过案例启发、职场观摩等方式,引导其认识到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探寻符合自身实际的有效学习方法,提高课程学习兴趣。另外,民办高职院校须摒弃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大校内实训场所的建设力度,加快课程改造及教学方法变革,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促使课堂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实现学生更大程度的参与,使学生乐学、好学,并自主开展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探索。

2.分层分类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分层是指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分类则是指针对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四个维度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年级、专业相关,说明学生透过学校所设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好地促进其就业能力的提升。目前,民办高职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较大程度影响其就业能力的培养。这包括部分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认可度较低,对与职业素质相关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不感兴趣,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另外从走访部分广东民办高职院校了解到,人文社科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安排相对割裂,一年级集中安排人文社科类课程,二、三年级集中安排专业类课程,这使两类课程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及相互促进的作用被消减。分层分类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以加强就业能力培养,其举措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树学生专业自信

学生对于专业学习自信心的建立,是学生乐学、好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在校期间透过学习与实践促进自身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伴随生源类别的增加,以及公办高职院校扩招力度的加大,民办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且持续走低是一个新常态。面对此情势,民办高职院校需要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加大力度,提高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为学生建立起对所学专业的自信,对学习的自信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民办高职院校的新生入学教育需要在“内容、方式、过程”等方面作较大幅度的调整。一是教育内容的调整,须针对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畏难心理做调整,加大来自企业兼职教师对其专业学习引导的力度,增加优秀毕业生学习心得体会交流的环节,切实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二是教育方式的调整,须变单一的教师课堂讲授为综合课堂讲授、实训基地参观、深入职场探索等结合的师生互动式教育,使学生能够真实感受自己所学内容与未来就业的关联度,充分认识到学习对其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三是教育过程的调整,须变集中式教育为全程式教育,可以以一个学期为单位对新生开展教育,使学生在边学习、边体验、边适应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入学教育的系统性,透过可持续的专业认知强化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调整教育教学方式,促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因受制于师资水平、经费投入及办学积淀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饱受质疑,这要求民办高职院校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大胆创新,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力促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第一,将人文社科类课程融入到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专业素质获得同步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第二,以“课程思政”方式深化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民办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诸要素中,“心理品质”中的责任感、忠诚度、吃苦耐劳、踏实认真等,均与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要求高度吻合,推进“课程思政”有助于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当中,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三,民办高职院校师资水平低是普遍共识,这要求民办高职院校改变思路,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的强大资源,采取学生线上学,教师线下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

(3)个性化培训与辅导,促学生就业能力提高

《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本应在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方面有更大的力度,但囿于课时数及师资条件的限制,现阶段教育的重点尚停留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过程指导等方面。如何从就业能力开发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就业岗位,并在岗位上取得发展的竞争优势,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有更大作为。一是开展就业能力问卷调研,以15 个就业能力要素为依循面向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满意度调查,从中找出不同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程度水平,为有针对性开展就业能力强化培训做好铺垫。二是以行业大类为依循,开展与行业内有代表性企业的合作,从企业用人的角度针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培训开发相应的课程,组建以企业人员为主、学校教师为辅的师资队伍,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为有需要的毕业生开展就业能力专项强化培训。三是开展个性化辅导,针对步入三年级学生面临的本领恐慌、能力恐慌等焦点问题,学校可集中优势师资,为学生开展个性化就业能力辅导工作,切实帮助学生针对其未来适岗就业所需的素质能力,给予个性化辅导的有效帮助,使面临就业的学生能够在求职应聘、岗位适应等方面获得更大的支持。

3.加强实践经历,提升实践育人效果

从数据分析所得结果显示,学生的实践经历与其就业能力提高有着强烈的正相关关系,不论是担任学生干部、参与各类竞赛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均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有较大帮助。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按专业性划分,可分为“专业实践”和“非专业实践”,按区域划分,可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民办高职学生参与实践的现状是:校内非专业实践种类繁多但不规范,校内专业实践较少,经管文科类专业则更为匮缺;校外非专业实践因缺少足够基地及管理难度大等缘由,致使学生的受益面较窄,而校外专业实践更多的是透过学生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来实现,但大多数民办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是“放羊式”管理,顶岗实习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诸如此类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对其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为此,民办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调整和优化:

(1)增设勤工俭学岗位

伴随国家对高校助学经费预算按学校事业性收费5%提取落地要求的逐步落实,民办高职院校可用于学生的经费将大幅度增加,这为学工部门开展学生实践培养创造了条件。学校可将学校人力资源优化与学生勤工俭学岗的增设有机结合起来,既使学校管理运行成本有效降低,同时也让学生在校内得到很好的实践锻炼。

(2)加大实训场所建设

局限于有限的办学经费,以及实训设备投入经费巨大等因素影响,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的动力严重不足,这无疑影响了学生在校内参与专业实践的机会。学校可充分利用政府每年给予学校“民办专项基金”的支持,利用国家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利好,以及企业对高素质高技术人才需求的迫切愿望,联合企业、巧用基金逐年增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足不出校园而获得更多专业实践创造条件。

(3)开发志愿服务项目

志愿服务是学生参与校内外非专业实践的主渠道,学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应充分利用“志愿服务平台”,与第二课程成绩单有机结合,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在此基础上,校内从引导学生参与劳动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参与劳动实践的平台和活动;校外则与学校所在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根据各单位活动对志愿者的需求,结合学生的时间安排,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志愿实践活动。

(4)加强顶岗实习管理

顶岗实习如何规范,如何提升其效果,是包括众多公民办高职院校遇到的较为棘手的问题。由于毕业生数众多,学校无法为所有学生提供与其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岗位,这是导致顶岗实习管理松散的主要原因。但学校不能因此而放任不管,可以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建设,将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每个重要结点,如实习单位及岗位确定、阶段性实习汇报、指导老师过程指导、实习报告撰写等内容,均在信息平台上实现,并留下管理的痕迹,使学校能够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全程化的监管和服务,实现顶岗实习管理的规范化,不断提高顶岗实习对学生培养的效果。

猜你喜欢

民办院校高职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