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智富·志强三位一体的内地高校民族贫困学生砥砺奋进路径探析
——以X大学为例
2020-01-14尹万东
尹万东
(福州大学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福建·福州 350116)
一、引言
近年来,在精准扶贫和教育对口援助双重政策的推动下,国家对新疆、西藏等地少数民族学生读什么样的大学、怎样读好大学的问题,一年比一年重视,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根据国家的各种高考招生政策进入到内地各省高校学习。以X 大学(内地双一流211大学)为例,截止目前,该校来自新疆、西藏的少数民族学生571人,家庭经济贫困学生193人,贫困学生比例为33.8%,有些学生家中还特别困难。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家庭经济长期处于困难境地,致使他们经常陷入经济拮据、无心学习和对人生感到迷茫惆怅的状态。因此,他们的整个大学生活、学习与成长成才,就离不开学校更加用心地照顾、帮扶与指点迷津。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来获取研究数据。笔者作为高校辅导员,整天和学生朝夕相处,进教室听课,到宿舍和学生谈心,在食堂和学生共同用餐,对学生的观察是全方位、多方面的,结合到课题研究,对民族贫困学生的日常消费又尤为关注。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笔者还对X大学来自新疆、西藏两地共计35位民族贫困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男生21人,女生14 人,访谈时间从35分钟到1个小时不等。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1)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如籍贯、家庭情况、家乡概况、专业等;(2)受访者的现实困难,如学业困难、心理困惑、家庭经济等;(3)受访者的职业生涯规划,如在内地发展、回家乡就业、考研等。访谈结束,对受访者进行编码,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受访对象基本信息
归结起来,经济困难、学业吃力和缺乏动力是汇聚在他们身上的主要问题。正确教育引导这些学生在学校如何摆脱家庭经济困难的困扰、珍惜韶华用心读书、磨炼意志突破和超越自己,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意义非常重大。为此,本文将围绕脱贫、智富和志强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阐述。
二、脱贫:接受资助、观念脱贫并驾齐驱
民族贫困学生,无论是通过新疆少数民族预科转入、内地新疆高中班还是西藏民考汉、内地西藏高中班等方式,他们从全国各地考进他们心仪的内地高校,从他们踏进内地各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关注着国家、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资助。例如,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学生NJ03同学,家里8口人只有靠父母务农生活,家里经济特别困难,每学期开学都会从家里扛40个左右的馕带到学校,有时就用开水配馕充饥,每学期的馕都要吃到开学后一个月左右,后来,辅导员为了他的饮食安全,就强行不让他吃摆放那么久的馕了。无疑,这样的学生确实需要资助。如何更好地争取到和使用好学校评定给他们的资助,笔者有四个建议。
(一)系统了解各级各项资助政策
现在,国家对贫困大学生资助方面的宣传,几乎做到了家喻户晓,“不让任何一位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是高校对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底线,精准资助理念也已经深入到高校每一位做学生工作的教师心中。但是,由于国家、学校和社会对来自新疆、西藏等地少数民族学生资助的种类更多,就需要我们的民族贫困学生进入大学后,主动向他们的辅导员或学校资助管理中心教师这些正常渠道全面了解针对他们的各级各项资助政策,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片面地、道听途说地听别人乱讲一通。整体知晓资助项目后,就可能争取到资助,就可以放下家庭经济困难的思想包袱,静下心来安心读书学习。
(二)结合资助条件有的放矢进行申请
笔者在平常的资助工作中,经常就发现我们的一些民族贫困同学,不认真阅读学校下发的资助文件,不管不顾文件适用的对象、规定的条件和截止的期限,不论什么样的资助都一股脑儿地申请,没有被评上也不分析原因和吸取教训。“最近辅导员找我谈话了,他批评我说连续几次资助我都在报,一点都不读懂文件要求,不符合条件也在报”,NZ13同学郁闷地对我说。正确的做法是:民族贫困学生应该学会仔细研读资助文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符合文件规定的具体条件,并且要根据文件规定的资助人数认真考虑清楚自己是否要提出申请,该放弃申请的主动放弃,认真、规范、准确、详实地填写申请材料。申请资助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清醒判断事物趋势趋向的历练过程。
(三)恰到好处厉行节约用好资助
俭以养德。资助获批到了贫困学生的账户后,坚决反对贫困学生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现象发生,教育贫困学生恰到好处地使用资助金,把资助金用在刀刃上,民族贫困学生当然也不例外。而且,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发展性资助理念已经深入到了高校所有做资助工作的教师,在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体现效益,以此促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所谓发展性资助理念,即是指在资助主体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活动中,以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为价值追求,以资助对象的发展与资助体系的发展为目标指向,以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为解决方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观念形态[1]。精心设计一些育人项目,让受助学生参与其中,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增强自信心、明晰职业生涯规划、开拓国内国际视野、增强创新创业精神等发展性需求。
(四)怀着感恩的心自助自立自强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饮水思源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民族贫困学生,在求学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时候接受国家或个人的资助,感恩之心理应有之。同时,他们还应自觉树立从“无助”到“受助”、从“受助”到“自助”、从“自助”到“助人”的理念,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变得自立、自强,拓展能力、激励精神、升华境界,而不是一味地“等靠要”、一味地坐享其成或一味地怨天尤人。自立是一个人生存的本领,如果不经过体悟或者不敢于尝试,可能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叫“自立”。自强靠奋斗,奋斗见行动。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通过自己努力获取奖学金,协助老师做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获取劳动报酬,都是摆脱经济困窘的有效办法。“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不是看谁的口号喊得最响、谁的花拳秀得最靓,而是看谁的行动最快、谁的效果最好”[2]。家庭经济困难是暂时的、阶段性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可是要长期坚持的。
不得不说的是,一时的家庭经济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这些民族贫困学生思想贫乏、斗志缺乏、行动乏力,长此以往,造成人们很不希望看到的贫困代际传递。贫困代际传递是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在贫困人口家庭内部由父辈传递给子辈的贫困沿袭、贫困恶性循环。人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脱离贫困处境遭遇最根本的因素。因此,民族贫困学生,除了观念脱贫以外,更重要的,就需要行动至上,把事事求诸于人转为事事先求诸于己,既要得人鱼,更要得人“渔”,既要接受“输血”,更要学会“造血”,充分利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困境中找到适合自己脱离贫困的路子和方法。“我现在非常感谢足球,它既让我在代表校队参加全国比赛中进球为学校争了光,更重要的,我现在已经依靠课余兼职做足球教练完全解决了我在学校的费用,我不再伸手向父母要生活费了,我也不再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老实说,自己是家庭贫困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来自新疆伊犁的维吾尔族学生NJ12自豪地说。
三、智富:攻坚克难、见贤思齐学习知识
学生来到大学,学习是他们的根本任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民族贫困学生,要想尽早摆脱经济贫困,就更需要学到真才实学。但是,一谈到民族贫困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就是他们面临的非常现实、无法绕开的问题,尤其是学理工科专业。例如,来自西藏的藏族学生NZ06同学,单亲家庭,父亲打工收入微薄,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学习自动化专业,《高等数学》《工程制图》《C语言》《电路》等这些理解起来难度很大的课程,都要经过补考、重修,其中一门甚至是4次重修补考才通过考试,学习上的“拦路虎”一度让他想退学。针对基础薄弱的现状,结合笔者的经验,他们学好知识要做到:
(一)热爱专业是前提
客观地说,每年的高考录取,总有一些考生对自己所读的专业不满意、不感兴趣,他们要么是被调剂录取的,要么是自己或家人对专业不了解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内地高校民族贫困学生中不乏也有这样的情况,国家的高考录取也不可能完全满足每个人的意愿。加之基础的薄弱,在大学期间他们要想转专业就是一件几乎很难实现的事情。为此,尽快满腔热忱地热爱自己的专业,不对自己所读的专业讨厌排斥,不为别人对自己专业的议论而灰心动摇,“乱云飞渡仍从容”,既来之则安之,坚信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坚信每个专业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坚信自己所读的专业在社会上肯定有它的用武之地,就可以稳定自己的专业思想。“老师,去年转专业,我当时确实很想从我的专业转到电气工程专业,特别想学校照顾我让我转成功,因为我对我的专业一点都不感兴趣,但是,学校有学校的规定,我也完全尽力了,现在还是继续学吧。”新疆于田的NJ21既无奈又坚定地说。
(二)勤奋学习是保障
勤能补拙。对于理论基础薄弱的内地高校贫困学生来说,勤奋,无疑是弥补他们基础较差必不可少的好办法。“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内地高校民族贫困学生,更应该拿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学习干劲,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在图书馆、教室里能看到他们读书的背影、思考的姿态,在马路上、楼道里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脚步、求知的欲望。对于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这样非常重要而又理解起来难度很大的课程,预习时逐字逐句、认认真真、反反复复;上课时抢座前排、聚精会神、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做题时独立自主、思考追问、严格按老师的要求做。不投机取巧,不偷奸耍滑,尽可能学懂弄通,尽可能做实做好。“老师,在学习上,我不是不想取得好成绩,但是,您可知道,我小时候完全是讲维吾尔族语的,后面为了学好汉语,就已经让我足够受苦过一次了。现在,我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我很努力很努力才换来的。而且,您知道吗?我还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了呢!”一谈到学习,来自新疆和田的NJ09同学难掩兴奋。
(三)战胜困难是支撑
学习遇到困难,对民族贫困学生来说是常态。面临困难怎么克服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考验:是绕道回避得过且过?还是迎难而上誓不罢休?现实中,你战胜困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困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真正的学习,是完全应该做到真学真懂而不是囫囵吞枣地不懂装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民族贫困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首先要不搁置问题,自己反复深入地思考,多方查阅资料;其次要敢于出错,不抄袭、不“借鉴”、不“参考”别人的作业,出现错误也不要紧,大学本身就给了学生足够多的试错、改错机会;最后要主动接近老师,多向老师请教,老师的点拨对他们在知识点的理解上非常重要,有时说不定老师一句蜻蜓点水的点拨,就能给他们带来茅塞顿开、柳暗花明的感觉。“在课程学习上,我这辈子碰到最难的课程莫过于《工程制图》了,我的空间想象能力天生就差,每次上这门课就是要我的命,每做一道题都要想破我的脑袋。但是,这门课的刘老师实在太让我佩服了,他每次的指点都让我获益匪浅”。NZ02同学,《工程制图》补考险过,一谈到这门课程,又显得非常后怕起来。
(四)思维转变是关键
民族贫困学生,他们学习上的困难,一方面是他们的理论基础确实不够扎实;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确实有待转变。转不过弯、思维短路、思维定势是他们经常面临的烦恼、困惑和障碍。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方式,是对新输入信息与脑内储存的已有知识进行一系列的复杂心智操作过程。给民族学生上过课的教师就反映,有些时候,民族学生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比较单一、狭隘、片面和笼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高阶思维能力比较缺乏。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基本要素来运行,注重思维的严密性,注重思维的无矛盾性;辩证思维指的是事物性质之间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逆向思维,其中联想和想象两个思维环节特别重要[3];高阶思维是一种善于“分析—评价”“反思—批判”,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创造”的思维方式[4]。民族贫困学生要能将这些思维方式灵活运用于日常学习,需要他们自己学会领悟、加强训练、学会转换、自觉应用,发扬“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的磨炼精神,主动揣摩回味。当然,这样的转变,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做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简单模仿就能奏效的。
(五)动手实践是法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5]知行合一、行动至上正是体现了这一精神。民族贫困学生,在求学阶段,就是应该敢于尝试、敢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学到的理论。“实践在高校育人观中的价值不仅和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相结合,同时还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以及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6]。因此必须自觉将书本知识与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让知识入脑入心入行,积极主动,勤学好问,开动脑筋,喜欢琢磨,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锲而不舍的韧劲只争朝夕地磨砺修炼自己。
(六)榜样学习是动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心中有榜样,自觉向榜样学习,偷师学艺,没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民族贫困学生来到大学,在和周围的同学相处久了后,寻找到自己心目中的榜样并主动向榜样学习,不失为提升自己的好办法。“我的榜样,就是来自江苏的我的临床,他遇到问题,很容易就找到解决的办法,我实在是难以企及”。经常,NJ16都视那位江苏同学为偶像和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人们经常谈及的一句话。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则是孔子教育弟子向榜样学习的至理名言。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笔者以为,民族贫困学生向榜样学习,应该学习榜样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视角、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举措,在学中做,在做中进一步向榜样学习,如此循环,尽可能将榜样的“内驱力和外张力”[7]两大作用发挥到极致,为己所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引起质变,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事实上,对于基础薄弱的民族贫困学生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倡导的“滴水穿石”精神就是他们“智富”的制胜法宝。“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8(P58)在专业学习方面,民族贫困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敢于啃学习上的硬骨头,敢于攻克学习上的难关,不梦想一蹴而就,用钉钉子精神,珍视专业、用心学习、温故知新、勤于动手、转变思维,通过自己扎扎实实的辛苦努力螺旋式地持续铸就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沉甸甸的含金量。
四、志强:意志坚定、志向远大奋发进取
对于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志智双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民族贫困学生,他们家庭经济贫困的问题不在他们自己。但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有希望、有指望的一个群体,无论脱贫或智富,没有钢铁般的意志,没有远大的志向,都将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例如,来自西藏林芝地区的NZ10同学,父母离异,母亲身体单薄,家中人多地少,基本没有经济来源,再加上他高中读书的学校很差,通过国家专项招录到大学,家庭经济困境和学习基础薄弱双重困难压在他身上,让他无心学习、心灰意冷。因此,最大限度激发这些学生的内生动力、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让他们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他们的瓶颈与劣势、从形势政策认识到他们的挑战与机遇,非常重要。
(一)勇于挑战自己
来自民族地区的贫困学生,受到成长环境和当地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有些不注重开发自己和提高个人能力。为此,让他们主动参加必要的素质拓展训练和课外实践活动,勇于挑战自己,非常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攀岩、蹦极、运动会、球类比赛等这样一些让人心惊肉跳、振奋人心的活动,非常适合愿意接受挑战的人。鲁迅先生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个人抱负的实现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千锤百炼方为钢铁,千磨万击才能坚韧。挑战极限,苦尽甘来,勇做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方能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二)持之以恒奋进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民族贫困学生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来自民族地区的贫困学生,首先就得在精气神上尽快振作起来。尽管基础比内地学生薄弱,但他们在民族学生中是优秀的,今天的薄弱不等于永远的落后!龟兔赛跑,最终取胜的却是拼命地、持续爬行的乌龟获胜。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知弱鸟、贵在先飞,行胜于言、行动至上,“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有志者事竟成。狄更斯说:“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民族贫困学生,在内地高校人才济济的学生群体当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向善向上、止于至善,不回避困难、不积累问题,不三心二意、不半途而废,不好高骛远、不眼高手低,以永不懈怠的姿态,扎扎实实丰富和完善自己,在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
(三)立志建功立业
“老师,我是我们村的第一个重点大学学生,长辈知道我在X大学读书,每次回家都反复叮嘱我说‘家乡未来的发展就靠你了',说得我压力山大,而且,每次我回家,他们都要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我实在不会回答,弄得我有些汗颜”,访谈中,NJ14、NZ11都这样说。的确,在广袤的新疆、西藏大地上,有些村庄、有些乡镇,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位置的偏僻,可能真的离全面小康的标准还有很远很远。人才的缺乏、资源的匮乏、观念的落后等等,致使这些地方长期得不到发展。而这,就为从当地飞出来的“金凤凰”们提供了机遇。他们目睹家乡与内地的差距,心急如焚,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要改变家乡面貌的雄心与壮志。“开拓视野,增长见识,苦练内功,厚积薄发,回馈家乡,建功立业,20年后看我的!”成了为数不少的来自新疆、西藏贫困学生发自肺腑的座右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输在起点上,赢在终点上。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民族贫困学生,要想使自己的未来更加精彩,顽强的意志和远大的志向就必不可少。早在2400多年前的孟子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拼搏,奋斗,不折腾,不懈怠,养精蓄锐,蓄势待发,以不服输的精神、不停歇的步伐、不改变的初心坚强有力地向前走,成功之时就会指日可待。
五、结语
唯有男儿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习近平同志说得好:“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8]P2。内地高校为数不少的民族贫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脱贫、智富和志强:靠他们的观念,靠他们的品行,观念脱贫,感恩戴德,逆境生长,逆袭成功;靠他们的行动,靠他们的毅力,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不惧挫折,臻于至善;靠他们的担当,靠他们的情怀,知重负重,矢志前行,敢为人先,奋发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