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水稻产业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2020-01-13余艳锋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优质稻早稻江西省

余艳锋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200)

近年来,江西省粮食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真正落实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战略,为确保全国粮食16年连续丰收贡献了江西力量。同时,也应该看到,2020年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未来保持粮食稳定丰收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指出的“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精神以及2020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以政策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绿色水稻,实现稳产增收、提质增效,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本文针对江西省水稻产业绿色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1 问题

1.1 部分田块基础设施短板明显

作为粮食主产区,水稻是江西省重要的粮食作物,早稻则是当年种植、当年收获的第1季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事关粮食生产大局。为了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引发的粮食进口压力,2020年江西省安排早稻扶持资金15.6亿元,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早稻生产取得阶段性成效。至4月30日,全省早稻种植面积已达122.2万hm2,比2019年增加12.7万hm2,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20万hm2的目标任务。完成的122.2万hm2面积,除大多是“单改双”耕地外,有部分来自抛荒、撂荒地。这些抛荒、撂荒地基础设施、生产条件差,主要表现在:水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地方无水,水源难以进来,导致土地荒废;建设项目侵占、毁坏了田地;森林畜禽危害严重;非适耕田,交通闭塞,多为靠山田、冷浆田、望丘田,产量低。这些田块在性质上仍属于耕地,但可适于水稻生产的条件极有限,且有野兽毁损而颗粒无收的可能,农户不愿种植。在对荒地开垦时,种植大户普遍反映,开荒难度大,翻耕机经常深陷泥潭。

1.2 短期粮食市场调节趋向不利国家粮食宏观目标

一是市场供应宽松,稻谷价格呈现弱势运行。当前我国粮食市场价格陷入销售价格“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的双向挤压中,受WTO“黄箱政策”制约,国内稻谷最低收购价逐步降低,稻谷市场收购价与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持平,粮农收益下降明显。尤其是近2年,国家去库存加速,各类政策性粮食持续加量投放市场,江西省市场上低价粮供应过剩,粮价短期内将持续低迷,2019年江西省早籼稻收购价相较于2016年同期降低10%以上[1]。尽管2020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上调至2.42元·kg-1,但仅比2019年上涨0.02元·kg-1,对粮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不大。二是售粮渠道不畅,当季稻谷滞销或低价出售。在供给宽松和粮价持续走低情况下,粮企仓储加工和销售能力有限,而最低收购价启动时间年年推迟,整个购销渠道不畅,导致江西省种粮大户当季稻谷出现滞销或低价销售,小农户售粮更为困难。据调查,2018、2019年樟树多数粮农当季晚稻在收获期未能销售出去,不少粮农晒干打包后待年后出售。三是效益低下,粮农种植意愿较弱。当前,稻谷最低收购价保持低位,农资、劳力价格全面上涨,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水稻种植效益下降明显,加剧种植面积缩减或“双改单”,甚至抛荒。以江西某小型种粮户2019年早稻种植成本收益为例,按每667 m2平均产湿谷450 kg计算(2019年早稻生长和收获期均遭遇强降雨,出现部分倒伏和发芽严重情况,产量大幅下降),粮贩收购湿谷价1.50元·kg-1,收入675元;支出合计525元,其中,犁田100元、种子秧盘60元、收割100元、农药55元、化肥100元、除草剂10元、抛秧100元;纯收益150元;如果加上农田水费,农民自身无偿劳动一分钱不赚,甚至亏损。再以某种粮大户2019年早稻全程机械化种植为例,每667 m2成本:1年地租600元按双季稻分摊则早稻地租300元、水电费50元、常规稻种40元,复合肥100元、尿素30元、植保无人机飞防150元、翻耕80元、收割机50元、政策性保险7元,人员工资120元,合计927元;收入:以早稻干谷400 kg计,以2019年早稻最低收购价2.4元·kg-1计,合计960元,纯收益为33元。

1.3 优质大米生产滞后

一是“内力”不足。“好大米”知名度不足。据统计,江西省每年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大米品牌超过500个,但面向全国的仅有万年贡、金佳大米、玉珠大米等品牌,稻米内生竞争力不强。江西省地方知名品牌万年贡米企的年产值不足5亿元,而同处中部地区的湖南金健米业、湖北国宝桥米业年产值均超5亿元,且均已上市,更不用说北大荒集团、中粮集团。“好大米”品牌创建滞后。据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年区域公用品牌评审结果,在粮食品类46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江西省仅宜春大米、万年贡米和永修香米等3个区域品牌入围,与江西省主推的7个稻米区域公共品牌和2个绿色特色品牌建设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是优质大米供应不足。受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影响,江西省水稻长期存在产需结构性失衡,籼稻过多而粳稻不足,普通稻过剩而优质稻缺少。加之,江西省大量微小型大米加工企业亏损严重,企业与农户双方契约精神不足,监管难度大,优质稻订单履约情况堪忧,优质大米市场供应不足。三是高附加值大米生产滞后。虽然江西省地理环境优越,但稻田综合种养、高端有机大米等高附加值的稻米产业启动较晚,稻米增值生产技术应用水平低,稻田综合种养和有机化种植的绿色生产方式仍处于探索中。

1.4 优质稻良种供给缺乏

一是优质常规稻品种存在退化、混杂现象。江西省直播稻发展迅速,用种量加倍,但受常规稻种子具备自留性且自留种成本较低的影响,稻农偏好自留常规稻种子,造成优质稻种性退化。据有关部门调查,江西省常规早稻70%为农户自留种,30%为商品种。此外,水稻机收普及,早稻“落地谷”也容易造成优质晚稻因粒型混杂而不优质的问题。二是口感好、品质佳的优质常规稻品种较少。近年来,江西省通过审定的水稻新品种数量不少,如2018年度就审定了60个水稻新品种,但大多数品种只具有丰产特性,优质品种较少,尤其缺乏口感好、品质佳的常规稻品种,稻农可选择余地不大。三是适合稻田综合种养的优质杂交稻品种缺乏。当前,江西省稻鱼综合种养具有一定规模,从2017年的4.33万hm2增长到2019年的10万hm2左右,但缺乏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优质杂交稻品种。部分食味好的优质杂交稻品种容易倒伏,影响了农机操作和水稻产量。

1.5 粮食生产绿色种植技术落后

一是绿色种植模式还未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一方面,江西省传统水稻种植技术以高产为追求目标,大量依靠化肥、农药,加剧了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制约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江西省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总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占比从2006年的40%下降至2018年的20%[2]。来自大田劳作收入大幅减少,留守农村从事水稻生产的多为老龄人,对现代精准化、减量化绿色栽培技术的需求缺乏。二是水稻机械化种植普及率不高,成为制约江西省水稻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据中国农机化导报显示,当前江西省水稻机械化种植率仅为33.3%[3],全省范围内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不到13.3万hm2。

2 建议

2019、2020年,阿根廷大豆减产、朝鲜粮食欠收、澳洲大火、非洲沙漠蝗、草地贪夜蛾、新冠肺炎等自然和非自然灾害频发,对2020年全球粮食生产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全球粮食贸易势必紧张。严峻形势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的饭碗里要始终装自己产的粮食。“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持续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1 牢牢抓住粮食生产主动权不放松,出台扶持粮食生产政策

江西省作为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基本维持在210亿kg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为235 kg左右,与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一致。但江西省作为从未间断商品粮输出的地区,粮食供给需要满足省内需求且要对外作出贡献,实际上粮食供应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如果对粮食生产稍有松懈,这种“紧平衡”状态很容易被打破。因此,地方政府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稳粮”、“优供”、“增效”三者的关系以及这三者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稳猪”“稳渔”的关系。一是各级政府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克服盲目乐观情绪,全面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市、县、区)长责任制,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发挥“五级书记”作用,压实责任考核,赢得粮食生产主动权。二是地方扶持粮食生产政策变“被动”为“主动”,分类施策。各地在制定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时要充分调研,以粮农需求为导向,重点关注种植大户群体,也切不可忽视散户群体,精准精细,分类施策,构建保障粮食生产利好政策篮子,更好地刺激粮农种粮积极性。三是扶持粮食生产政策必须量化细化。逐条明确奖励项目、奖励资金额度和惩罚措施,并详细介绍申报奖励过程,粮农可直接从字面上理解政策利好程度,利于其判断种粮是否有收益。四是各粮食主产县(市、区)必须及时足额落实奖补资金,让种植户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奖励。

2.2 完善基础设施,调整种植结构

一是加快推进偏远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并适度提高建设投入标准。当前江西高标准农田建设已进入攻坚克难时期,在完成平原、连片耕地整治后,大片的偏远丘陵山地需要整治,这些地块难度系数大,可考虑适度提高建设投入标准及定额,使之建成后能确保水稻种植,有效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二是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结合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工程,吸引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龙头企业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支持在高标准农田上种植优质稻,在确保粮食总产稳定的基础上,探索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企业+特色产业基地/示范园区+农户”、“高标准农田+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高标准农田建设+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脱贫攻坚+农户”等三产融合新模式[4]。三是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在耕地面积不可能继续增加的情况下,利用充足的温光资源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逐步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提高耕地复种指数[5],避免大范围“双改单”或耕地撂荒半撂荒现象,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2.3 加强优质稻原料基地建设,以稻米品牌建设塑造江西“好大米”形象

一是推进“品质+品牌”双品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明确“好大米”的品质和生产基地标准,开展“好大米”系列试验示范,逐步建立高档优质稻原料生产基地;同步严格规范已通过审定的7个区域公用品牌和2个绿色特色品牌创建区域的大米种植标准[6],加强优质稻原料基地建设。引导米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原料基地开展订单生产,加强与市、县级稻米产业协会合作,构建“企业+协会+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以优质打造优品。二是做好品牌营销,开展私人订制。借助线上线下活动,全方位覆盖、立体式宣传,挖掘区域稻米亮点,提升品牌公共价值。开展定制化服务,实行会员制,定期配送新米到会员家中,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三是加强订单农业监管,完善订单农业长效保障机制。明确订单双方责权划分,确保合同的有效性,提高履约率;积极推进农产品信息披露平台建设,加大合作社培育力度,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加强农业学科间的合作交流,适度发展以水稻产业为主体的轮作间作绿色种养新模式[7]。制定绿色生态种养技术规程,探索稻米增值之路。据专家测算,在永修县云山农场开展的稻鳖共生试验,产值达到30万元·hm-2,收益10.5万元·hm-2,是单独种植绿色水稻的3倍[8]。

2.4 提升种业发展工程,因地制宜推广新型水稻生产模式

一是设立优质稻育种专项,重点扶持优质稻攻关研发。根据优质稻品种的特点,加强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高效制繁种等关键技术研发[9],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重点开展优质杂交稻不育系的选育和优质杂交稻抗倒栽培技术;在2019年专项进行外引7号、926、井冈软粘等3个常规优质稻提纯复壮工作基础上,继续深化和扩大优质常规稻提纯复壮研究,筛选适宜江西省的食用优质稻品种和资源,加快本土化应用,解决优质早稻品种不足和优质稻退化问题。二是建设地方种质资源库,组建省级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收集保存具有优良基因的种质资源,采用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方式,对高产、抗病育种材料进行不断的改良和创制,提升江西省水稻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三是示范推广水稻生产新模式,优化水稻栽培模式。在水稻主产区因地制宜推广双季机插、双季机直播、晚稻早种、早籼晚粳、晚稻早种+再生稻、有机大米、种养结合、食用菌+一季稻等8种水稻生产新模式,打破江西省水稻生产模式固化、老化局面。当前尤其是要大力发展晚稻早种模式,可有效扩大双季稻区早稻种植面积和品质,实现双季双优。发展直播制种和机插制种等轻简化制种技术。提高水稻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降低投入成本。

2.5 加强水稻清洁生产技术研究、示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群体

加强减肥减药与清洁生产技术研究集成和技术示范。集成一批化肥减量增效和污染物阻断减毒技术模式,全面推广“三控”(控土壤酸化、控地力下降、控化肥用量)施肥技术,深入实施农药化肥“负增长”行动,分片区建立“环境保洁-生产清洁-物质循环-高产优质-持续安全”的水稻清洁生产一体化模式。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耕地质量整治,对受到重金属污染的耕地进行修复,构建“植物-土壤-环境”循环立体生态模式。对因重金属超标导致重大损失的种粮农户,出台相应的补偿措施。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新型职业农民年龄、主要来源、职业发展阶段以及经营产业类型等为依据,对其进行精细分类,分层分级精准设计培训内容,将“好大米”生产理念落实到培训教材中,转化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头脑中。

2.6 培育多样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保险新模式

培育多样化的托管与外包服务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发展,依托服务主体的技术服务优势,提高江西省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化解普通农户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困难。在继续稳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基础上,探索水稻价格保险支农方式转变。可在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县试点推广“政府+保险公司+农户”的水稻价格保险模式[10],由地方政府代表农民与保险公司签订整县保单,将县域内全体种粮农户纳入保障范围,政府向保险公司缴纳保费,农户不需要缴纳任何保费,同时鼓励种植大户投保商业险。这样既可以有效减少政府对粮食市场的直接干预,也可以减免政府对农户的直接补贴,规避WTO“黄箱”规则约束,保障粮农收益和种植面积稳定。

猜你喜欢

优质稻早稻江西省
模拟成真
早稻迎丰收
达州市达川区优质稻生产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增长2.7%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湖南水稻品质育种主要进展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三十个优质稻品种获评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