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2020-01-14李苏云
李苏云
(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06)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把教育从国家政治生活中独立出来,创立了古代教育体系。他以“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教授弟子。乐,实际上就是专门的美育课。孔子结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部类发挥了他的美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并在一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中国的美育传统[1]。
中国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可以代替宗教,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中国的教育界一直以来都在强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人才。美育不等同于美术教育,高校的美术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具有一定基础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着重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及技巧能力等的培养,促进学生系统化理论知识的巩固,以及个性化、全面化实用性、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而美育课程所涉及的氛围要比当代的美术教育内容深且广,美育包含了美术教育、艺术美学等的相关内容,还涵盖了思想、行为、心理和品德等方面内容。蔡元培先生在1912 年2 月发表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文中,将美育列为5 种教育之一,认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通过美育,可以提升人们的趣味和情操,树立美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018 年是中央美术学院建校100 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央美术学院8 位老教授致以诚挚的问候,并且对于高校美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美育精神[2]。
1 高校美育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美育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的美育是人格教育,育人的目的是美化灵魂,塑造出完美人性的大学生。美育是当代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必不或缺的课程。美育课程不但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而且也是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不断向上发展。总之,美育课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爱国思想情怀,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另外一方面丰富了学生艺术美学理论知识,发展学生艺术创造性思维智力;最后一方面还能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行创作性的艺术设计创作。
1.1 高校美育课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都有积极的影响。李岚清同志曾说:“学校美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念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高等教育中的美育课程十分重要,要不断培养学生精神和生活上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国家领导部门指出了高校美育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建立在美育功能科学的基础之上的。
1.2 高校美育课能够完善大学教育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课堂和业余生活
美育课涉及的面广,它不但涉及到美学艺术,还涉及到民俗文化、传统本土文化的了解、学习与传承。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让当代高校的大学生们感受美的生活,从更高层面面对人生、理想和未来。在课程教学中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成为枯燥学科和沉闷生活的调味剂,给平淡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带来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3 高校美育课能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美育课包括了很多传统的动手实践的课程,如剪纸、篆刻、刺绣、石雕、玉雕和烙画等,这些课程有很多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美育教学帮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艺术、了解艺术,能够通过这个学习平台直接或间接地把地方文化传播开来,或者是传承下去。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美育课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保留中国本土文化特色。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应用所学知识依托大学孵化中心开设创作店,设计出文化产品,并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进行创业,服务社会,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从而为建设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服务,为培养新世纪的大学生心灵美、艺术美、行为美而服务。
1.4 高校美育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美育是塑造和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手段,是现代教育的目的,也是一种带有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育手段。美育从打造人美的心理入手,从而完善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体育目的在于锻炼学生身体,进一步强化体能,并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从而形成较好的品德教育。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体育教学有它自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个体的行为都必须在制约中受到实践的检验。美育与体育相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健美的体魄,进而塑造内在的心灵美,以这种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来提高学生认识美、了解美、再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德、智、体、美、劳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把劳动教育纳入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中,而重视劳动,强调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主张。马克思提到教育时强调:人的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心”的发展包括德智美;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为智育、体育、德育和劳育。在美育课程教学中一方面要强调学生身体体能的健康发展、强化智力的提升和道德品质进一步的完善,另外一方面还要加强学生的辛勤劳动教育、诚实劳动教育和创造性劳动教育理念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上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具备坚定人生观的诚信品质,富有艺术细胞的美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包括智能与体能;情感、性格与意志力;劳动活动能力和道德品质,其中智能与体能是构成学生素质心理和生理的基础,劳动活动能力基于核心地位,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彼此以礼相待,要具有道德品质。体育是以发展、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其基本特性包括教育性、技能性和娱乐性。在美育的教学中,要大力培养学生动手技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快乐,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层面。
高校美育课程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在劳动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层面发展,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使他们在学习中深入体会到劳动中美的情趣和激发创造美的动力,进而使二者完美结合,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他们会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会去积极完善作业中劳动美的表现方法,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及特长因材施教,从而克服学生发展的片面性,实现学生个性化的真正全面、自由地发展。
2 高校美育课程的传统教育模式
中国对高校教育非常重视,除了开设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外,还开设了通识课程和美育课程,现在很多高校都在重点打造美育。在高校的教学人才培养计划上都可以看到美育课程版块,并且规定所有在校的大学生都必须选修一门美育课程,且规定了美育课程的学分。
高校美育课程是全校公共选修课,对想选课的学生没有条件限制。美育课程可以提升文、理科学生的审美情趣,填补大学枯燥的生活,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意识,有利于促进他们的思想、情感、品德、审美艺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健康成长,让他们认识现状,了解历史,培养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
2.1 教育模式陈旧、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普遍缺乏实践体验
高校美育课内容需要与多样化的形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目前中国高校的美育教育普遍存在理论灌输、审美体验消解、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模式传统、评价方式简单等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思维方式上与国外存在很大差距。
2.2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足
很多高校美育课的教学还沿袭了传统教学模式,很多课程的教学都是把相关资料图片整理出来,采用课堂理论PPT 单向灌输,上课气氛比较严肃,老师讲台上面讲,学生下面听,互动很少,不能调动学生上课的兴趣,还有大部分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艺术理论和设计知识,他们在理解和动手能力上存在很多困难,诸多的原因都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美育课程的师资队伍配制不够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
高校的美育课程教师团队水平需要提高,美育课覆盖的内容较广,教师梯队需要有不同层次专业老师的加入。目前中国高校的美育课程还是沿袭传统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呆板缺少生机,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大大减弱。
基于此,在高校美育课的教学机制上要进行调整和修改,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把课堂带到生活中,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结合传统文化、非遗文化设计文创产品。运用现代网络科技,翻转课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美育课程进行创新创业服务社会。
3 智能背景下高校美育课程的培养机制与实施办法
3.1 不断完善美育课程的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保证良好的教学次序,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就必须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让学生更全面、更轻松、更系统地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在教学中一方面丰富课程内容,变换教学模式,另外一方面通过实践操作、演示等打造“智能”化教学体系,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3]。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美育课程,教师可以从多维度去培养学生认知美和创新美。为了提高学生在美育课堂上的感性认知,需要加强实践活动建设,如社团活动联动、跨专业班级交流等校内实践活动[4]。因为美育课程涉及的知识非常广,通过交流学生们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足,丰富美育知识。在课程教学体系中始终强调创新、创业人才体系的建设,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长及爱好,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把思维构想用到实践中,这才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所学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将美学中的德、智、体、美、劳知识熟练应用于美育课程实践动手操作设计中。
最后,需要不断丰富师资队伍的梯台建设,完善美育课程的网络平台教学资源,促进教师团队的交流与分享,带领教工深入地方或企业基层,强化师资队伍的动手设计能力的操作,不断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以便丰富美育课程理论和实践内容,把美育知识清晰、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3.2 增加美育实践课程建设经费的投入,开拓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高校美育课程包括美育理论课程、艺术鉴赏课程和美育实践课程。这三类课程是一个有机体,同时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序列,该课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美育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在课程实践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通过不同的表达手法再现出来。江西财经大学很多美育实践课属于非遗内容,依托非遗中心进行调研,从而开拓校外实践基地,把艺术生的特长和非遗结合起来,设计当地文创产品。这样不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辨认真善美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智力、体力和劳动的结合,他们在设计劳动过程中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诚信的原创理念和创造性的劳动过程。
江西财经大学设有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和老师们去江西省各地方非遗文化点进行调研,立足于弘扬中华传统非遗文化,走进基层,了解非遗,服务地方文化建设而努力。引导学生将非遗文化结合设计,贴近生活,创作出独特的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不但独特、适用,而且还把不同的非遗文化展现在不同用品上,让文创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把非遗结合艺术,把中华传统文化结合生活、结合现代设计传承下去。
3.3 翻转课堂,互换角色,让学生参与到美育课程的教学中
“Flipped Classroom”是翻转课堂的英文名,也可以翻译为“Inverted Classroom”,有时候把翻转课堂称为“颠倒课堂”。在该课堂的教学上通过调整课堂内外的上课时间,把学生上课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向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成为主导角色。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上更主动、更自觉[5]。学生在课程前后都会进行有目的地项目学习,一起探讨解决课程中面临的难题,从而获得课程中更深层次的理解。翻转课堂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
在高校的美育课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利有弊。翻转课堂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课前必须自主进行学习,他们可以阅览老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准备的教学视频,也可以自己在网站上搜索相关视频讲座,或是听播客,或是阅读电子书,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找到不懂的问题,通过QQ、微信、教学平台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不会占用课堂时间讲授理论知识,这样节约的时间都可以给学生自主支配,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与每位学生单独交流,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建议,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个性化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劳动中发现美,有目的地创造美,进一步培养他们课前辛勤劳动的能力,诚信地对待学业的能力,以及对美育实践部分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操作设计的能力。
3.4 充分利用线上丰富的美育慕课和教育资源,现场视频演示,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在高校美育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信息网络技术手段,构建美育课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做好优质美育课程建设、高质量的美育慕课建设等工作。江西财经大学在10 年前就开设了网络教学平台,在此之前是要求主干课程必须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在5 年前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也列入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要求,并且在每个学期的第二个月由教育处进行考核,不合格的课程要整改并通报批评。之前用到的都是平台教学资源的补充和上传工作,而没有实质开展网络上的教学,网络平台课程的建设优势在于特殊时期可以进行在线网络教学。今年疫情爆发,为减少疫情对高校教学的影响,维持稳定的教学工作秩序,学校在开学前半个月对在校老师进行网络教学指导培训,更好地服务了美育教师线上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和老师通过学习通、学校网络平台、微信、QQ 现场演示视频教学,同时网络上还有一批优秀的慕课资源,可以共享,进行辅助教学。笔者开设了“篆刻入门”美育课程,前期通过网络平台将该课程的大纲、进度表、课程介绍、课件、视频和作业上传到教学平台,在拓展部分共享了网络慕课视频,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篆刻的操作技能等知识。由于“篆刻入门”美育课程实践操作性强,为了更真实、更清晰掌握,利用手机和电脑,采用一边讲一边刻章方式,向学生展示全部的操作过程,讲完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视频画面展示其操作,其他同学也可以看到彼此的操作,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同学们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这种劳动实践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大脑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印面构图的美学能力掌握。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坦诚相待。对待每一次教学和课程练习都必须认真严谨,强化学生的责任心,从而使得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线下教学模式可以利用上面的翻转课堂提高学生主动、自觉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劳动技能的操作练习。总之,在美育教学中多种教学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美育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5 因材施教,把思想与艺术性结合,把美育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进行创作
在高校开设美育课程,把美育课与区域特色联系起来,与当地的企业合作,研究地区历史、经济、政治、人文、艺术、民俗、自然等,建设出特色美育品牌课程。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利用好自己的专业特长发挥到美育课程的创新设计中,带动不同文、理、艺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提升美育课程的教学教育质量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合作、交流等综合素质能力。利用学生不同的专业,以不同的专业视角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利用多种渠道、多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美,将区域特色优势部分融会贯通于美育课程中,这对高校当地的人才引进计划有着积极的作用[6]。
在高校美育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中感受自然界的现实美和了解艺术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掌握社会美的正确观点,熟练运用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爱好、兴趣和能力调整教学方法,开拓思维,把思维和艺术美学结合,把内容与身边场景、文化和生活结合,指导学生从艺术角度观察身边环境,按照美学法则,应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不同的美育劳动实践课程的创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始终强调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道德意识,提高美学思维创作的智力发展,加强美育课程劳动体能的实践锻炼,从而养成学生美化生活、美化社会、美化环境的能力。
3.6 鼓励学生创业,利用互联网的网络平台或大学孵化中心开设微店,促产促学
在高校美育课程的教学中,加大实践课程的练习,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培育,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理念和意识的培养方法,为学生毕业以后可以顺利地过渡到社会,参与社会建设工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就业率,推动社会的进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大量的有用人才。
高校开设的美育课程不但可以活跃大学生的思维,开拓视野提高美学修养和设计思维等空间智力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在校期间创新、创业劳动体能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提高美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参与到设计创作中,体现自我价值,如在“篆刻入门”美育课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印面创作,他们可以选择性组合团队在学校的孵化中心开店,可以根据甲方要求进行个性化的创作,设计好的作品可以在校园进行销售,也可以利用网上开设的微店把他们创作的产品挂到网站进行销售。孵化中心创作工作室给爱好者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空间,在学习交流中他们可以不断提升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协同能力、创作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劳动能力,为毕业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4 结语
从高校美育课目前教学体制存在的现状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能力、教学机制和培养模式的分析,从不同角度切入,发现美育传统模式的培养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完善高校美育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调整并规范教学计划;增加美育课程建设经费的投入,开拓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翻转课堂,互换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角色;鼓励学生劳动创业,利用互联网平台或大学孵化中心开设微店,促产促学,从而大大提高了高校美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而打造新世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