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善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发展对策

2020-01-13张国政王晓青方勇谢董妍王琼毓丁检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嘉善县农药主体

张国政,王晓青,方勇,谢董妍,王琼毓,丁检

(嘉善县农业农村局,浙江 嘉善 314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做出的科学判断,意义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更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为目标,大力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下更大力气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安全优质农产品。近年来,嘉善县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新推出“农安嘉善 智慧监管”、“一证一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加追溯码)等监管模式,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走出了一条嘉善路径。在总结分析嘉善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举措、总体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发放220份调研问卷,实地走访相关生产主体、农资店、农贸市场、超市,与镇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协管员座谈等形式,获取相关材料,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丰富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水平,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 主要成效

1.1 打造高效监管体系

利用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有利时机,在每村配置1名协管员,每镇2名监管员,再加上县级监管部门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构建起四级监管网络。通过完善部门会商制度、动态交流制度和多部门联动专项整治机制等一系列联动机制,建立起部门协作机制。通过责任书等形式不断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乡镇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的比例,充分调动乡镇工作积极性,增强属地管理责任。制定《村级协管员考核补助办法》,明确村级协管员职责,开展年度考评工作,通过一系列举措,打造出一整套高效监管体系。

1.2 打造有效监管手段

引入物联网和云数据技术,搭建各方共享、全程贯通的农安嘉善智慧监管平台,实现智慧监管;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发“农安嘉善智慧监管APP”,全面实行网格化动态实时监管;推进“一证一码”,实现全程监管;全面组织好省市县各类监测工作,每年累计完成各类定量检测1 000批次,实现靶向监管;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开展重点监管;推进农资实名购买、农资店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实现源头监管;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为基础,突出检打联动,实现问题监管。

1.3 打造实效标准生产模式

召集技术人员制定保留17项农业地方标准,搭建标准化体系,实现标准先行;按照风格统一、示范引领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点建设工作,通过示范引领带动本地区标准化生产工作;从全产业链角度入手,量身定制一整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策略,做深“一品一策”,做好重点品种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工作,做好优质主体引领。

2 主要问题

嘉善县尽管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因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度的提高而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2.1 个别品种风险隐患突出

嘉善县每年完成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抽检600批次以上,再加上省级、市级等各类抽检,数量稳定在1 000批次左右;快速抽检稳定在12 000批次。通过2018—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检测数据发现,2年多共开展省市县各类抽检2 100批次,涉及粮油、蔬菜、水果、畜禽、水产五大类共98个品种,总体合格率达98%以上。在超标农药大类中,生长调节剂所占比例为11.1%,杀菌剂为59.3%,杀虫剂为29.6%。韭菜、甲鱼是风险隐患突出种类。

2.2 源头监管存在不足

2.2.1 农药购买存在监管盲区

嘉善县农药实名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生产主体购买哪种农药、购买多少农药却存在监管盲区。这既给生产主体违规购买、使用农药留下隐患,也导致最终产品的信息追溯难。如何真正实现对农药的全程信息追溯、使用指导和使用信息披露,仍然是一个难点。

2.2.2 施用环节过于分散

农药等投入品施用环节的公共服务与第三方服务发展滞后,多数是生产者自己施用。大量分散、小农户在施用农药过程中存在盲目、过量、低效和非法使用等问题,导致质量安全源头控制难度大。

2.3 优质优价机制建设滞后

2.3.1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识制度缺乏

农产品产地环境分级制度、质量分级制度、产品标签制度、产品认证制度、地域品牌等都是重要的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也是传递农产品质量的重要信号机制。但嘉善县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缺乏:没有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分级制度;只有极少数农产品实行质量分级制度,而且是以形状感官分级为主;农产品标签制度还处于试点阶段,面不够广;“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少,市场机制不完善,生产主体申请认证不积极;农产品品牌创建刚刚起步,品牌管理薄弱。导致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普遍缺乏有效的质量-价格信号工具;再加上对认证标识、品牌的假冒伪劣行为打击不力,存在标识冒用、滥用等情况,使得消费者信任程度和市场价格低,安全优质农产品经济效益低,无法形成优质优价机制。

2.3.2 冷链物流缺乏

产地初加工设施与技术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但我国农产品产地设施建设与产后处理能力发展滞后。一是生鲜农产品采摘后无法在第一时间预冷、分级、包装、标准化;二是流通中缺乏冷链物流,导致优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产地预冷保鲜率仅3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80%;我国果蔬、肉类和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只有22%、34%和4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而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达95%以上[1]。这些原因不仅导致农产品损耗率很高,而且容易因腐败、霉变、污染等而影响品质。如嘉善县宁远农业发展公司生产的蘑菇曾作为G20供货商,产品品质很好,但由于缺乏冷链运输,产品无法打开更大市场。

2.3.3 信息流断裂

农产品销售渠道主要包括进入批发市场、菜场、超市或者直接卖给消费者。进入批发市场等销售场所时,菜贩、商家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要求生产主体在销售农产品时不能印有合格证等包含生产主体信息的标志,导致信息无法传递给消费者,信息流断裂。

3 对策建议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需要协同发挥好政府、市场、社会监督的作用。一方面加强政府监管,做好重点人群、重点品种和农药监管,从源头上管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推进“一证一码”建设,建立疏通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流,构建优质优价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3.1 强化重点品种监管

3.1.1 强化属地管理,加大巡查力度

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的规定,高度重视重点人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责任。要加强村级协管员队伍建设,通过农安嘉善APP积极有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服务指导工作,加大对外来种植户的巡查监管力度,督促、指导农户合理、安全、科学地使用农药等投入品。

3.1.2 加大宣传培训,抓好“关键少数”

生产主体作为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直接参与者,其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因此,只有广泛、全面地提升生产主体素质,使其意识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平时的宣传过程中,要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手册等渠道,同时借助微信、APP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定期对农户,尤其是种植户“带头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培训,充分发挥“带头人”在群众中的引领作用,由“带头人”再去向农户传授安全知识,进一步提升宣传培训效果。

3.1.3 强化监督抽检,狠抓负面典型

一是强化数量保障。加大抽检数量,制定监测计划,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做好抽检数量、抽检品种、抽检主体分配,深化“双随机一公开制度”。二是强化检打联动。增加县级监督抽检比例到50%以上,制定监督抽检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起完整顺畅的监督抽检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任务如何分配、谁来组织、谁来抽样、如何处罚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加大抽检结果曝光力度,开展舆论监督。三是强化风险排查。要定期开展抽检情况统计分析,形成月度和年度的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及时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同时将发现的风险隐患点及时通报,根据风险报告及时开展相关技术指导、消除安全隐患。

3.2 强化农药监管

3.2.1 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平台

在继续完善农药实名制购买的基础上,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同农药管理平台打通,建成为同一平台,实现大数据监管。农药经销单位通过追溯平台扫码进行农药采购录入,实现未纳入主体库的主体无法购买农药的制度。根据主体种植面积及品种进行农药匹配,若主体购买农药数量、频次明显超过种植规模所需科学用量或购买自身种植品种未登记农药,平台将进行报警,监管部门将对该主体实行重点监管。

3.2.2 推广投入品集中施用模式

全面推广农药等投入品施用的第三方服务,并建立政府授权服务机制。在一定区域内(如相邻的几个村)或某个农产品集中生产区内,由政府授权专业防治机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或社会化服务机构来统一实施农药喷洒等工作,作业服务由农业生产者购买。

3.2.3 大力开展农资店培训

根据刘伟等[2]研究,新技术使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选择首先向农资店咨询求助。因此,在组织培训时,应抓住农资店这一重点,提升其在解决农户生产技术困惑时的能力和水平。

3.3 推进“一证一码”建设,完善优质优价机制

3.3.1 健全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

以安全和品质为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分级制度;制定产地环境标准,完善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探索建立产地环境分级制度;完善认证认可管理机制,提升“三品一标”认证比例。通过优质优价这一质量信号传递机制倒逼引导生产主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3.2 推进“一证一码”建设

一是完善追溯体系基础。在每个镇(街道)或每个村配置打印机,添加快速检测设备,免费为生产主体检测、打印,解决生产主体没有硬件设备打印“一证一码”的难题。完善主体追溯体系,建立从种子、农资、农药、化肥、机械、管理、销售各环节的追溯链,记录生产者基本信息、产地环境信息、质量检测信息、农药兽药使用信息、认证信息、品牌信息等,使“一证一码”成为反映农产品质量、品牌等信息的综合性标识,建立起完善的全程追溯体系,修炼好自身基本功。二是疏通信息流。一方面可以大力开展电子商务。构建电子商务销售平台,丰富销售渠道,支持主体通过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直接将产品卖给消费者,畅通信息流。另一方面提供政府监管动力。制定出台“一证一码”补助方案,通过财政资金扶持帮助生产主体完善硬件基础,有效解决生产主体打码难问题,提升主体打码积极性。通过监管,确保规模生产主体按照《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定》合理开具合格证,为规模生产主体开具合格证提供监管动力。最后是完善市场倒逼机制。目前因市场准入环节把关不严,真正有效的推进措施不多,急需农业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在市场端建立市场准入机制。通过不断完善信息流,建立起优质优价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生产主体提升自身产品质量的内生动力,由“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

猜你喜欢

嘉善县农药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何谓“主体间性”
上“班”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聚焦浙江省嘉善县“善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