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庆华中医内外疗法结合治疗血热炽盛型痤疮经验

2020-01-13励梦迪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9期
关键词:升麻知母火针

戴 前,励梦迪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痤疮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皮肤病。《Andrews'Disease of the Skin》中指出其发病率高达90%[1],青春期患者较为多见,不同种族12~24岁青少年的发病率高达85%[2]。痤疮好发于面部及胸背部等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部位,皮疹初起多为粉刺、丘疹和脓疱,严重时伴有结节、囊肿、瘢痕,虽不会危及生命,但影响患者的心身健康[3]。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病与高雄激素水平导致皮脂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定植、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炎症及免疫学等因素相关。目前西医主要采用口服抗生素、维A酸类药物、激素等配合外用溶粉刺药物、抗生素等治疗痤疮,临床虽取得一定疗效,但也有较明显的毒副作用,如肝功能受损、致畸、骨生成迟缓、内分泌紊乱、性功能受影响等。

痤疮在中医古代文献中记载为“粉刺”“肺风粉刺”“痤疿”“酒刺”“面疱”等。《素问·生气通天论》载:“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汗出见湿,乃生痤疿。”《诸病源候论》云:“面皶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张景岳在《类经》中曰:“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形小节,是名曰痤。”均阐述了痤疮的发病机制。现代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病主要与风、湿、热、瘀、痰内扰,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等密切相关,而临床以“湿热”“火邪”“热毒”为病者尤为多见。

刘庆华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经验丰富,在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痤疮方面颇具心得。刘教授认为,痤疮多因素体阳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风热之邪熏蒸面部而发;而现代人又多嗜食生冷及肥甘厚腻之物,常导致脾气不足而化生湿热,湿热互结,炼津成痰,耗伤阴血,血热炽盛,热毒循经上达头面,凝滞肌肤而发本病。故本病在治疗时应遵循清泻肺、脾、胃火热的治则,断其根源,并彻底清解营分及血分热毒,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内外兼顾治疗该病。

1 内治法

选用泻白散、泻黄散、清胃散及玉女煎加减为主方,方用桑白皮、地骨皮、黄连、升麻、生地黄、熟地黄、牡丹皮、当归、生石膏、栀子、防风、藿香、知母、麦冬、川牛膝、炙甘草共17味。以桑白皮、黄连、栀子、石膏为君,直泻肺、脾、胃三脏火热;地骨皮、升麻、防风分别宣发肺、胃、脾中伏火,且升麻引药入阳明经,上达头面;生地黄、熟地黄、知母、麦冬滋养三脏之阴,且生地黄、牡丹皮配伍清血分热,配合当归养血和血;牛膝导血热下行,清热而不伤血;藿香芳香醒脾,振脾胃气机;甘草养胃和中,培土生金,健脾补肺,祛邪而不伤正。毒热重者,加野菊花、金银花、连翘、茵陈;湿重者,去石膏,加炒白扁豆、半夏、陈皮。诸药合用,共奏清泻脾胃实火之效,使之中热得泻,伏火潜消,诸症随之而退。联合外治法如刮痧及针灸则可获得更佳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2 针灸治疗

2.1 体针治疗 循经取穴配合局部取穴。主穴为四白、内庭、下关、大迎、颊车,此五穴皆属足阳明胃经,可调理脾胃气机,祛湿化痰,清热泻火。若伴胃脘部灼热、腹胀、口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者,可加足三里、下巨虚。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取之巨虚下廉。”针刺手法:下关、大迎、颊车用平补平泻,四白、内庭、足三里、下巨虚用泻法,留针30 min。

2.2 围刺治疗 围刺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病变部位愈合。以面部皮疹集中处为中心,酌情用0.25 mm×25 mm毫针呈15°角向心围刺,针距约为15 mm,留针30 min。

2.3 隔蒜灸治疗 艾灸活血化瘀,大蒜清热解毒,隔蒜灸治疗痤疮疗效明显。灸法具有调和气血、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能促进炎症局部微血管开放,加快血流速度,以增加组织营养供应,促进愈合,故较单用针刺疗效更佳。取新鲜紫皮独头大蒜横切,厚度为2.5~3.0 mm,上置底面小于蒜片大小、高度低于4 mm的密实艾柱,患者选择合适体位,并进行适当防护以避免烫伤,每穴灸3~5壮。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言:“若漫肿无头者,以湿纸覆其上,视其先干处,置蒜片灸之。两三处先干,两三处齐灸之。有一点白粒如粟,四围红肿如钱者,即于白粒上灸之……以知痛甚为效。”

2.4 火针烙刺法 火针可以灼伤皮肤,使针体周围病理组织坏死,引发超急性局部组织反应,从而激活免疫反应;可破坏机体炎性病灶,利于炎性渗出液的排出;直接刺激病灶,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渗出、粘连、钙化、挛缩、缺血等病理改变,从而加快循环代谢;可消坚散肿,促进慢性炎症吸收等。故采用火针烙刺法治疗面部表浅成脓的痤疮,具有消散、排脓、止血的作用,并可最大程度地避免瘢痕形成。以碘酊消毒施术部位,并以75%酒精脱碘,取师氏细火针烧灼至针尖红亮,迅速直刺患处,取5 mL一次性注射器,平整削去前部针头,使活塞能从前部正常推出,推尽管内空气将针筒前端置于患处并拉动活塞,利用负压抽吸痤疮部位的脓汁及皮下瘀血,一般成脓病变部位抽吸量可达0.5~1.0 mL。术毕,75%酒精棉球消毒患处。

2.5 刮痧及刺络疗法 刮痧疗法通过刺激背部经络皮部及腧穴,使周身气血流畅,祛邪外出,具有清宣肺热、舒筋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刺络疗法的整体机制是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适用于急证、热证、实证及某些虚证,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散结、活络止痛、镇静安神、醒脑开窍、清热解毒、祛邪安正、和血养血、美容养颜等多种功效。取刮痧油均匀涂于后背,以刮痧板沿督脉、膀胱经及肩胛线自上而下刮痧,用力均匀和缓,至施术部位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于背部大椎、肺俞、脾俞、胃俞、大肠俞及曲池或曲泽、三阴交、足三里进行刺络拔罐操作,碘酊消毒患处后以75%酒精脱碘,以三棱针刺络后拔罐,待刺络处血止后起罐即可。

3 外用药及预防调护

针对未成脓的痤疮及接受治疗后的残留皮损,可用拨云锭或金黄膏外敷,以清热解毒、止痛散结。治疗期间嘱患者保持面部清洁,用温水洗脸,皮脂较多时可每日清洗2~3次;忌食油腻、甜食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防止便秘,保持心情舒畅;禁止用手挤压痤疮,以免感染炎症扩散,愈后遗留凹陷性瘢痕。

4 验案举例

患者,女,33岁,未婚,2016年7月就诊。主诉:颜面及下颌部多发丘疹、脓疱、结节半年余,加重1周。患者半年前因熬夜及情绪波动,颜面部爆发脓疱,间断于某医院行激素冲击疗法,症状缓解后未再就诊。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作息不规律。1周前,无明显诱因症状突然加重。刻下症:面部及下颌部红斑、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并见,自觉局部皮肤肿胀、灼热,偶有瘙痒。舌暗红,边有齿痕,苔黄,根稍腻,脉弦数。纳可,寐安,大便1~2日1行,稍干,小便可。既往体健。否认吸烟史,每周饮鸡尾酒2次,每次约200 mL。月经周期35~37 d,经行5~7 d,量大,色红,偶发性经行乳房胀痛。辅助检查:无。诊断:痤疮(血热炽盛证)。药物组成:升麻10 g,麦冬15 g,黄连片6 g,藿香15 g,玉竹10 g,生石膏10 g(先煎),熟地黄10 g,知母10 g,桑白皮10 g,地骨皮10 g,栀子10 g,防风15 g,甘草片15 g,当归15 g,生地黄10 g,丹参15 g,蝉蜕6 g,连翘15 g,干益母草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80 mL,每日2次,饭后温服。同时闭口处采用隔蒜灸以透脓外出,脓已成的部位采用火针以消散排脓,并以金黄散外敷。二诊:1周后复诊,症状缓解,部分脓成破溃。上方去连翘、蝉蜕、知母,加玫瑰花10 g,玳玳花10 g,赤芍15 g。同时给予火针治疗。此后患者规律服药,用药1个月后,红肿消退,皮疹面积较前明显减小,遗留少量痘印,未见新发皮疹。

按语:患者素体阳盛,平素嗜食辛辣油腻、好饮酒,脾胃运化不利,升降失司,则生湿热,湿热蕴结脾胃日久则生火,热入营血,故舌红苔黄,脉弦数;血热炽盛上行,故面部皮肤肿胀且灼热;血热循经下行,则月经量大而色红;肺经郁热,感受风邪则偶觉瘙痒。结合脉证,故辨为痤疮(血热炽盛证),治疗以清肺、脾、胃三脏实火为主,兼顾滋阴、活血化瘀。方中升麻、蝉蜕、防风发表透疹,且升麻可引药入经,上达头面;麦冬、玉竹、生石膏、知母、桑白皮、地骨皮、生地黄滋阴清热;黄连、栀子、连翘泻肺胃实火的同时兼顾清心除烦;熟地黄、当归、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藿香芳香醒脾,振脾胃气机;甘草养胃和中,祛邪而不伤正,结合外治法以清热泻火。二诊时患者热象较前减轻,瘀滞显,故去连翘、蝉蜕、知母,给予玫瑰花、玳玳花芳香行气,赤芍凉血祛瘀,配以火针治疗加速排脓、止血,防止瘢痕形成。治疗后病情显著好转,未见新发皮疹,疗效可观,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升麻知母火针
升麻的品种考证
知母的炮制工艺及其对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HS-SPME-GC-MS和PCA分析知母及其 制品的挥发性成分
火针疗法联合甲硝唑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Meta分析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升麻炮制历史沿革的研究进展*
经典名方中升麻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从历代火针治疗病种的变化探讨火针功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