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赖洞村“四月八”花米饭习俗及其文化探究

2020-01-14汤洪敏丁邦菊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糯米米饭习俗

汤洪敏 丁邦菊

(1.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医药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2.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医药研究院,贵州·贵阳 550025)

花米饭(Flower Rice),俗称花糯饭,又称花饭、乌兰饭或青精饭等[1],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部省区(贵州、湖南、广西和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壮族、侗族、苗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祭品和风味小吃。花米饭是以天然植物染液浸泡、染色优质糯米,再按传统蒸食法加工而成的色彩斑斓的糯米饭。不同地区、不同节庆所染颜色不尽相同,但常见颜色为黑、红、黄、紫、白这五种,个别民族地区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及节庆时节不同还有蓝色和绿色。在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歌墟节”、贵州侗族的“四月八祭牛神节”、贵州布依族、侗族的“六月六吃新节”、贵州苗族的“姊妹节”等节庆,当地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米饭[2-5]。花米饭象征着五谷丰登和吉祥如意,且色香味俱全,柔软可口,老少喜吃。

一、赖洞村“祭牛神”习俗

赖洞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德凤镇,是一个以汉族、侗族、苗族等多民族杂居的小村落。“祭牛神”,也叫“敬牛神”或“牛神节”。在农耕机械还未普及的年代,牛在农耕劳作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故牛在人们的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亦是人们对牛图腾崇拜的一种传统习俗。村中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牛神被派遣下凡,任务是告知人类三天吃一顿饭,并帮助人类开荒种地。牛担心人类会因饥饿而无法正常生活,擅自把三天一顿饭说成一天三顿饭,且告诉人类要把糯米制成黑色,并带回给天神,用以弥补故意传错话的过错。但由于一日三餐导致粮食不够,天神终究还是生气了,就把牛贬下凡间,一同帮人类犁田耕种。之后人类为感恩牛,便把牛被贬下凡间的那天作为牛神节,即农历四月初八,祭拜家中日日劳作的牛[6]。

每年四月初八当天,村中农户会早起床,男子负责修整牛圈,除弃牛圈里的粪便,铺上一层厚厚的干净的稻草,并上坡收割带有露水的精细草料以供牛喂食。村中妇女在四月初八的前一天需准备好染制花米饭的植物,将植物捣碎制备染液,浸泡糯米进行染色,制成花米饭,以便祭祀。

“祭牛神”仪式以“堂祭”和“圈祭”为祭祀方式,其中“堂祭”即把花米饭、肉、酒等供品依次摆放在各农户堂屋的神龛前,并烧香祭拜,希望得到神牛的庇佑;“圈祭”即农户把备好的祭品摆放在牛圈门栏前供祭。祭祀中祭品摆放有一定的讲究,肉、酒等祭品必须环绕花米饭摆放,突出花米饭在祭品中的重要性。赖洞村不同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学习、互相融合,花米饭“祭牛神”的习俗逐渐成为了大家共同认定的风俗习惯,不但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还传承与弘扬了民族特色文化。

二、赖洞村花米饭的制作工艺

(一)染料植物的采摘

赖洞村四月八“祭牛神”节庆中,当地村民所制作花米饭的颜色主要有黑、黄、白三种,除糯米本色白色外,还需黑、黄两种颜色。在四月初八的前一天,村中的妇女纷纷到山坡上采摘所需的染料植物,制作黑米饭除用黑色染料染制外,还添加了带有清香的植物,笔者整理了当地村民常用的染色植物及其利用部位,黑色染料植物及其增香植物详见表1,黄色染料植物详见表2。赖洞村民认为添加增香植物可以增加糯米的清香味并促进食欲。在花米饭中添加增香植物这一习俗在其他地区染制花米饭的研究中未见报道。

(二)染料植物的色素染液的制备

黑色染液的制备:南烛叶采回后,以南烛叶十分之一的量添加枫香叶、杨梅叶、柿叶、滇白珠叶并混合,用清水漂洗干净。为防止阳光暴晒后导致香味流失,洗净后的植物需在阴凉通风处,滤干水分。然后,将上述混合的染料植物叶子捣碎,置入容器中,加入清水没过植物碎片,常温浸泡12h,后用洁净纱布过滤,滤液即为黑色染色液,备用。

表1 黑米饭天然染料植物及增香植物

表2 黄米饭天然染料植物

黄色染液的制备:清水洗净密蒙花或栀子干品,切碎,置于容器中,加入清水没过碎片,大火煮沸后文火煲煮25min后,停止加热。待温度冷却,洁净纱布过滤,其滤液即为黄色染色液,备用。

(三)浸染糯米

晾晒3~5 h的优质糯谷,用碾米机进行碾米,将糯米检净,不需淘洗直接将其放入上述制备好的植物染液中,染液面高出糯米表面7厘米为宜,放置过夜。次日晨起将糯米沥干以备后用。

(四)花米饭成品制作

准备传统蒸食法所需用具,包括灶、锅、洁净纱布、木甑或陶瓷甑、丝瓜络等,先将丝瓜络铺于甑子底部,不仅可防止糯米下漏,还可在花米饭蒸制过程中融入丝瓜清香。然后将浸泡染色沥干后的糯米装甑。为保持蒸制过程中蒸汽流畅,在装甑时无需用力按压糯米。为防止表面米粒干燥,装甑最顶层加盖一层洁净纱布,盖上盖子,慢火蒸煮,其间不能断火。通常蒸制35min左右,直至糯米松软、不黏手,即表示已蒸熟。“祭牛神”的重要祭品花米饭制作完成。

三、花米饭习俗的文化内涵

(一)我国食疗养生五色理论释义

食疗养生是以食材或添加了一定药物的食物,通过正常饮食方式,达到补益身体或治疗疾病的一种健康管理方式,在我国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积存。中国传统医学鼻祖扁鹊认为:“安身之,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药王”孙思邈强调:“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中医食疗养生,讲究“五色入五脏”,这一理论最早出自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在医疗设备落后的年代,人们主要通过五色理论对患者的皮肤、口、舌、眼等颜色变化来诊断相应脏腑疾病,并认为人体作为一个内外统一的有机整体,五色可以滋补人体的肝、心、脾、肺、肾。通过五色与身体调和,顺应五态,能够调整人的健康。也就是说,不同颜色的食物,具有的养生保健功效也有所不同。食物的五色各有主味,对应人体的五脏,即黄色入脾,绿色入肝,红色入心,白色入肺,黑色入肾。例如肾不好以食黑色食物为主;脾胃不好以食黄色食物为主;肺不好以食白色食物为主等,以此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据我国医药典籍,如清代《要药分剂》记载,文中研究的染料植物确有医药保健功效:南烛叶有强筋益力气、固精驻颜等作用[7];栀子和密蒙花均具有行气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11]。而根据《本经逢原》等记载:白色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的疗效[12]。赖洞村花米饭的制作及食用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食疗养生文化。

(二)色彩的地方性象征意义解释

色彩在民间民俗中的应用,不仅仅为感官上得到美的享受,还以一种特殊的寓意及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生活中世间万物的美好追求与向往。侗族为“骆越”发展而来的一支,有尚蓝黑或黑色的习俗[13,14]。侗族村寨的鼓楼与风雨桥,瓦间脊梁边缘涂白色,而瓦均盖青瓦并赋予木结构黑色。这一习俗在男女服饰中更为显现,男上下均着黑衣黑裤,且头戴蓝黑色头巾,女上着带绣花的蓝黑色衣服,下着蓝黑色褶皱裙等。花米饭中的每种颜色都具有独特的地方性象征意义,其中黑色象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要素;黄色象征着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是人类生理及精神上的必需物质;白色象征着世界万物四季平安,健康生长等。

(三)赖洞村花米饭的人与神沟通寓意

习俗是文化的构建。村民制作花米饭并用在“祭牛神”祭品中,体现了花米饭在人与人、人与神和人与自然相互沟通的作用,并通过花米饭将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信息告诉神灵,以求得神灵的庇佑。泰勒的“万物有灵论”即可以很好地印证村民的灵魂信仰[1]。

在饮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上的文化。根据马斯洛心理需要层次理论[15],花米饭除了满足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外,人类在精神上还需要得到满足,比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财产所有性等。赖洞村“祭牛神”中祭品花米饭的制作和食用,象征着人们对牛图腾与祖先的崇拜,并通过花米饭承载“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美好愿望以求得“神”的庇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情感的归属、自我实现和尊重的需要在人类心目中逐渐形成,花米饭的盛行,是少数民族共同认定的一种方式。

(四)赖洞村花米饭习俗体现的民族文化融合意义

汉族是赖洞村的世居民族,随着社会的改革发展,尤其是民族区域通婚限制的改变,使赖洞村发展成为现在多民族聚居的村落。少数民族的迁入及通婚后,在共同的环境及生产生活中,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使花米饭的制作及食用成为一个共同拥有的节庆习俗。不言而喻,赖洞村花米饭的制作及食用习俗不仅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还在赖洞村形成了一项可以传承和弘扬的民族特色饮食文化。

(五)赖洞村四月八花米饭习俗体现人与牛、人与万物之间的亲密和谐关系

赖洞村花米饭制作与食用习俗,是村民在相同的生活环境、特定的心理反应及饮食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形成的。大自然赋予万物生命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食物,而人类通过智慧创造世间财富,且认为世间万物是在相辅相成的条件下共同地生存着。花米饭的制作过程中,村中男子修整牛圈,除去粪便,目的是为让牛能够拥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村中妇女利用自然所赋予的染料植物进行糯米染色,制成花米饭以取得“牛神”高兴,这一系列过程无不体现着人与牛、人与万物之间的亲密和谐关系。

四、结语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诸多篇章都强调“治未病”的理念,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当下食疗养生的重要理论基础。古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地区侗、苗、瑶等先民物质生活条件较差,在与自然环境长期抗争的生活实践和经验积累中,产生了“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的花米饭等食疗保健品,通过提高食物(食材)防病治病功效,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等补养效用之目的。体现了先民将当地丰富资源运用于膳食结构中的养生保健智慧。赖洞村四月八花米饭制作与食用习俗,还架起了人与牛、人与人及人与万物的沟通桥梁。其不但体现了村民对牛图腾的崇拜,向祖先传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花米饭习俗的盛行,不仅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也是花米饭习俗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的关键所在。

随着对中国传统医药研究的再深入,人们健康保健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对药食同源食物的需求越来越多。在对民族地区长期食用的药食同源食物的文化属性进行研究、传承与弘扬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基础上,用传统医药理论和现代研究手段明确其营养及保健价值,彰显其自然科学属性,可助推民族地区特色食品的开发,以期促进区域经济效益的提升。

猜你喜欢

糯米米饭习俗
艾草与糯米的相遇——青团
冬食糯米滋养温补
缤纷糯米蛋
胃热失眠,喝点百合糯米茶
脸上种米饭
脸上种米饭
称称米饭再吃饭
一碗米饭最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