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治疗嗅觉障碍1例

2020-01-12汤晓旭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瓜蒌皮味觉嗅觉

汤晓旭

作者单位:300000 天津,天津市红桥区西沽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嗅觉障碍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对气味的感知能力减退、丧失及嗅觉过敏,常见于鼻炎、鼻窦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外伤、神经系统损伤、老年退行性疾病等,中医文献中记载有鼻窒、鼻不闻香臭、鼻槁、鼻齆、鼻中风等多种病名[1-2]。笔者曾跟随曲堂清医师出诊,见其用中药治疗嗅觉障碍1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50岁,退休,2012年5月14日就诊。患者于1年前因嗅觉和味觉丧失就诊于天津市某院耳鼻喉科,未检查出病变;随后于该院中医科就诊,口服中药汤剂治疗,服80付汤药后,未见好转,遂就诊于曲堂清门诊。就诊时患者自诉嗅觉和味觉完全消失;偶有心下窝刺痛,偶哈气连天伴恶心,口渴,喜饮热水,纳少,食后脘腹胀满;寐稍差,入睡可,睡后易醒,醒后2 h方可继续入睡;大便一日一行,水状,夜尿频;舌紫暗、苔黄厚腻、舌尖红,舌边有明显齿痕;脉沉细。辨病:鼻槁。辨证:湿热蕴阻,瘀血阻络证。处方:牡丹皮、赤芍、鸡血藤、白豆蔻、扁豆皮、茯苓皮、生薏米、瓜蒌、荷梗、莲子、山药各30 g,茺蔚子20 g,桃仁、郁金各15 g,红花、当归、川芎、砂仁、焦栀子、甘草各10 g,3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2012年5月17日):患者自述服半付汤药后可闻到中药和香油的味道;服第2付后口中可尝到中药的苦味;舌苔黄、厚腻较前好转,舌紫暗,舌尖红;脉沉细;其余症状同前。处方:去瓜蒌、郁金、荷梗、甘草;加瓜蒌皮、连翘、泽泻各30 g,牛蒡子15 g;牡丹皮改为60 g,川芎改为15 g;10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三诊(2012年5月28日):患者自述晨起洗脸时可闻见香皂味,可闻到韭菜炒鸡蛋味且能尝出味道;大便一日一行,由水样变为黏状,仍不成形;舌苔黄、厚腻有好转;其余症状同前。处方:去生意米、瓜蒌皮、牛蒡子、山药;加桂枝、炒白术、重楼各10 g,茵陈30 g;3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四诊(2012年6月1日):患者自述可闻到大便臭味及炒菜的味道;大便一日一行,成形;舌暗、苔黄、稍腻,舌边有齿痕;口渴较前好转,纳可,食后无腹胀,寐稍差。患者将要离开天津,没有继续服药。

2 嗅觉障碍的中医记载

嗅觉障碍的病因病机较多,与心、肺、脾、胃、大肠等脏腑均有关。《难经·四十难》中记载:“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普济方·卷五十六》又作了如下解释:“若心经移热于肺,致肺脏不和,则其窍亦无以宣达,故为齆。”鼻的嗅觉功能与心的功能密切相关。《灵枢·脉度第十七章》中有一处记载:“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可见鼻的嗅觉功能与肺的功能紧密相关。《证治准绳·杂病·鼻》中记载:“若因饥饱劳役,损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塞孔窍,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张氏医通·卷八》提出:“脾胃生发之气不能上升,邪害孔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宜养脾胃,使阳气上行,则鼻通矣。”可知鼻的嗅觉功能与脾胃关系也很密切。《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形篇第四》中记载:“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可见鼻嗅香臭的功能,还与宗气功能密不可分。在《医述·卷十一》中还记载:“人有鼻病,不闻香臭者,病在大肠,气不上行,徒责肺无益也”。

鼻病的发生不仅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还与外感有关。《普济方·卷五十六》中记载:“风寒客于肺经,则鼻气不利”。《脉证治方·卷之三》中记载:“热壅清道,所以塞而不闻香臭矣”。《经络全书·前编》中记载:“鼻塞不闻香臭,但略感风寒,不时举发者,世俗皆以为肺寒而用辛温之药。不知肺经素有火邪,火郁甚,则喜得热而恶见寒,故而遇寒便塞也。法宜清肺降火为主,而佐以通气之剂,服之自效。”《世医得效方》中记载:“辛夷散,风寒湿热之气加之,鼻内壅者,涕出不已,或气息不通,或不闻香臭”。

嗅觉功能障碍临床上常见的中医辨证分型有4种,即肺气虚寒、肺热内盛、心火旺盛、脾气虚弱。中医在治疗嗅觉功能障碍方面有大量的记载,治法也较多,除了内服中药之外,还有外治法、塞鼻、吹鼻、灌鼻、针灸、按摩、耳针、食疗等。

3 暗语

本例患者为嗅觉和味觉障碍,经过相关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曲堂清老师谨守病机,四诊合参,尤其注重舌诊,认为舌象能及时呈现疾病的变化,易掌握,很少存在假象。曲堂清老师认为嗅觉障碍以“肺气不宣”“鼻窍不通”为基本病理基础,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久坐、缺少运动、嗜食肥甘厚腻等,导致嗅觉障碍最常见病因就是脾气虚弱,失于运化,内生痰湿,久而化热,湿热上扰清窍,致鼻窍功能障碍,不能闻香臭,而湿热日久,必致血瘀,反过来又加重鼻窍不利,因此以“清热祛湿,化瘀开窍”为基本治法。

患者恶心,口渴,喜饮热水,纳少,食后脘腹胀满,舌边有明显齿痕、舌苔黄厚腻、脉沉细,为湿热困脾,影响脾气生发。《张氏医通·卷八》提出:“脾胃生发之气不能上升,邪害孔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宜养脾胃……[3]。”曲堂清老师治疗此病例的处方中,砂仁、白豆蔻、扁豆皮,健脾化湿以绝后患,其中砂仁、白豆蔻、扁豆皮为导师经验用药,健脾化湿,补而不滞;瓜蒌、郁金、荷梗,清热祛湿。曲堂清老师常用荷梗理气宽胸,除湿浊污秽,醒脾,振发阳气。患者寐稍差,入睡可,睡后易醒,醒后2 h方可继续入睡,舌尖红,为心火旺盛,《普济方·卷五十六》记载:“若心经移热于肺,致肺脏不和,则其窍亦无以宣达,故为齆[4]。”故加焦栀子、莲子以清心火、宁心神。偶心下窝刺痛,舌紫暗,脉沉细,乃因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日久必致血瘀,故加入桃仁、红花、当归、川芎、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丹皮、赤芍,清热凉血、血行瘀散。二诊:患者湿热减轻,但瘀热仍明显,牡丹皮改为60 g,川芎改为15 g,以加强清热、凉血、散瘀;瓜蒌改为瓜蒌皮,加强行气化湿的力度,气行则湿化;泽泻,利水消肿,使湿热从小便而解;连翘,清心火。三诊:患者湿热减轻,大便较前好转,但仍不成形;去生意米、瓜蒌皮、牛蒡子、山药,加炒白术10 g以健脾祛湿,加茵陈30 g清热利湿;处方中大部分药是凉性药,恐阻碍气机,故加桂枝10 g温通经络。

4 小结

该患者突然出现嗅觉和味觉丧失,经西医全面检查后未见异常,曲堂清老师谨守病机,辨证论治,16付汤药使患者恢复正常的嗅觉和味觉,故将该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介绍,以资借鉴。

猜你喜欢

瓜蒌皮味觉嗅觉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Cecilia Chiang, pioneer of Chinese cuisine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超强嗅觉
清热化痰的瓜蒌皮
活性导向分离瓜蒌皮中具有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作用的成分
味觉护肤——可以品尝的美
让你的嗅觉降降温吧!
车祸撞没了嗅觉 怎么赔?
“肥”或成为第六种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