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耳石症的疗效评价
2020-01-13张显飞
张显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三〇医院耳鼻喉科,辽宁 丹东 118000)
耳石症又被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眩晕疾病类型,关于耳石症的病因尚未明确,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1]。当前关于耳石症的治法主要以缓解临床症状治疗为主,仍未有根治的方法。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法复位治疗在耳石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法复位与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耳石症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耳石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实践指导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08例耳石症患者分到观察组(n=54例)和对照组(n=54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耳石症的诊断标准,排除癫痫、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后循环缺血、主观性头晕等所致的眩晕等。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30~75岁,平均(58.83±4.46)岁;病程1~10年,平均(6.62±1.04)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30~75岁,平均(58.81±4.48)岁;病程1~10年,平均(6.66±1.09)年。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表示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单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国药准字号为H20040130,由卫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口服,3次/天。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手法复位疗法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针对性的复位方式:①水平半规管管结石症。对于该类型耳石症者,采用 Barbecue手法进行复位,患者取坐立位,告知患者将头部偏向健侧,然后翻转90°,后将身体翻转向健侧,保持面部朝下的姿势;再次在健侧翻转,保持患侧侧卧位,然后协助患者取坐立位姿势。每个训练动作在眼震消失后仍需继续维持60 s再进行下一动作的训练。②嵴帽结石症。对于此类患者,首先维持患者的头部、背部挺直,采取患侧侧卧位,以该姿势维持60s,待患者的眼震症状改善后将头部向上旋转45°,以该姿势维持1~2 min后改为坐立位。③后半规管管结石症。对于此类患者,采用Epley手法进行复位,取坐位,并将头部偏转向患侧45°,然后取平卧位,并将一枕头垫于肩膀下,以保持头部的悬空,将头部转向健侧45°,在保持头部不动的同时将身体由仰卧位向健侧转为卧位,待眩晕表现消失后换为坐立,并注意将头部前倾30°,每个体位约维持60 s,待眩晕表现消失后再进行下一动作的训练。
1.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DHI评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眩晕症状越重。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无效:眩晕、变位性眼震表现未见任何改善甚或加重;有效:眩晕、变位性眼震表现有所改善;显效:眩晕、变位性眼震症状基本消失。临床总有效率=(有效+显效)/各组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统计均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进行t或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DHI评分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的DHI评分分别为(28.26±5.51)分、(28.21±5.43)分,两组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的DHI评分分别为(10.12±3.66)分、(15.59±4.18)分,两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9%(50/54),其中无效4例,有效21例,显效29例;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0.37%(38/54),其中无效16例,有效22例,显效16例;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耳石症主要是由于内耳耳石脱落进入内耳后迷路,刺激内耳平衡器,导致内耳平衡丧失,从而导致眩晕症的出现。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促进耳内的循环,改善内耳的淋巴水肿,减轻内耳压力,降低前庭感受器的静息电位,促进前庭的代偿,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2]。而手法复位是指通过转变头位、体位促进耳石沿着特定的方向移动,从而恢复椭圆囊运动的一种治疗措施[3-4]。本研究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针对性的手法复位。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DH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采用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耳石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并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