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电针配合外科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

2020-01-12续百红李新红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8期
关键词:平片肠梗阻电针

续百红,李新红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山西 晋中032000)

急性肠梗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肠管内容物通过障碍,以腹痛、腹胀、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临床特征的急性梗阻性疾病。由于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复杂,梗阻类型较多,病情多变,发展迅速,发病后不但在肠管形态上和功能上发生改变,还能引起一系列全身生理功能紊乱。因此,急性肠梗阻的治疗原则是纠正因肠梗阻引起的生理紊乱,解除梗阻[1]。笔者运用针刺、电针配合外科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肠梗阻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急性肠梗阻患者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40~94岁,平均(67±14.09)岁;病程1~3 d,平均(2.0±0.8)d;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8例,其他病因肠梗阻8例。

1.2 诊断标准 参考《外科学》制定诊断标准[1]:①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表现。②体格检查见腹部肠型和蠕动波,腹部局限性压痛,但无腹膜炎体征,腹部叩诊呈鼓音,肠鸣音亢进;可闻及高调气过水声;麻痹性肠梗阻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③实验室检查:可有血细胞计数改变,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④影像学检查:腹部CT提示有肠梗阻表现,或腹部站立位DR平片可见肠腔扩张积气及阶梯状液气平面。⑤无绞窄性肠梗阻征象。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急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②属于发病初期,无手术指征。③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进行保守治疗。④能坚持配合诊疗方案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全身心、肝、肾、造血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②有精神疾病、心理障碍、意识模糊者。③恐惧针刺、晕针者。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电针 患者取平卧位,穴位选取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上巨虚(双侧)、下巨虚(双侧)、天枢(双侧)、百会、印堂、气海、关元、腹结(双侧)。穴位常规消毒,选用长春爱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汉医牌0.30 mm×50 mm一次性毫针针刺,下肢穴位直刺,腹部穴位平刺,头部穴位平刺,均使用平补平泻法,提插捻转运针至局部有酸胀感为度。腹部双侧天枢一组,左下肢足三里与下巨虚一组,右下肢足三里和下巨虚一组,使用华佗牌SDZ-2型电子针疗仪进行电针治疗,连续波,频率2~3 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留针25 min,每日1~2次。治疗3~5 d。

2.2 外科综合疗法 ①禁食,包括禁水及禁服药。②持续胃肠减压、止酸、解痉。③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给予补液营养支持、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④采用等渗盐水或温肥皂水500 m L灌肠,每日1次。治疗3~5 d。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制定[2]。痊愈:治疗后1 d内腹痛、腹胀减轻或消失,肠鸣音、肛门排气排便恢复正常,恢复饮食后肠梗阻症状不再出现,治疗3 d后腹部立位DR平片复查未见肠梗阻征象;显效:治疗后2 d内腹痛、腹胀减轻或消失,肠鸣音、肛门排气排便恢复正常,治疗3 d后腹部立位DR平片复查未见肠梗阻征象;有效:治疗后3 d内腹痛、腹胀减轻,肠鸣音恢复,肛门有排气,腹部立位DR平片复查显示腹部仍有少量积气和液气平面;无效:治疗后超过2 d无肛门排气,腹痛、腹胀症状及腹部立位DR平片复查显示肠梗阻征象无改善。

3.2 结果 26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16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2%(25/26)。肛门排气时间最长为治疗后2 d,最短为治疗后6 h。腹部术后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最长为治疗后3 d,最短为治疗后18 h。

4 典型病案

患者,女,35岁,于2016年7月13日因“剖宫产术后2 d,腹痛、腹胀20 h”就诊,以急性肠梗阻收入我院普外科治疗。患者腹痛、腹胀进行性加重,无肛门排气排便,呕吐1次,为少量胃液。患者体温36.7℃,血压101/72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22次/分,心率107次/分,律齐,双肺呼吸音粗。腹部膨隆,腹式呼吸存在,腹部叩诊呈鼓音,肠鸣音减弱,全腹压痛明显,轻度反跳痛,下腹可见一约10 cm长的手术切口。皮肤对合良好,未见明显肿胀渗液。辅助检查:腹部立位DR平片检查可见肠管扩张、积气和阶梯状液气平面,以右下腹及左膈下为著。外科行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灌肠、止酸、解痉、改善微循环、补液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治疗1 d后疗效不佳,患者腹痛、腹胀较重,不能平卧。遂请我科会诊,配合针灸治疗。初见患者,端坐体位,腹胀较重,表情痛苦,舌质淡,苔厚腻,脉弦数。中医诊断:肠结,气滞型。治以理气止痛,通腑导滞。采用坐位针刺加电针治疗,每日2次。第1日治疗后下午5点行清洁灌肠能排出少量大便,出现肛门排气,腹痛、腹胀大减,患者能平卧。治疗3 d后,患者能自行大便,无腹痛,轻度腹胀。复查腹部立位DR平片未见肠梗阻征象,患者痊愈出院。

本例患者系剖宫产术后2 d发生肠梗阻,腹痛、腹胀、肠鸣音减弱,诊断为剖宫产术后麻痹性肠梗阻。针刺加电针治疗可有效恢复麻痹神经的功能,配合外科综合治疗能快速改善症状,避免二次手术风险。

5 讨论

急性肠梗阻按发生的基本病因可以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两类。对于单纯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尤其是广泛粘连性肠梗阻,一般选用非手术方案治疗。外科综合治疗有持续胃肠减压、止酸、解痉、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补液营养支持等,在有效生命体征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

中医典籍中虽然没有肠梗阻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认为该病归于“肠结”“关格”“腹痛”“腹胀”等范畴,以腹痛、腹胀、无矢气、便闭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因病机为脏腑气血亏虚,气滞血瘀致气机阻滞不畅,肠腑闭塞不通,脾气损伤,气机不利。手术后元气受损,气虚血行不畅,进而导致血脉瘀阻。治以益气活血,理气止痛,通腑导滞。术后肠麻痹是由于神经抑制或毒素刺激等导致肠壁肌肉运动紊乱,造成肠壁运动障碍的因素还包括术中麻醉、术后交感神经兴奋、胃肠道激素与神经递质作用、手术创伤、炎性介质释放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

有研究表明,针刺治疗肠梗阻的机制之一可能是能够提高或促进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合成和分泌,增强肠道局部免疫,有效保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3]。在选穴方面,局部选取关元、气海、双侧天枢、腹结,远端选取下肢的下合穴。下合穴有治疗本经腑病的作用,故选足阳明胃经下合穴足三里,手阳明大肠经下合穴上巨虚,手太阳小肠经下合穴下巨虚。足三里又为四总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行气散结、消结化滞之功,是治疗腹部脏腑疾病的主要穴位。针刺足三里可提高白细胞总数,使白细胞释放溶菌酶增多,对胃肠蠕动和多种消化酶分泌有调节作用,可恢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4]。中脘为胃之募穴,可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天枢是大肠经募穴,具有和胃调肠、理气止痛、通腑消滞之功。腹结为对症选穴。百会、印堂升提举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针刺上述穴位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行气、通里攻下的作用。针刺配合电针治疗急性肠梗阻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刺激大脑皮层的神经调节功能,达到疏通气血、镇静止痛、促进渗出吸收、减轻肠管负荷、抑制肠管粘连形成的作用[5]。

本组26例患者中,有1例无效,该患者后转入山西省人民医院诊治,后其家属反馈肠镜检查显示肠内肿物堵塞引发梗阻,系膀胱癌术后半年肠内转移病灶阻塞肠道引发的肠梗阻。因此,对于治疗超过5 d疗效不佳或有肿瘤手术病史者,应尽早选择肠镜检查和对症治疗。综上所述,运用针刺、电针配合外科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肠梗阻患者(无手术指征时)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疗程,避免二次手术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平片肠梗阻电针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一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颈椎病病人应做哪些检查?