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启)凤阳新书》与方志的守正创新

2020-01-14

上海地方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天启凤阳县凤阳

蒲 霞

根据文献记载,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袁文新、柯仲炯等纂修一部八卷本《凤阳新书》,这是一部凤阳县志。《明一统志》载:“凤阳县,附郭,秦汉并为钟离县地,历代皆因之。本朝改为临淮县。洪武七年,始析临淮之太平、清洛、广德、永丰四乡置凤阳县。以在凤凰山之阳故名。十一年,又割虹县南入都益之。”①《明一统志》卷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嘉庆)大清一统志》亦载:明洪武七年,“始分临淮置凤阳县,为凤阳府治。本朝乾隆十九年,裁临淮县入焉。”②(清)穆彰阿撰:《(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一二五,《凤阳府·建置沿革》,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凤阳县始置于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为凤阳府治。李秀枝在志序中曾言:“不佞尝睹《中都志》,而知洪武初中立附郭独有临濠一邑。九年而析临之四乡暨虹为一都为今凤阳县。县属分割,故从前有《临淮志》而凤阳无有也”③《(天启)凤阳新书》卷首,《李枝秀序》,明天启元年(1621年)刻本。。《(光绪)凤阳县志》称:“凤阳县志创于明万历六年知县张云翔,广于万历四十二年知县万嗣达,天启元年知县袁文新更为《凤阳新书》。”④《(光绪)凤阳县志》,《凡例》,《中国地方志集成》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由此可知,凤阳县旧无县志,知县张云翔创修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知县万嗣达又修一部,天启元年(1621年)袁文新则再修一部,名为《凤阳新书》。《凤阳新书》是文献记载中可知的第三部凤阳县志。

一、清代方志编修者的评价

从不同的角度评价,清代方志编修者对《(天启)凤阳新书》有着不同的看法。

秦潮在《(乾隆)凤阳县志》志序中说道:“凤之有志始明邑令张凤翔⑤《(乾隆)凤阳县志》、《(光绪)凤阳县志》、《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综录》均著录为“张云翔”,《(乾隆)凤阳县志》有误,误将“云”作“凤”。及万嗣达,袁文新重修,临淮志始明邑教谕欧阳灿,康熙初邑令魏宗衡继作。张、万旧稿无存,袁书创立体例亦其时则然,未可为式。”①《(乾隆)凤阳县志》,《秦潮序》,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刻本。秦潮认为袁文新编修的志书采用的体例是符合当时时代特点和需要的,但这种体例结构是不能作为地方志编修的体例范式的。

于万培在《(乾隆)凤阳县志》志序中曰:“惟临淮志修于康熙十一年知县魏宗衡,而凤阳县志则创于明万历间知县张云翔,嗣天启初袁文新作《凤阳新书》,略具梗概,迄今百余年来无有修者。”②《(乾隆)凤阳县志》,《于万培序》,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刻本。明朝万历年间张云翔编修的《凤阳县志》、天启年间袁文新编修的《凤阳新书》初具规模,记录凤阳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实现地方志存史的功用。

《(乾隆)凤阳县志》“凡例”对《(天启)凤阳新书》亦有所讨论:“明太祖生长凤阳,志中固不宜略。然如《凤阳新书》首列本纪,既与县志体例不合,若如临淮志特设帝王一门亦非体也,故但据《明史》所载俱入于纪事中。”③《(乾隆)凤阳县志》,《凡例》,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刻本。明太祖生长于凤阳县,所以他的情况在凤阳县志中不能太过简略。但《凤阳新书》开篇设立“本纪”,将明太祖朱元璋的情况全部收录其中,这一体例结构与以往的县志完全不同。而《临淮志》又专门设立“帝王”一门,这种体例也不符合方志的基本体例,鉴于此乾隆年间编修凤阳县志时则根据《明史》的记载,将明太祖的相关情况全部收录在“纪事”一门中。

《(光绪)凤阳县志》“凡例”称:“今张(云翔)、万(嗣达)之志不可见矣,《新书》则民间尚有藏本,所载前朝事迹颇为详备,而体制绝与县志不同。”④《(光绪)凤阳县志》,《凡例》,《中国地方志集成》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从内容上看,《(天启)凤阳新书》对于明朝天启以前的史事记载的非常详实;从体例结构上看,这部志书却与其他县志完全不同。

孙维龙在《(光绪)凤阳县志》志序里谈到编修志书的情况,并指出:“《凤阳新书》虽存体制,又非所宜。”⑤《(光绪)凤阳县志》,《乾隆三十六年孙维龙序》,《中国地方志集成》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孙维龙认为袁文新编修的《凤阳新书》虽然有自己的体例,但这种体例又不是特别适合编修县志之用。

“山有形势,川有原委,志山川者必使山之大小崇卑、水之远近分合瞭如指掌,虽未履其地者按籍以稽,如遇诸目乃为得之。《凤阳新书》之志山川也,逞其文笔错综举似,挂漏既多,谬误亦复不少,其失也乱。《临淮志》但举某山县东若干里,某水县南若干里,并峙之山,疑于无辨通流之水滞于一方,其失也略。且山下出泉原不相离,而言山者不及水,言水者又不及山,判而二之两无分晓,今志山川务洗此习,故于旧志皆无取焉。”⑥《(光绪)凤阳县志》卷二,《舆地·山川》,《中国地方志集成》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光绪)凤阳县志》的编修者指出《凤阳新书》《临淮志》记载山川时的不足,《凤阳新书》阙漏较多,讹误也不少,而且杂乱不清,《临淮志》则是言山不言水,言水不及山,太过简略。所以在编修《(光绪)凤阳县志》的时候,他们没有继承前志编修的模式而是改换思路,记载山川则明确说明山的大小崇卑、水的远近分合,以便读者有据可循,山川的情况则明白清晰。

由以上分析可知,清代方志编修者对于《(天启)凤阳新书》所载内容的评价褒贬不一,或言其所载详实,或言其阙漏较多、讹误不少;而对其体例则基本上都不太认可,认为这部志书的体例只是一个特例,只适用于一时一地,不能作为县志编修的常规体例。

二、《(天启)凤阳新书》的体例结构

从体例结构来看,《凤阳新书》⑦《(天启)凤阳新书》,《目录》,明天启元年(1621年)刻本。设立纲、目、子目、细目四级,属于纲目体结构。而从其所包含的本纪、世家、列传、年表、内篇、外篇几个类目来看,这部志书的类目是参照纪传体正史设置的。这与常用的方志编修模式不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天启)凤阳新书》“目录”部分非常详细列举每一级纲目具体收录的内容,为阅读和使用这部方志提供方便。

纲目子目 细目 备注本纪一卷 太祖高皇帝本纪凤书一世家二卷中山王徐达世家第一凤书一东瓯王汤和世家第二凤书一国勋传第一(国朝)耿炳文,耿瓛,耿璿,赵德胜,郭子兴,郭英,王志,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顾时,陈德,郑遇春,费聚,曹震,谢成,张龙,张赫,李新,孙岩,赵清,胡显,潘毅,孙兴祖,李恪,高铭,刘友仁,谢彦,储兴,周俊,梁德,王仙,李臣,郭登,陈桓,丘福。凤书二名宦列传第二(梁)昌义之,韦叡。(唐)张万福,张镒,崔中,侯固。(南唐)李延邹。(宋)赵抃,张式,韩丕,王霆,连南夫,周综,杨照,丁元。(国朝)朱俨,赵楷,王一卿,张渊,张云翔,范善。凤书二列传四卷列贤传第三(周)庄周。(三国)鲁肃。(国朝)刘继祖,马世熊,唐铎,庄俊,张衮,高越,刘昺,顾佐,郭德成,戴绍胤。凤书二二母传 汪母,赵母。列女传第四节孝传上 杜氏,聂氏,丁氏,吴氏,钱氏,盛氏,黄节妇,戴节妇,朱氏,岳氏,黄氏,耿二姐。凤书二节孝传下孝妇高,孝妇俞,唐孝女,赵孝女,杜二女,孟氏,钱琮妻,邰举妻,孙必妻,周方妻,朱葵妻,张胤祉妻,孙继有妻,沈恩肇妻。古今地表第一 国都,郡府,军州,县镇,乡境 凤书三制建表第二城池,宫阙,坛壝,楼阁,台亭,苑囿,公署,关市,桥梁,坊表,第宅,高墙,寺院,坟墓凤书三职官表第三 知县,县丞,主簿,典史,教谕,训导 凤书三荐辟 以文辟,以武辟,豪士名表第四以孝弟力田辟文科 进士,凤书三年表五卷乡贡武科 进士,乡举考选 宾贡,例监仕者,吏员承差仕□后妃戚 皇后父徐武宁王达,刘妃王父刘左都督谦,宁妃父武定侯郭英帝王亲戚表第五王妃戚兴平王妃汤氏大父汤和附马 陆贤,谢达,张麟,耿璿,代徐王妃兄魏国徐辉祖,安徐王妃兄定国徐增寿,鲁汤王妃父东瓯王汤和,楚岳阳王妃刘氏父刘达,凤书三黄琛仪宾 耿秀,徐茂先

纲目子目 细目 备注天俭 奎斗,征休咎于五行,星孛,岁星,水旱,饥□,盗贼,草木,雪雹,星土篇第一风云地俭 徐杨,奠山川孚四境,中山凡三山,山东凡九山,山南凡十八山,山西凡二十山,山北背淮水,山右濠水道里 乡图,凤书四村聚乡俗 太平乡,清洛乡,广德乡,虹乡,永丰乡户口 土民,编民里甲 旧泒,赋役篇第二新增田地 起运,凤书四存留税敛 淮南,淮北输纳 投柜,纳钱一 代无为州抵解凤阳仓军仓之费二 代如皋县种马解银之费国费篇第三三 替徐州济清河河夫之费凤书四篇八卷四 坐庐淮扬文宴武场供役之费五 受临淮县申除附郭邦贴之费宗祀篇第四圜丘,方泽,太庙,太社,皇陵,十王四妃,社稷城隍,县城隍,土□,文庙,名宦,乡贤,开国功臣庙凤书四农政篇第五 区田,居民,聚货,行水,积产,招徕 凤书五武备篇第六守城,屯种,征调,漕运,成造,驺马,考选,清军,巡捕凤书五帝语篇第七 行幸叙乡党,御制律僧法 凤书五拾地遗古钟离旧城,鲁城在濠西,马丘聚关淮,粉团洲改卫,长安川桑麻,席殿岗遗幸,圜丘冈茂杨,太子路,龙子河捕鱼,沐河港品,太平汤湖,方丘湖鱼□,化湖陂败敌,蒋山神助,镆鎁源淬剑,陡沟败寇,断梅谷王气,于皇乳虎,府城隍守敕拾遗篇第八凤书五拾人遗薛祥面折,丛兰总制,彭祖导引,庄子观鱼,崔白败荷,董奉种杏,思远七娶,兰采和散钱,郭延泽书藏,王万世急务,钟离妇断臂,薛媛对镜,唐肃谪佃,花希周饭僧,四翁从征,张伦就养,郝志才明医,文彬科仪,李忠庐墓,四孝旌异,宋允殖复明,刘珦正学,黄枱有室,盛世鸣归儒

纲目子目 细目 备注(周诗一篇)《鼓钟四章章五句》,《诗经》。凤书六(唐诗三篇)《清淮楼》,张頔;《濠州水馆》,张祐;《过临淮故里》,陆龟蒙。(宋诗十篇)《淮上遇风》,范仲淹;《渡淮》,唐子方;《长淮晚眺》,王清叙;《过淮》,苏轼;《观鱼台》,苏轼;《逍遥台》,同;《彭祖庙》,同;《四望亭》,同;《濠梁感怀》,刘季孙;《过濠州》,赵抃。游览(元诗二篇)《濠州观荷》,薛元卿;《黄河谣》,陈孚。诗第一(六十八篇)(国朝诗二十篇)《濠梁即事》,周献玉;《濠梁行》,苏祐;《渡淮》,黄淮;《棋盘石》,张惟恕;《白石山》,顾伯谦;《中都谯楼》,周金;《登谯楼》,王守仁;《御书亭》,吴伯宗;《龙兴寺谩兴》,庐山僧;《龙兴寺》,戴缨;《又》,马楷;《又》,朱之蕃;《又》,杨彦华;《城东楼》,杨彦华;《城南楼》,同;《偃柏行有序》,刘昺;《过中京书事》,许中丽;《凤阳道中》,但调元;《焦山吊古》,盛世鸣;《登观星台春望》,黎扩。咏怀(国朝诗十一篇)《太祖高皇帝思新歌》;《和御制思亲韵二首》,释宗泐;《抚临》,李蕙;《次韵》,王琼;《入中都赴任》,曹恕;《清明》,唐□;《题兰采剑》,刘□基;《感事》,刘昺;《彗星歌》,仝;《闻寇入榆林》,仝;《下车有感》,万嗣达。外篇九卷赠答(国朝诗二十一篇)《太祖赐善世法师文彬回凤阳行》;《又》;《大钟颂有序》,宋濂;《扈从渡淮》,王英;《扈从至中都长歌行》,王英;《又》,胡广;《陪驾祀皇陵》,王英;《又》,胡广;《又》,邵实;《又》,王琼;《陪蜀王祀皇陵二首》,周启;《谒皇陵颂》,周盘;《又中都试士谒颂三首》,柯挺;《田家谣赠仲大守》,高宗大;《送刘令公回任》,张固;《赠潘孝妇高氏》,钱楞;《又》,刘昺;《又》,张翼翔;《钱节妇李氏》,周珏;《喜雪上曹太守》,高越;《遂万令公之凤阳二首》,杨鹤;《喜袁又日开垦西北庀》,魏士清。赋第二(四篇)汉赋一篇 《浮淮赋》,王□。凤书六明赋三篇 《县楼赋》,冯厚;《东湖赋》,刘昺;《中都赋》,柯仲炯。太祖诰敕第三(九篇)《汤和御史大夫诰》,《署令汪文刘英敕》,《追封义惠侯诰》,《义惠侯夫人诰》,《谕江夏侯周德兴》,《谕延安侯唐胜宗》,《敕志禅》,《敕彬法师》,《敕安法师》凤书七券文第四(九篇)《魏国公铁券文》,《信国公铁券文》,《武定侯铁券文》,《六安侯铁券文》,《灵璧侯铁券文》凤书七奏议第五(六篇)《议修凤阳城疏》,邑人御史高越;《又》,副都巡抚刘□;《驳修凤阳城疏》,礼部侍郎黄□;《辨修城疏》,致仕指挥尹令;《又辨》,尹令;《又跋》,知府王应璧。凤书七书帖第六(三篇)《中都五美帖》,闽中柯仲炯;《凤阳七弊帖》,知县万嗣达;《盐政五请帖》,知县袁文新;《申请开垦公文二□》,袁文新。凤书七

纲目子目 细目 备注碑记第七(十五篇)凤书八外篇九卷《太祖高皇帝□□碑》;《□□中山武宁王神道碑》;《武定侯郭公神道碑》,□□□□;《骠骑将军谢公神道碑》,□□□;《□制龙兴寺碑》;《重修大龙兴寺碑》,福清叶向涛;《中都留守修城记》,淮海高□;《重修凤阳县记》,训导冯□;《又》,知县万嗣远;《重修凤阳县学记》,关西杨时畅;《又》,知县刘诚;《又》,邑人张翼□;《改建凤阳学宫记》,太原傅新德;《新建社学记》,浔阳万嗣达;《改建濠梁淮宁桥记》,杨应□。祭文第八(四道)《太祖高皇帝祭营田使马世熊文》,《□祭千户夏以松文》,《□祖文皇帝谕祭东胜伯刘谦文》,《□皇帝遣祭刘谦文》。凤书八序第九(四篇)《贺条严张公钦旌序》,刘昺;《刘奉祀恩遇录序》,海盐郑晓;《重修凤阳县志序》,知县万嗣达;《重修县志后序》,邑人戴良材。

三、《(天启)凤阳新书》对前志的因革

清人对于《(天启)凤阳新书》的体例结构都不太认可,而袁文新则在志序中非常详细地解释采用这种体例结构的原因,并说明这部志书相比其他县志所做的因革变化。

袁文新直言道:“夫县则已有志之者矣,而余欲何言。盖二公志其旧,余图其新,二公之旧志在纸,余之新图□①根据文意,疑为“在”字。履。余惟己未之秋来莅兹县,余不以目视而以履视。凤阳为帝高皇之新汤沐邑,既心知其不可以郡县邑之例例之,都为中都,则县为都县也,故志云乎哉。”②《(天启)凤阳新书》,《袁文新序》,明天启元年(1621年)刻本。袁文新表明自己修志的态度,虽然前人已修有凤阳县志,但自己修志不仅重视参考文献记载,还注重实地考察,并希望收录旧志所未收录的内容。所以到凤阳县上任之后,他便多方考察,获取修志资料。对于凤阳县的地位、凤阳县志的定位,袁文新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凤阳县是明太祖的兴起之地,都为中都,县为都县,与其他县有着根本的不同,所以不能以常用的郡县志体例来编排凤阳县志。这一修志指导思想直接决定着《(天启)凤阳新书》在体例结构等方面必然会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与普通的县志有所不同。

对于为何要以《凤阳新书》为名,袁文新说的很清楚:“厘旧志,订新图,雠讨成帙,题之曰《凤阳新书》,不欲以隐旧□,故以新别之,而不欲以都县实异于旧以志称,故称书。”③《(天启)凤阳新书》,《袁文新序》,明天启元年(1621年)刻本。用“新”为书名,主要是为了保存旧志的成绩,又说明新志的不同。用“书”为名,是调强凤阳作为都县与其他普通郡县的不同。因凤阳为明太祖兴起之地,意义非凡,所以凤阳县志的编修不能与普通郡县志一样,应有所区别,所以在体例和类目的设置上采用纪传体正史体例,以彰显其帝乡的地位。

袁文新指出《凤阳新书》与普通郡县志相比有五处不同:“旧无本纪也,而新有其本纪,本纪则太祖高皇帝本纪。旧无世家也,而新有其二世家,世家则中山王徐世家、东瓯王汤世家。盖当代圣主、英臣钟五百之会间世而一萃萃焉于斯。是都县之不可从郡县例者,以都县之所有,郡县之所无,其别一。旧有传而简于事,晦其人。新四列传也,列国之勋则十八,侯十有六,士之貔貅,其功烈著。列宦之名,列乡之贤则二十有四,政举而十有二,行彰列女之有士行则二母二十有八,淑之闺范正而风俗美。是都县之不可从郡县例者,以都县之所详,郡县之所约,其别二。旧有图无表,而新有其五。年表则必有图表,古今地疆域奠矣,表制建都邑度矣,表列宦官师班矣,表豪士名□途举矣,表帝王、亲戚、后妃、公主选矣。是都县不可从郡县例者,以都县之所取,郡县之所舍,其别三。旧志无篇而新列之以篇八,书星土以志索也。凤阳星分奎斗,土别徐扬,知其索而后民财可赋,民力可役,故次赋役。赋役既办则国用是需,故次国费。不言用而言费,知其费省之而后国有财,此有用而国之用祀为先,故次宗祀。祀之所施必本于农,故次农政。农兵之所藏,故次武备。县而修,此六者太祖之所成命,故以帝语括焉。使今读帝语而知政,政惟治地与治人,不可以或遗,故以拾遗终焉。书至拾地遗、拾人遗则庶几乎无遗。是都县之不可从郡县例者,以都县之所兴,郡县之所废,其别四。旧诗赋、诰敕、券文、奏疏、书帖、碑记、志铭、序九篇,以属内,新则以属外,而旧有其酬应之诗、貤封之诰、辨论之书、颂祝之词、赞叹之序、劝戒之说,皆与书而无类,故新亦不载焉。是都县之不可从郡县例者,以都县之所出,郡县之所入,其别五。”①《(天启)凤阳新书》,《袁文新序》,明天启元年(1621年)刻本。

设立本纪,收录明太祖朱元璋的相关情况。设立世家,收录开国功臣徐达、汤和的功绩。这是帝乡志与其他郡县志的第一个不同。设立列传,收录各位功臣、王侯、名宦、贤士、列女的事迹,褒扬其精神和作为。这些内容是帝乡志应该详细收录而普通郡县志则只须简略记录的。这是帝乡志与其他郡县志的第二个不同。旧志有图无表,《凤阳新书》新增年表五,收录疆域、建置、营建、职官、选举、帝王亲戚、后妃公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是帝乡志所必须收录的内容,也是要详细说明的情况,而其他普通郡县志则很少有这方面的内容,一般只是概括说明。这是帝乡志与其他郡县志的第三个不同。解释《凤阳新书》以星土、赋役、国费、宗祀、农政、武备为收录次序的原因及其中所反映的逻辑关系,并以帝语总而括之。而帝语所及主要是治地与治人,故又以“拾地遗”“拾人遗”两个部分收录有关地和人的情况。以此来说明都县与其他郡县的不同。这是帝乡志与其他郡县志的第四个不同。旧志将诗赋、诰敕、券文、奏疏、书帖、碑记、志铭、序九篇归于内,而新志则将之归属外,并且认为旧志中的酬应之诗、貤封之诰、辨论之书、颂祝之词、赞叹之序、劝戒之说与书无关,故将这些内容尽行删去。这些内容在普通郡县志里可以收录,但在帝乡志里不必收录。这是帝乡志与其他郡县志的第五个不同。作为帝乡,凤阳县与其他郡县存在一些不同,所以不能完全依照郡县志的编修模式和体例设置来编修帝乡志,而应该根据帝乡自身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设置类目。

除了因为上述五个与普通郡县志的不同,《凤阳新书》各个类目的设置还有其相应的意义和功能,对此袁文新也做了说明。“新则其别有五也,又有说焉。本纪一,以象太极;世家二,以象两仪;列传四,以象四时;年表五,以象五行;内篇八,以象八风;外篇九,以象九野,则一凤之书而圆之星、方之州已具是矣。君子观本纪而思宪章、太祖之圣政,观世家而思梦寐二王之鹰扬,观列传而思奏绩、思善政、思道德、思志行,观年表而思兴复、思治忽、思作新,观八篇而思修德修救、思去履宅土,而使民两足,思无用费而有祀之,其思无民散而有兵之藏,观外九篇而思以言,言必可歌可咏、可兴可怨、可赞可叹、可泣可诉,不无有,是书而思之,乃所以学之乎。”①《(天启)凤阳新书》,《袁文新序》,明天启元年(1621年)刻本。袁文新编修的《凤阳新书》是按照纪传体正史的体例结构来编修的,包括本纪、世家、列传、年表、内篇、外篇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分别记录相应的内容,从而将凤阳县方方面面的情况全部收录进来。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功能,本纪部分可以让人们知道国家典章、君主圣政,世家可以让人们了解诸王之功绩,列传能够让人们知道名臣贤人的政绩、善政、品德和志行,年表可以让人们知晓地方治理兴废变化的基本情况和原因,内八篇可以让人们了解爱民节用的治理理念,外九篇则可以让人们知道凤阳一地的风土民情、人文名物。这几个部分相辅相成,互相联系,彼此依存,实现地方志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

通过袁文新的解读,《(天启)凤阳新书》的编修目的和核心内容非常明确,这部志书就要突出凤阳县作为帝乡、都县的地位以及明太祖朱元璋的相关情况。围绕着这一目的,编修者在借鉴普通郡县志体例结构和类目设置的基础上,大胆地以纪传体正史为范本,对县志进行调整和变化,增加本纪、世家、列传、年表。这些调整和变化,不仅突出的都县凤阳县的地位,也增强方志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同时也在方志编修守正创新之路上开创一种新模式。

猜你喜欢

天启凤阳县凤阳
路阳执导新剧《天启异闻录》完成拍摄
安徽凤阳县:新型农业种养模式促增收
新媒体时代凤阳民歌的传播探析
“童话”主题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见证改革开放成果,探究凤阳农业产业变化
生命的启示录
----论戴·赫·劳伦斯的哲学随笔《天启》的基本思想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探析——来自凤阳县的实践案例
旧凤阳花鼓
基于GIS的凤阳县初级中学布局分析研究
凤阳乔涧子明代琉璃官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