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畲医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及治疗思路探索

2020-01-14蓝瑞晞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5期
关键词:畲族患者

蓝瑞晞

(福建省福鼎市畲族文化促进会,福建 宁德355200)

畲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畲族医药是祖国医学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畲族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中,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积累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畲族医药与中医药渊源相通,在长期民族迁徙过程中,畲族还吸纳了苗、瑶、壮等少数民族医药理论精华,发展了本民族医药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系主要有“六神学说”“疳积理论”“痧症理论”。

畲族主要聚居的闽、浙、赣及闽、粤、赣交界地带,多雨湿热,瘴气流行,极易引发瘟疫,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明清时,随着畲族迁徙区域的变化,民间“痧气”致病说开始形成,又在后来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痧症理论和完整的的痧症疗法。畲医对痧症有独特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且治疗方法很多,简便易行,疗效迅速。

1 畲医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

畲医认为痧症发病的原因广泛而复杂,痧症的病因主要为外感“痧气”。外感最常见的病机为风、湿、火三气入侵,阻滞脉络,使机体筋脉气血不畅;或因三气相搏而生;或因三气夹杂寒暑之邪乘虚而入;或因感染时行疫气而患,或因秽浊所触而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夏秋湿热气盛之时。冬春发病多为感染疫气。畲医对痧症的命名有72种,其中瘟痧是典型的因感染时行疫气所生的“痧气”。《中国畲族医药学》中描述瘟痧:“患者恶寒发热,似疟非疟,腹痛腹胀,或下痢脓血,胸膈饱满,气急发喘,头面肿胀。畲医将瘟痧按发病季节分春瘟和秋瘟两种,春瘟:因寒气凝于肌肤之间,至春而发,人会传染;秋瘟:因暑热郁伏肌肤血肉之间,至秋而发,发病者多,老幼相传,成一方一域之瘟病。治以放血,消食积为主”[1]。笔者认为在畲族痧症理论的指导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属于“七十二痧症”中的“瘟痧”。瘟痧发病机制主要为:人体感染痧气(时行疫气)、正气不足,导致抵御痧气的能力下降,时疫痧气外侵,本虚之正气奋起抗邪,邪正交争,引起发热、体乏;痧气犯于肺,造成人体筋脉气血不畅,肺气滞壅上逆见咳嗽。疫毒痧气作为一种暴疟邪气入肺,壅滞日久,热邪深重,肺部气津虚脱,肺功能渐丧,呼吸功能日衰而危及生命。综上所述,畲医将人体外感邪疫之气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者均归于“瘟痧”范畴,COVID-19当属此列。

2 畲医对COVID-19的治疗思路与治疗方法

2.1 治疗思路 COVID-19疫情发病中心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2019年冬季日均最高气温22℃,平均11℃,是典型的暖冬气候。武汉市地处长江沿岸又是高湿之地,与畲族聚居区瘟痧疫情发生的条件相似。畲医将COVID-19归属于“瘟痧”范畴,畲医理论对瘟痧的描述也符合COVID-19特征。治疗以痧症疗法为指导。痧症疗法是畲族医药中最具特色的治法之一,许多畲医和畲民掌握了多种发痧技术,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COVID-19的疫情特点是感病急、发病猛,宜用发痧技术中的针刺放血、搓痧等外治法或内服畲药的方法治疗,两法视病情的轻急缓重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

2.2 外治法

(1)搓痧 取鲜紫苏叶50~100 g,橘叶7~14片,葱2根,生姜3片,头发一撮放在小钵内,滴上陈年山茶油,置锅内蒸15 min。后令患者俯卧,取钵内温热药物在患者背部皮肤自上而下搓揉,搓揉数次后再取小钵内药液继续搓揉,直至背部出现痧斑。

(2)刮痧 刮痧部位多选在上肢内侧肘弯处、颈部大椎两侧至肩峰或脊柱等处。刮痧方法首先选准欲刮部位,抹上菜籽油或山茶油作为润滑剂。然后用4只手指在欲刮部位皮肤轻拍至微红,再用瓷汤匙、小瓷碗、水牛肋骨等边缘光滑之物,放在患者欲刮部位匀力从上向下刮,用力要适当,刮至皮下呈现紫红色痧痕为止。过轻达不到疗效,过重易使皮肤刮伤破损。最常用的是刮脊方法。患者俯卧或反坐靠背椅上,手抱椅背,施术者用牛骨自大椎穴顺着脊柱往下刮,直至骶骨处,刮的次数不少于100次,至脊柱显出痧痕。对于年青体壮者,可选择刮背方法,先令患者双手抱胸坐,用牛的肋骨磨滑边缘,或用竹片以火烤成特殊的刮背竹刀,在患者背部皮肤上抹上菜籽油或山茶油,用牛肋骨或竹刀从患者肩部轻轻下刮至髋关节处,只从上向下刮,用力均匀适度,时间要持久,以背部出现紫红色痧痕为度。

(3)放血 放血疗法又称刺痧筋,即用银针刺破皮肤浅表静脉后放出少许血液,将痧毒放出。有经验的畲医选定穴位后用三棱针迅速点刺,同时用食指轻挤刺点边侧,挤出少许瘀血,整个过程快、准、流畅。瘟痧放血选穴主要有:风池、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少商。

2.3 药物治疗

(1)畲医认为,瘟痧是由于外感疫气或因秽浊所触而发,因此痧气是有实无虚之证。治疗应以清痧解毒祛邪为主,各地用药习惯也多有不同,多采用当地畲药治疗。《中国畲族医药学》记载的治疗瘟痧方剂主要有[1]:①雷击散:牙皂9 g,北细辛9 g,土朱砂7.5 g,明雄黄7.5 g,薄荷9 g,藿香9 g,白芷3 g,枯矾3 g,桔梗6 g,防风6 g,木香6 g,贯众6 g,法半夏曲6 g,甘草片6 g。将上药研成末,存入瓷瓶用蜡封口,随身携带备用。每次0.6~0.9 g,草管吹鼻;也可每次3~6 g,姜汤送服。服用后用被盖好,令患者出汗。②雷公救疫丹:牙皂7.5 g,土朱砂7.5 g,明雄黄7.5 g,细辛10.5 g,广木香6 g,陈皮6 g,藿香6 g,桔梗6 g,薄荷6 g,贯众6 g,防风6 g,半夏6 g,枯矾4.5 g,白芷3 g,甘草片3 g。将上药研细末,每次3~6 g,以姜汤送服。

(2)畲族民间治疗瘟痧偏方、验方。①板蓝根30 g,苦杏仁10 g,薏苡仁30 g,白蔻仁10 g,厚朴10 g,半夏10 g,滑石30 g,淡竹叶10 g,毛道士(白英)15 g,土黄柏15 g,金橘根15 g,豆腐柴15 g,白马骨15 g,半边莲20 g,甘草片10 g。草本药物以鲜草为佳,用量30~50 g,上药煎汤内服,每日3次。此方为笔者自拟方,是三仁汤加清热解毒的畲药(青草药)加减而来。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曰:“温病者,有风温、有瘟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他所创的三仁汤是清热利湿、宣畅三焦、调理全身脏腑气机的名方。自拟方中畲药是畲族地区畲医使用频率很高的药物,也是笔者祖传治疗小儿疳积的主要用药,有清解热毒、消积理气之功。②虎杖根、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芦根、凤尾草、桔梗、鱼腥草、苦荞头煎汤内服。此方为畲医蓝德水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使用的验方,具有清热解毒、消炎退烧、止咳的功效[2]。③蒲公英30 g,射干6 g,桑白皮6 g,地骨皮10 g,瓜蒌12 g,菊花12 g,水煎服。此方为畲医钟隐芳验方[3]。

3 小结

COVID-19疫情发生后,举国一心,众志成城,经多方努力积极防控疫情。畲族医药理论体系中的瘟痧其症状、病因、病机与COVID-19十分相似,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中国畲族医药学》是畲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的宝贵文化遗产,本文所用畲族医学的理论依据多出此著。但鉴于畲医的地域性、时效性及畲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与限制,笔者对COVID-19的认识还存在诸多偏差,希望在今后实践中不断学习与总结,使畲族医药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能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猜你喜欢

畲族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2020年来多名新冠患者隐私遭泄露 患者隐私应如何保护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雷金玉 传承畲族文化助力村民致富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