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芳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经验撷要
2020-01-14狄丹华周惠芳
狄丹华,周惠芳
(江苏省中医院溧阳分院,江苏 常州 213300)
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两者均由具有生长功能的异位子宫内膜所致,临床上常并发。当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时,称子宫腺肌病,两者常有痛经且进行性加重的临床表现[1]。该病目前尚无根治性治疗药物,西医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避孕药、GnRH-a、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等以缓解其痛经的症状,但所有的药物均存在停药后疼痛复发率高、副作用明显等特点。而中医治疗从整体观念出发,擅长辨证论治,追求治病求本,在治疗此类疑难杂症方面疗效稳定持久、副作用少,具有独特的优势。
古代中医文献中尚无“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一病名,但有关该病疼痛、不孕的记载可见于历代古籍中。《诸病源候论》云:“血瘕之聚,令人腰痛不可俯仰,小腹里急苦痛,背膂疼,深达腰腹,下挛阴里,此病令人无子。[2]”《古方汇精》云:“凡闺女在室行经,并无疼痛。及出嫁后,忽患痛经,渐至滋蔓,服用罔效。此乃少年新娘,男女不知禁忌,或经将来时,或行经未净,遂尔交媾,震动血海之络,损及冲任,以致瘀滞凝结,每致行经,断难流畅,是以作疼,名曰逆经痛,患此难受孕。[3]”此两段医文生动地描述了该病疼痛的部位、程度,并对疾病的病因病机作了阐述,还明确指出此病可致不孕。
周惠芳从事妇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师从国医大师夏桂成,秉承其学术思想,在其建立“月经周期节律法”作为女性疾病的治本之法的理论指导下,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方面颇有心得,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瘀血为标,肾虚为本
根据患者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及程度,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属于“不通则痛”。《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有言:“瘀血留滞作癥,惟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成癥矣。[4]902”由此可见,妇人余血逆行形成瘀血,日久成癥阻滞冲任胞宫,而致不通则痛。张景岳同时又指出:“妇人经行作痛,挟虚者多,全实者少。[4]843”认为妇人痛经多是虚实夹杂之证。《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出:“女子七七”之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阐明了女子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衰老皆取决于肾气的盛衰。《傅青主女科》中亦指出:“经水出诸肾”[5],说明女子月经的产生、调节与肾关系十分密切,反之可理解为月经异常则必有肾之失常。故在前人理论基础之上,周惠芳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该病乃本虚标实之证,主要病机为肾虚血瘀。
1.2 肾阳偏虚,因虚致瘀
周惠芳认为,瘀血不仅仅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致病因素,更是病理产物,因为瘀血的形成与肾阳不足紧密相关。阳气者有助于血、水、津液之运化,有温煦融化的作用,亦称之为气化作用。《景岳全书·名门余义》言:“五脏之阳气,非此(指命门、肾阳)不能发。[4]55”月经乃生殖之表象,子宫经血的藏泻依赖肾阳的支持。若肾气不足,则无力推动气血的运行,血行不畅留而为瘀;若肾阳偏虚,则经血失于温化,瘀血凝结,阻滞胞宫冲任,不通则痛。周惠芳在临床观察到,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的患者常见经前期偏短、经前经后漏红的症状,经期亦是以四肢发冷、腰部酸冷、便稀腹泻等阳虚症状多见,基础体温可见高温相上升缓慢、偏低、偏短或不稳定,都属肾阳偏虚的表现。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患者排卵后第7天促黄体生成素(LH)、孕酮(P)多低于正常值范围,提示黄体功能不全。在夏桂成的“月经周期节律法”中,西医黄体期与中医的经前期相对应,而整个经前期是一个阳长至重的阶段,黄体功能不足与肾阳虚有直接关系。故周惠芳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性痛经的患者多属肾阳偏虚,且瘀血的形成与肾阳虚密切相关,肾阳偏虚为本,瘀血内结为标,本虚标实,相兼为病。
2 临证治疗思路经验
2.1 急则治标,通经止痛
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患者常于经前、经期腰腹疼痛剧烈,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甚至晕厥,此乃急症,急则治标,因此经期以控制疼痛为第一要务。然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既剧烈又顽固,非峻剂不能达到很好的止痛效果。周惠芳认为虽言治标,仍需针对其病机的治疗方获良效。故在普通痛经方药的基础上,大大加重温阳药和活血药的强度,其中温阳主要是指温肾阳。《素问·调经论篇》认为:“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行,温则消而去之。”运用温阳药物,使经血得温则化,逐渐溶解瘀结,同时不再形成新的瘀结,防止内异病灶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配合活血化瘀药物,可加快血液的流通运行,破除瘀血癥结,两者结合,相辅相成,通则不痛。周惠芳自拟内异止痛方,药物组成有三棱、莪术、五灵脂、鹿角、桂枝、川断、葛根、川牛膝等。方中三棱、莪术逐瘀峻品,与五灵脂共为君药,攻逐瘀结,活血通经;鹿角、川断温肾助阳;桂枝辛温助阳、活血通络,共为臣药;葛根可解痉止痛,为佐药;川牛膝既能活血又有引经作用。此方服用时间应从行经前7 d服至疼痛控制后3 d。此外,煎煮过后的药渣经微波炉加热后可热敷于下腹部,内服外敷,一药两用,临床此方控制疼痛效果突出。
2.2 缓则治本,补肾调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的治疗亦非一日之功。周惠芳提出在非疼痛期,应运用夏桂成创立的“月经周期节律法”,也称“补肾调周法”[6],顺应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演变规律,扶助阳气,提高阳长水平,阳长则瘀结得以温煦溶解,最终达到良好而长久的治疗效果。经后期是阴长阳消的阶段,此期以滋补肾阴为主,看似与治疗原则相违背,实则不然。经后期乃整个月经周期的奠基阶段,经后期阴长的水平直接影响经间排卵期的转化,再继而影响到经前期的阳长水平,可谓环环相扣,故经后期的用药治疗不可缺少。经后期我们治以滋阴奠基方加减。针对此疾病在此期应适当减少滋阴力度,去熟地、山萸肉等滋腻之品,稍入补阳之品,阳中求阴,如川断、菟丝子,并加入少量的活血药如丹参、赤芍、鸡血藤,此几味药物活血力度较为温和,既不碍阴长又可以加强气血活动,有助于消散瘀结,常用药物有龟甲、鳖甲、赤白芍、丹参、茯苓、炒白术、鸡血藤、菟丝子、川断、木香、山药、党参等。经间排卵期是重阴转阳时期,此期是转化期也是治疗痛经的关键时期[7],以补肾活血通络为主。此期应加强活血通络药与温肾助阳药的使用,既可以促进阴阳的顺利转化,帮助精卵顺利排出,也是温阳消癥的好时机。周惠芳自拟补肾促排卵汤,药方由桂枝、路路通、红花、当归、川芎、三棱、莪术、山茱萸、鹿角、川断、菟丝子、山药、炒白术、党参等组成。经前期是阳长阴消的阶段,这一时期是“治未病”的重要时期,此阶段应顺应阳长之势,温补肾阳,提高阳长水平,同时加入活血消癥之品,以加强加快瘀结的溶解消散,治以补肾助阳方加减,常用药物有鹿角、紫石英、仙灵脾、桂枝、菟丝子、川断、赤白芍、三棱、莪术、丹皮、茯苓、柴胡、党参、炒白术、木香等。
各期治疗均以补肾活血为主要治则,但各阶段在滋肾阴、补肾阳、化瘀结、通经络4个方面各有侧重。经前期较经后期活血力度更为峻猛,较经间期温肾助阳多于活血通络。此外,长期服用活血化瘀药物碍脾伤胃,应始终不忘顾护脾胃,常用党参、炒白术、木香等。此病的治疗周期较长,最好在痛经显著缓解后再连续服用3个月,以巩固疗效,降低复发率,延缓复发时间。
2.3 随证加减
周惠芳时常强调临证治疗中要善于总结经验,同时灵活运用辨证论治中医特色。伴便稀溏泄者可加炒白术、炮姜温阳健脾;情志不畅、经前乳胀者可加青陈皮、橘叶核行气疏肝;入睡困难、眠浅易醒者加龙齿、钩藤、合欢皮等宁心安神;经期出血量多者加仙鹤草、茜草炭、蒲黄炭止血而不留瘀;非经期慢性盆腔痛且有内膜炎症表现者,可加入四妙散清利湿热。
2.4 注重自我调护
周惠芳认为,个人的生活作息、饮食情志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故应对患者生活中的自我调护进行指导。鼓励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患者适当运动(经期除外),鼓舞人体阳气[8],促进气血运动,有药物不可替代之功效。注意早睡早起,作息规律,顺应自然,阴阳乃调。若生活不规律,夜生活过度,可致阴阳失调,以致发生或加重疾病[9]。另外,应饮食有节,冷饮、西瓜、海鲜等寒凉之品皆可损伤阳气,加重病情[10],应不食或少食。同时,要做好避孕工作,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宫腔内操作,严禁经期同房,防止经血逆流。目前“种植学说”仍是关于内异症来源的主要学说之一[1]。最后不忘提升自我修养,控制情绪,不良情绪可影响肝之疏泄功能,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将加重痛经。
3 典型病案
患者孙某,女,30岁,已婚,2018年7月3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4年余,进行性加重。患者既往月经规则,偶有轻度痛经,5年前因意外妊娠行人工流产术1次,半年后发痛经并呈进行性加重趋势,现经前1天至行经第2天腹痛明显,难以忍受,需服用止痛药,有时伴冷汗、恶心呕吐、腹泻。婚育史:26岁结婚,0-0-1-0,现工具避孕。月经史:14岁初潮,6-7天/25天,量中色红,第1~2天血块多有痛经,轻微腰酸,经前1周感乳胀。末次月经6月25日。刻下:经周第9天,带下不多,怕冷明显,无腰酸腹痛,纳寐可,二便尚调,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提示子宫增大,质地稍硬,B超提示子宫腺肌症。2018年4月在当地医院经周第2天查性激素提示雌二醇正常范围偏高,查Ca125∶104ng/mL。中医诊断痛经病(肾虚血瘀证),西医诊断子宫腺肌病。处方一方补肾促排汤加减:桂枝10 g,鹿角片先煎10 g,紫石英先煎10 g,红花10 g,炒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0 g,山药15 g,山茱萸10 g,丹参10 g,鸡血藤20 g,川断10 g,党参15 g,路路通15 g,炮姜5 g,炒白术10 g,木香10 g,7剂水煎服,今日起每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二方:补肾助阳方加减:鹿角片先煎10 g,紫石英先煎10 g,仙灵脾10 g,川断10 g,菟丝子15 g,赤白芍各10 g,茯苓10 g,醋柴胡6 g,炒白术10 g,木香10 g,山药10 g,炮姜5 g,地骨皮15 g,7剂水煎服,嘱接一方续服。
2018年7月17日二诊:患者诉今日起下腹部坠胀感,腰酸怕冷,无心烦乳胀,纳可,夜寐不实,二便调。患者月经将至,给予内异止痛方加减:鹿角片先煎10 g,桂枝10 g,香附10 g,川断10 g,五灵脂包煎10 g,莪术10 g,三棱10 g,葛根20 g,党参15 g,木香10 g,青龙齿(先煎)15 g,钩藤(后下)10 g,7剂水煎服。
2018年7月25日三诊:患者诉7月19日月经来潮,仍有痛经明显,但未服止痛药,血块较前明显减少,现带下不多,纳寐可,二便调。该次经周第2天复查性激素、甲功无明显异常,查Ca125∶143.6ng/mL。给予滋阴奠基方加减:龟甲(先煎)10 g,山萸肉10 g,川断10 g,菟丝子15 g,炒白芍10 g,丹参10 g,茯苓10 g,炒白术10 g,鸡血藤20 g,木香10 g,山药10 g,党参15 g。依照补肾调周法如此序贯治疗3个月后诉疼痛逐月减轻,现已疼痛能忍,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复查Ca125∶48.41ng/mL。后患者又坚持治疗3个月,痛经基本缓解,随访3个月未有加重趋势。
按语:患者痛经继发于人流术后,金刃损伤,经产之血流注于子宫冲任脉络之外成离经之血,然根本原因还在于肾中阳气不足,气化不及,不能温煦融化冲任、胞宫中的瘀结,故而逐渐发为此病。患者月经周期规律,初诊时接近排卵期,先给予其补肾促排卵汤加减和补肾助阳方加减,嘱其按顺序服用。二诊、三诊均谨遵治疗大法,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给予补肾调周序贯治疗,并随症状灵活加减。患者经过个月经周期的治疗,痛经症状明显缓解,Ca125也有所下降且疗效显著。
4 结语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慢性盆腔疼痛和痛经患者中其发病率达到20%~90%[1],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西医以药物抑制卵巢功能和手术切除病灶为主,均给患者带来较大程度的不适与损伤。而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标本同治,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周惠芳以“月经周期节律法”为治本之法,提出急则治标、通经止痛、缓则治本、补肾调周的治疗原则,扶正祛邪,恢复脏腑阴阳平衡,杜绝病邪再生之源,并注重对患者生活中的自我调护进行指导,医患协作,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