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四边孔综合征1例
2020-01-14王伟壮傅红璟
王伟壮,傅红璟
(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山东 威海264300)
四边孔综合征即腋神经卡压综合征,为旋肱后动脉和腋神经或腋神经的一个分支在四边孔处受压后所引起的临床症候群[1-3]。其主要表现为腋神经支配的肩外侧、臂外侧的感觉障碍和三角肌功能障碍,肩外展不能或受限[1]。该病易与臂丛神经损伤、肩周炎、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征等相混淆,常被临床医师忽视[4]。笔者采用浮针疗法治疗四边孔综合征1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 病案资料
患者,女,48岁。平素体健,无明显肩部外伤,热衷广场舞3年余,每日约2 h。主诉:右肩后侧、右上臂后侧疼痛2个多月。初起疼痛为右肩胛骨背侧肌肉肿胀痛,右上臂酸胀无力,当时未予以重视,自服非甾体类药物治疗,症状尚可忍受;约20 d后症状逐渐加重,白天症状与前期无异,夜间痛甚,出现右肩后侧、右三角肌后侧至右上臂后侧疼痛(痛如刀割、火烧样),皮肤感觉减退,常于半夜痛醒,醒后20~60 min后可小憩,后常又痛醒,严重时夜间痛醒4~5次。曾于多处就诊,诊为肩周炎、颈椎病,行局部推拿、理疗等,疗效不佳,后于我科就诊。查体见右肩外展、上举受限,右三角肌后束略萎缩,右肱三头肌、小圆肌、大圆肌可触及条索、结节,右肩胛骨外缘中下段、大圆肌、小圆肌起点处压痛明显;右肩外展0°~30°时肌力可,外展30°~90°时肌力明显下降。肌电图提示腋神经损伤、三角肌神经源性损伤。诊断为四边孔综合征。
2 治疗方法
浮针疗法:采用一次性中号浮针(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取触诊紧张、僵硬、结节、疼痛的肌肉为患肌。本例患者取以下部位进行浮针治疗:肩胛下肌;肱二头肌、胸大肌、胸小肌;小圆肌、大圆肌、肱三头肌。分别取右腋中线第7~8肋间及肱桡肌前、后缘为进针点,针尖指向患肌。每次扫散1~2 min后,实施肌肉再灌注[5],即为相关肌肉主动运动抗阻10~15 s,每个部位灌注2次。首诊后患者即感肩部轻松,夜间疼痛明显减轻,可安眠,次日复诊见右大圆肌、小圆肌、肩胛下肌条索感明显变软、压痛减轻,右肩外展略好转。连续治疗3 d后,仅残留肩胛骨后侧肌肉酸胀痛。另嘱患者进行肱三头肌、大圆肌、小圆肌拉伸与抗阻锻炼,每个动作每日由5次逐渐增加至20次,每次10~15 s。随诊1周后,疼痛消失,查体见小圆肌压痛较轻,呈钝痛样,右肩活动范围增大,三角肌肌力增加。随诊1个月后,症状消失,右肩活动良好,肌力恢复。
3 体会
四边孔是由小圆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骨外科颈内侧缘组成的解剖间隙,腋神经从臂丛后束发出后斜向后行,与旋肱后动脉一起紧贴四边孔内上缘穿过该间隙,在三角肌后缘中点紧贴肱骨外科颈后面走行,腋神经分支有肌支、皮支及关节支,肌支支配三角肌、小圆肌,皮支为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三角肌区域的皮肤[1]。陈德松等[3]研究发现,当肩外展时,腋神经在肱三头肌长头的纤维腱性表面上滑动,长期摩擦可能是造成腋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另外,该患者长期在广场舞活动中水平外展上臂,如扩胸动作等,可使四边孔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增生,形成瘢痕,压迫腋神经,引发症状。
浮针治疗是通过在皮下层扫散时,大幅度牵拉疏松结缔组织以解除肌肉的挛缩和缺血状态,改善肌肉功能,消除临床症状[5]。在本例患者治疗中,通过浮针扫散与肌肉灌注使肩胛下肌、小圆肌、大圆肌等肌肉血液供应增加,加快肌肉修复,消除水肿,使四边孔间隙恢复正常,腋神经压迫解除,临床症状得以缓解。该疗法操作简单,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创伤与局部封闭治疗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