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示范时期省域高职教育资源投入效率演变研究

2020-01-15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示范性公办民办

林 娟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高职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重要力量。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张,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机会的强烈需求,但也带来了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为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2006年以来,教育部和财政部采用本科重点高校财政投入的方式,以项目为载体进行专项资金安排,加大对部分公办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财政投入,由此吸引地方和社会资金,集中财力重点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促进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引领下,部分省份也相应实施了本省域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

政府在把公办高职教育纳入财政资助范围的基础上,通过加大专项财政投入力度的方式重点优先建设部分公办高职院校,这种财政资源投入模式引发了研究者和实践者对教育资源投入效率的质疑。财力、物力和人力是教育资源的三大形式,其中,财力是物力和人力的初始形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物力和人力的数量和质量。高职教育是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个人、学校和社会等相关利益主体分担成本,而由于高职院校多渠道投入机制不健全和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政府财政投入成为高职院校办学财力的主要来源。管德明认为,教育财政资源在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之间的分配本就差别悬殊,院校办学性质成为示范性高职院校遴选的重要因素,示范性建设计划加剧了公办与民办院校之间的财政收入不公平,且容易造成示范性建设院校对财政经费过度依赖。建设成效不明显的问题。金鑫、王蓉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运算,发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并未提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水平;陈云、黄焕宗对福建省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投入和产出横截面数据开展DEA相对效率静态评价,发现45.45%的示范性建设院校存在效率非DEA有效的问题。

毋庸置疑,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对中国高职教育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中国高职教育从外延式扩张转型为内涵式发展。在教育资源尤其是教育财政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通过重点优先的财政资源投入来提高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政策操作性相对较强,且相对容易出成果成效。本研究的核心主题是通过对示范时期省域高职教育资源投入生产效率变化的测度来研究该时期高职院校尤其是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成效。拟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对个案浙江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开展前、中、后三个阶段共计5年时间高职教育资源生产效率变化进行评价,并以评价结果为基础,比较不同办学性质(民办和公办)和不同办学水平(示范性建设和非示范性)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投入生产效率变化情况,探究与办学性质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相关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期为高职教育公平的推进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财政绩效管理提供借鉴。

一、研究模型

1.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模型

DEA通过线性规划计算生产技术前沿面来评价生产决策单位的相对效率。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通过对不同时期生产点距离的几何平均值的计算,动态反映不同时期生产决策单位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技术的变化趋势。

设X=(X1,X2,...Xt)为投入向量,Y=(Y1,Y2,...Yt)为产出向量,是以t时期的技术Tt为参照时期t的距离函数,则以t时期的技术Tt与t+1时期的技术Tt+1为参照的基于产出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别为:

为避免时期选择的随意性可能导致的差异,Färe等在Caves等研究基础上,提出用上述两式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衡量t时期到t+1时期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

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可分解为技术变化指数(Tch)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ch)的乘积,即M0(Xt+1,Yt+1;Xt,Yt)=Ech×Tch。在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况下,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ech)与规模效率(Sech)变化指数的乘积,则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可表示为:M0(Xt+1,Yt+1;Xt,Yt)=Tch×Sech×Pech。

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大于1,表示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生产效率提高;技术变化指数大于1,表示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升,生产技术有所改进;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大于1,表示资源投入结构与利用的改善使效率提高;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大于1,表示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投入集聚规模优化使效率提高。反之,如上述指数等于1或小于1,则表明相应效率不变或衰退。

2.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模型的高职教育资源投入和产出指标

(1)高职教育资源投入指标

根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内容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对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实验实训条件改善等内容要求和《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对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和监测办学条件指标的规定,教育资源投入指标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三个层面分别选择了生均财政投入、生均图书、生均教学研究仪器设备值、师生比、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和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等6个指标。

(2)高职教育资源产出指标

高职教育是一种面向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等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大量教育资源的投入旨在加大内涵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学生和行业企业能力。因此,教育资源产出主要通过内涵建设成效或成果也就是高职院校服务学生和行业企业能力两个方面展开。

——服务学生能力

高职院校服务学生的能力主要由全日制在校生人数和新生报到率两个指标来表征。其中,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体现高职院校服务对高等教育有需求的学生数量,新生报到率通过学生对高职院校的认同度来体现高职院校服务学生的质量。

——服务行业企业能力

高职院校服务行业企业能力主要由专业平均校企合作数量、专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收入和接受企业兼职教师数三个指标来表征。其中,专业平均校企合作数量体现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数量,专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收入和接受企业兼职教师数通过企业愿意支付的技术服务额度和愿意提供的兼职教师数量反映其对学校服务质量的认同度。

二、省域高职教育资源投入生产效率演变个案研究

1.个案概况

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国家把发展高职教育的大部分权力和责任下放给省级政府,由省级政府依法管理高职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也就是高职教育由省级政府统筹管理和发展,其教育资源投入更多地是受到省内各级政府政策的影响,因此更适合以省域为单位开展研究。

浙江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始于2009年3月,22所公办高职院校被立项,建设周期为3年,省级财政投入总计2亿元专项资金,并规定院校举办方及院校合计配套投入需按不低于1:1的比例予以保证,建设院校应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重要途径,重点改善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截至2012年9月,22 所建设院校均通过验收,获得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称号。

2.数据选取

本研究中,浙江省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投入和产出各项指标数据均来自“浙江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和管理平台”。为能较好地分析示范时期浙江省高职教育资源生产效率的演变,以探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影响,特选取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开展前、建设中和结项后,即2009-2013年共计五年的高职院校面板数据。在学校构成方面,为保证面板数据的平衡性和对称性,院校选择了稳定的41 所院校作为生产决策单位,其中非示范民办院校8 所,非示范公办院校11 所,示范性公办院校22所。

3.浙江省高职教育资源投入生产效率演变研究

利用DEAP2.1 软件计算浙江省高职院校教育资源Malmquist 生产效率、生产技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等变化指数,并对其变化特点进行整体与分类比较分析。

(1)整体分析

如表1所示,2009-2013年五年期间,浙江省高职院校教育资源Malmquist 生产效率指数均值为1.05,大于1,表明五年期间生产效率平均水平呈现提高趋势,平均增幅为5.00%。但从四个时间段的生产效率指数表现来看,生产效率并不是一直上升,而是出现了“升-降-升-降”反复波动的发展趋势。

表1 浙江省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投入Malmquist生产效率值及其分解

从分解指数全省均值来看,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变化指数均大于1,但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小于1,表明浙江省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升,技术进步,资源投入规模优化,这得益于政府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推进高职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和内涵建设的发展政策,但资源投入结构和利用方面不足。在三个分解指数中,技术变化指数平均增幅明显(4.70%),且时序演变轨迹与生产效率值演变轨迹高度拟合,可见办学水平提升、技术进步是浙江省高职院校教育资源Malmquist 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驱动因素。

从分解指数在四个时间段的表现来看,技术衰退是2010-2011年、2012-2013年Malmquist生产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2012-2013年技术衰退幅度较大(26.60%)。相应的,技术进步是2009-2010年和2011-2012年生产效率提高的主驱动因素,其中,2011-2012年时间段技术进步幅度达到56.30%。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生产效率的贡献相对较小,且某些时间段出现负向贡献,如规模效率在2009-2010年第一个时间段出现下降,后续时间段出现持续提高的发展态势,纯技术效率无论提高还是下降其幅度都不明显。

(2)分类比较分析

——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

如表2所示,公办院校Malmquist 生产效率均值大于1(1.066),平均增幅为6.60%,民办院校Malmquist生产效率均值小于1(0.989),平均增幅为-1.10%,说明公办院校Malmquist 生产效率有所提高,明显好于民办院校的下降。

从分解指数均值来看,公办院校生产效率提高源于技术进步,其进步平均幅度为6.30%,是公办院校生产效率提高的主驱动因素,而技术衰退(0.986)也是民办院校生产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其纯技术效率均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规模效率均值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两类学校规模经济均有所优化,而资源投入结构和使用方面均存在不足。

——示范性和非示范性高职院校

表2 民办和公办高职院校Malmquist生产效率值及其分解

表3 非示范和示范性高职院校Malmquist生产效率值及其分解

如表3所示,示范性和非示范性院校教育资源Malmquist 生产效率均值大于1,且示范性院校平均增幅为6.90%,高于非示范院校的3.00%。说明两类院校教育资源生产效率均有所提高,且示范性院校生产效率提高幅度相对更大。

从分解指数均值来看,示范性院校的技术进步平均幅度为7.00%,明显高于非示范院校的2.10%,这也是示范性院校生产效率提高幅度更大的主要原因;示范性和非示范性院校纯技术效率变化平均水平相同,均低于1,两类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和利用方面均不足;示范性院校规模效率未发生变化,而非示范性高职院校平均水平则有1%的小幅度增长,规模效率相对较好。

——公办示范和公办非示范高职院校

为避免民办非示范院校在生产效率及各分解指数的表现影响非示范院校的整体水平,不能尽可能反映出示范性院校建设成效,故对相同办学性质下的示范性和非示范院校Malmquist 生产效率及各分解指数的差异情况进行比较。

表4 公办非示范和示范性高职院校Malmquist生产效率值及其分解

如表4所示,在公办院校中,示范性院校Malmquist 生产效率均值增幅优势并不明显,只是略高非示范性院校0.90%。没有民办非示范院校的影响,公办非示范院校在生产效率及各分解指数上表现相对较好,除了技术进步率低于示范性院校2.20%,由此拉低其生产效率提高幅度,其余指数均好于或接近示范性院校。说明了示范性院校办学水平提升幅度确实相对较大,但规模经济和资源投入结构和使用方面确实还需优化或改进。

三、总结与政策启示

1.总结与讨论

本研究以浙江省41 所高职院校为研究样本,利用其2009-2013年五年面板数据,采用Färe等的Malmquist 生产效率指数模型,研究浙江省高职教育资源投入生产效率的演变,并开展以下总结与讨论:

(1)浙江省高职教育资源Malmquist生产效率总体处于提高态势,理论上,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提高、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事实并非如此,技术进步成为浙江省高职教育尤其是公办非示范性院校和公办示范性院校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驱动因素。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贡献率则较低,甚至出现负向贡献的问题,如纯技术效率下降是浙江省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

(2)在民办和公办高职院校比较中,民办院校出现Malmquist 生产效率平均水平下降的问题,民办院校办学经费主要靠学费收入,财政投入极低,举办方在院校建设上投入也不足,导致办学经费短缺,制约了其办学条件改善和内涵建设,在公办院校办学条件和内涵建设水平普遍提升的比较下,出现技术衰退,这是其生产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办学性质对于高职院校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存在一定的影响。

(3)在示范性和非示范性高职院校比较中,两类院校均出现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的现象。但示范性院校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驱动下和相对充裕的办学经费保障下,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内涵建设力度,所以技术进步幅度相对较大,驱动生产效率水平的提高相对显著,这一定程度上说明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对示范性建设院校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存在正向影响。

但这种正向影响在时序上并不稳定,这一点可从全省高职教育资源Malmquist 生产效率值不同时期出现“升-降-升-降”反复波动中反映出来。由于浙江省示范性建设院校共计22 所,占研究样本的53.66%,且对示范性院校辐射作用是示范性建设的重要内容,示范性建设院校在生产效率指数上的表现对浙江省高职教育生产效率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出现了这一波动与示范性建设的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等关键事件存在吻合的现象,如2009-2010年时间段为示范性建设项目立项初期,建设院校开展了大量的内涵建设,以迎接2011年上半年的中期检查,因此内涵水平提升明显,技术进步驱动生产效率提高;2012年项目结题验收,对于建设院校来说事关是否获得“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称号,因此技术进步值和生产效率值在2011-2012年出现急剧地进步或提高,而验收1年后,两个指数却出现急剧衰退或下降。可见,这种正向影响随着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的到来而加强,项目结题验收后而减弱或消失。

2.政策启示

本研究一定程度反映出当前高职教育资源投入模式尤其是财政资源投入模式不利于生产效率发展:

(1)基于办学性质的区别财政资源投入不利于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和教育资源生产效率的发展

办学性质是依据学校产权或者主要举办者性质对学校进行划分,而财政供给是依据产品或服务是否是(准)公共产品,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缺点的弥补。民办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公办高职教育一样,对于整个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直接和间接作用,具有正向外部性,均属于准公共产品,因此,按照办学性质的区别财政资源投入明显编者了公共财政供给初衷,本研究证明这不利于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和教育资源生产效率的发展。

(2)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专项财政投入绩效有待提高

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为代表的专项财政投入是政府在经常性财政补助以外,为了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以项目投资的方式进行的专项财政资金配置,是明显的效率型财政政策。讲究效率就必然强调项目建设成效也就是财政投入绩效,但部分立项院校内涵建设意识薄弱,自主建设内部推进不足;示范性建设计划外部驱动强劲,但建设计划具有周期性的特点,且行政部门存在项目过程管理不足和结项后续荣誉管理缺失的问题,导致外部驱动力有限,由此在部分立项院校中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付式建设问题,项目建设即时成效大打折扣,随着项目结项验收,建设计划对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外部驱动逐渐减弱或消失,长远成效更加不明显,财政投入总体绩效有待提高。

2018年,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之后,“双高计划”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又一标志性项目,因此,基于本研究的发现,提出以下政策启示:

——建立民办高职教育财政资源常态和公平资助机制

财政资助民办高职院校是民办高职教育准公共产品属性逻辑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对民众担负责任使然,通过民办专项经费资助、生均经常性财政补助和给予民办学校在专项财政项目如“双高计划”中分类、公平竞争机会等方式,建立稳定的、持续的和公平的公共财政资助民办高职院校机制,为他们的内涵建设提供同样必要的支撑、引导和激励,提升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促进教育资源投入效率发展。

——加强“双高计划”专项财政资源投入绩效管理

一是遴选拥有比较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高水平学校。在遴选环节,在评审申请学校办学水平的同时,应高度关注他们对教育质量提升内驱力的建设,遴选出那些发展水平较高,且对内涵建设、教育质量提升有真正动力和具有比较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学校,防止部分学校把“双高计划”申报作为攫取财政经费的手段,从源头上杜绝财政资源投入的浪费。

二是实行“双高计划”建设项目对标管理。加强项目管理创新,严格按照立项申报书承诺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对立项院校建设进行过程性考核和结项验收,实现对标管理,规范和引导高职院校扎实推进建设工作,保证建设任务和预期目标切实落地,保障财政经费使用绩效。

三是在建设过程中形成建设资格竞争机制,在建成命名后打破命名终身制。高水平高职学校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既是一项内涵建设项目,也是一种体现办学水平的荣誉,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形成建设资格竞争机制,对那些没有按照预期目标开展、考核或验收不达标的立项建设学校,取消其建设资格,增补那些办学水平持续提升显著且符合立项要求的后来申请学校作为建设单位。在建成后打破命名终身制的做法,开展高水平高职学校命名复核工作,对办学高水平的持续性和发展性进行复核,对那些没有通过复核的学校取消其命名。由此既可促进已立项或结项后的学校创新、常态地推进内涵建设工作,又能加强“双高计划”的辐射和激励作用,吸引更多的高职院校建设更高质量的高职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专项财政投入绩效。

猜你喜欢

示范性公办民办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益阳: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让“示范性”名副其实——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神数据
公办中小学不能成为平庸教育的代名词
我省启动2015年省级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评选工作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开放大学背景下基层电大科研工作困境与策略——以浙江省示范性基层电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