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建州从血热论治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2016-05-14张鹏飞丛琳范琴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7期

张鹏飞 丛琳 范琴

摘要:介绍叶建州教授辨治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经验。叶教授认为血热为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致病之本,治疗宜“清热凉血,透表达邪”,荆芩白虎汤加减疗效显著。

关键词:激素依赖性皮炎;血热;叶建州

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7-0012-02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为面部经外用糖皮质激素后原发皮肤疾患消失,但停用糖皮质激素后又出现的炎性皮损,需要反复使用糖皮质激素以控制症状并逐渐加重的一种皮炎。严格的来说也属于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后所发生的副作用[1]。近年来由于医源性因素(如糖皮质激素适应症选择错误、药物品种的选择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等)和美容市场的混乱与美容化妆品的滥用,该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顽固难愈。

叶建州教授为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外科皮肤病方向学术带头人,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美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叶教授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皮外科名家金起凤教授,已有近30年临床经验,对皮肤科常见多发病及其顽症,有其独到的见解。本文据跟师门诊,仅就叶教授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经验介绍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病因病机

叶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血热是导致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病因病机。热与火异名同类,本质皆为阳盛,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热甚则化火。《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叶教授认为此处的“疮”为皮肤疾患总称,经文可以理解为:由痛痒变生的各种皮肤疾患,多由火热引起,因心主火,又主血脉。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故火热之邪致病往往多发于人体上部,尤以头面部多见,且表现为“阳胜则热”的症状。血热是指热入于血中,血行加速,脉道扩张,血温升高和血液功能及物质异常改变的病理状态。在皮肤科主要表现为炎性红色皮疹、毛细血管扩张、敏感皮肤、瘙痒、疼痛、易发热等表现[2]。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多表现为面部出现鲜红色斑,表面光滑,皮纹消失,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干燥,脱屑,自觉刺痛、烧灼感等,其表现符合血热证在临床中的表现,故血热是导致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叶教授在从血热论治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时,依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分3型论治。

2.1血热毒蕴型血热毒蕴型主要发生在疾病的初起阶段,主要临床表现为:根据红色为热之五色属性,炎性红斑的颜色较深,毛细血管扩张较严重,血行加速,皮肤易出现潮红敏感,热甚则痛,故自觉灼痛,舌质红或红绛,脉数,治以清热凉血解毒。

2.2血热血燥型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表现为血热血燥型。“热盛则干,火盛则燥”,热与燥常同因同源,相合为病。其临床表现为燥的征象,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甚至龟裂,失于濡养,自觉皮肤灼痛或伴瘙痒,舌红少津,脉细数。治以清热凉血润燥。

2.3阴虚血热型患者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在疾病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亦可表现为阴虚血热型。“热盛伤津”、“热盛耗液”凡热邪侵袭于血分,致使血热炽盛,必然伤津耗血,从而导致阴虚血热。主要表现为血热与阴虚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红斑、鳞屑,皮肤灼热痒痛,两颧潮红、唇干舌燥,目涩而干或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治以凉血滋阴。

3经验方药

叶建州教授在其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应用荆芩白虎汤为主方进行加减,以清热凉血,透表达邪治疗该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其组成为荆芥、黄芩、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紫草、生石膏、炒知母等。该方源自云南省中医院已故名老中医刘复兴老的荆芩汤,在其原方的基础上合白虎汤而成。荆芩汤中紫草专入血分,长于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用于治疗血热、热毒所致的红斑,灼热痒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一则增强清热凉血之力,二则甘寒养阴,才得使火降血宁,二者共为君药。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两者合用可使血止而无凉遏留瘀之弊,黄芩泻火解毒,善治上焦病证,三药合用增强了凉血之功,共为臣药。荆芥祛风止痒,使血热所生之风去之。白虎汤中生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功善清解,透热出表。知母,苦寒之润,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二者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凉血,透表达邪之效。在其加减变化中,血热毒蕴型酌加清热解毒之品,如银花、大青叶等清热凉血解毒质地轻扬之品;血热血燥型宜加沙参、麦冬、玉竹等润燥之品;阴虚血热型宜家石斛、沙参、玄参、麦冬等养阴清热之品。叶教授指出在使用本方时,生石膏的用量一定要大,一般在40 g以上,以加强其透热出表之力。

4结语

叶教授在从血热辨治本病时,同时注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嘱患者停用一切可能含有糖皮质激素的外用制剂,并告知患者停用后会出现“戒断症状”,病情短时期内可能出现加重,以增强患者对本病的认知以及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注意防晒,外用保湿剂等以恢复皮肤的屏障功能,也可选择性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等以增强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2009:0724.

[2]秦万章.血热证理论在皮肤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04:205-214.

(收稿日期:201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