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德租时期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探析

2020-01-14

中国园林 2019年12期
关键词:森林公园绿地青岛

刘 敏 张 安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是园林成就突出的近代城市。1891年清朝设防,1897年德国入侵,历经德国强租、日本独占、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执政、二次日本侵略。先进的基础设施是近代青岛的亮点,园林是当时重点建设的绿色基础设施。与其他近代城市零散插建园林绿地不同,青岛是有规划的系统营建,是适应自然环境的科学经济造园,符合当前中国倡导的因地制宜、合理投入、生态优先、科学建绿的园林建设理念。对成功案例解剖分析,可为我国城乡园林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德国租界时期的青岛是世界范围造林的典范,也是我国大规模计划造林与造园的典范。“在德国,公共造园领域的诞生与林学有着密切联系”[1]。青岛亦是如此,从造林过渡到造园,林地发展为公园,公园也生产苗木,两者交融发展,构建起青岛近代园林的格局,迎来了第一次城市园林建设高潮。至1914年德国人撤离,短短17年时间,青岛地区共造官有林2 600hm2,民有林6 667hm2,海岸防风沙林87hm2,水源涵养林超过200hm2[2]。青岛城市园林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当时国内外很多城市竞相学习。其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研究。但目前关于这时期青岛园林的研究成果很少,除了史志类文献的概略记载外,仅有的几篇文献偏向于园林建设的历史,缺乏园林布局形态的深入研究。本文以史志、老照片、规划图与建设状况图等为依据,结合现场调研,研究德国租借时期青岛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思想与特点。

1 契合城市布局的园、林规划

占领之初,青岛土地荒芜,缺树少林,植树造林被殖民当局认为是第一要务。在总督机构中首先设立高等林务局,由马尔特·哈瑟斯博士负责。青岛园林规划伴随城市规划同步展开。

1.1 因地制宜的城市园、林区规划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的胶州湾畔,为温带季风气候。徳租时期的城区位于老城区,是崂山余脉延展的浅丘地貌,侵蚀构造,以变质岩与花岗岩为主,沟谷切割深度多小于100m。城区西侧为狭长滨海堆积平原,东侧为山丘区,南侧海岸绵长曲折,景观潜质好。

图1 1898年城市规划图(青岛市档案馆提供)

图2 1900年城市造林规划图(青岛市城建档案馆提供)

图3 1914年城区与园林布局图[3]

青岛园林规划体现在1898年第一个正式公布的城市规划中,在山头、河滨、海滨和重要建筑周围依势设置园林,教堂附近首次规划一处公园(图1)。1899年春的规划增加3处园林。其中火车站和商业街的园林得以实施,华欧分界的高地园林实际改为教堂用地。

青岛林区规划体现在1900年秋林区区划与保护性平整图中(图2),在林务局完成的这份专项规划中,将林区布置在东部山丘地带,在20~40m等高线以上区域展开。按照地形与规划道路划分为34个区和1个植物园。设置植物园的伊尔梯斯山(Jlltis Berg,今太平山)位于林区中部,作为苗圃培育中心,在其东北的溪畔设立一座小型种子繁育园,其东南侧规划一处虎耳草培育园[3]。

1.2 助推城市发展的多元规划思想

青岛殖民当局认为园林“是一项对整个城市和港口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但这项工作同时又是极其艰巨的。为防止水土流失,从而防止对未来的海港和泊地造成淤积,为提升青岛市郊的风景特色。而更主要的,也是为了改善城市的供水情况”[4]。可见园林被赋予生态、防灾、景观等功效,并以此推动青岛城市发展。

1.2.1 融贯大山海的城市设计思想

1904年出版《青岛及其周围指南》的弗里德利希·贝麦认为:“较之其他地方,青岛最大的特色在于山、森林和海三者的有机交融。[5]”园林促进了城市与山海环境的融合。

青岛位于入海的丘陵地段上,德国人认识到“岩石山岭的天然美景”有助于美化城市风貌而成为造景素材[6]。山丘林区像绿楔从城郊深入到城区中心,并与城区园林形成不间断的绿化系统。绿楔是西方近代城市规划中的愿景,但如此大面积且深度影响城市布局的不多见。在我国近代城市中,因园林绿化与山海环境造就的城市形态也独此一例[7](图3)。

深入来看,青岛城区园林占据山丘、海滨等要位,搭建起“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骨架。城市“为大的建筑物选择了高度和位置都特别优越和合适的地点”[4],并顺应自然环境配置园林,总督府、火车站、天后宫、要塞工程局前面的公园绿地,成为凸显重要建筑的城市设计途径。

1.2.2 立足自然环境的科学生态布局思想

园林选址于青岛城市山丘水域的生态敏感区。为了控制水土流失,山丘高处与河流冲沟上游成为建设重点,也形成沿河滨海的带状或点状排列绿化。在1898和1900年的规划中,根据地形土质与植物生态习性,园林区划分出针叶林区和阔叶林区,溪涧和地势低处多种植阔叶树,山脊高地和阳光充沛之处多为针叶树。由此形成山地林、平原林以及溪流河口的湿地林[8]。林地以温带树种为主,还混交少量暖带和寒带树种,山顶多为日本赤松,往下多为日本黑松,平坦地带多为德国刺槐、悬铃木,溪底及湿地处多赤杨、榛树、橡树、柏树、槲树等[8]。为了防火和防虫害,阔叶林区与针叶林区常被混置[4]。

青岛园林的树种选择将生态适应性放在首位,从除非洲外的四大洲广选优良品种,科学试种,适合地域环境的经济品种成为首选。刺槐和悬铃木成为青岛主要树种,作为我国引入刺槐最早的城市之一,根系浅的刺槐适应贫瘠山地,生长速度快,是优良的矿坑用材,因此得以广泛种植,被英国学者戏称为“刺槐半岛”。森林公园作为植物试验场,是城市植物策源地,植物品种繁多。园内有城市首批引进的刺槐、无刺槐、悬铃木、加拿大白杨、欧椴、北美圆柏、西洋山梅花及各地的苹果、梨、葡萄、无花果等,品种达500余个[9]。调研获知,森林公园内还有黑松、雪松、杜松、铅笔柏、日本云杉、樱花、日本辛夷、槭树、椴树等,为城市选择适宜树种提供了可能。

1.2.3 全面挖潜的林业生产布局思想

为了发挥土地潜能,青岛城市东部丘陵区的不适建用地,被规划为林业区,成为城市苗木生产基地。整个林业区被当作青岛城市产业区看待,布局很可能借鉴了1788年培育国家森林用材的德国基尔城市的林区规划[10]。为了方便林务运输,苗圃培育中心北侧设置轨道交通连通港口和铁路,“陡峭的坡地上几乎都修了路”[4]。此外,林业区还规划了林业加工设施,甚至在铁路沿线规划金鸡纳树制炼奎宁的中心[3]。

园林作为苗木生产区的思想也深入青岛城区,城区闲置地与空地多以植树造林形式建设,原本规划的总督府与商业街的广场最后也建成城市公园绿地[11]。有的公园建设之初也兼作苗木生产基地。

1.2.4 利用已有园林的经济实用布局思想

殖民者都希望以最少的投入,来攫取最大的利益回报。青岛园林建设也源自殖民掠夺的背景,其建设投资受到德国国内的严格控制。当时青岛营造1 240hm2官林及相关城市林务的花费为153万马克[12]。与英国殖民地香港比较,热带气候的香港是斥巨资后才见建设成效。在北温带创造了绿化奇迹的青岛,始终遵循实用、经济、节约的建设思想。

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德国租借之前的园林树木被尽量保留下来。在1898年5月殖民当局发布的法令告示中,“租借地内存在之树木灌木及草类,有关地方之风景;且与土地之保护方面,如炎暑或与降雨之时,防土壤之流失,又如防御风沙均为必要”[12],严禁伐采。固土成效快的草类成为规划与植物试种的重要内容[4],1898年规划中的河口、滩地及临时用地等处布置了草地;面积再小的已有绿地也被纳入规划。徳国租借之前的银杏、国槐等本地树种,被纳入新建园林中。目前森林公园的银杏树胸围已达2.78m,国槐亦有200余年;新森林公园、要塞工程局绿地包纳的银杏、黄连木等留存至今。

2 城市公园绿地与林荫道的规划布局

2.1 城市公园和绿地的布局

公园绿地是徳国租借时期青岛园林的重要类型,根据相关史料,比对已有研究,确定这时期建成的公园和重要绿地(表1)。其中,重要绿地是指区位重要且经过精心设计的绿地,不包括没有形态设计的林地。

图4 1914年城市公园与绿地分布图

图5 1914年城市林荫道分布图

表1与已有研究存在4处不同。1)有研究认为城区北面教堂为绿地[15],虽然1899年确实规划过,但未建设,也未发现相关记载。2)有研究认为有海岸公园,其实际为当时的黑松林区,“汇泉湾北侧也逐年栽植黑松,……浴场西北侧的黑松林带就成为游人蔽日观景之处”[2]。当时的黑松树群目前少部分留存。3)有研究认为有教堂公园,实际为建成的新森林公园,只是比1989年规划的位置稍微南移。4)有研究认为没有兵营公园,实际上这是北部城区中专为士兵服务的公园[2],在旧址调研中发现多株当年雪松,作为当时引进的公园树种,成为该公园存在的又一佐证。

根据老照片和文献记载,除了7处公园,首次考证确定3处绿地。包括要塞工程局前的口令广场绿地、总督府西侧绿地、天后宫绿地。其中天后宫绿地作为清朝城镇的商业中心,曾经有花卉种植的传统[2]。总体来看,这时期青岛城市公园绿地分布不均衡,除了兵营公园外,都集中于欧洲人居住的南部城区(图4)。至1913年,建造约93.3hm2的公园,欧洲人区人均公园面积达到451m2。北部的中国人住区建筑密度高达70%以上,却没有规划一处公园,呈现环境差异极大的殖民城市特点。

2.2 城市林荫道的布局

青岛城市最早的行道树位于清朝总兵衙门前,植有银杏、青杨、国槐、黄连木。徳国租借时期的林荫道覆盖了欧洲人区的行政中心、商贸区与别墅区,围绕总督府的城市道路植树,以提升城市形象(图5)。道路树种为悬铃木、刺槐、无刺槐、银杏,以悬铃木为主,形成了以总督府为中心的大致对称的树种分布。有些林荫道不是满植,仅在重要地段植树,有些在临近公园绿地的路段也未植树[17]。

中国人住区和港口区没有林荫道,甚至贯通南北城区的菲德利希大街(Friedrich Street,今中山路),也仅在南段植悬铃木。而欧洲人区有3条道路的绿化精雕细琢,亨利亲王大街(Prinz Heinrich Street,今广西路)是城市商业街,西联火车站,东接总督府,区位极为重要。因此专门将柏林的市树无刺槐运来种植,成为城市第一条林荫道;联系城郊的俾斯麦大街(Bismarck Street,今江苏路)与专供总督私邸出行的道路(今龙江路)也被重点建设。这时期道路交汇形成的三角形街头小景园,也都建在这3条道路上,其中广西路是该类型的首例[2]。

图6 1910年建有庭园的城市林荫步道(引自《青岛老明信片》)

图7 森林公园及周边环境平面图(青岛市档案馆提供)

图8 总督府公园绿地布局图(8-1)及公园实景(8-2)

表1 徳国租借时期青岛城市公园与重要绿地

图9 新森林公园、天后宫与要塞工程局绿地及周边环境布局图(9-1)与约1909年新森林公园实景(9-2)

同时,欧洲人区建筑多带有庭园,“对于购进的建筑地皮,最多只允许利用总用地的55%”[4]。这些庭园围墙低矮通透,园内植栽与园外行道树强化了人行道上的林荫步道效果(图6)。这时期很多园林道路兼做城市道路,像公园绿地内部的道路、林区的滨河跨溪道路,都赋予青岛林荫道不同于其他近代城市的意韵。

3 城市公园与绿地的景观特征

3.1 主要公园与绿地的布局形态

这时期青岛公园大多因生产需要而建设,森林公园最初为引育世界各地苗木的植物试验场与苗圃基地。作为城市公园初衷建设的新森林公园,“将有助于解决对多种植物的花木不断增加的需要;也可期望那里的多种林木成材”[4]。因此这时期公园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尽量追求景观变化。

森林公园依山面海,建有苗圃、果园、花卉园、温室[8]。在满足城市苗木需求后,开始筹建公园。1905年在紧靠别墅区的山下,设计了圆形与放射形路网,先做苗圃,移出部分苗木后改成公园[4]。“公园约5.8hm2的土地上打了畦,种植了各种科目的树”[4]。作为早期的城市公园,圆形形态使偏于一隅的这处小公园特别醒目。之后其与东部植物试验场及苗圃基地一起,综合而成为城市最大的公园(图7)。

总督府公园亦为山地公园,顺坡面海,“T”形中轴对称,以坡地绿化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台地被2个半圆路网分割,圆形花床居中,植株大致对称布置。下层台地条状花床居中,两侧列植行道树,海滨以半圆花床收束,中间为16m高的八角形石质总督纪念碑。总督府西侧绿地则在扇形用地内,多种弧度的曲线融为一体(图8)。

新森林公园滨河而建,自由式山坡路网,隐含放射路网,且有以总督私邸为中心的意图。园内广植树木56 150棵,灌木最多,针叶树兼配果树,半高树兼配高株树[4],体现苗圃生产的景观特征。天后宫绿地的道路在满足交通需求后,呼应建筑的轴线对称。要塞工程局绿地由城市道路划分成规整花床,并采用半圆形元素进一步划分[17](图9)。滨青岛河建设的这些公园绿地,体现出青岛城市空间园林化的思想。

建在冲沟上的下沉街心公园,南端设计成圆形,十字路汇于圆心,于此独植悬铃木一株(图10)。贯穿公园的小径模仿山涧水溪形态,顺地形北延。公园边界植刺槐。商业街公园在梯形用地上,插入圆形加放射形的道路;同样在梯形用地上的火车站公园,亦采用了类似道路形式。

3.2 公园与绿地的景观特征

1)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要素成景,形成了坡地绿化、石梯台地的山地园林景观。针对园林区沟壑纵横与水源缺乏的特点,德国人探索了一套垒石造梯、堵堰灌溉的经济易行方法,沟壑中用粗石砌筑堤坝形成蓄水池塘,并与冲沟溪流的自然水系构成园林水景。石桥与水塘边的灌溉风车,亦景亦水利设施。森林公园“从海拔20~95m的梯田上,4个宽宽的沟壑贯穿苗圃,他们通过与蓄水坝交叉变成了必要的蓄水池”[4],并经跑马场与海水浴场入海,体现出大山水的城市园林建设思想。

2)道路形态灵活多变。为了打破园林景观的单调平淡,寻求道路变化不失为一种经济节约的造景手段。深受德国近代园林思潮影响,带有古典烙印的圆形与放射路网成为青岛规整平坦地块的首选,并在总督府前的公园与绿地中表现得更为灵活多变。坡地水滨的路网多为顺应地势的自由式,像森林公园顺山势设置路网,而街心公园则将自由曲线之美推向极致。

图10 德国租借时期建设的街心公园(青岛市档案馆提供)

3)发掘植物的自然之美。青岛公园绿地植株多以自然形态为主,阔叶树因其姿态优美而广泛种植[4]。在科学种植的同时,追求森林化的自然野趣,形成大面积植物色相与季相的自然变化之美。森林公园“可以欣赏春天的百花烂漫,秋天的万丈锦绣……美景可谓笔墨难以描写,并且富有诗意”[10]。甚至放养动物,开展狩猎[4]。姿态优美的单株植物有时作为重点造景素材,街心公园的悬铃木成为景观中心,目前尚在,胸围达3.6m。

4)实用建筑构筑成为公园景观,同时开掘地方材料之美。青岛园林很少专门建设小品,多因生产与生活需要建构。总督府公园的纪念碑,是唯一与公园轴线结合的小品;像森林公园的办公建筑、林务人员住宅、温室、桥梁等,设计精美,点缀公园景观。青岛盛产花岗石,德国人就地取材,挖掘花岗石的塑形潜力与材质可能,创造了大量石质精品。像石制纪念碑、围栏、台阶、扶手、挡土墙等,既实用经济,也开创了园林的地域特色。

4 结语

德国租借时期的青岛园林在我国近代园林中独树一帜,其成功于正确的建设方略。在长期殖民独占的企图下,德国人的园林建设立足于城市发展,规划先行,从系统造林入手,完成既定目标后才顺势过渡为造园。这无疑为城市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园林的持续建设创造了条件。在布局方面,这时期的园林摆脱了一般近代城市零散、封闭的布局模式,采取兼顾生产需要的整体综合园林规划,园林与城市及建筑高度融合,广植博种,促进了城市空间的园林化,成功构建起提升城市形象的大山水园林格局。在形态风格方面,虽然深受近代德国国内思潮影响,但青岛园林也闪现着地域思想的灵动光辉。扎根地域,经济节约,在实用中追求园林的自然之美与森林化的景观特征。青岛园林建设的这些思想与技术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值得我国城乡园林建设思考与借鉴。但无论多么高明,其始终带有殖民掠夺的印记,始终逃脱不掉殖民统治的本质。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森林公园绿地青岛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森林公园游记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走进绿地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游温州森林公园 享自然山水美景
《福建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颁布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