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喜玉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经验举隅
2020-01-13王容美黄树林唐喜玉
王容美,黄树林,唐喜玉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230012;2.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安徽 芜湖241000)
胃肠功能紊乱多表现为上腹疼痛、胀满不适、反酸、嗳气、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病程长,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是临床最常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肠易激综合征。门诊中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多伴有精神情志因素,以抑郁及焦虑为主,患者病情会随情绪的变化而发生改变[1]。随着社会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本病临床发病率也逐渐增加。胃肠功能紊乱归于中医“胃脘痛”“泄泻”“便秘”“胃痞”等范畴。
唐喜玉,教授,安徽省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擅长治疗消化系统危急症及慢性疑难病证,强调整体观和辨证论治,重视后天脾胃的调摄。唐喜玉教授临证时,急危重症急以“补虚泻实”,慢性疑难病缓以调理脾胃,呕血便血重视益气摄血和止血而不留瘀,慢性肠病则内外并举、多途径给药,功能性疾病采用心身同治。其先后研制院内制剂和协定处方10余种,经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显著。
1 中医病因病机
唐教授认为胃脘痛的病因多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其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湿困脾土,导致肠道功能失常。本病患者初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病久伤正,脾胃虚寒,导致胃脘疼痛。肝与情志关系最为密切,长期肝气不舒导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脾运化水湿功能受损,升降失调,肠道气机不畅,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导致泄泻。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泄泻》提出久患泄泻,“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
2 西医发病机制
目前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有研究认为,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病与内脏高度敏感、胃肠蠕动功能障碍、脑肠轴相互作用及精神心理因素有关[2]。作息习惯不规律、饮食不能定时定量也极易导致胃肠蠕动功能紊乱[3]。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32岁,2019年2月25日因上腹部不适反复半年余来唐教授处就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及两胁隐痛不适,有疑病心态。大便偏稀,每日1~2次,便前腹痛、便后痛减,后背感觉僵硬、胀痛,纳食不香,口苦咽干,体倦乏力,神疲懒言,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梦多。舌质淡,苔微黄,脉稍弦。2018年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胆胰脾B超提示肝脏血管瘤可能,慢性轻度胆囊炎;肠镜正常。问诊中主诉较多,宗氏测评提示焦虑伴抑郁。西医诊断:胃肠功能紊乱;中医诊断:胃脘痛,泄泻。辨证:肝郁脾虚证。治则:调和肝脾,健脾和胃。治疗方法:复方参术健胃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经验方痛泻要方加味,组成:薏苡仁20 g,炒白芍、金银花、茯苓各15 g,焦白术、葛根、藿香(后下)、六神曲各9 g,陈皮、防风、厚朴各6 g,黄连片5 g。5剂,每日1剂,水煎400 m L,分2次口服。2019年3月4日复诊,患者诉周身乏力、焦虑不安、后背僵硬有缓解,睡眠仍欠佳,肠鸣腹痛减轻,大便稍稀,每日1次。舌淡,苔薄白,脉平和。给予经验方和胃安神方加减,组成:党参片、枳壳、炒谷芽、茯苓、茯神、炒白芍各15 g,厚朴、郁金各10 g,焦白术、六神曲、首乌藤、葛根各9 g,陈皮、苏梗各6 g。7剂,每日1剂,水煎400 m L,分2次口服。给予参术益肠丸(院内制剂,每袋30 g,由党参片、白术、茯苓、山药、葛根、乌梅各10 g,陈皮、防风、黄连片、甘草片、白豆蔻各5 g,芡实、莲子、炒白芍各15 g组成)口服,每次10 g,每日2次,餐后服用。治疗3周。疗程结束后随访,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按语:患者病程反复半年余,初诊时胃脘及两胁隐痛不适,大便偏稀,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舌淡苔微黄,脉稍弦,为典型的肝郁脾虚型,治以调和肝脾、健脾和胃。唐教授拥有多年临床经验,其中“复方参术健胃胶囊”(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是由唐教授研制的院内制剂,由党参片、炒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制半夏、干姜、桂枝、炒白芍、紫苏梗、海螵蛸、炒麦芽、炒谷芽、黄连片组成。方中党参片、白术、茯苓、桂枝、干姜、炙甘草健脾,陈皮、制半夏、紫苏梗理气和胃,海螵蛸制酸止痛,炒白芍缓急止痛,炒麦芽、炒谷芽消食化积,诸药合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消导、调和肝脾之效。痛泻要方又名白术芍药散,出自《古今医统》卷三十五加味。本方证多为脾虚肝旺之泄泻。忧思恼怒之时,气机不畅,肝气失于条达,木乘土,脾胃受损,运化失常,致水谷不归正化,下趋肠道而为泄泻。治疗以补脾柔肝、祛湿为主。《医方考》中言:“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其特点是泻必腹痛。方中白术苦温,补脾燥湿,为君药;白芍酸寒,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配伍,为臣药;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防风升清止泻,为脾经引经药,故为佐使药;白术补脾,白芍柔肝缓急,二者相配,土中泻木,共奏补脾柔肝之效;防风具升散之性,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唐教授在痛泻要方原方基础上加味,应用薏苡仁、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藿香、厚朴、六神曲消除胀满,黄连、银花、葛根清热燥湿止泻。复诊时患者后背僵硬有所缓解,睡眠仍欠佳,肠鸣腹痛减轻,大便稍稀,唐教授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开具经验方“和胃安神方”。该方具有理气健脾、宁心安神的作用。和胃安神方原方为党参、枳壳、炒谷芽、何首乌各15 g,厚朴、郁金各10 g,焦白术、六神曲、首乌藤各9 g,陈皮、紫苏梗各6 g。该患者有便溏症状,去何首乌;眠差多梦,加茯苓、茯神以宁心安神;后背胀痛,加葛根以解肌;胁痛加炒白芍柔肝止痛。同时患者腹泻症状控制,换用唐教授经验方参术益肠丸口服,对久泄之人,丸剂服用方便,以继续巩固疗效。方药组成以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意在调和肝脾。方中白豆蔻辛温、行气暖胃、健脾燥湿,莲子、芡实安神宁心、固肾益精止泻,合乌梅涩肠止泻,黄连、葛根清热燥湿止泻,补中有清,平和药性。本方在调和肝脾的同时,兼调脾、肾,兼顾寒温,以达治本为主、标本并治的效果。唐教授认为泄泻不宜轻用补涩,久泄虽缠绵时日,但湿邪未尽,亦不可因久泄必虚,或急于求成,忙于补涩,以免“闭门留寇”。
4 小结
人体生命活动有赖于脾胃输送的营养物质,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脾胃虚则百病生”。临床认为脾胃病与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唐教授强调身心同治,在用药治疗的同时,也要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同时要增强体质,在饮食方面注意避免不洁食物,节制饮食,注意起居有常,不妄作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