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语言文学类博士生跨学科结构化培养研究
——以柏林自由大学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文学研究院为例
2020-01-14张宇,高稳
张 宇,高 稳
(太原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自2005年起,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发起并实施了旨在进一步提高德国高校科研水平与国际竞争力、促进科研后背力量培养、推动高校等学术机构间与科研人员间交流的资助项目-卓越计划(Exzellenzinitiative )。其资助主要面向三个层面:未来构想(Zukunftskonzept)、卓越集群(Exzellenzcluster)和研究生院(Graduiertenschule)。经过激烈的评比竞争,柏林自由大学一举入选,成为卓越计划三个层面共同资助建设的11所德国精英高校。
一、柏林自由大学卓越计划概况
柏林自由大学的卓越计划项目共包含4个卓越集群、7个研究生院项目、1个未来构想项目。其中3个卓越集群项目分别为:神经疗法-神经性疾病治疗的新视角(NeuroCure-Neue Perspektiven in der Therapie neurologischer Erkrankungen 2007—2017)、古文明空间与知识的构成与转化(Topoi-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pace and Knowledge in Ancient Civilization 2007—2017)、催化反应中的一体化设想(UniCat-Unifying Concepts in Catalysis 2007—2017)、情感的语言(Language of Emotion 2007—2012)。[1]
7个研究生院项目:柏林数学研究院(Berlin Mathematical School 2006—2017)、柏林-勃兰登堡新生疗法研究院(Berlin-Brandenburg School of Regenerative Therapies 2007—2017)、穆斯林文化社会研究生院(Berlin Graduate School Muslim Cultures and Societies 2007—2017)、弗里德里希·施雷格尔文学研究生院(Friedrich Schlegel Graduate School of Literary Studies 2007—2017)、北美研究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North American Studies 2007—2017)、柏林肿瘤学综合研究院(Berlin School of Integrative Oncology 2012—2017)、东亚研究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East Asien Studies 2012—2017)。[1]
此外,2007年,柏林自由大学以“网络大学”(Internationale Netzwerkuniversität)的战略规划入选卓越“未来构想”计划,并在这一计划资助下先后建立了三个战略发展中心:研究战略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Strategy)、国际合作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达雷姆研究院(Dahlem Research School)。
目前,柏林自由大学共有12个专业学院,4个核心研究所,11个跨学科研究中心,超过150个专业方向。在基本的学科设置外,自由大学形成了以文学、文化国际比较、国际关系以及区域研究等为中心的跨学科科研特色。[2]柏林自由大学的科研特色是以项目为核心、全球化跨界合作,[3]其研究重点通过不同的组织结构来实施,如:跨专业聚焦(Focus Areas)、精英集群(Exzellenclustern)、特殊研究领域(Sonderforschungsbereich)、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en)等。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分布在两大学院几十个研究所的学术人员在“伊斯兰文化学”“天主教神学”“古典时期考古学”“艺术史”“闪米特语言与文学研究”“阿拉伯文学”“韩国研究”“土耳其研究”“西亚考古学”“犹太学”“埃及学”“古东方学”“古前考古学”“汉学”“区域学”“日本学”“伊朗学”“历史人类学”“中东社会和文化史”“欧洲语言”“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早期”等跨学科研究课题下展开合作研究。2007年柏林自由大学建立了“弗里德里希· 施雷格尔文学研究院”(Friedrich Schlegel Graduiertenschule für literaturwissenschaftliche Studien,FSGS),这是“卓越计划”中唯一一所文学领域的研究生院。FSGS是德国以结构化模式培养杰出文学博士的权威机构,研究生院的54名教授的专业背景涵盖哲学、历史学(全球史与区域史)、文化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学与媒体学六大学科的近20个专业方向。其研究对象为欧洲与非欧洲文本,鼓励不断开创与挖掘独特新颖的文学研究视角,并尝试跨越语言民族与全球化技术的障碍,批判性地研究文本,同时在更加广阔的历史语境中研究文学文化现象。[4]
二、FSGS博士生相关的数据概况
FSGS博士生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平均年龄为29岁,平均毕业年限为3.7年。71%的博士生可以三年毕业。院内整个博士生群体内,41%为男性博士生,59%为女性博士生。34%为国际联合培养博士,65%的博士生为德国本国学生。FSGS每年招收12—15名博士生,其中三分之一到一半是国际学生。在国际博士生中,43%的博士生来自英国,26%来自美国,16%来自欧洲,15%来自亚洲。此外,在研究生院的博士后群体中,40%的博士后来自美国,16%来自德国,15%来自英国,9%来自欧洲,5%来自亚洲。客座教授中,52%来自美国,15%来自欧洲,12%来自英国,12%来自亚洲,9%来自德国。他们每学期至少要在研究生院教学指导两个月。60%的博士生均有海外学期经历。42%的博士生除了进行海外学期的学习,还会经历海外学术研究考查。[5]每位博士生需至少参加两次国际会议,举行一次专题报告。
从毕业输出方向来看,55%的博士毕业生直接进入德国大学的相关科研部门。16%的毕业生在大学外就职,如:教育管理部门、媒体与出版部门或企业咨询机构等。13%的毕业生在科研管理部门就职。4%的则在研究生院资助的科研项目中继续研究。[5]
三、FSGS的研究领域
FSGS的研究领域主要聚焦在文本间的关系、文学文本与语言反射过程间的关联、修辞学与诗学、文学与美学的交互关系以及文学与知识话语的相互依存关系等。[6]研究对象既不受时间(从古典艺术作品到现代文学)也不受语言(世界文学)的限制。其中,FSGS重点开展文本、媒体与文化以对比性方式进行创新性的反思研究,从历时和共时角度,以比较的方法研究文本性与语言性现象,挖掘文本与意义建构间、社会形成与知识结构的关系。总体来看,其研究主要涵盖以下五大领域:
1.文学作为文本实践
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任务是以比较的方法与视角继续发展文论的相关论点,挖掘文本的阐释过程,历史重构并系统性鉴定文学作品的核心概念。[6]FSGS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理论发展和深入的方法论讨论,当前其文学研究具有方法多元化的实用主义特点。在文论研讨课中,主要考察当前文学理论的一致性、隐含前提、阐释内容的作用范围等。就博士论文的选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角度:其中一部分博士论文关注上述基础研究领域,尝试验证特定文论观点的阐释可能性。另外一些项目论文则关注新文论的描述方法与哲学前提,尝试发展文论观点,借助文学作品验证文论观点。
互文性研究,是该研究领域的另一重要方向。去目的论与非目的性研究文本的内部关联性、话语模式的重构、文本模式的解构与异化、文本的讽刺形式、元文本的核心内容、文学反思的形式等。[6]互文性研究促进了民族文学间以及文化学与文学间的对话。在历史的视角下,关注文本与其他媒体的动态关系。
此外,文学作为文本实践的研究还包含了修辞学、美学等领域,在近些年来,逐步走上了跨学科比较方向的研究路径。
2.文学的跨民族视角
FSGS文学的跨民族视角研究始于2012年。当前研究重点为对比视角下的欧洲文学,同时辅助以非欧洲文学研究,并借助引入新的科研团队逐步涉及并发展日本文学研究。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为跨文化、翻译与世界哲学的方法论与理论。[7]今天,该研究领域已成为FSGS的理论研究中心,为院内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学者提供了比较性与跨文化的研究聚焦点。比较的方法使文本置于本文化语境与他文化语境中进行阐释。因此,文学研究为调解文化矛盾、研究文化融合现象、反思欧洲内与欧洲外科学传统的差异做出了重要贡献。[7]
由文化关系衍生出一个重要的文学研究视角是翻译。翻译研究将翻译视为真实意义的传递过程。翻译包含文化语境的转换,译者是文化间的传递者。因此,他们必须要关注等值、真实与意图性等问题。尽管今日文学作品翻译的出发点是去等级化,然而旧归因与新身份间的斡旋始终影响着权利关系,并继续成为现实极具争论的文学翻译研究话题。
3.文学与知识
在知识的接受与生产关系下,该领域主要研究文学的认识论功能。文学以知识客体为主题,存储知识库存,推动知识循环,加工且科普科学知识。鉴于文学并不局限于其归属的知识客体或某一确定的知识领域,因此文学知识的特色更多的是通过语言和题材的形式来凸显,它融合了同质和矛盾性的话语,以相对的独立性规划了现实模式。 在这一研究领域中,FSGS先后开展了:运动中的认识论-旧世界与新时代早期的知识转化(Episteme in Bewegung-Wissenstransfer von der Alten Welt bis in die Frühe Neuzeit)。[8]研究者将文学置于不同知识文化语境以及自然与人文科学话语下考查并研究。
4.文学、媒体与艺术
该领域研究则关注口语与书面文学手法的媒介以及对文化技巧的依赖性。[9]当前研究热点为:沙龙文化、抨击诗歌、绘画小说、博客以及多模态文学形式。文学文本与其他媒体的交叉是该研究领域的衍生课题。其主要考察在近些年出现的跨媒体现象,即借助其他媒体来描述艺术作品,在电影描写或虚构作品的音乐化中记述或模拟其他艺术形式。如:FGSG的第三个年度学术会议主题为:艺术与媒体对比下的虚构作品。
四、FSGS的课程体系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研究生院的课程培养体系的特色是跨学科结构化教学。跨学科教学是以一个学科为中心,在这个学科中选择一个中心题目,围绕这个中心题目,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对所指向的共同题目进行加工和设计的教学。[10]
跨学科的学习以及开放式的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博士生对自我研究课题的问题意识。以实践为导向的工作坊不仅为年轻的博士生展示了未来的职业前景,亦消除了他们对进入职场的担忧。从整体结构上来看,FSGS的课程体系主要包含四大模块:个人博士论文的准备、方法论与文论、实践模块、专题研讨会。[11]
1.博士论文的个人准备
FSGS的课程为博士论文的个人准备以及个性化指导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区间。鉴于院内所有科研项目均为在不同的专业语境下解决对比性的文学文化问题。因此,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因不同专业的科研传统形成的研究方法的不同而随之产生,研究方法要与研究素材匹配。在博士论文的个人准备过程中,博士生需要不断反思各自专业视角与习得的方法,并尝试将其以特定的方法与本研究生院的其他博士研究方向联系或链接起来,逐步形成网状点式的研究结构。[11]
2.方法论与文论研讨课
改变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实施跨学科教学,创设多种层面、多种问题交织的形式与情境,训练学习者的跨学科思维[10]是结构化培养课程的主要特色。FSGS的跨学科博士生研讨课是由院内教授就方法论与文论开设的必修课程,在课上设定年度主题。该课程博士生共需参加三次研讨课,其中一次是FSGS组织实施的。研讨课需要涵盖FSGS的三个研究领域。博士生在柏林自由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HUB)以及海外合作院校学习的课程同样可以被认可。FSGS的研讨课是冬季学期的必修课,且不可以通过其他课程代替。
3.以实践为导向的工作坊-软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
为了提高博士生未来的职业能力,使其尽早适应未来科研工作,FSGS开设了大量的以提升个人软实力能力的工作坊。如:教学实践(个人或与资深学者共同授课),组织科研活动,出版会议论文,撰写文学批评与学术论文,科研管理;组织媒体、出版、文化、企业咨询等相关领域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研究生院的组合科研活动(Alumni-Netzwerk):参与者借助午间论坛(Mittagsforum)和夏季咖啡(Sommer-Cafe)馆活动研讨实习、国外访学、未来职业发展等。
柏林自由大学校内的达雷姆研究院(Dahlem Research School, DRS)提供针对未来职业核心技能的工作坊课程:时间管理,冲突调节,项目展示,语言技能,辩论技能。此外还包含顾问工作坊。博士生亦可参与洪堡研究生院(Humboldt Graduate School)的相关工作坊。
4.年度学术研讨会
年度学术大会是一个面向院内院外所有参与者开放的学术研讨平台,FSGS的博士生一般需参加三次年度学术研讨会。第一次学术年度研讨会旨在为博士生展示文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帮助他们以对比的视角来进一步细化个人的研究问题。从研究对象出发,摒弃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讨论中澄清研究方法和文学理论背景的关联。之后的两次年度学术研讨会则以展示各自研究项目进展和成果为主。这三次跨学科年度学术研讨会(冬季学期)为必修课,由资深教授组织,以确保在跨专业视角下课题的开放性。除了博士后与国际客座教授,研究生院的全体博士生导师均需参与该研讨会。
表1 FSGS的课程体系
五、FSGS学术研究活动的结构化特色
FSGS专注于使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文学文化研究,在多元整合的理论关切下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文本或文学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努力跨越文化和语言的界限,把握语言的多样性,逐步形成了一大批跨学科、跨文化、跨民族的文学文化研究的杰出成果。FSGS学术研究活动的核心理念是推动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性,实现结构化的培养理念。[12]其结构化特色主要体现在:
1.研究内容的跨学科
FSGS 的学术研究活动融合了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哲学、政治学、媒体学、艺术学、宗教学、美学等多种学科。所有的学术活动均以学科群为基础,按研究问题需要,以不同的集合方式将学科群链接为网状结构,[13]用以分析解决各种广义文学文化问题。如:2018年11月的学术活动:文学中的鬼怪-哲学现象与视觉媒体,将文学、哲学、媒体学融为一体,整合上述各学科的研究方法,从一个小的研究切口入手——“文学中的鬼怪”,尝试将欧洲内(进而扩展到欧洲外)文本中的这一主题以历时和共时结合的方式进行对比性深挖,逐步形成完整的文学文化认知。这种学术活动对扩展参与者的研究视野、促进其跨学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意义突出。
2.研究对象的跨民族
FSGS对文本的研究往往不会设定一定的地域民族界限,而常常是以某一特定文本现象为研究对象,以跨学科的视角展开研究,如:2017年10月的学术活动:文学生活研究作为文学场域的柏林;该研究活动致力于不同民族文本中文学场域柏林对文本叙事的作用和意义,进而分析比较叙事空间—柏林在不同文本中文化差异。这种跨民族的文本研究,可以有效地避免研究单一民族文本的视角局限性。在大量跨民族文本研究的基础上,FSGS同样重视理论体系的完善,对于一贯富于高度争议的跨民族文学艺术的种属问题,FSGS每年的学术活动中均会多次涉及并深入探讨:关于最新文学类型的研究。
3.研究方法的跨学科
FSGG的跨学科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边界的交叉和渗透,而是更多地体现为方法论的互设以及传统学科基于新的分析维度、新技术或者新的研究问题的重组或融合。[2]对文本和文学文化现象的分析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历时、共时法,注释与经验法,语境与系统法。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以批判与自我反思的态度、以跨学科和国际化的研究方法不断开启文学的研究领域。如:2019年2月的学术活动:人物研究的新视角——数字化人文学科、人口统计学与统计学,就是一次文学人物研究的跨学科方法大融合的积极尝试,该项目整合了信息学、媒体学、统计学与文学文化学研究方法,开创了文学研究的新内涵和新成果。
4.研究思路的对比性
FSGS对文本的研究思路往往从比较出发,纵观其2016—2018年所有学术科研活动,不难发现,其三分之二以上的科研活动均涉及以下八类比较中的一类或多类:
①文本比较:文本性与文本间性;
②系统比较:修辞、诗学、审美;
③表征比较:语言与文学;
④认知秩序的比较:文学与知识话语;
⑤语境中的文本比较:文学与文化差异;
⑥媒介比较: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
⑦理论比较:文学种属与理论的定位;
⑧版本比较:编辑学研究。[2]
这种研究吸收了广泛的跨学科比较研究路径,以分析的视角不断挖掘文学、文化以及语言的内涵与建构规律。在多元整合的理论形成下,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对比性文学文化研究成果。
5.研究成果的跨区域
FSGS的跨区域研究视角主要体现在以跨文化的对比方法研究世界文学系列。截至2018年底,已由De Gruyer出版社发表16册世界文学研究成果系列。其中第一册主要深入介绍和描述了世界文学的研究渠道、视角、方法等。之后的十五册则分别以某一研究主题为切口,深入展开多元跨文化对比研究。
世界文学16卷本:
第一卷:世界文学的研究方法,2013;
第二卷:奥斯威辛的叙事空间,2013;
第三卷:边缘符号学——浪漫主义文学的边缘现象,2013;
第四卷:死后之爱——中世纪与现代欧洲早期死后之爱的概念,2014;
第五卷:诗歌电影——视听媒体中的抒情诗歌,2014;
第六卷:三岛由纪夫“保卫我们的文化”——全球语境下的日本身份话语,2014;
第七卷:世界的文本化——福斯特、洪堡与沙米索的文学访学之旅,2014;
第八卷:精明的恶行——愤世嫉俗的变体,2015;
第九卷:文艺复兴的荷拉兹接受,2015;
第十卷:怪异——十九世纪文学与科学的偏离,2016;
第十一卷:1756—1832英德文学的转换,2016;
第十二卷:语境下的文学——现象学中的认知论,2016;
第十三卷:艺术与媒体对比下的虚幻文学,2016;
第十四卷:现代散文的哲学诱惑——对比视域下的波兰与德国作家,2017;
第十五卷:真实历史,自由编撰——超文本虚拟文学的协商与市场化,2018;
十六卷:自传与自传中的非人性生活,2018。[5]
6.研究课题的国际化
国际化是柏林自由大学学术科研发展的特色,截至2018年,该校已于全球100所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与330所大学成立了伊拉斯谟高校联盟,并与45个全球知名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除了机构合作和人员交流上的国际化,FSGS的学术研究的布局也贯彻了“世界视野”,这一点突出地体现在其对广义文学文化学的各种科研项目中。
FSGS先后申请并实施了相关课题项目。如:20世纪中期中欧观察项目(Mitteleuropäische Oberservationen einer Neuen Mitte 1900—1945):分析了亚美当代关系的东方学解释以及欧洲势力的殖民化尝试。国际访问学者项目: 移动的传统-对比视野下近东文学(Travelling Traditions: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Near Eastern Literatures)。以及由FSGS、肯尼亚肯雅塔大学(Kenyatta University)与南非开普敦大学(University of Cape Town)三方共建,并由DAAD赞助支持的三国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南北文学与文化互动(North-South Literary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14]此外,该项目还吸纳了来自亚洲、近东以及非洲的相关研究者,以利于扩展研究课题的国际视野。
7.饱含人文关怀的科研之路
博士培养过程,不仅是知识和方法的传授,同样也是人格与情感的完善。FSGS在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注重心理疏导,通过创设各种文化活动来促进博士生群体的多层面交流,以缓解其学术科研压力。其中最为成功的是每年举行的世界咖啡馆:读博之路。在该活动中,博士生们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学术科研困惑,倾诉生活情感烦恼,分享个人国外访学经历,等等。该活动的意义在于:越来越多的博士生走出自我封闭的研究与生活空间,袒露心声,不断地排解自身的负能量,缓解科研焦虑,避免极端的心理问题出现,从而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
六.结语
经过10多年的发展,FSGS以其精深的研究领域、多元化的研究项目、深入的个性化指导不仅为博士阶段培养创设了最优的条件,同时亦为博士生毕业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准备。目前已成为全球文学研究成果与人才的重要产出机构,其结构化培养模式在不断调整和变革中逐步走向成熟。该模式对促进学科整合和推动前沿科学发展,加速人文学科课程与理工科学科课程相融合,发展跨学科学术组织,深化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意义重大,且成果突出。此外,在该模式下,FSGS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建立跨机构的研究平台,打通科研人员在高校、企业以及研究机构间的行走边界与障碍,为其特色化发展开创了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