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横两纵”互链产教融合机制的智能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20-01-15林海龙
林海龙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清远 511510)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使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一系列新目标、新论断,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引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2019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新时代广东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怎样办出特色,怎样建设多元共治的办学体制机制,怎样找准办学方向并提升办学质量,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的问题,迫切需要整合政、校、行、企职业教育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广东省制造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智能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日见紧缺。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清职院”)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构建基于办学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组织架构,探索“一横两纵”互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调整专业布局,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龙头,与电气自动化技术、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等专业组成智能制造专业群,构建区域智能制造业人才培养互链互通的多元合作办学平台,完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包括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升、社会服务和协同创新等方面的成果,为加快高端制造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地方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一、“一横两纵”互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横两纵”互链产教融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是职业院校通过发挥在职教集团中的引领作用,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探索。“一横”即政、校、行、企实质性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横向联动平台;“两纵”即完整的中高本衔接纵向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链,及由职教集团、专业群职教联盟和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组成的纵向组织链。“一横”与“两纵”互链的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将政、校、行、企横向联动平台与中高本人才培养纵向链条、校企双元育人纵向组织链条互链互融,有效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搭建了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技术研发创新的资源共享平台(如图2所示)。
图1 “一横两纵”互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图2 “一横两纵”互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图
二、“一横两纵”互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
1.探索“一横两纵”互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清职院为龙头,清远市人民政府主导成立了区域性的清远市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引导清远市教育局、英德海螺水泥公司等政校行企83 家单位参与职教集团建设,建立实习、实训、就业基地近520家,六个二级学院组建与清远支柱产业对接的清远现代制造产业等六个专业群职教联盟,成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等31个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通过定期召开集团工作年会、理事会、职教联盟年会,推动年度“产教融合”高峰论坛、专业群职教联盟会议和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会议常态化,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建立长效对话机制,形成了“职教集团—职教联盟—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纵向深入渗透的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政校行企良性互动,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一横两纵”互链的深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取得良好成效。
2.建立智能制造专业群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
创立基于大数据的“专业-产业协同系数”的测度方法,通过分析测算区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的吻合度水平,结合学校信息化教学反馈的诊断结果,率先优化调整智能制造专业群结构。进而带动其他专业群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解决了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吻合度不高的问题。
3.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多种生源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作为智能制造专业群的龙头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清远现代制造产业职教联盟为平台,在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的指导下,利用“一横两纵”传导机制动态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先后开办“海螺班”“美亚宝班”“华美洁具班”“新玛基班”等学徒制班,实施了多种生源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岗融合”课程体系(见图3所示),实现学徒基础知识和岗位技能培养的有机融合(见图4所示),完成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实现了双导师、双主体、双重身份、双考核、双场所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省级课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标准研制”以良好成绩结题。
图3 “课岗融合”课程体系
图4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图
在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带动下,学校各专业(群)以专业群职教联盟为依托,结合专业不同特质与区域产业发展态势,定期开展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研制基于最新岗位职业标准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基于岗位工作的教学内容,有效破解了课程与岗位需求脱节的难题,促进了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高度融合。作为首批全国现代学徒制10家试点单位之一,依据各专业群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成果,凝练出“校企双元育人,学徒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在岗成才”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特征与标准。该标准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内涵标准,成为全国试点单位评审验收的基本标准,同时,探索总结出的校企协同共建的现代学徒制内涵建设基本技术路径,也被收录于《广东省现代学徒制框架指南》,成为广东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样本,在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推广应用。
4.构建校内外结合的“过程跟踪效果反馈”数据驱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建立质量实时监控信息化应用平台,推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向数据驱动方向转变。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创新以教学测评系统、专业质量诊断与改进系统和KPI/KSF 管理仪表盘系统为核心,构成了质量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使得质量管理工作能够从原来的流程驱动、多层级管理的模式向以数据为中心的扁平化模式转变。基本流程也开始向采集数据、数据整理、统计汇总、分析决策的新方向发展,学校信息化与教学管理工作进入了应用融合的新阶段,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智能制造专业群采用“过程跟踪效果反馈”数据驱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专业和课程层面诊断和改进,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并阶段性反馈教学效果,在英德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清远市美亚宝铝业有限公司及新玛基(清远)实业有限公司建立了3 个“厂中校”,制定了现代学徒制班级运行管理制度与考核细则,学校导师及企业师傅共同制定岗位技术技能课程考核标准,通过“智学徒”现代学徒制育人平台,实现了学徒、导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学习与管理、沟通与服务的实时信息化对接,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5.构筑中高本衔接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链,推动职业教育从层次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
依托职教集团平台,学校与区域内多家中职院校的多个专业积极开展对接,研讨中高职对接三二分段试点考核、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事项,开展三二分段中高贯通和专业学院人才培养。同时,学校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四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高本对接人才培养,成为全省首批“专本衔接、协同育人”试点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成功对接,实现前置和后置课程的有机衔接,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链。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拓展了人才培养的空间和层次,有效解决了基于学生认识规律的课程体系的层次性、梯度性和逻辑规律,顺应了学生技术技能成长规律,学校中高本衔接育人体系基本形成。
三、“一横两纵”互链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初现成效
1.推动专业设置的动态优化,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良性互动
“一横两纵”互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对专业设置进行定期评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解决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吻合度不高,地区人才结构性失衡的难题。学校每年调整一次专业,近5年先后停招文化事业管理、物业管理、市政工程技术等10 个专业,新增建筑工程材料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学前教育等5 个专业,调整了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营销与策划等10 个专业的培养方向。学校现已基本形成以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护理、旅游管理等省级重点专业为标杆,以家政服务与管理、药品经营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省级品牌建设专业为重点,以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等校级重点专业为基础的特色专业体系,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无缝动态对接,专业结构持续优化见图5所示。
图5 专业群与产业的良性互动示意图
2.建成一支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打造优质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校企互聘共培、融合共建“双师型”师资团队,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团队建设成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学校与520多家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350家,实现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的深度对接,纵横向融合、协同育人取得明显成效。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师在广东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1名教师被聘为2018年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裁判,1名教师被聘为2018年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技能大赛NIC大赛裁判长。学生专业技能突出,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获得国家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得“2018‘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之数字化控制技术技能大赛”三等奖1项,获得广东省技能竞赛一等奖6 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5 项,获得13 项专利授权,成绩位居粤东西北地区同类高职院校前列。智能制造专业群新生报到率从2013年的84.6%上升到2018年的87.55%,在粤东西北高职院校中排名前列;毕业生就业率从2013年的95.7%提升到2018年的98.9%,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起薪线由2013年的2240 元/月提升到 2018年的 3667 元/月,位列全校前列;学生就业满意度从2013年的92.0%提升到2018年的95.51%。学生就业创业质量逐步提高,如2013 级毕业生李永荣于2016年创办了深圳大洲自动化有限公司,生产包芯机、绕线机等自动化设备,年产值超百万。可见,基于“一横两纵”互链产教融合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图6 智能制造专业群新生报到率变化趋势
图7 智能制造专业群毕业生就业率变化趋势
3.对接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打造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平台
围绕清远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一横两纵”互链体系,校企联合攻关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发展。结合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学校已形成了一个由6 个校级、5 个市级和1 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组成的协同创新科研平台,年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从2014年的220 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503 万元,增幅为129%。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学团队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成果显著,项目“陶瓷连续式球磨工艺成果转化应用”为广东家美陶瓷有限公司每年节约成本381万元;项目“加强芯架空绝缘电缆导体连续拉线成形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应用”为广东新亚光电缆实业有限公司新增年利润达350万元。
图8 智能制造专业群毕业生平均起薪变化趋势(单位:元)
图9 智能制造专业群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变化趋势
四、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的努力方向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高职教育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发展。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统筹管理职能,发挥协调多元办学主体的主导作用。职业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质”为核心,突出办学特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改革创新、通过突破瓶颈和桎梏,拓宽视野,构建开放式的互链互通的合作办学机制,积极运用大数据平台和“互联网+”职业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推进协同育人,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1.坚持政府举办为主,形成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化办学的格局。
高职院校担负着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基于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密不可分的特点,我们不能以纯粹的“政府模式”或“市场模式”来界定职业教育应有的办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公共服务供给,具有公益性,仍应以政府财政投入和统筹管理为主。同时,高职教育办学和治理方式应具有多元性、跨界性、共享性和联动性的特点。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共治格局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应有的深化和延续。
2.拓展纵向、横向办学空间,形成中高本互融贯通的人才培养衔接体系。
地方职业院校应以职业教育集团、职教联盟为依托,积极横向拓展社会办学平台,加强纵向联动,构建完整的梯度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基于行业类别和企业岗位标准特点,以及不同专业的异质性,制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以学校原有办学特色的积累为依据,进一步探索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办学模式,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高职院校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注重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前置和后置衔接性问题,办好专业学院,积极对接区域内的中职、应用型本科等教育资源,做好区域梯度人才培养链条的建链和续链工作。
3.运用大数据平台、“互联网+”职业教育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促进专业随产业动态优化调整。
要基于大数据平台和科学测度方法的科学诊断,紧扣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提升专业群结构的逻辑性与产业对接的吻合度。同时要以科学的诊断与改进结果为依据,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标准,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教师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定岗实习标准等,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在专业群和课程建设方面,与行业标杆企业深度合作,以技术技能传承、积累与创新为纽带,紧密对接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发展的需要,校校、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同时,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质量的保证和监控,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并以此为依据,对专业分类培育,动态优化调整。
五、结语
深化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优质发展的方向,对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以及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开放式的合作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内在特征和要求,体现在政校行企多元化办学主体的结合上;体现在中职、高职和本科教育的衔接上,同时也体现在教育对职业、学校对企业、专业对产业、课程对岗位的融合上。实践证明,在大数据背景下,探索“一横两纵”的互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的问题。在职业教育集团的框架下,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和发展路径,建设互链互通的合作办学平台和人才培养通道,切实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