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对传媒业影响及发展趋势分析

2020-01-14涛,黄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媒业媒介人工智能

朱 涛,黄 夏

(河南大学 经济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一、文献综述

媒体的发展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技术的创新对于传媒业的转型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宫京成认为人工智能对传媒业有推动力,传媒业的边界将会越来越模糊[1]。刘娜、李娜认为智能传播技术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机遇,重视新媒体人才的培养[2]。李宇认为人工智能在传媒业有可实现的价值,强调传媒业应充分把握机遇[3]。白岩通过探析得出5G技术将对未来的媒体融合产生深刻的影响[4]。陈新民、高晓晓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在AI技术的驱动下,传媒产业的内容领域实现了创新[5]。陈晓红认为,人工智能助推了传媒产业生态重构,提升了信息生产速率、更新人才知识结构[6]。郭全中通过研究发现,5G极大地释放了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的潜力,给传媒业带来的短期机遇已经显现[7]。刘通和熊忠辉把传媒业看作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传媒业建立了更广泛的社会连接,技术的发展是推动传媒业变革的源动力[8]。周蔚华、杨石华从十个方面说明了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促使了传媒业的重大变革,开启了传媒业的新时代[9]。苏涛、彭兰回顾总结传媒业在中国四十年的发展,思索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冲击下的未来传播图景。”[10]王辰熙以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闻传媒的积极发展方向[11]。

纵览已有文献,目前国内在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在人工智能化传媒业发展存在的潜在问题分析甚少,本文将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以后的传媒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二、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影响

1.改变媒介内容生产模式,为新闻从业人员赋能

在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大众的认可,个性化新闻、机器人写稿等新型媒介内容呈现方式,以职业传媒业从业人员为主题的传统传媒业生产正在走向智能化与专业化时代。

人工智能在媒体这个行业主要是两大块的应用,第一块是内容生产,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已经有自动写稿、自动做摘要等技术,这减轻了媒体人的负担。人工智能相较于传媒业从业者的优势就是全天候的工作模式,仅需支付设备的维修费等较低的成本,就可以得到一个24小时工作的“劳动力”,这大大解放了传媒业的生产力[12];第二块是内容传播,人工智能拥有较快的传播速度和反应速度,在这个时代也赋能了媒体知识的传播。

2.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智能化交互体验

各种形式的媒体上的技术进步正在带来一场革命,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内容收集、生产和交付方面的巨大改进,传统媒体系统正在不断发展,试图跟上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快速变化。技术已经成为与新媒体联系最紧密的词。想想你最普通平常的一天,你会被手机上的闹钟吵醒,你手机APP里的音乐或者音频FM可以帮助你迎接崭新的一天。你起床后,在电脑上查看电子邮件后,打开客厅的高清电视看早间新闻。随后,你开车去上班,打开全球定位系统来避开拥堵。你上班时用短信和电话与客户沟通,并用电脑做一一记录。下班回家后,你打开投影仪,放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以缓解一天的疲劳。它为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了便捷。

3.改变传媒受众的地位,降低媒介技术门槛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依靠传媒业从业人员自上而下地把信息传播给大众,媒体行业处于主动的地位,受众被动地接受所传播的信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传媒渠道的多样化,受众开始自主加入新闻内容创作,从大众传媒时代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主动传播者[13]。全民生产、全民共享打破了传媒业对传播主导权的垄断,大家都可以随意地在很多社交媒体上发一些文字,发声的渠道会更加多元化。非专业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传播信息,也可以在新闻信息等发布以后表达自己的评论和看法,这就对传媒业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出挑战。社会上出现了多种声音,使少数者的话语霸权成为过去,有助于大众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4.改变媒介内容呈现形式

从传统传媒时代的看新闻,到现在的点新闻、读新闻、答新闻的文字与语音交互式提问,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不知不觉地改变着媒介内容的呈现形式,传统媒体时代的以报刊和广播等为媒介发展至今,媒介已变得多种多样,虽然电视市场、纸媒市场内缩,但是诸如电影市场、短视频和音频等新媒体市场繁荣。根据CNNIC 的统计,2018年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6.18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78.2%,网络视频规模占网民整体的73.9%视频市场有被垄断势力的平台几乎垄断,此外,碎片化、实时化、场景化的新兴媒介形式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以“短平快”为特征的短视频和竖屏剧引领新趋势,短视频应用飞速发展,诞生了美拍、快手、抖音等以一系列短视频社交软件,同时也出现了诸如李佳琪、李子柒等一系列“网红”,他们是视频内容的生产者,如今短视频行业吸引了明星等有影响力的人的加入,更促进了短视频行业的飞速发展[14]。音频市场繁荣,2018年网络音频用户规模达3亿人,年增长率高达15.4%。传统收听终端的选择率继续下滑,2018年占比不足30%,车载收听终端的选择最多,接近60%。有声书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用户规模达2.32亿人,占总体网民的28.9%。如喜马拉雅,荔枝FM等网络广播电台积极改编有声书产品,“阅文听书”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图1 媒体形式

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市场上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媒介,如何筛选信息成了受众的一大难题,随着大数据、算法推荐技术的完善与成熟,各个媒体平台为用户制定个性化内容,推送定制化报道,如搜狐新闻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针对不同的用户推送不同的新闻,从而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和体验感,媒介内容的个性化、对象化、差异化特征,激活了用户市场[15]。此外,媒介内容的方式呈现形式多元化,应用VR/AR技术成为趋势,可以让用户从第三视角转变到第一视角,有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感知体验,VR/AR+直播也成为流行趋势。AI合成主播、智能语音等技术带给了受众全新的感官体验。

三、智能化的传媒业需要应对的挑战

1.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浮现

大数据等新的科技在给大众带来福利的同时,同时也造成了数据隐私、数据失范等问题。数据造假、社交媒体操纵舆论、个人信息被轻易泄露,成为传媒组织发展的绊脚石和痛点[16]。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同时,外挂程序等应用的发展,使得网络数据造假并非只是娱乐圈中的“流量造假”,更是存在于各行各业,甚至成为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中的普遍性问题,滋生出巨大的数据造假的黑灰产业。例如,2018年8月,AdMaster研究调查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无效流量占比为28.8%[17],媒介数据的虚假等问题影响了中国媒体行业整体信誉,造成媒介市场数据“信号失灵”。

针对媒介市场的数据问题,我国应该强化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各部门加强对媒介数据虚假、数据合谋、数据泄露等打击力度;鼓励媒体组织与有影响力的第三方媒介数据企业合作;规范媒介数据调研市场行为,以确保数据真实性,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2.媒体智能化趋势下专业人才短缺

对于媒体行业来说,人工智能既降本又增效,降本可以让以前比较重复性的人力工作交给人工智能来做,宝贵的流量能够得到更精准的变现,赋能到一些媒体行业的工作,但是,传媒业整个行业专业人才少,供给端缺乏,传媒人才流动进入紧缩期。当前高校虽然培养了不少有专业素养的新闻传播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但是整个传媒业状况发展的不景气,压力不小,待遇不高。大部分媒体还不能解决户口、编制等现实问题,晋升通道不畅,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强。如今的企业慢慢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给他们可以带来很多福利,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人力劳动力成本,从而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如何吸引和培养专业化人才成为一大难题。未来几年,控制人工成本恐怕是任何一家传媒企业都无法回避的工作。

3.人工智能与传统传媒业从业者冲突

传统媒体时代,传媒业由专业机构的新闻记者掌握,大众只是媒体内容的接受者;互联网时代,受众地位开始转变,自主生产内容[18]。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写新闻成为主要发展趋势,机器人根据“5W1H”模板,能够迅速准备的完成一篇新闻稿件。此外,非专业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不同的媒介传播信息,这不仅对传媒业者的能力提高了要求,更是对其生产的内容提出更高的标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新闻岗位或部分被淘汰。2018年河南传统媒体离职调研报告显示:《大河报》近五年人才流失近80人,占采编人员总量的1/4左右;《河南商报》近五年采编人员累计流失60多人,其中中层职员12人;《东方今报》近5年采编人员累计流失105人[19]。人工智能与人类传媒业从业者逐渐出现了各种冲突。

表面上行业越来越焦虑,拉长时间看,新兴技术在淘汰传统传媒岗位的同时,也为各行各业创造出全新的工作机会,例如数据分析师、机器新闻监督员、直播编辑等。而有些公司诸如有书、得到等公司可以搭乘人工智能的顺风车而崛起,反过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传媒业从业人员,应该以人为本,对技术保持理性期待,将技术更好地为工作赋能[20]。

4.同质竞争现象明显,侵权现象频发

我国传媒产业中,同类媒介的同质竞争现象比较明显,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存在趋同趋势,呈现形式也大同小异,媒介的定位也有重叠趋势。比如一些报纸在选题策划、新闻报道和栏目设置等方面相差无几,同类新闻在传播时相互模仿。由此一来,侵权与抄袭问题渐渐浮现,有创意的点子很快被其他媒介“借鉴”,如今,版权保护的法律还亟待完善,在版权纠纷中,执法效率低、维权的成本高更放纵了侵权的行为,挫伤了创作者的积极性。

近年来,各种侵权模式花样百出,从盗版网站抓取内容,到现在的微博、微信、浏览器、论坛、网盘、应用程序商店以及贴吧等多种传播方式。比如在有声书市场上,仅在1月17日—5月15日期间,喜马拉雅FM就有多达26条开庭信息,其中包括15条案由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的开庭公告,其中喜马拉雅FM有6次为相关案件的被告方。作家曾鹏宇、编剧张瑶都曾发声称,喜马拉雅FM有声书没有征得本人和出版社的授权同意,直接影响到正版有声书的推出从而造成了损失。对此“剑网2018”专项行动已将有声读物列入着重规范领域。

在未来,更多的传统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将会认识到知识产权和版权的重要性。随着AI技术的发展,为版权保护带来了清新之风,区块链技术的难以篡改和公开透明的特征,使得作品的确权、用权、维权得到保障,确定作品的真实和唯一性,保证作品在未来可以被追踪,为今后的司法取证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相关证据。

四、智能化传媒业的发展趋势

1.媒介产品差别化、使用方式移动化。

传媒产品差别化是衡量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受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媒介产品差别化。如今媒介产品的同质竞争会使得受众过多的接受同一类型、同一风格的信息,从而使用户的使用感降低,反过来会导致传媒产业的需求下降、市场收缩。因此,在未来越来越多的媒介会意识到异质性和差别化产品的重要性,对侵权现象的监管和控制也会对同质竞争现象的降低产生积极的影响。

2017 年,观众从电视端向网络端转移的趋势仍在持续,根据《中国传媒经济发展报告(2019)》,2014年到2018年,电视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长从161分下降到129分。截至2018年12月,网络用户对智能手机的使用率高达98.6%,用户的媒介使用方式从电视、电脑等固定端转为手机等移动端,图2为2017年至2018年网络用户的设备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手机的智能化使其成为使用最多的传播媒介。媒介的使用方式渐渐地从电视、电脑等固定端变为智能手机等移动端。

图2 2017—2018年网络用户对终端设备的使用情况资料来源: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2月28日

2.用户付费习惯逐渐养成,知识服务付费化

知识付费是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购买知识服务从而学习一门知识或技能,充实自己的一种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知识、技能的不断学习成为刚需,这种需求使得知识付费市场的快速发展,诸如知乎、喜马拉雅等APP被装载进手机,成为人们排解压力、充实生活的方式。《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知识付费的用户规模达2.92亿人,预计2019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将达3.87亿人。图3为我国在线音乐用户付费意愿的调查,全体中愿意付费听歌的用户比例高达59.8%。在线视频市场上, 2018年爱奇艺的全年会员服务收入为106亿元,较2017年增长72%,会员总数超过8700万人,腾讯视频的会员数量也超过了8900万人。可以看出,在线视频、音乐流媒体等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培育,付费机制已经较为成熟,付费会员能够享受更好的内容推送,付费率仍有提升空间,付费用户保持高速增长。

图3 我国在线音乐用户付费意愿调查资料来源:QuestMobile 《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在线音乐行业报告》,2018年9月

知识付费的用户群体有限,大多是高知识分子,还未构成体系。此外,知识付费的内容良莠不齐,付费知识的“含金量”低,给予用户的体验感不高,人们对于知识的真实性、准确性会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付费知识未来趋势可能发展缓慢。输出优质内容是解决知识付费发展限制的基础,有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知识付费平台的监管,此外,互联网知识平台方应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建立核实知识提供者身份机制,以保持平台和用户的可持续性联系。

3.传媒业的监管程度更加严格化

小红书曾凭借着“种草宝库”的名头,红极一时,2019年7月开始,相继被华为手机、OPPO、等平台下架,早在今年3·15前夕,小红书就被曝出“种草”代写、数据造假,之后一直备受争议。上海2019年上半年投诉排名情况显示,小红书投诉数量超过1000件,位居前十。

现在很多诸如小红书的平台近几年为了片面的追求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率,忽略了对平台生态的治理,放纵了这些违规内容的滋生,因为违规内容可以带来关注度,而关注度就是流量,带来的就是可观的收益,为此国家及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对传媒产业的监管,如在短视频市场上,国家广电局联合网信办在去年上半年约谈了各大短视频平台的主要负责人,多次召开短视频企业内容安全管理会议,在会议上主要强调对平台内容的把控。2019年9月,中国网络试听节目服务协会正式发布了《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和《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为短视频行业的健康发展树立了明确的管理标准。

除了政府监管外,更要提高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推动全民的人工智能教育和学习,提高大众的素质,拥抱新技术,让人工智能更好地造福传媒业,更好地辐射大众。

4.“内容+技术”融合深度化

随着5G“高速公路”的铺设不断推进,传媒组织的信息传播将步入万物皆媒的新纪元,传媒业从以前的内容为王,已经变成了内容与技术融合的竞争。几乎所有与新媒体密切相关的技术都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马诺维奇曾说:“照片本身并不是新媒体,但DVD上的照片却是新媒体。网站上发布的文章是新媒体,而报纸上发布的文章则不是。”无论是在DVD上还是在网站上,它都与新技术有关。机器之心产业服务的负责人樊晓芳提出:“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已经进入第三波,这一波我们更关注的是技术如何应用到各个产业,现在遇到人工智能落地应用最大的两个挑战是场景和数据。”人工智能发展现在还处于一个低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困难。我们的一些基础科学,包括计算能力已经上到了一个台阶,但是到今天为止没有更大的突破,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传媒产业应该更加注重技术研发的投入与运用,做到内容与技术深度融合。

五、结语

在科技创新未来的媒体进化过程里,将会形成一个漫长的人机博弈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对机器能力的挑战,更是对人的挑战。现在AI在各行各业发生一些落地,中国的 5G 也进入产业全面冲刺的重要阶段, AI蓬勃的趋势还是非常的势不可当。“智能+媒体”不断践行出新的成果,如今的传媒业,已经一只脚迈入了技术的快车道。未来的趋势很可能是,谁能够率先掌控最新技术,谁将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猜你喜欢

传媒业媒介人工智能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书,最优雅的媒介
数读人工智能
欧洲传媒系统面面观之瑞士传媒业图景下
广播电视传媒业在新媒体影响下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措施
下一幕,人工智能!
自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