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之义
2020-01-12郑铁龙王殿丽
郑铁龙,王殿丽
(1.西藏军区总医院,西藏 拉萨850007;2.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116011)
《伤寒杂病论》又作《伤寒卒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该书创立了伤寒病“六经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对于“伤寒”之义,后世认为“一切由于外来邪气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在古代都叫做伤寒”,笔者认为,过度引申“伤寒”之义会严重制约中医学发展,不利于中西医相互融合。本文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之义,以期为临床提供理论基础。
1 《伤寒杂病论》中“伤寒”指饮食不足条件下由寒冷所致的一类疾病
人类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会呈现不同的疾病谱系特点。张仲景时期,东汉战争连年,天灾不断,瘟疫横行,且“伤寒者十居其七”。据史书记载,大的自然灾害有22起[1]。《伤寒杂病论》未详细阐述“伤寒病”病因,但对寒邪由外向内发展致病的过程及疾病特点、诊治要点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中医临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医学将“伤寒”之义扩展为一切外感病的总称[2],即广义伤寒。将其病因扩展为“风、寒、暑、湿、燥、火,乃至包括疫疠之气等”。笔者认为,《伤寒杂病论》中“伤寒病”是指饮食不足条件下由寒冷所致的一类疾病,广义伤寒过度扩展了《伤寒杂病论》中“伤寒”的医学范围。
2 《伤寒杂病论》书名应当为《伤寒卒病论》
将自然气象因素归为致病因素是古代中医学的一种朴素认知。寒冷、炎热、潮湿、干燥等因素均可致病,东汉末年气候恶劣,气候偏寒冷,因寒邪致病的病例最多,可能是《伤寒杂病论》着重论述“伤寒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内容上讲,《伤寒杂病论》是阐述由寒冷气候导致系列疾病的专著,对杂病未进行十分系统的论述。因此,笔者认为《伤寒杂病论》原书书名更有可能称为《伤寒卒病论》。
因年代久远,后世将《伤寒杂病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论》阐述的疾病病因主要为“伤寒”,而其他致病因素多在《金匮要略》中阐述,如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认为“伤寒”是“外因”的一种。后世医家认为《金匮要略》可能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篇》,此观点的可靠性还需考究。《桂林古本伤寒卒病论》[3]亦增加了杂病内容进。《伤寒杂病论》中用麻黄、桂枝、附子、干姜等温热药物以解表、散寒、温阳,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因证治疗。温热药具有刺激人体代谢、提高人体产热水平的作用,对于“伤寒病”的诊治具有重要作用。《伤寒杂病论》中亦有寒凉方剂治疗热性疾病的描述,认为热性疾病皆为寒冷气候所致,病因是“伤寒”。此外,“卒病”与“杂病”的含义有所区别。“卒病”是急性病的意思,“伤寒卒病”可理解为“因寒冷导致的急性疾病”,与《伤寒论》论述的疾病性质相吻合。而“杂病”强调的是疾病病因、病机、病证等复杂,这与伤寒病内容并不相符。
3 探讨《伤寒杂病论》的扩展运用现象
《伤寒杂病论》虽为论述“伤寒卒病”的重要专著,但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一是其论述的人体疾病病理反应在其他疾病中具有相同的实用性;二是“仲景八法”基本涵盖了中医治疗学主要治则,是中医治疗疾病不可缺少的方法。
3.1 《伤寒杂病论》论述人体疾病的病理反应具有普适性《难经》言:“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4]这5种变化是指疾病的病理类型,并非病因种类,强调人体对疾病反应在于不足-过度、寒-热、燥-湿等病理反应的变化,且不同类型的病理反应,可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中风”多为肝风内动,以口苦、口干为主要表现,多发于青壮年;“伤寒”多为素体虚弱、外感寒邪,以寒证、虚证居多;“热病”以高热为典型症状;“湿温”多湿邪阻滞,以身热不扬、神疲乏力、腹泻等为典型症状;“温病”多为感染疫毒,以急性发作的热毒血瘀证多见。
3.2 “仲景八法”在疾病治疗上具有普适性《伤寒杂病论》根据“伤寒”对人体产生的病理改变,采用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治疗疾病。后世依此总结出“汗、吐、下、消、温、清、和、补”为纲的“仲景八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本内容。“仲景八法”是对病体进行对症治疗,对于维持疾病状态下的生理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伤寒杂病论》中很多方剂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方药体系中体现着中医辨证思想,在“温病学”理论中也得到极高的医学评价。医者在不明病因时,可通过辨证论治思想快速、有效地治疗病证,争取身体恢复正气时间,提高自我康复能力,从而抵御疾病。
4 温病学与伤寒学在内容上具有交叉性,各有侧重
笔者认为,因《伤寒杂病论》的广泛适用性,后世误将“伤寒卒病”扩展至“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是对《素问·热论》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5]与《难经》的“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的误解。温病学与伤寒学在内容上的确有大部分的交叉,但仍各有侧重。
4.1 “伤寒”包括热证,但“伤寒病”不以热证为主 从整体看,《伤寒杂病论》因“寒”致病中多数为寒证,少数为热证。“伤寒”可导致温热性疾病,如湿温、热病、温病等,温热性疾病也不均由“伤寒”所致。“伤寒病”多以寒证(症)为特征表现,并不以“热证”为典型表现,这是由病因的性质决定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指发热性疾病多由寒邪(寒冷气候)导致,阐述热病的主要病因是六淫邪气中的“寒邪”,并不是强调将“热病”归入“伤寒病”。发热性疾病并非全由伤寒导致,内伤、外感均可致热病。现代医学充分证明,发热性疾病主要是由微生物感染导致的,属中医“邪风”“疫气”范畴。
4.2 “温病”以热证为主,热证不主要由“伤寒”导致温病学未将“温病”归于“伤寒病”范畴,将其病因归于《黄帝内经》中“冬不藏精,春必病温”[6]。温病学明确指出“伤寒”并非“温病”的唯一致病因素。温病病因广泛,既包括外感的六淫邪气,又包括内伤杂病等诸多原因。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热病的认识越来越多。
5 《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与伤寒杆菌导致的“肠伤寒”区别
《肘后备急方》言:“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认为“伤寒”“时行”为同一类疾病。中医认为,“伤寒”“时行”“天行”“瘟疫”是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一类疾病。肠伤寒属于一种全身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肠道沙门氏菌),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表情淡漠、肝脾肿大等。从概念上讲,《伤寒杂病论》中“伤寒”无论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的广义伤寒,还是风、寒、暑、湿、燥、火或疫疠之气导致的“伤寒病”,抑或是饮食不足条件下由寒冷所致的一类疾病,均与肠伤寒明显不同。
6 小结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中“伤寒”的定义应为饮食不足条件下由寒冷所致的一类疾病。笔者认为,对于古代文献的认知应当回归朴素认知层面,不可因过度引申而将一切“外感疾病”“外感热病”统归于“伤寒”范畴。《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作为疾病的类型与《黄帝内经》中“伤寒”的病因类型具有不同的医学意义,应当区别对待。《伤寒杂病论》论述的疾病病因有限,但其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体质、病理及治疗学方面的内容,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具有广泛的应用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兼与《论流行性感冒与伤寒、温病的关系》一文作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